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傳奇——「最強輸出」魏國

2020-12-10 歷史宛如秋水

春秋戰國無疑是動亂紛爭的年代,我們上一期講了商鞅變法在這樣一個年月的重要作用。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個年月也是文化繁榮的時期。有我不仁誰仁的儒家;有啥也不想管,自己玩自己的道家;有平民的好朋友墨家;更有帶領秦國從弟弟變成大哥的法家……其它的陰陽家、小說家、名家等就更神奇了,具體的我們日後有機會講。總之呢,各家有各家的人才,商鞅這位前期猥瑣發育後期輸出爆炸末期被偷水晶的大人物就是法家法治派的代表。法家另外牛逼的代表還有申不害、慎到、韓非子、李斯等不同門派的。總之一句話,戰國人才多,國家需要人才,一個像商鞅這樣的人才能帶領國家走向強盛。所以不管是哪個國家,對人才——士階級,那是相當看重的。

但是俗話又說回來了——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啊!有一個國家可謂是大方至極,經常向敵國輸出人才,典型的土豪心思——老子就是有錢。其實是自己有眼不識金鑲玉,老是以對待便便的規格對待人才,最終人才都跑向了其它國家溫暖的懷抱……於是乎……自己越變越弱,敵國越變越強。相信熟悉戰國史的朋友們都知道我在說哪個國家了。

魏國,一個典型的前期強到炸,後期弱到爆的國家。有歷史的地方就沒有廢話,我們進入正題。魏國這個超強的輸出大國都向其它國家「輸送」了那些人才呢?

一、吳起

說起這位大哥,那可真是千言萬語難道其事。真正的武能上馬安天下,文能提筆定乾坤。吳起與我們之前講的商子同出衛國,年輕的時候本來老哥陪著母親安安穩穩過活,奈何同鄉人一堆噴子,整天吃了飯沒事幹譏諷誹謗吳起,這老哥也是個狠人,一怒之下殺了三十餘人出逃。

《風雲戰國之列國》劇照

他先是在曾子門下學習儒術,後來被趕出儒門,又學兵法。他身上最有名的一件事當是殺妻求將,為了獲取魯穆公的信任,在魯國謀求高位,也不管妻子願不願意吧,就將人家殺了。

魯穆公一聽,很感動啊,於是任命吳起為將。但是即便殺了妻子,魯穆公後來還是疑心吳起叛變(不得不說,國君有一個清晰的腦子是一個國家崛起的必要因素之一,很遺憾,魯國國君顯然不在此列)。吳起後來跑到了魏國,在魏文侯那裡當了個好輔助,它建立的魏武卒可是屢戰屢勝,把秦國打得那是哭爹喊娘。然兒魏文侯死後,魏武侯繼位,最終受公叔痤挑撥疑心吳起,這傢伙也是夠可憐,到哪兒都是嫌疑人。於是吳起跑到了楚國,實行了著名的變法,讓楚國強大起來,魏國第一個流失的人才就這樣讓他國強大了起來,在南方樹立了一個強敵。可悲可嘆!

二、孫臏。

看看,魏國流失的人才儘是些中國歷史上的大能。這孫臏我們就不多介紹了,他的故事大家也都耳熟能詳——田忌賽馬、圍魏救趙、馬陵之戰等。

孫臏學藝下山後到魏國找好友龐涓,希望能在魏國一展平生所學。奈何識人不明,被龐涓一頓操作後成了廢人,逃出魏國。

《戰國》劇照

不過偉人畢竟是偉人,即便是身體廢了,但腦子還在,他逃到齊國被齊威王看重,輔佐齊威王縷縷挫敗魏國,最終在馬陵之戰中殺了龐涓,算是大仇得報。曾經赫赫有名的魏國也逐漸衰落了下去。魏國向齊國輸出的人才孫臏直接導致了其國力的衰弱。

