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為何沒有三國時期的歷史更讓人感興趣?

2020-12-06 歷史筱佰科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為何沒有三國時期的歷史更讓人感興趣?

三國時期和春秋戰國時期可謂我國歷史上最為動亂的階段。不過,描繪三國歷史的《三國演義》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是取材於春秋戰國歷史的《東周列國志》則沒有前者那麼高的知名度。

雖然二者都是基於歷史事實,並經過藝術加工後形成的小說,但是說到這兩部小說的作者,羅貫中至少在知名度又是蓋了馮夢龍一頭。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現代人更熱衷於三國歷史,而是紛爭更為廣闊、持久的春秋戰國史呢?

第一、三國時期的局勢變化更為激烈

從人口上來進行比較,春秋末期的人口在2000萬左右,即便到了戰國末期,也只在2500萬上下。而三國初期的人口數量就不下於5500萬,但是,漢末到三國時期連年戰亂,人口急劇下降,到三國末年,魏的人口是443萬,蜀94萬,吳230萬,晉初增長到1616萬,也遠不及動漢時的人口數。

再就歷史持續時間來說,三國前期持續時間:36年(公元184-220),後期則持續了60年(公元220-280)。而整個東周歷史大約在550年。

也就是說,三國

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裡,各種戰爭、動亂導致人口銳減4000萬左右,抵擋上一百個長平之戰裡被坑殺的趙軍。而春秋戰國的500多年裡,人口反而緩慢增加了500萬左右。由此可見,三國時期的社會動蕩之劇烈、局勢變化之迅猛遠遠超過了春秋戰國時期,這也是為什麼三國時期的故事性要強於東周歷史的重要基礎。

第二、東周時期的歷史人物相對分散

不管是電視劇還是小說,三國的出場人物明顯小於東周列國志。由於時間跨度的縮短,三國裡的人物關係不是太複雜,促使大眾容易記憶,並且對曹操、劉備、諸葛亮、關羽等關鍵人物形成深刻形象。

而春秋戰國時間跨度大,故事超多,人物和牛人超多,人物關係錯綜複雜,隨便幾十年的故事就夠出小說、拍電視劇的了。通常來說,複雜程度越高也就越難流行,看過電視的都知道劉關張是誰、三國的國君是誰,可有幾個人能一下子說出春秋五霸的?

第三,國人也有非常濃重的個人英雄情結

對於個人英雄主義的崇拜,不僅是美國大片的標誌,對於華夏人民來說,也具有非常濃厚的超級英雄情結。例如在三國演義裡溫酒炸華雄的關羽、武神趙子龍、神機妙算的諸葛孔明等,不僅在古代,在現代也具有眾多的狂熱粉絲。

特別是忠肝義膽的關二爺,幾乎成為了小混混、古惑仔的守護神。而在春秋戰國時期,儘管也有白起、樂毅、廉頗等出類拔萃的將領,但是往往不注重個人武力值的渲染,也就是說,東周時期的名將大多因為統率能力而不是單兵作戰能力出眾。

最後,其實春秋戰國雖然沒有三國那麼火,不過很多事情也是大家耳濡目染的,春秋戰國是中國傳統文化之源,我們平時所說的成語俗語故事很多都來自這段歷史,例如一鳴驚人、齊大非偶、臥薪嘗膽等等,只不過他們已經深深的融入了中國文化和語言中,被你熟知而不被察覺。

