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真東渡,傳播文明之旅 | 探秘海上絲綢之路

2021-01-20 央廣網



煙花三月的揚州,古運河渡口,平靜的河面,已沒有古代的繁忙。揚州作家陳躍講起了1200多年前在這個渡口發生的一段意義深遠的歷史事件。


這裡就是揚州的古運河,位於文峰塔下的古運河。揚州是運河和長江的交匯處,當年在天寶二年的時候,鑑真大和尚就是從這個碼頭,開始東渡,這是他在揚州第一次東渡。他有六次東渡,其中三次東渡是從揚州出發的,因為揚州是江淮重鎮,是唐代重要的造船基地。


揚州作家陳躍在古運河渡口講解


三月本是揚州最美的季節,記者卻沒時間去看揚州美景,一下長途車,直奔大明寺。大明寺已經閉園了,住持能修法師也不在揚州,接受我們採訪的是副住持仁永法師。


央廣記者王葳採訪仁永法師


揚州大明寺院牆上寫著「鑑真故裡」四個大字……


仁永法師指著一塊碑告訴我們:這個碑叫「古大明寺唐鑑真和尚遺址碑記」。   


鑑真大師原來是大明寺住持,宋元以後,慢慢地大家都不知道這個寺廟和鑑真大師有關係。民國期間,在大明寺發現了一塊古碑,當時日本有一位官員就來考證,很欣喜,因為在日本大家對鑑真大師非常推崇,聽說這裡原來是鑑真大師的道場,就立了一塊碑。


仁永法師講述石碑的來歷


唐朝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秋天,日本高僧榮睿和普照奉天皇之命,請中國高僧東渡弘法。揚州政協文史委主任王虎華講述了日本為什麼力邀高僧傳律法。


當時日本只是引進了佛教的經文,卻沒有引進佛教的戒律,導致日本僧人不守戒,逃避賦稅,成為國家不安的因素。日本希望吸收中國佛教的辦法,有聲望的和尚來主持受戒儀式,如果符合就受戒,不能誰說當和尚就當和尚。


央廣記者王葳採訪揚州政協文史委主任王虎華


唐朝不許僧人出境,鑑真大師和玄奘一樣,也是偷渡。在東渡的12年中,由於海上風浪、觸礁、沉船、犧牲以及某些地方官員的阻撓和僧人告密,屢屢失敗;尤其是第五次遭遇狂風怒濤,他們在海上漂了14天。返途經過端州時,日本弟子榮睿病故,鑑真哀慟悲切,加上炎熱,突發眼疾,導致雙目失明。東渡途中,先後有三十六人死於海難和傷病,二百餘人退出東渡行列。只有鑑真篤志不移,百折不撓。天寶十二年,即公元753 年初,經四十天的海上顛簸,鑑真大師第六次東渡終於到達了日本,受到日本舉國歡迎。


鑑真大師像


公元763年5月6日,76歲的鑑真面向西方,故土的方向,坐化於他建造的唐招提寺。一年後,他的家鄉揚州知道了,僧眾穿喪服面向東方,舉哀三天。



鑑真東渡日本,不僅帶去了佛法,還帶去了中國的工藝、建築、醫學、書法、繪畫、茶葉、香道等等,對日本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陳躍:鑑真帶去了唐代一流的手工藝人才,揚州的玉雕匠人、剪紙匠人,還有漆器匠人。他的僧人團隊中也有醫僧,就是醫術高明的僧人。

陳躍鑑真帶去了唐代一流的手工藝人才,揚州的玉雕匠人、剪紙匠人,還有漆器匠人。他的僧人團隊中也有醫僧,就是醫術高明的僧人。

仁永:日本人對鑑真大師非常崇敬,鑑真大師可以說是日本的文化恩人,傳過去不僅有佛教,還有書法、建築,還是醫藥的祖師,過去日本藥袋子上都有鑑真大師坐像。


王虎華:他在建築方面很有研究,他在長安曾經參加過小雁塔的建造,他後來建造了唐招提寺,這是很了不起的。其次就是雕版印刷、豆腐製作技術,是鑑真帶去的,基本上沒有異議。他還帶去了文物,書法、佛經,對日本文化產生很大影響。所以鑑真在文化方面對日本的貢獻和影響是多方面的。


大明寺鑑真紀念堂前有座石燈,長明不滅,這是鑑真大師像回歸故裡時日本唐招提寺住持森本孝順長老所贈。而在日本唐招提寺也有一個這樣的長明石燈。揚州鑑真國際馬拉松邀請賽的取火儀式就是在這裡。


大明寺鑑真紀念堂前的石燈

    

海上絲綢之路,漫漫二千年,它絕非單純的貿易之路,也是思想文化的交流之路。鑑真東渡不僅是一次佛教東傳的成功之旅,更是流芳千古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偉大實踐。