三、商鞅、範雎

按理說損失了這麼多人才魏國君臣也該意識到伯樂相馬之重要性了吧。但是事實並非如此……我們的大魏國依然不遺餘力地向別國輸出人才,好像不把自己送死就不甘心……而且這次輸出的對象恰恰是老對頭秦國,還是雙送!商鞅我們前面講過了,這裡就不在重複。我們主要講講範雎。

《大秦帝國之崛起》封面

提到範雎,很多不熟悉歷史的朋友可能有些陌生,但我只提出兩個成語,相信大家也會對他有所了解——遠交近攻、睚眥必報

第一個成語是他輔佐秦昭襄王時提出的國家戰略,此戰略為秦帝國的強大作出重要貢獻,為秦帝國的統一奠定重要基礎。

而睚眥必報,則要從他來秦國之前的遭遇了。範雎本是地地道道的魏人,在魏國大夫須賈門下做事。按說這樣的大才有能力將魏國拉出衰敗的深淵。奈何魏國君臣依然秉持著「人才都是要輸出的」策略,沒有重用範雎。後來與須賈出使齊國,須賈因範雎被齊王「看重」而嫉妒,回國後向丞相,魏齊聽到此事不分青紅皂白將範雎差點打死,我的乖乖,還好範雎命硬,在鄭安平的幫助下逃離了魏國。之後範雎做了秦國丞相,須賈出使秦國,範雎進行了一系列報復,最終看在須賈贈袍一事上放走了他。

而範雎當了丞相以後自然也沒有忘記曾經的恩人鄭安平,提攜他做了秦國將軍,還有助他入秦的王稽,提攜他做了河東郡守。可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魏國丞相魏齊最後被逼走投無路而自刎,所謂「睚眥必報」也。

魏國從此以後處處被秦國軍事針對,國力進一步衰落……

魏國輸出的人才當然不止這四人,但這四人對魏國由盛而衰都有這直接或者間接的作用。後期國君魏安僖王錯過了魏國最後的大才——信陵君,對,就是那個竊符救趙的信陵君。這次倒沒有輸出給其它國家,只不也差不多了。

綜合來看,在任何時期,人才都是國力強盛的重要一環,羽翼之於飛鳥。而能讓這羽翼豐滿,高飛九天的也只有飛鳥自身的能力,而對於一個國家的國君,自身能力最重要的一環便是伯樂之識。

《風雲戰國之列國》將魏國輸出人才總結得很好——士人的魔咒。這或許真的只能歸結於此了吧!

歷史宛如秋水,浩浩而湯湯。我們下期見!

