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創造出瓷器的國家,商代即創原始瓷,東漢至南北朝,青瓷業漸入佳境,到唐代的興盛、兩宋的繁榮,直至明清的鼎盛,各處窯工因地制宜,於胎釉、形意上均發展出獨特的藝術風格。
本文將從窯口區位、歷史沿革、裝飾風格、主要器型、傳承情況等角度,介紹青瓷鼻祖越窯、黑瓷之巔建窯、瓷都景德鎮窯等五大南方名窯。
※約6000字,70圖。
1、越窯
2、龍泉窯
3、建窯
4、吉州窯
5、景德鎮窯
越窯遺址分布在浙江東北部杭州灣南岸紹興、上虞、餘姚、慈谿至寧波、鄞[yín]縣一帶,集中在慈谿上林湖、上虞窯寺前和紹興上灶等地。
越窯窯址位置圖
越窯主要窯址分布圖
1988年,上林湖越窯遺址成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林湖越窯遺址公園鳥瞰,堪稱最美遺址群,眾多窯口圍繞著湖水,相映成輝
越窯創燒於東漢晚期,盛於晚唐、五代,於宋代衰落。秘色瓷為越窯中的官器,根據考古記錄,秘色瓷興盛時間應該在中晚唐到五代,北宋初期還有進貢,宋太宗元德李皇后陵就出土有秘色瓷器。
晚唐 越窯五瓣葵口凹底深腹秘色瓷碟 陝西法門寺地宮出土
越窯採用龍窯與疊燒法燒制。自唐代中後期起使用瓷質匣缽裝燒,後為節約成本改用耐火土製成的匣缽。
燒制秘色瓷時不僅須選用精細胎土、施塗特殊釉料,入窯前還要在匣缽接口處塗釉密封。
出土的秘色瓷與瓷質匣缽
越窯青瓷以胎裝飾為主,手法分劃花、刻花、堆貼、鏤空等。東晉時期又出現褐色點彩的釉裝飾。
東晉 越窯青瓷點彩蛙尊 浙江省博物館藏
唐代前紋飾有弦紋、水波紋、鋪首、耳面印葉脈紋、斜方格網紋、飛禽走獸花紋帶、龍頭虎首、蓮瓣等。
西晉 越窯鋪首紋盤口壺 浙江省博物館藏
唐代時隨著越窯器型花果鳥形制的開創,相應出現刻劃鏤手法的蓮荷、花草、雙蝶等裝飾。
五代 越窯鳥式杯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杯內外施青釉,青中閃微黃,鳥身有刻劃線紋路,帶微小開片,造型新穎
越窯青瓷胎是高矽、低鋁組成,與興盛於宋代的龍泉窯、建窯、吉州窯等窯口相比,含矽量更高。
(數據來源:歷代越窯青瓷取樣)
日用器具:碗、盤、罐、碟、缽、盆、盞、盞託、燻爐、燈盞、粉盒、水盂、酒壺。
五代 越窯秘色瓷蓮花碗帶託盞 蘇州虎丘出土 蘇州博物館藏
陳設器具:雕塑瓷、隨葬冥器。
東漢 越窯青瓷五聯罐 浙江省博物館藏。五聯罐子始燒於東漢,是一種隨葬冥器
越窯是作為民窯發展起來的,所產瓷器主要為滿足百姓日常生活之用,後又為皇家燒制貢瓷秘色瓷。一些越窯精品還遠銷南亞、西亞、東北亞等地。
晚唐 八稜淨水秘色瓷瓶 陝西法門寺地宮出土
※非遺傳承:
2011年,「越窯青瓷燒制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2012年,越窯遺址與龍泉窯遺址一同作為青瓷窯遺址列入由國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館藏現狀:
越窯瓷器目前主要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浙東越窯青瓷博物館、上林湖越窯博物館、兩宮博物院,以及海外各大知名博物館。
※拍賣行情:
越窯中拍價較高者大多是五代、北宋時期工藝較成熟的器物,器型以壺、罐、盒等居多。相比宋代崛起的青瓷窯口龍泉窯、耀州窯等,越窯瓷器拍賣最高價上限不高。
五代,越窯青釉刻花卉紋帶蓋執壺「千」字刻款,香港佳士得2020年拍品, 成交價折合人民幣約293萬
龍泉窯坐落於浙江省麗水市龍泉市小梅鎮大窯村及周邊。目前已發現的龍泉窯青瓷遺址已有500多處,光是龍泉市內就有遺址360餘處。2001年,龍泉窯遺址被評選為20世紀中國百大考古重大發現。
龍泉窯窯址位置圖
大窯是龍泉窯的中心產區,1988年大窯龍泉窯遺址被列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泉窯大窯楓洞巖窯址
