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魏國的衰落

2020-12-13 城郭人物紀

上回說到,三家分晉之後,魏國在魏文侯的治理下率先崛起,從此拉開了戰國時期諸侯國競爭的序幕。但是魏國並沒有一直強盛,卻逐漸衰落下去,這是為什麼呢?

魏文侯死後先後歷經了魏武侯、梁惠王兩代君王,前後延續了近70年。在這70年內,魏國的文治武功達到了強盛,戰國時期,正是由於魏文侯舉賢任能,天下儒生來了,法家來了,諸子百家都來了。魏國可謂是百家爭鳴的孕育之地,這在《左傳》中有詳細記載。賢人云集,諸如:李克(子夏學生)、魏成子(魏文侯的弟弟)、翟璜、西門豹、吳起(曾子學生)等。先前孔子周遊列國,在魯國治學,弟子三千,天下人都來向他學習,魯國是天下文化的中心,孔子去世後,天下士子都跑到魏文侯這裡,魏國就成了天下的文化中心。武功方面,魏國在魏文侯時期向西擴展,當時秦國軍事實力嚴重不足,只能一退再退,一直到了函谷關附近的武城地區,並修建長城,抵禦秦國向東,魏武侯時期又向東發展,直達衛國、宋國邊境,嚇得兩國君主急忙派人朝賀,甘願為附庸國。梁惠王時期也是大動幹戈,差點滅了兩國。

那魏國的軍事實力為什麼這麼兇悍呢?《荀子·議兵》記載:其一,軍制好(選拔士卒,專挑精神頭好的,一個國家,健全的軍事精神永遠需要,你要是強徵民夫打仗,那就是豆腐渣軍隊),其二,武器好(魏國士兵身穿三層鎧甲,使用十二石的弩(一種用腳踩的大型弓箭),最大射程可達600步(500米),每個士兵帶三日軍糧,可日趨百裡行軍),其三,用人得當(比如,樂毅的父親樂羊率兵攻打中山國,打了三年,回到國都後對魏文侯說:大王您看,我的仗還打的不錯吧,中山國乖乖的,魏文侯命人將一個籮筐抬出來對樂羊說:你看,這些都是你這三年打仗,其他大臣彈劾你的奏章,樂羊自愧不如。可見魏文侯用人不疑,《孫子兵法》講:「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

文治武功達到一個頂峰之後,衰落自然就開始了。《戰國策》中記載了魏文侯的格局之大:趙國、韓國互相攻打,都像魏文侯借兵,魏文侯稱都是兄弟,幹嘛借兵打自己人呢,並私下裡極力促進兩國的關係,可見魏文侯是個有大戰略的君王,地圖上三晉之地,即如今山西、河北、河南一帶,可謂是秦國向東擴張的極大阻礙,若三晉堅如磐石,那秦國怎麼也不會打過函谷關,一統天下。近代學者顧炎武也說過:」山西居天下形勢「,可見此地是經營中國的戰略要地,拿下山西,天下可大定,尤其是戰國時期。比如:秦穆公是當年多麼厲害的人物,一直想向東發展,絞盡腦汁地想辦法,但是,就是辦不到。因為當時晉國是一個統一的大國,徹底阻擋了秦穆公向東擴展的想法。因此,魏文侯是極力抹平三晉這顆有縫的蛋,不讓秦國和齊國得逞。

但是到了魏武侯時期,格局就小得很了。說有一天,魏武侯帶領大臣前去黃河巡查天下形勢,到了大瀑布面前說:我真是太厲害了,你看現在的魏國,前後有大山作為屏障,左右有大河隔絕蠻族,可謂是天府之國啊,坐下有位王鍾就說:是啊是啊,大王說的對。吳起冷冷地對王鍾說:王先生,你這是亡國之音吶,昔日上古時期三苗氏憑藉大山大川還不是被禹滅掉,夏桀也是憑藉大山大河隔絕他國,還不是被商湯滅了,還有商紂王也是如此,魏武侯說「善」,西河之地就歸你管啦。可見,魏武侯沒有父親的大格局、大戰略,說白了就是:沒文化真可怕。魏國在他的治理下能好嗎?