相關焦點

  • 「戰國」與「三國」這兩個時期,哪一個更精彩?
    一如三國與戰國,都是亂世紛爭,你方唱罷我登臺,英雄輩出,且不分伯仲奈何一部《三國演義》徹底將三國時代變成了一場精彩大戲就像現在的《絕地求生》一樣,徹底升華了槍戰類遊戲感謝羅老先生,帶給我們那麼精彩的「三國故事」感謝各類教科書,讓我們初步了解了春秋和戰國
  • 為何如今有人將春秋和戰國分開,認為他們是兩個不同時期的歷史?
    正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歷史上最順應這句話的應該就是春秋戰國時期了,因為在這個時期,各諸侯因為舊主周王室勢微,野心漸長,脫離了周王室的統治,開始強大自己,分而治之,一直到了戰國時期,又希望能夠將其他小國滅掉,實現大一統。
  • 春秋戰國時期,擁有孔子的魯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
    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西周亡國的時期),結束於公元前221年(秦朝成立的時期)。這一時期,是一個百家爭鳴、人才濟濟、思想開放而且活躍的時期,踴躍出了道家老子、莊子,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韓非子、墨家墨子等對後世影響極大的學術大家。
  • 同樣是諸侯紛爭的春秋戰國為什麼沒有三國那麼受歡迎?
    春秋戰國時期很顯然比三國時期的歷史故事更精彩。正是因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更精彩而導致了一定程度上的混亂。很多作者在寫作春秋戰國的歷史故事以及基本史實的時候,難以釐清一個主幹。因為它的事件以及涉及到的國家太過繁雜。
  • 盤點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哪個時代更強?
    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歷史上戰爭最為頻繁的一個時期,接連爆發的戰爭自然便催生了大量的名將,那麼春秋戰國時期到底有多少名將呢?戰後,魯莊公向曹劌請教為何能夠取勝,曹劌便說出了著名的「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之說。2、荀息,假道滅虢。荀息,姬姓,原氏,名黯,字息,是春秋時期晉國有記載的第一位相國。
  • 歷史故事分析:為什麼三國的戰爭比戰國時期規模還小?
    尤其是東漢還廢了郡兵,這種情況長時間維持就會造成徵召和訓練的弛廢,戰國時合格的兵源就不存在了。後世盛唐時人口不如初唐多嗎?但為什麼折衝府再也沒有兵?明中葉後衛所裡的士兵還能像明初的前輩們一樣徵戰嗎?兵力還有帳目上那麼多嗎?戰國時諸國經歷長達春秋和戰國初期數百年的相對低烈度戰爭,反而促使各國大力增加人口擴充軍隊,戰爭規模隨之擴大。
  • 春秋戰國時期的圍棋與一些歷史趣事
    祖孫三代人的作死之路讓西周成為了歷史,滿目瘡痍的鎬京也已經不適合做王都了,從而東遷洛陽,拉開了東周的序幕。諸侯列國也對這祖孫三人不滿,各懷心思,表面上聽從王令,暗地裡相互重拳出擊,孔聖人所說的」禮樂崩壞「的政治局面到來。諸侯之間各自為政,火併事件成為常態,王朝形如虛設,隨著田氏代齊,三家分晉,春秋戰國時代的大戲開始了。
  •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為何普遍都看不起秦國?
    在春秋戰國的歷史中,沒有任何一國的君主,曾想到最後會是秦國最終完成了統一的大業。因為,在春秋戰國歷史上的秦國,一直都受到了各諸侯國的排斥。而到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更是視秦國蠻夷,連年大舉用兵徵討秦國。正是這樣的背景下,秦國受到魏國的壓制達到了八十年之久。
  • 走進齊國歷史博物館:超時空探訪春秋戰國時期超級大國
    魯網9月24日訊(記者 羅燕)想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超級大國齊國嗎?來齊國歷史博物館看看吧!齊國曾經是中國古代史上的一個濱海大國,在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今天,「多彩十藝 文化山東」全國網絡媒體齊魯行採訪團來到淄博臨淄,在齊國歷史博物館,追蹤齊文化,領略齊文化「崇物利,卑義禮;尚變革,惡守常;重兼容,輕一統」的博大精深。
  • 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和夏、商、周時期的歷史階段特徵
    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思想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代表作是《道德經》。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我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相傳孔子晚年編訂和整理了《詩經》《尚書》,《禮》、《易》和《春秋》。百家爭鳴,戰國時期,各個學派由於政治主張和哲學看法的不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其中主要有儒、道,墨、法等諸家。