龍泉窯燒制時間上至三國兩晉,下至清代,於宋代達到巔峰,是中國制瓷史上時間較長,分布較廣的大型窯系。
南宋時期龍泉窯產品質量最佳,以粉青、梅子青和黑胎厚釉青瓷最為有名,將有千餘年燒造史的青瓷推向高峰。
宋 龍泉窯梅子青釉弦紋三足爐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龍泉窯在北宋早期為墊圈燒造,末期改為墊餅填燒法,坯件採用匣缽體裝燒,產品質量及精細程度進一步提高,產品以厚胎薄釉刻劃花瓷為主。
南宋中晚期,龍泉窯在胎釉工藝上發生巨大變化,開始生產厚釉瓷器,須多次素燒上釉,最多可達五次。
宋 龍泉窯青釉盤口瓶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釉色為粉青釉。
裝飾以胎裝飾為主,宋代有纖細刻劃、雙面刻劃、刻劃花、深刻、露胎(硃砂胎)、堆塑等,元代有刻劃、露胎、堆塑、模印、貼花、點彩等,明清有刻劃、模印、印花等。
硃砂胎
元 龍泉窯青釉劃花執壺 北京故宮
龍泉窯青瓷胎與越窯青瓷胎同樣是高矽成分,其原因是二者瓷土中有一部分為瓷石類,含有大量石英(主要成分為SiO2)及一定量的高嶺土、絹雲母等礦物。
龍泉窯另有紫金土胎,成分還包含含鐵雲母及其他含鐵礦物,含鐵量一般在3~5%,比一般青瓷含鐵量高,故呈深色,但含鐵量未及建窯的7~10%。
(數據來源:南宋至元 龍泉窯大窯青瓷取樣)
日用器具:碗、盤、罐、爐、執壺、水盂、塑像、高足杯、雙魚洗等
南宋 龍泉窯青釉塑貼雙魚紋洗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經典瓶型:玉壺春瓶、梅瓶、長頸瓶、紙槌瓶、雙耳瓶、淨瓶等
元 龍泉窯青瓷褐斑玉壺春瓶(飛青瓷花生),日本國寶,安宅收藏,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仿古器物:仿商周青銅器的鬲式爐、貫耳壺,仿玉器的琮式瓶以及仿漢代銅壺等。
南宋 龍泉窯青瓷琮式瓶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隨葬冥器:多管瓶、龍虎堆塑瓶等。
北宋 龍泉窯多管瓶 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
龍泉窯面向廣大市場,暢銷全國各地,遠達內蒙古、新疆等邊遠地區,明代時還為皇室生產部分官器。
明永樂 龍泉青釉大盤 香港佳士得2017年拍品,成交價折合人民幣約538萬。
此類大盤為明代龍泉官窯的作品,除底部環形墊燒區以外,全器光素滿釉,青碧光潤。
作為宋元明時期中國對外輸出的主要商品之一,龍泉青瓷大量出口到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北非、東非、南非和歐洲部分國家和地區。
圖源:2017年10期《收藏》雜誌
(8)傳承情況
※非遺傳承:
在2006年,「龍泉青瓷燒制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09年,「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12年,龍泉窯遺址與越窯遺址一同作為青瓷窯遺址列入由國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館藏現狀:
龍泉窯瓷器目前多珍藏於浙江博物館、兩宮博物院,以及日本、伊朗、美國、英國、德國、瑞典等海外知名博物館。
南宋 龍泉窯砧青瓷茶碗 日本藤田美術館藏
※拍賣行情:
龍泉青瓷近年來在拍場上表現矚目,2018年一隻南宋龍泉粉青釉紙槌瓶以3800萬躍居龍泉窯公開拍賣全球榜首。但總體來看,龍泉窯珍品、精品與普品的差價較大,千萬、百萬區間斷層明顯。