可見,歷史對於一個人做人做事來說是多麼的重要,讀史使人明智,豈是妄言!所以《孟子》就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又云:「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就說,你要統治國家,要勵精圖治,不能單純依靠大山大河,政治不清明,還非得拉鐵絲網封閉邊關,這是不行的。要知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所以說魏國的衰落首先在治國理念和治國的戰略上已經降低檔次了。

其次,魏武侯又在處理韓趙魏三兄弟的國家關係上捅了婁子,處置失當。趙國見衛國孤零零的在那裡等著被吞噬,於是出兵佔領了衛趙邊境剛平,魏武侯見狀,立刻聯合齊國徵伐趙國,約定事成之後瓜分衛國,趙國見狀,又聯合楚國背後偷襲魏國,於是因為一個小小的戰役把東部諸國卷了進來,戰爭很快結束了,雙方各有損傷,從此,三晉就不是原先那個步調一致的三晉了,魏武侯又與韓國發生了領土糾紛,從此韓趙魏分崩離析,慢慢的各自疏遠。而且三國也沒有會盟緩和此事,誰都不讓步,內部問題就越來越嚴重。,以至於到了秦國崛起,利用其中矛盾,滅了三晉。

魏武侯生前還少做了一件大事:立太子,於是他死後,魏國分成了兩個陣營:太子熒(梁惠王)和公仲緩,魏國有一位饞侫之人就去韓國找韓懿侯,韓懿侯見狀聯合趙成侯,準備滅了魏國,但是快到了魏國後,韓趙發生分歧,於是趙成侯帶兵回去了,韓懿侯見狀,沒意思了,也回去了,魏國大難不死,梁惠王驚險繼位。我們回過來想:倘若韓趙兩國當時沒有發生分歧,將魏國一分為二了,那就給秦國後來一統中原打草稿,列國也是極力阻止的。

其三,梁惠王繼位九年後,為了經略東方土地,將國都遷到了大梁(今開封一帶),西方的秦國就像彈簧一樣,你一直欺壓,到頭來一定全部反噬給你,然而東方的衛國、宋國都是可以消滅的,於是他決定遷都東徵。他起初的想法是正確的,但是《老子》有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意思是:你辦事情,光想著好,那這個事就壞了。魏文侯時期,天下賢士雲集,到了魏武侯時期,商鞅去秦國了,吳起去楚國了,魏武侯要是留住一個人,就可安天下,到了梁惠王時期,幾乎所有的賢士都走光了,國家疏於治理。

梁惠王遷都就像在原本平靜的水面,扔了一塊大石頭,頓時諸侯國興起波瀾,萬一齊國崛起,楚國崛起,秦國再抄你的後路,那魏國怎麼辦,這些事情梁惠王都沒有想過。他只看到:齊國蔫巴巴的,楚國還在發展,秦國窮苦不堪,根本不用管。就像把自己放在了柴火堆上,諸侯國一點火星都能把他燒了。這是典型的「智小而謀大」。縱觀歷史200年,他相當於把自己帶到了一個四戰之地,沒有金剛鑽,還要攬瓷器活,最終只能任人宰割。

總結一下:魏國的強盛是左右開弓,東邊的齊國感到受到了威脅,窮則變、變則通,逐漸向魏國學習,變法圖強,齊國開始崛起。西邊的秦國也受不了了,被魏國打的沒有還手之力,也在開明君主秦孝公的治理下,開始了深刻的變法(商鞅變法)。魏國怎能不敗。