一起做有來有往的好鄰居 | 2017,解碼一帶一路


徐聞,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 | 探秘海上絲綢之路


請收下,這些「一帶一路」名片|2017,解碼一帶一路

來源:文藝之聲

策劃、編審:趙薇

採制:王葳、石良紅

演播:蘇揚

圖文編輯:郝伊人、楊宇靜

相關焦點

  • 唐朝時期鑑真東渡的原因及東渡給中日兩國帶來的意義
    在那時除了西方的傳教士常常來大唐進行傳教之外,大唐的高僧們也開始向大陸以外的地區傳播佛教文化。而鑑真就是唐代的著名高僧,他曾六次前往東瀛也就是現在的日本。在當時相當惡劣的航海條件下,他為何執著的六次前往東瀛,他所帶去的佛教文化及中華文化對日本產生了哪些深刻的影響呢?
  • 鑑真東渡與豆腐技藝傳播日本
    他歷經磨難、6次東渡,於公元753年隨日本遣唐使到達日本,帶去了大量書籍文物、飲食品、食物原料、器具和懂醫學、藝術的隨行弟子及各種工匠共38人,對日本社會產生了很大影響,有「文化之父」的美譽。「律宗」是中國佛教宗派之一,因重研習及傳持戒律而得名。鑑真和尚作為佛教律宗高僧,始終以遵循和傳授佛教戒律為己任,尊崇素食。
  • 鑑真:六次東渡日本,傳播中華文化,他是高僧大德
    在唐朝有這樣一位僧人,他曾經前前後後六次東渡日本,去傳播唐朝的文化,傳播中國的佛教文化,而且他在醫學、建築、雕塑等方面也很有建樹。他就是鑑真,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鑑真這位高僧大德。他們受邀邀請鑑真去日本傳教。這也就能看出鑑真的影響力。而當時的鑑真主持早就已經小有名氣,為了這兩個遣唐使,他是否會放棄自己在揚州的功成名就,而不遠萬裡跋山涉水在去日本講經修道呢。正當所有人都沉默不語的時候,鑑真自己說:「這是我的責任,不管是付出多大的代價,甚至是生命,我都要去弘揚佛法」鑑真鐵了心去東渡日本,傳播自己的理論。
  • 畫卷中的鑑真東渡歷程
    展出中最受關注的就是長達八十三米的畫卷:《鑑真和上東徵傳》,它描述了我國唐朝高僧鑑真東渡的故事。  在唐代,兩位高僧完成了兩次著名的文化交流之旅,一次是玄奘西行,另一次就是鑑真東渡。巧的是,兩位高僧的艱難旅程,都被他們的傳人繪製成了長卷。只不過這兩幅長卷都不在國內,而是在日本。
  • 鑑真東渡,大唐佛法的主動傳播,讓後人讚嘆
    鑑真和尚同樣東渡步道以弘揚佛法。日本的歷史一直是以野蠻、孤僻而聞名於世。世代居住於日本群島的倭人,在與唐王朝交戰之前也是不可一世。然而在白江口海戰中被唐王朝的水師打得全軍覆沒。從此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日本從此成了中國的學生。之後幾百年時間,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皆以唐王朝為師。
  • 《鑑真東渡》再譜中日友好佳話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一部全方位反映1300年前唐朝鑑真和尚東渡日本,傳播中華文明的16集電視連續劇《鑑真東渡》,由中央電視臺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與香港富華國際集團共同投資拍攝完成,12月26
  • 歷史小故事:鑑真東渡的故事
    鑑真剛要再次詢問,有個弟子站起來說:「大唐與日本之間隔著茫茫大海,路途又遠,實在是太危險了。」鑑真卻說:「傳揚佛法,何必在惜生命!你們不去,我去!」那時鑑真已經五十五歲,他不顧自己年事已高,健康狀況欠佳,毅然決心東渡傳法。弟子們感動了,他們紛紛表示願意跟隨師父一同到日本傳法。鑑真決定東渡後,立即著手準備船隻、乾糧等。第二年春天,鑑真率領弟子發船東渡。
  • 鑑真東渡日本傳播佛教,十年間第六次才成功,第五次最悲壯
    而唐朝的高僧鑑真(688-763年)東渡日本,也傳播了我們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公元742年,已經在唐朝完成了學業的日本學問僧榮睿和普照拜訪鑑真。因為當時的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備,僧人不能按照律儀受戒。他們二人在唐朝國內遍訪高僧,最後決定邀請鑑真前往日本傳播佛教。鑑真為傳播佛教而欣然應允,並立即造船備糧,準備次年開春動身前往日本。
  • 唐朝和尚鑑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朝文化
    唐朝和尚鑑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朝文化歷史上有名的鑑真東渡就發生在唐朝。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吧。初唐至中唐,佛教發展到了令人矚目的高峰。本上化基本完成,並形成明顯帶有中國特點的教義學說和宗派。
  • 徐福東渡——中國海上對外交往的開端 | 海上絲綢之路江蘇循跡