拍出高價的龍泉窯佳器均為代表性青釉瓷,器型以瓶子為主,又分為紙槌瓶、盤口瓶、琮式瓶、長頸瓶、梅瓶等多個亞類,此外還有琮、洗等器。
南宋 龍泉粉青釉紙槌瓶 香港佳士得2018年拍品,成交價折合人民幣約3800萬
宋代建窯遺址位於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水吉鎮後井村、池中村一帶。窯址面積約12萬平方米。
建窯窯址位置圖
水吉宋代建窯遺址衛星圖
2001年,建窯遺址經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代建窯遺址的大路後門龍窯,長度135.6米,為世界最長龍窯。
目前的考古研究認為建窯創燒於晚唐、五代時期,早期以支釘燒疊燒青瓷為主,五代開始燒黑釉盞,北宋中期技術發展成熟,鼎盛時期大量燒造黑釉茶盞,併入貢宮廷。元代以後,建窯漸趨衰落。
南宋 建窯兔毫盞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燒制建盞須使用含鐵量高的粘土做胎,即鐵胎,以及赤鐵礦、草木灰等配成的釉,最終在1300°C以上高溫,使用還原焰,燒制出自然形成的鐵系分相-析晶釉斑紋。
為保證精彩釉色的形成,建盞須上厚釉,因此高溫下釉水易流動粘底,所以採用施半釉的手法。斑紋為窯內自然形成,入窯前一樣的胎一樣的釉,出窯會燒成各種不同的釉色。
▼建盞的上釉
建窯得以被譽為黑釉瓷巔峰,就是因為鐵為主導的自然釉。
宋代建窯代表名貴釉色有兔毫斑、鷓鴣斑、曜變斑等,還有雜色釉、烏金釉等類別。
建盞的不同釉色
(5)胎的成分
建盞胎土選取建窯所在地附近的粘性紅土(含鐵較高)和黃土(相對純紅土,含矽鋁較高)製成。胎的含鐵量在各窯口中遙遙領先,達7~10%。
如此高的含鐵量讓胎體耐火度急劇下降,很容易在高溫下變形開裂。因此建窯黑釉瓷很難燒制大器型。但燒制名貴釉色需要胎中的鐵參與,故而建窯窯工只能忍受更低的成品率,而無法放棄鐵胎。
(數據來源:蘆花坪龍窯出土的宋代建盞取樣)
建窯以燒制茶盞為主,器型按口沿形態分大致分為束口、撇口、斂口、敞口四類。最經典的器型是被譽為鬥茶神器的束口盞。
建盞的不同器型
建窯除茶盞之外之外,還燒造碗、盤、碟、盒、罐、壺、瓶、燈等生活用具、文房用具等,如建窯省油燈。
建窯黒釉省油燈
建窯初為民窯,在宋代成為主攻黒釉茶盞的專門窯口後,所燒茶盞頗得茶客尤其是上層青睞,載於蔡襄、宋徽宗等帝王名士的茶書中。
南宋審安老人《茶具圖贊》中將點茶必備十二種茶具中的茶盞直接描繪成兔毫盞
建窯黑釉盞在北宋時還作為貢品供奉宮廷,建窯產品中帶有「供御」、「進琖」等皇家定製底款者,就是建窯燒制貢品的實證。
左圖為四庫全書版《九朝編年備要》,為南宋陳均撰寫的北宋太祖至欽宗九朝的編年史
《九朝編年備要》卷二十八中有建盞的記載,該節名為「夏四月燕蔡京內苑「,時間是徽宗政和二年。右圖為出土的「供御」、「進琖」底款殘片。
宋元時期,建盞經由海上絲綢之路,以佛教交流、商業貿易等途徑流傳海外,主要流向日本。日本的當權者對建盞等唐物求之若渴,視為至寶,在近代將四隻建盞定為國寶級文物。
藏於日本的四大國寶級建盞
(8)傳承情況
※非遺傳承:
2011年,「建窯建盞燒制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館藏現狀:
福建博物院、兩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國內各大博物館均有收藏建盞,海外建盞收藏以日本館藏品質最優,日本、美國數量最多,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法國、瑞典等歐洲知名博物館也有收藏。
南宋 建窯油滴盞(星建盞) 日本德川美術館藏
※拍賣行情:
建盞曾經沉寂600餘年,但近年來成為拍場的黑馬,身價飆升。
2016年,一隻曾為日本重要美術品,解禁後上拍的南宋建窯油滴束口盞創下7800萬的建盞公開拍賣紀錄,成為宋瓷拍賣排行榜前五名中唯一的黒釉瓷。