相關焦點

  • 魏國是戰國初期的霸主,為何在魏惠王手中走向衰落?
    公元前403年,魏趙韓三家分晉,也即魏國、韓國、趙國被周天子正式冊封為諸侯,再加上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在戰國七雄中,魏國因為地處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
  • 戰國七雄中率先稱霸的魏國,為何走向衰落?離不開這三個原因!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還是天子,但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代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的統稱,是春秋五霸的延續,戰國初期,春秋強大的國家基本都被保留了下來,只有晉國被六卿所瓜分,分成了趙、魏、韓三國,至此,形成了戰國七雄並立的局面。
  • 魏國為何會衰落?可能人才的缺失是魏國衰落的根本原因
    ——《史記》 此為魏惠王對儒學大師孟子的提問,問的是如何提升魏國的國力。魏國的發展可以說是戰國時代起伏最大的,魏惠王之前,魏國是整個中原地區最強大的諸侯國,對時代的發展和格局的變化有著很大的決定權和話語權。
  • 戰國時魏國緣何三代之後而從鼎盛極速衰落,吳起一語道明真相
    魏國是戰國時期第一個登上霸主地位的國家。在魏文侯執政期間,魏國國力蒸蒸日上,直到魏惠王領諸侯朝見周天子,史稱逢澤之會,正式標誌著魏國成為新一代的霸主。魏文侯禮賢下士但是,此後魏國卻連續遭遇圍魏救趙、馬陵之戰的失利,損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魏國也在馬陵之戰失敗後,迅速衰落。
  • 戰國傳奇——「最強輸出」魏國
    春秋戰國無疑是動亂紛爭的年代,我們上一期講了商鞅變法在這樣一個年月的重要作用。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個年月也是文化繁榮的時期。有我不仁誰仁的儒家;有啥也不想管,自己玩自己的道家;有平民的好朋友墨家;更有帶領秦國從弟弟變成大哥的法家……其它的陰陽家、小說家、名家等就更神奇了,具體的我們日後有機會講。
  • 戰國七雄,最先強大的魏國有哪些戰爭?衰落後進行合縱連橫
    導語:戰國七雄,魏國有哪些戰爭?衰落後進行合縱連橫,落下朝秦暮楚的罵名戰國時期,最先強大起來的是魏國,但是在齊魏馬陵之戰後,齊國取代魏國成為中原地區的霸主;而此時,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開始變得強大起來,開始謀求向東開疆拓土;處在東西方兩大霸主秦國、齊國的夾擊下,魏國、趙國、韓國為了生存合縱其他國家,北連燕國、南連楚國,西抗秦國,東抗齊國,這種狀況持續了相當長一段時間。
  • 歷史上為何會有兩個魏國?淺析東周與春秋戰國有何不同
    春秋戰國歷史上,先後出現了兩個魏國。在那個時代,魏國可不算小國,甚至後來還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眾所周知,春秋和戰國這兩個年代毗鄰。那麼,為何在短短的時間裡,會出現兩個國號相同的魏國呢?這就要從東周與春秋戰國的差異講起了。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而春秋戰國的時間,與東周是重合而又不完全重合的。但是也可以理解東周其實指的就是春秋戰國時期。所以,站在古代人的立場上來講,無論是西周還是東周,其實都是周朝。
  • 最具實力與機遇統一六國的國家-戰國首霸魏國
    上回和大家簡單聊了聊趙、韓,今天聊聊同為三晉的魏國。戰國時期群雄爭霸,魏國是戰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魏國強盛於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歷時三代70餘年。魏惠王時期,魏傾其全力,力保霸主之位。但由於秦國與齊國的迅速崛起,尤其齊國的崛起對魏國造成直接的威脅,齊國於(公元前354年)在桂陵之戰大敗魏軍,此戰魏國雖敗但其國力未受到致命的打擊。公元前341年齊國於馬陵大敗魏國,此戰魏國元氣大傷。馬陵之戰後,魏國實力受到嚴重削弱,從頭號強國頓時淪為二流強國。魏國稱霸中原的局面一去不復返,此後戰國開始了齊國和秦國爭霸的局面。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戰國第一霸主的歷史興衰。
  • 和戰國時的魏國有關
    圖-春秋戰國趙魏韓齊燕局勢圖 而戰國七雄中的韓國,一向被認為是七國中最弱的,有人甚至認為韓國沒有資格列入戰國七雄。韓國雖然處在四戰之地,四面皆強敵,但韓國的存亡,不會影響到戰國大勢的走向。 魏國堪稱是戰國七雄中生存環境最為惡劣的了。當然,要承認,在戰國早期,魏國是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戰國早期,魏國支持李悝變法,廢除落後的土地制,行法治,讓魏國在諸侯中脫穎而出。之後,一代名將吳起來到魏國,為魏國打造了一支橫行天下的魏武卒。魏武卒在吳起的率領下,將西線的秦國打得鼻青臉腫。
  • 戰國七雄其餘六國衰落的原因是什麼?
    魏國遷都大梁,即現在的開封。儘管秦國就此打開了東進的通路。但至前342年,魏舉逢澤之會,仍居霸主地位。羿年,魏再為齊所敗。齊遂取而代之。韓魏,地域狹小,且靠近秦國,所以始終惶恐不安。燕趙處地偏僻。此時國力強盛的,就屬齊、楚、秦三國了。楚國春秋開始就是強國,更在中部位置。但懷王兩次伐秦,皆大敗,後來又被秦國騙去和秦昭王「會談」,結果被扣押,前296年死於秦國。
  • 戰國時期,魏國曾一度凌霸天下,為什麼最終不能抵抗秦國?