  • 春秋戰國時期的人,沒讀過什麼書,為何出現那麼多大思想家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多、最了不起大思想家。春秋戰國以後到今天,中國歷史還延續了兩千多年。可是,這兩千多年裡,卻再也沒有出現過春秋戰國時期那樣的盛況。不錯,春秋戰國時期的人,確實走過不少地方。但這種走,也主要是在中國的範圍內行走,由於交通所限,並沒有多少人去過外國。一些當下學者認為,老子、墨子這些思想家,可能去過印度、歐洲這樣的地方。但這也不過是一種文化學上的猜測而已(也就是說,根據他們思想和印歐思想的契合,認為思想具有傳承關係),並沒有實際的證據。
  • 歷史上的濟南<一>:春秋戰國時期的濟南
    《春秋》上記載:桓公十八年春,王正月,公會齊侯於濼。公與夫人遂如齊。濼既濼邑,就是現在的趵突泉一代。趵突泉泉水經過濼水匯入濟水,因此其周圍的居住點就被稱為濼邑。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出兵攻佔了譚國,濟南從此劃入齊國的版圖。
  • 春秋戰國時期孫氏一門雙軍神,春秋時期孫武,戰國時期孫臏
    孫武是春秋末期的軍事家,《孫子兵法》的創作者,被譽為兵家至聖,而其後代孫臏,也同樣是傑出的軍事家,孫臏是戰國時期的人物,是孫武的後代,孫臏同樣著有《孫臏兵法》一書,跨越整個春秋戰國,孫家的兩位軍事家,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的兵家傳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從春秋末期一直到戰國時期,孫家的這兩位傑出的軍事家的相關事跡,都造就了哪些傳奇故事。
  • 深度解析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奠定了華夏文明漢家一系的根基。漢宣帝有句話「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然」治國當諸子百家雜用,集百家之長,亦補百家之短,所謂取長補短。法之天下,儒之教化。
  •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典故,你還知道幾個?
    先普及一下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韓、趙、魏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誌。 春秋戰國時期歷經500餘年,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學術活躍的時代,諸子百家的思想更是源於這一時期,留下了很多中華文明的瑰寶,同時也留下了那些大家耳熟能詳歷史典故。
  • 穿越春秋戰國時期|在常州淹城感受歷史滄桑與文化演變
    >特色推薦:開啟歷史之門,感受春秋時期如果來得早的話趁沒有開園的時候倒是可以感受下開園儀式,不管從服裝上還是造型上都會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曼妙的舞姿加上動聽的音樂,仿佛帶遊客開啟時空之門,回到那個春秋戰國時期樂園裡隨處可見的卡通造型人物不僅會把你瞬間萌化,也會讓你流連忘返。
  • 為何春秋戰國時期要變法?馬克思說,這是歷史賦予商鞅們的使命
    但是,李悝死後,魏國並沒有對變法的內容徹底地堅持。秦國的商鞅變法吸取了魏國的教訓,抵抗住了舊勢力的反抗,將變法的內容在秦國落實的非常徹底。那麼,問題來了:李悝、商鞅等人變法之前,各國實行的是周朝的制度,這套制度運行了將近八百年,為何這期間就沒有人提出對其進行改革?
  • 在漢末三國時期,大部分歷史人物的名字為什麼都是一個字?
    漢末三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時代,甚至很多二三流人物在民間都是家喻戶曉的,更不要說諸葛亮、關羽、曹操、劉備、周瑜、張飛、趙雲、呂布、袁紹、司馬懿等等有影響的大人物了。幾乎每位中國人都能說出幾位漢末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有些愛好者更是能說個幾天幾夜。有意思的是,漢末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的名字基本都是一個字的單字名,幾乎沒有名。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在儒家經典《春秋公羊傳》中有這樣一句話:「譏二名,二名非禮也。」
  • 春秋戰國時期的配角,卻活到秦朝建立之後,衛國的歷史
    很多人都知道,秦始皇是我國第一個自稱為皇帝的人,他摧毀了六個國家,建立了秦朝,被後世譽為「千古一帝」。事實上,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仍然有一個國家沒有被秦軍消滅。不僅如此,這個小小的諸侯國還一直延續到了秦始皇去世之後還存在,這個國家就是衛國。
  •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墨家是怎樣的存在?為何沒有勝出?
    春秋戰國是個激烈碰撞的時代,戰場上金戈鐵馬,儘是刀光劍影;外交上鬥智鬥勇,一個人,就可以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思想上,百家爭鳴,氣貫長虹……沒有哪個時代的競爭,能比春秋戰國更加激烈!思想上的碰撞,誕生了一批「巨子大師」,他們影響著一批人,影響著後世思想,之後的封建王朝歷史,幾乎所有的思想都是這時期已經形成的思想的延續。比如封建社會主流的儒家思想,比如勵精圖治的法家思想,比如百廢待興後需要休養生息的道家思想,再比如影響深刻、今天要說的墨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