相關焦點

  • 戰國時期四大霸主,魏國最強,齊國次之,秦國最弱
    ,但實際上秦朝也是在戰國末期才變強的,在戰國初期與中期都是被其他國家壓制的一方,如果不是有著函谷關,可能秦國也不會迎來崛起的機會,即便是戰國後期,秦國也不是最強的國家。魏武卒威懾百年戰國初期,魏文侯橫空出世,幫助魏國成為第一個大規模採用鐵器的國家,更是在政治,更是依靠魏國的四戰之地的獨特位置成為了戰國初期的經濟中心,在軍事上多次打敗想要染指中原的秦國,威懾中原各國,可以說戰國初期長達一百多年的歷史,魏國是軍事力量第一的,但趙國卻硬生生的抵擋住了魏國的進攻,讓魏國想要一統三晉之地的夢想告別
  • 魏武奮烈 戰無不勝《榮耀戰國》魏國介紹
    別看後世人都稱讚「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其實在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並不是秦國,而是戰國七雄中第三個被秦國滅亡的魏國。一個剛剛從三家分晉中獨立出來的國家,領土不大且與秦、楚、趙、韓等多國接壤,是真正上沒有一塊穩定後方的四戰之地。
  • 《放開那三國3》魏國平民陣容如何搭配最強 魏國最強平民陣容搭配...
    導 讀 放開那三國3魏國平民陣容怎麼搭配最強?遊戲中一共分為四個國家:魏國、蜀國、吳國、群雄。
  • 三國魏國與戰國魏國是有聯繫的,魏文侯與曹操看中了同一個地方!
    喜歡三國歷史的人都知道,魏蜀吳三個國家,曹魏最強,曹操雖然只是魏王,從未稱帝,但是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加九錫,冕十二旒,進爵為魏公」,其中冕十二旒是皇帝獨有的特權,諸侯才冕九旒,那麼曹操為什麼被封為魏王?戰國七雄中秦趙最強,秦王才更符合「加九錫,冕十二旒」的身份嘛!
  • 戰國:魏國缺了一個張儀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戰國之勢,魏國乃第一個強國,之後是齊秦趙,最後是秦國一統天下,那麼為何第一個強國失敗了呢,強大的魏武卒是如何削弱直至消亡的呢?這就要分析一下魏國的軍事戰略了,魏國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呢?三家滅智伯以後,魏趙韓三國瓜分了晉國。
  • 戰國初期,魏國強盛的奠基人,一代伯樂魏國大夫翟璜
    三家分晉後,地處中原的魏國,在魏文侯的帶領下,任用賢才,率先推行改革,以李悝組織變法,以吳起訓練魏武卒,從此魏國一躍成為戰國初期的第一強國。通常我們都說,魏國的強盛源於「李悝變法」,但是卻一直忽略了一位真正推動魏國強盛的人物,那就翟璜。
  • 戰國時期,齊國是如何取代魏國、成為東方最強國家的?
    魏國是戰國初期最強盛的國家。三家分晉後,魏國取得山西西南部一帶的土地,此處土壤肥沃,既適合生產,又有險要的地勢作為屏障,再加上魏文侯眼界開闊,任用李悝進行變法,不僅使魏國的土地得到良好開發,而且使魏國國力日益增強。
  • 疆土很小的魏國,為何能並列戰國七雄?
    魏國的疆域確實不大。單以領土大小論,他的面積可能位列七雄之末,甚至不如一些「非七雄」國家。 不過,這並不妨礙他是當時的天下強國。 魏國疆域一度排不到前七名 在「短暫而輝煌」的戰國早期過去後,魏國的領土大幅縮水。
  • 與戰國時的魏國有關
    四分五裂這個成語與戰國時魏國的生存環境有密切的關係。在戰國七雄中,生存環境相對較好的有三個諸侯國,分別是秦、齊、楚。秦國位於黃河以西的陝西地區,北面和西面都沒有強大的敵人,南面雖有巴國與蜀國,但實力與秦國根本沒法比。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大將司馬錯滅了蜀國,佔有了巴蜀地區,秦國變法後實力更加強大。
  • 戰國的第一霸主,擁有20萬軍隊,魏國為何最一敗塗地?
    隨著趙魏韓三家分晉,和田氏齊國的建立,戰國七雄的格局逐步形成。在戰國的初期,魏國擁有絕對的優勢,在經歷魏文侯、魏武侯的勵精圖治,魏國的國力達到了鼎盛時期。按照當時的局勢發展,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國家應該是魏國。但是接下來魏國開始走下坡路,那麼,魏國究竟又哪些失誤。
  • 和戰國時的魏國有關
    圖-戰國七雄示意圖 四分五裂這個成語與戰國時魏國的生存環境有密切的關係。在戰國七雄中,生存環境相對較好的有三個諸侯國,分別是秦、齊、楚。