拍場上的高價建盞多為束口盞,少量為撇口盞,釉色主要為油滴和兔毫。
吉州窯遺址位於江西省吉安縣永和鎮一帶,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吉州窯窯址位置示意圖
吉州窯興於晚唐,盛在兩宋,宋景德年間(1004~1007年),立永和為鎮,置「監鎮司」,掌窯業之事,自此永和鎮瓷業大興,後至元末終燒。吉州窯獨創的木葉盞、剪紙貼花盞和玳瑁盞享譽中外。
吉州窯黑釉盞施全釉、釉層較薄,貼花、撒釉等不同產品上釉手法不同。釉水在窯內燒制時幾乎不流動,裝飾圖案也不會在燒制時變形,這是與建窯不同的地方。
吉州窯與建窯一樣是以「釉裝飾「為主的瓷窯,只不過建窯是「自然釉「的代表,吉州窯以人工裝飾著稱,裝飾品種豐富多樣,主要有木葉、剪紙貼花、玳瑁、窯變花釉以及剔花、繪花等。
吉州窯制瓷期間,本地開採的絹雲母質黏土用於製作吉州窯黑釉瓷胎,這種易得且儲量較大的制胎原料與簡單的一元配方也符合吉州窯生產大量民用瓷的與需求。
同樣是黑釉瓷窯口,相比建盞高鐵胎的灰黑色,吉州窯黒釉盞胎骨含鐵量較低,一般呈黃白色。
(數據來源:南宋吉州窯黒釉瓷取樣)
吉州窯器型主要有盞、盤、瓶、壺、爐、玩具等。吉州窯黑釉盞中,又以盞身斜直的鬥笠盞和敞口深腹盞較為典型。
吉州窯以燒造日常生活用瓷為主,其產品多供民間使用,遠銷全國各地甚至海外。
也有仿燒兔毫盞,但配方工藝不同,可直觀與建窯兔毫盞區別。
宋代吉州窯黒釉兔毫紋盞
(8)傳承情況
※非遺傳承:
2014年,「吉州窯陶瓷燒制技藝」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館藏現狀:
吉州窯珍品主要藏於國內兩宮博物院、吉州窯博物館等文博機構,海外在日本、韓國、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荷蘭等國家的知名博物館中均有列藏。
南宋 吉州窯剪紙貼花、木葉盞 德國科隆東亞藝術博物館藏
※拍賣行情:
吉州窯處於宋代名窯瓷器中價格偏低的區間,最高價未破千萬。但仍不乏有精品出現,如2016年以726萬高價成交的吉州窯玳瑁釉剪紙貼雙鳳紋長頸瓶,曾為日本重要美術品。
吉州窯重器多為梅瓶,盞、碗次之;木葉釉、玳瑁釉、剪紙貼花等工藝均各有特色,意趣盎然,令人目不暇接,甚至還有仿豹紋釉等。
南宋 吉州窯玳瑁釉剪紙貼雙鳳紋長頸瓶 紐約佳士得2016年拍品 成交價約 726萬RMB
景德鎮窯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留有不同時期分布於珠山區、昌江區、浮梁縣、樂平市的幾十處主要窯址,其中較著名的有湖田古瓷窯址、景德鎮御窯廠遺址、邑山古瓷窯址等。
景德鎮窯窯址位置示意圖
1982年,湖田古瓷窯址被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景德鎮御窯考古發掘成果曾被評為2003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考古研究認為景德鎮的陶瓷業從東漢肇始,唐五代時已能生產出較為成熟的瓷器。
宋代時景德鎮創燒出別具一格的青白瓷,宋真宗還將自己的年號「景德「賜給該產瓷區。
北宋 景德鎮青白釉刻花龍首執壺 紐約佳士得2016年拍品 成交價約340萬RMB
元代景德鎮制瓷水平空前提高,成為當時全國制瓷技藝最高的窯場,所產瓷器花色以青花與釉裡紅為主,朝廷設浮梁瓷局,管理監督瓷器生產。
元代 景德鎮窯青花瓷塑海鰲山形筆架 杭州博物館藏
明清時期,景德鎮成為宮廷用瓷的重要生產基地。明朝設立專門為朝廷制瓷的景德鎮御器廠,明永樂、宣德青花瓷,成化鬥彩瓷、嘉靖、萬曆五彩瓷等為上品。
