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三家分晉之後,魏國在魏文侯的治理下率先崛起,從此拉開了戰國時期諸侯國競爭的序幕。但是魏國並沒有一直強盛,卻逐漸衰落下去,這是為什麼呢?
魏文侯死後先後歷經了魏武侯、梁惠王兩代君王,前後延續了近70年。在這70年內,魏國的文治武功達到了強盛,戰國時期,正是由於魏文侯舉賢任能,天下儒生來了,法家來了,諸子百家都來了。魏國可謂是百家爭鳴的孕育之地,這在《左傳》中有詳細記載。賢人云集,諸如:李克(子夏學生)、魏成子(魏文侯的弟弟)、翟璜、西門豹、吳起(曾子學生)等。先前孔子周遊列國,在魯國治學,弟子三千,天下人都來向他學習,魯國是天下文化的中心,孔子去世後,天下士子都跑到魏文侯這裡,魏國就成了天下的文化中心。武功方面,魏國在魏文侯時期向西擴展,當時秦國軍事實力嚴重不足,只能一退再退,一直到了函谷關附近的武城地區,並修建長城,抵禦秦國向東,魏武侯時期又向東發展,直達衛國、宋國邊境,嚇得兩國君主急忙派人朝賀,甘願為附庸國。梁惠王時期也是大動幹戈,差點滅了兩國。
那魏國的軍事實力為什麼這麼兇悍呢?《荀子·議兵》記載:其一,軍制好(選拔士卒,專挑精神頭好的,一個國家,健全的軍事精神永遠需要,你要是強徵民夫打仗,那就是豆腐渣軍隊),其二,武器好(魏國士兵身穿三層鎧甲,使用十二石的弩(一種用腳踩的大型弓箭),最大射程可達600步(500米),每個士兵帶三日軍糧,可日趨百裡行軍),其三,用人得當(比如,樂毅的父親樂羊率兵攻打中山國,打了三年,回到國都後對魏文侯說:大王您看,我的仗還打的不錯吧,中山國乖乖的,魏文侯命人將一個籮筐抬出來對樂羊說:你看,這些都是你這三年打仗,其他大臣彈劾你的奏章,樂羊自愧不如。可見魏文侯用人不疑,《孫子兵法》講:「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
文治武功達到一個頂峰之後,衰落自然就開始了。《戰國策》中記載了魏文侯的格局之大:趙國、韓國互相攻打,都像魏文侯借兵,魏文侯稱都是兄弟,幹嘛借兵打自己人呢,並私下裡極力促進兩國的關係,可見魏文侯是個有大戰略的君王,地圖上三晉之地,即如今山西、河北、河南一帶,可謂是秦國向東擴張的極大阻礙,若三晉堅如磐石,那秦國怎麼也不會打過函谷關,一統天下。近代學者顧炎武也說過:」山西居天下形勢「,可見此地是經營中國的戰略要地,拿下山西,天下可大定,尤其是戰國時期。比如:秦穆公是當年多麼厲害的人物,一直想向東發展,絞盡腦汁地想辦法,但是,就是辦不到。因為當時晉國是一個統一的大國,徹底阻擋了秦穆公向東擴展的想法。因此,魏文侯是極力抹平三晉這顆有縫的蛋,不讓秦國和齊國得逞。
但是到了魏武侯時期,格局就小得很了。說有一天,魏武侯帶領大臣前去黃河巡查天下形勢,到了大瀑布面前說:我真是太厲害了,你看現在的魏國,前後有大山作為屏障,左右有大河隔絕蠻族,可謂是天府之國啊,坐下有位王鍾就說:是啊是啊,大王說的對。吳起冷冷地對王鍾說:王先生,你這是亡國之音吶,昔日上古時期三苗氏憑藉大山大川還不是被禹滅掉,夏桀也是憑藉大山大河隔絕他國,還不是被商湯滅了,還有商紂王也是如此,魏武侯說「善」,西河之地就歸你管啦。可見,魏武侯沒有父親的大格局、大戰略,說白了就是:沒文化真可怕。魏國在他的治理下能好嗎?
可見,歷史對於一個人做人做事來說是多麼的重要,讀史使人明智,豈是妄言!所以《孟子》就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又云:「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就說,你要統治國家,要勵精圖治,不能單純依靠大山大河,政治不清明,還非得拉鐵絲網封閉邊關,這是不行的。要知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所以說魏國的衰落首先在治國理念和治國的戰略上已經降低檔次了。
其次,魏武侯又在處理韓趙魏三兄弟的國家關係上捅了婁子,處置失當。趙國見衛國孤零零的在那裡等著被吞噬,於是出兵佔領了衛趙邊境剛平,魏武侯見狀,立刻聯合齊國徵伐趙國,約定事成之後瓜分衛國,趙國見狀,又聯合楚國背後偷襲魏國,於是因為一個小小的戰役把東部諸國卷了進來,戰爭很快結束了,雙方各有損傷,從此,三晉就不是原先那個步調一致的三晉了,魏武侯又與韓國發生了領土糾紛,從此韓趙魏分崩離析,慢慢的各自疏遠。而且三國也沒有會盟緩和此事,誰都不讓步,內部問題就越來越嚴重。,以至於到了秦國崛起,利用其中矛盾,滅了三晉。
魏武侯生前還少做了一件大事:立太子,於是他死後,魏國分成了兩個陣營:太子熒(梁惠王)和公仲緩,魏國有一位饞侫之人就去韓國找韓懿侯,韓懿侯見狀聯合趙成侯,準備滅了魏國,但是快到了魏國後,韓趙發生分歧,於是趙成侯帶兵回去了,韓懿侯見狀,沒意思了,也回去了,魏國大難不死,梁惠王驚險繼位。我們回過來想:倘若韓趙兩國當時沒有發生分歧,將魏國一分為二了,那就給秦國後來一統中原打草稿,列國也是極力阻止的。
其三,梁惠王繼位九年後,為了經略東方土地,將國都遷到了大梁(今開封一帶),西方的秦國就像彈簧一樣,你一直欺壓,到頭來一定全部反噬給你,然而東方的衛國、宋國都是可以消滅的,於是他決定遷都東徵。他起初的想法是正確的,但是《老子》有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意思是:你辦事情,光想著好,那這個事就壞了。魏文侯時期,天下賢士雲集,到了魏武侯時期,商鞅去秦國了,吳起去楚國了,魏武侯要是留住一個人,就可安天下,到了梁惠王時期,幾乎所有的賢士都走光了,國家疏於治理。
梁惠王遷都就像在原本平靜的水面,扔了一塊大石頭,頓時諸侯國興起波瀾,萬一齊國崛起,楚國崛起,秦國再抄你的後路,那魏國怎麼辦,這些事情梁惠王都沒有想過。他只看到:齊國蔫巴巴的,楚國還在發展,秦國窮苦不堪,根本不用管。就像把自己放在了柴火堆上,諸侯國一點火星都能把他燒了。這是典型的「智小而謀大」。縱觀歷史200年,他相當於把自己帶到了一個四戰之地,沒有金剛鑽,還要攬瓷器活,最終只能任人宰割。
總結一下:魏國的強盛是左右開弓,東邊的齊國感到受到了威脅,窮則變、變則通,逐漸向魏國學習,變法圖強,齊國開始崛起。西邊的秦國也受不了了,被魏國打的沒有還手之力,也在開明君主秦孝公的治理下,開始了深刻的變法(商鞅變法)。魏國怎能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