    了解我國歷史的人都知道,春秋、戰國兩個時期是我國一個非常繁盛的時代。就如晉國,在東周時是最大的諸侯國,也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當時該國所佔領的土地是最大的,不過到如今已經分裂了,甚至有一部分的國土已經不再屬於中國了。不過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歷史的發展總是不可預料的。
  • 戰國時期魏國的版圖如此變化多端,其中很有意思
    春秋時期,魏氏作為晉國六卿之一,看似不顯山露水,其實一直頗具實力。三家分晉進入戰國以後,魏氏割據了晉國的新老國都絳都和曲沃,可以算得上收穫最大的一家之一。三家分晉三家分晉以後,最先強大起來的是魏國,魏文侯率先任用李俚變法,使得魏國成為戰國時期的第一任霸主。
  • 戰國時期,魏國趙國楚國齊國先後稱霸?為何韓國屢受大國欺負?
    以史為鑑,讀史知今,司馬光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鑑》,首先從春秋戰國時代寫起,本篇文章就帶大家了解戰國時代諸侯爭霸的歷史,魏國、趙國、齊國、楚國、秦國先後稱霸,為何韓國屢受欺負呢?。《資治通鑑》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文化最璀璨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裡,百家爭鳴,諸侯與諸侯之間也混戰不斷。
  • 為何戰國時期的魏國版圖,如此支離破碎?
    魏國始都安邑,周顯王五年(前364),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這之後魏國稱為梁國。可是就是這樣的一個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它的版圖卻是支離破碎的,這之中的原因是什麼呢?我們先來看看它的歷史。由於魏國地處中央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他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為將,攻掠中山國;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戰國250餘年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
  • 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魏國
    魏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25年),是中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屬戰國七雄之一。姬姓,魏氏。自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冊封為侯、前344年稱王、至前225年為秦國所滅,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領土約包括現時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
  • 商鞅變法之前,魏國是如何崛起並且成為戰國第一個稱王的國家
    戰國時期是我國文化軍事走向強盛的時期,這個時期的起始原因是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春秋霸主晉國,從此華夏大地陷入了七個諸侯之間的相互徵伐之中。而魏國作為夾在列國之間的一個諸侯國,是如何完成率先稱王的大業的呢?說到底還是魏國變法比較早,魏國在分得晉國的土地之後,在北面是趙國、東面是齊國、南面是楚國、西面是韓國和秦國的情況下,無論向哪個方向發展,對於剛剛誕生的魏國來說自己都不是別人的對手。無奈之下,為了增強自己的國力,更為了自保,魏文侯決意進行變法。
  • 戰國七雄與春秋五霸有何不同之處
    春秋戰國,大家都不陌生,關於那個時代的人和事至今還在流傳著,它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分分合合是中國歷史的一大特色,但在春秋戰國時期,卻太過平常,能在其中生存下來的,只有強國!說到春秋戰國,有兩點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個是春秋五霸外,另一個就是戰國七雄了。那麼戰國七雄是哪七國呢?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有什麼不同之處?下面就由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
  • 春秋秦晉爭霸,如果晉國不分裂,戰國晚期秦國有機會一統六國嗎?
    在春秋時期秦國和晉國的關係本來是非常好的,但是俗話說的好,一山不容二虎,兩個國家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蜜月期,都建立了自己的霸權之後就開始為了爭奪天下的霸權而進入了長達百年的秦晉爭霸時期。在春秋時期,秦國進行了多次戰爭,想要大通自己的西部出口,但是每次都被晉國打的大敗而歸。秦國的地理位置的優勢在春秋時期實際上是弱勢,因為那時候的秦國根本無力推開晉國把守的這扇大門。這個局面一直到了戰國早期。戰國早期的時候魏國實力非常強勁,多次打的秦國無力還擊,一直壓迫到魏國衰落,秦國都不能向西擴張一步。
  • 魏武卒戰鬥力如此強悍,為何戰國後期魏國不能重建一支魏武卒?
    魏武卒,戰國初期戰鬥力最強悍的軍隊,魏國憑藉這支強大生力軍,稱霸戰國近百年!然而,隨著魏國四處徵戰,魏武卒逐漸消亡,到戰國後期,魏國為何不能重建一支魏武卒?關鍵在於「綜合國力」實力!魏武卒選拔標準,超高的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