明成化 景德鎮鬥彩雞缸杯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朝廷有專門的督陶官專職景德鎮瓷器生產,清早期的青花瓷、清粉彩瓷、中西手法相結合的琺瑯彩均為收藏界的瓷中精品。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中重要的成型工序在宋代已初步建立,瓷業內部分工日益細化,普遍採用拉坯、印坯、利坯、修足、蘸釉、蕩釉等技藝製作瓷坯,再採用匣缽仰燒、墊缽覆燒、支圈覆燒等技法進行裝燒。
到元代,又發明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法」及青花釉下彩繪技術。
明清兩代景德鎮制瓷業進一步發展,制瓷手工技藝體系基本完善,畫坯、施釉、燒窯、畫紅、燒爐、選瓷、包裝等工序環環緊扣,專業化程度日益提高。
元代 景德鎮窯青花釉裡紅鏤雕蓋罐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青花釉裡紅創燒於元代,這一新的釉下彩品種的出現,是元代瓷器生產技術進步的重要標誌。
宋代時興起的青白瓷主要為胎裝飾,北宋早期青白瓷少有紋飾,中期之後逐漸增多,常見紋飾有人物、龍鳳、花鳥、鼓釘等,裝飾技法有刻花、劃花、印花、堆塑、捏塑等。
景德鎮窯青白釉雙獅枕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枕上部枕面刻纏枝花紋,中部雕塑雙獅作搏鬥狀。
元明清時期的景德鎮瓷器以釉裝飾為主,如元代的青花、釉裡紅,明代的鬥彩、五彩、清代的粉彩、琺瑯彩等。
明嘉靖 五彩魚藻紋蓋罐 香港佳士得2017年拍品,成交價213,850,000港幣
宋代以前景德鎮窯單獨用瓷石制胎,胎中Al2O3含量偏低、SiO2含量較高,與越窯、龍泉窯類似,這種組成致使器物在燒成過程中容易變形,器型較小時可達到一定成品率。
到元代由於大量生產大型製品,須在胎中摻用高嶺土,開創瓷石-高嶺二元配方系統,以適應大型器的燒制。
清代瓷胎則大部分含Al2O3量在高達24~27%,個別甚至達到30%。
因景德鎮瓷器在古代每個時期都有典型器物,因此數據較為籠統,今後有機會專門撰文詳解。
(數據來源:景德鎮歷代典型瓷胎取樣)
日用器具:有碗、盤、杯、碟、缽、壺、罐、瓶、盒、香爐、瓷枕、水盂等。
明宣德 釉裡紅雙魚紋高足杯 《大明宣德年制款》香港蘇富比2014年拍品 成交價約4380萬港幣
陳設器具:人物俑、戲劇俑、牽馬俑、以及各種動物俑,如馬、牛、羊、狗、兔、獨角獸等。
宗教佛像:宋代佛教的興盛促使景德鎮窯燒造大量的有關佛、菩薩、羅漢、供養像和坐禪僧等瓷塑。
南宋 景德鎮窯青白釉觀音像 上海博物館藏
景德鎮作為馳名中外的千年瓷都,從明代起就為宮廷燒造貢品瓷,制瓷技藝日益精進,景德鎮地區的民窯也空前發達,匯聚四海之內水平最高的窯工。
明宣德 青花松竹梅紋香爐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8)傳承情況
※非遺傳承:
2016年,「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技藝」、「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館藏現狀:
景德鎮瓷器主要珍藏在兩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以及海外各大知名博物館中。
大維德花瓶 元至正十一年款青花雲龍紋象耳瓶 景德鎮出產。
被西方學者稱為「世界上最知名的瓷器」,BBC評選的100件代表世界歷史的標誌物之一,現藏於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
※拍賣行情:
元明清時期的景德鎮青花瓷、鬥彩瓷等精品基本都是千萬甚至上億級別的重器,在拍賣市場上不斷創造神話;
如2.2億的明成化鬥彩雞缸杯及清乾隆淺黃地洋彩錦上添花「萬壽連延」圖長頸葫蘆瓶,2億的明宣德青花魚藻紋十稜菱口大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