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外媒最先曝出甲骨文 (NYSE:ORCL)參與競購TikTok部分業務一事,稱其已與風投公司紅杉資本進行初步接觸,涉及TikTok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的業務。
與消費者業務向來不沾邊的一個老牌科技巨頭,也想從這個年輕、熱門的短視頻應用中分一杯羹?
甲骨文競購TikTok的動機
和對手微軟 (NASDAQ:MSFT)一樣,甲骨文也成立於1970年代,是一家傳統的企業軟體和資料庫供應商。然而,微軟手上有必應、Xbox,還曾多次涉足社交領域(雖然這方面的戰績不盡人意),甲骨文在網際網路消費、社交媒體應用方面卻沒有任何經驗。
這就是甲骨文意欲收購TikTok一事令人費解的關鍵:TikTok並不能為甲骨文的業務帶來協同效應。
如果非要探究甲骨文的意圖,或許只能從數據方面找原因。市場上流傳的一種說法是,甲骨文希望借TikTok之力挽救陷入困境的數據云(ODC)業務。
ODC的業務之一是數據經紀業務,即創建普通用戶的個人資料並銷售給廣告主,甲骨文掌舵人拉裡·埃裡森曾言,該公司掌握的消費者數據僅次於Facebook,能夠更好地幫助企業找到目標用戶。
但從2018年歐盟的數據隱私保護條例實施以來,數據云部門一直表現不佳。這個從總計數十億美元的收購交易中合併而來的業務,去年才剛剛進行了10%-15%的裁員。一個月後,部門主管也離開了公司。
如果將TikTok收入麾下,甲骨文便掌握了對廣告主極具吸引力的消費者數據,同時也向他們提供了一個投放廣告的平臺。TikTok在歐洲的業務仍然歸字節跳動所有,甲骨文也無需擔憂歐盟監管的問題。
正如Nucleus Research分析師丹尼爾·艾爾曼(Daniel Elman)所說,甲骨文可以利用TikTok的用戶行為數據來補充其營銷服務,為大型企業客戶提供有價值的數百萬消費者信息,同時也能為自身的雲基礎設施帶來太大的用戶群基礎,更有助於其雲業務的發展。
甲骨文走投無路後的一次嘗試?
但所有這些只能算是附加價值,在一筆可能高達500億美元的收購交易面前,難以說得通。
最大的質疑是收購TikTok之後的運營,畢竟深植於甲骨文血液裡的DNA是企業,而非消費者。甲骨文的股東之一Jensen Investment Management稱,TikTok和甲骨文的客戶群「完全對立」,雖說對於一家持有430億美元現金、市值將近1700億美元的美國公司來說,甲骨文完全有財力買入TikTok的部分業務,但其收購邏輯並不成立。
這也不是第一起專注於企業市場的傳統科技巨頭希望通過收購行為來介入消費者市場的案例。四年前,賽富時執行長馬克·貝尼奧夫也曾動過收購推特的念頭,最後因為賽富時股東的強烈抗議,才迫使他放棄了這個想法。
或許甲骨文此舉太過令人費解,已經有分析師將原因歸咎於埃裡森個人的「異想天開」。埃裡森曾在2014年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信不信由你,我仍然認為我們有可能擊敗微軟,成為一家比微軟更重要的公司。」
甲骨文與微軟股價走勢對比,來源:英為財情Investing.com
但事與願違,可以說甲骨文和微軟是傳統科技巨頭轉型的兩個正反例子。微軟在薩提亞·納得拉的領導下於2014年啟動轉型,抓住了雲計算這個機遇,成功實現逆襲,市值已有1.6萬億美元;甲骨文的命運卻是一落千丈,雲計算轉型備受質疑,只能靠大規模的股票回購來支撐股價。去年,甲骨文的收入僅比八年前高出5%;在截至5月底的季度中,甲骨文的營收同比下滑了6%。
這樣看來,競購TikTok似乎是甲骨文在困境之中一次走投無路的嘗試。如果甲骨文真的得手,Facebook (NASDAQ:FB)恐怕是最大贏家。
點擊文末【了解更多】查看甲骨文實時股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