  • 戰國七雄中的魏國,版圖為什麼總是顯得支離破碎?
    魏國在戰國七雄中的實力名列前茅,是戰國群雄中的佼佼者,所以它的版圖也是"支離破碎"的。版圖是一個國家的疆域,是國家實力的象徵,魏國的版圖見證了魏國的興衰。前期的"支離破碎"是因為魏國國力雄厚,到處侵略擴張、攻城略地,哪裡都是魏國的領土。
  • 春秋戰國最強的軍隊不是秦軍,而是魏國!
    戰國時期,秦國軍隊被稱為虎狼之師,白起、王翦、蒙恬等為秦國統一和保衛疆土立下了汗馬功勞。這是由秦國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造成的,鼓勵殺敵求勝的軍功爵祿制度,它是新興的地主階級為提高軍隊戰鬥力而採取的一項措施,打仗的時候按人頭獎級計算軍功,所以士兵作戰非常勇猛。
  • 戰國時期,魏國為什麼成了天下人才的搖籃?獨一無二的軟硬體條件
    戰國前期的魏國,不僅僅是縱橫家的發源地,甚至可以被視為政治家、思想家、謀略家的搖籃,那些影響了戰國局勢走向的明星人物,絕大部分都出自魏國:李悝、吳起、公孫鞅、蘇秦、張儀、樂毅、範雎等等,甚至軍事家孫臏最初也是在魏國出道。他們要麼是魏國人,要麼在魏國邁開事業的第一步。
  • 戰國七雄中魏國為何領土面積不大卻能和其餘六國並稱?
    仔細研究戰國時期的歷史你會發現,作為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的雖然領土不大,卻能每次和周邊的國家打的有來有回,這是為什麼呢?按理說魏國這麼小,應該被秦、楚、這些大國隨意摁在地上摩擦才對,很多人對此感到不解。戰國七雄要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需要知道在古代打仗主要靠的是什麼,是地形?還是謀略?亦或是武將?不,這些都不是,主要靠的是人口。對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個國家來說,人口無疑是最重要的。
  • 歷史上疆土很小的魏國是怎麼樣的?為什麼能並列戰國七雄呢?
    春秋時期同樣是疆土不大的宋國(宋襄公)、鄭國(鄭莊公)都可以稱霸一時,魏國為什麼不能並列戰國七雄呢?更何況魏國是脫胎於強大的晉國,三家分晉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晉國,憑什麼趙國韓國就可以位列戰國七雄而魏國不能,事實上魏國還是戰國歷史上第一個稱霸中原的國家。
  • 戰國前期魏國的強大令人吃驚
    秦國之強、秦軍之悍大家早以熟知,但戰國初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皆有所長,可謂鹿死誰手難見分曉,而當時最強大的國家並不是西方的秦國,而是地處中原的魏國。魏自前413年至前408年五年的時間裡,連續攻秦,盡得秦河西之地,逼迫秦國退守洛水,夾河對峙。前408年至406年魏國遣大將樂羊越趙境滅中山。前404年至前373年連續十一年伐齊,破齊長城,使齊內地震恐。
  • 魏國出大才,戰國時期一半天才出於魏國
    但綜合來看,魏之滅亡不在「魏武卒」之過,而在於當時魏國國君對士人的猜忌以及人才流失等原因。魏國滅在「士人的魔咒」上。戰國時期的超級職業學院題目提到魏武卒,咱們就先了解下魏武卒。魏武卒是魏文侯時期,由「西河流派」的吳起而組建的。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特種部隊。
  • 《春秋戰國》——魏國的衰落
    上回說到,三家分晉之後,魏國在魏文侯的治理下率先崛起,從此拉開了戰國時期諸侯國競爭的序幕。但是魏國並沒有一直強盛,卻逐漸衰落下去,這是為什麼呢?魏文侯死後先後歷經了魏武侯、梁惠王兩代君王,前後延續了近70年。
  • 戰國時期魏國是核心區域,那麼魏國的鑄幣業是怎樣分布的呢?
    導語:戰國時期魏國是核心區域,那麼魏國的鑄幣業是怎樣分布的呢?戰國時期,魏國承襲晉國的核心區域,同時借李悝變法改革率先發展,魏國一躍成為戰國頭號強國。戰國時期魏國疆域廣闊,領土橫跨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幾個省份,貨幣鑄造地分布也極其廣泛,細分來看,在魏國疆域範圍內形成了眾多的鑄幣區。 第一、安邑鑄幣區,以魏舊都安邑為中心的王官、高、安邑、奇氏、虞陽、垣、蒲反、晉陽、陰晉、皮氏、耿等鑄幣城市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