    據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陳高華為《海上絲綢之路綜論》作序所言,中國人的祖先很早就開始了海上活動,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中國作為一個海上強國,為人類徵服海洋的活動做出了許多重要貢獻。「濟州島是徐福東渡的第一站」,「這個孤懸於朝鮮海峽中的大島,不僅是海上的交通橋梁,而且是重要的補給基地,成為徐福入海東渡的必經之路。」
  • 遲重瑞演繹《鑑真東渡》
    《鑑真東渡》劇照  因為在電視劇《西遊記》中飾唐僧而家喻戶曉的著名演員遲重瑞,在息影18年後重返螢屏,在電視劇《鑑真東渡》中扮演鑑真,這也是國內首部真正詮釋佛教僧侶生活的影視劇。  鑑真是我國唐代赴日本傳戒並首創日本律宗的高僧,他歷經艱險渡海到日本傳播佛法,他把中國的佛教、雕塑、醫藥、建築、飲食等傳播到了日本,為日本文化的發展和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電視劇《鑑真東渡》描寫的就是唐代高僧鑑真應邀東渡弘揚佛法的故事。
  • 展覽預告︱長江文明物語——長江文明與海上絲綢之路展
    從青藏高原奔騰而下,夾裹著文明的支脈與溪流,巴蜀文明、荊楚文明、吳越文明,在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的斑斕錦緞上,演繹歷史,造就博大,撐起了中華文明的精神脊梁。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讓文物活起來」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動長江流域文明交流互鑑,提升長江文化藝術節活動品質。
  • 老妖雜談之歷史的繁星點點-鑑真東渡傳佛法
    鑑真並沒有並挫折嚇到。不久他又組織了第二次航海。這次他們一行幾十個人雖然順利地出了海,可是卻遇到了風暴,沒有能否到達日本。 第三次航海東渡,鑑真他們又遇到的風暴天氣。在海上遇險的他們,漂流到了一個荒島上,差點被餓死。所幸被人及時地救起,否則也就不會有後來的繼續東渡了。
  • 鑑真東渡日本,為何被後人詬病?
    鑑真東渡日本,如果故意忽略中日友好交流、傳播中原文化的歷史意義,那麼帶到日本的王羲之書法真跡《喪亂帖》會被後人詬病,因為中國至今還為沒有王羲之真跡而遺憾!遺憾往往不會心甘情願地接受,所以就要找到渲洩的口子,這個口子是什麼呢?鑑真偷渡日本變成了把柄!
  • 陶生侃大唐16-鑑真東渡
    鑑真等人被拘了4個月,後來雖然事情弄清楚了,但地方官還是擔心海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將鑑真的船強行沒收了。鑑真的第一次東渡就這麼被攪黃了。(表現鑑真東渡的繪畫)但鑑真不屈不撓,馬上託人買了1艘軍用船,僱了水手,買了物資,進行第二次東渡。船剛離開揚州就被風暴打破,就地維修1個月。
  • 遲重瑞復出演電視劇 《鑑真東渡》將登陸央視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近日從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獲悉,由《西遊記》唐僧扮演者之一遲重瑞領銜主演的16集電視連續劇《鑑真東渡》,將於4月3日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時間播出。由該中心與富華國際集團聯合拍攝的《鑑真東渡》取材於唐代高僧鑑真渡海去東瀛傳播佛法的歷史事件,描寫了鑑真及其弟子歷盡磨難,六次東渡,終於在其66歲時東渡成功的感人故事。
  • 看《鑑真東渡》 精神和心靈得到陶冶啟悟
    以前我雖知道鑑真和尚東渡扶桑,傳播佛教,在日本也享有盛譽,但畢竟一知半解,並沒有從感情上、精神上走近過鑑真。看過電視劇之後,才對這一歷史文化事件始末有了詳細了解。玄奘西行取經,鑑真東渡弘法,都是唐代發生的宗教文化事件。
  • 日本模仿中國從這裡開始——鑑真東渡
    鑑真(687~763)是著名唐朝高僧,律宗的重要代表之一。晚年受到日本僧人的邀請,到日本傳播佛學,成為日本佛學界律宗的始祖。鑑真俗姓淳于,垂拱三年(687)生於江蘇揚州,14歲在大雲寺出家,智滿禪師為他取名鑑真。
  • 歷史上的鑑真東渡是「傳播佛法」,為何有人說他是「賣國賊」?
    在我國的歷史上,佛教雖然屬於是一個外來教派,但是卻在我國發展的十分興盛,尤其是在唐朝的時候,李世民就非常信奉佛教,甚至有著西天取經這樣的故事,而那些佛教徒也希望自己的教派可以傳播到世界各地,而今天要給大家說的就是歷史上的鑑真東渡是「傳播佛法」,為何有人說他是「賣國賊」?
  • 佛教:「六次東渡」的鑑真,讓日本見識到了大唐盛世的燦爛輝煌
    提起鑑真大師,大家一定很熟悉他應日僧所請,發願往日本弘法,經過六次東渡,終於到達日本的故事。但來中國尋訪高僧的日本僧人,為什麼獨獨選中鑑真大師呢,可能大家就不太了解了。在日本和隋唐交通之後,佛教在日本便大為興盛起來。但直到鑑真東渡前,日本佛教還很不成熟,尚處於起階段,戒律儀軌也極不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