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滅亡後,九大封疆大吏的結局

2021-02-22 歷史並未走遠

因為一篇寫紅會的文章,本號被禁言三個月,今天重獲自由!

加以上私人微信,看最權威的歷史真料,博士老微友別再加這個

文末有猛料

來源 | 頭條號「讀史」

所謂封疆大吏,就是清朝的總督。總督官階為正二品,而且多數在六部兼著尚書之類的職,所以往往是一品大員,他們管的地方也很寬,兼管數省,軍務政務都有權利過問。

那清朝滅亡後,這些封疆大吏去了哪裡呢?有沒有為大清殉死的呢?

清朝一共有九位總督,我們看看這些總督在清朝滅亡後的結局。


東三省以前是清王室的龍興之地,清兵入關之後,這裡被封鎖了起來。到後面,才開始設省並且有了總督。雖然晚,但因為東三省地位獨特,所以在諸總督中,地位倒是最高。最後一位總督是趙爾巽,漢軍正藍旗,著名大城市鐵嶺人,進士出身。

到了辛亥革命,當時的革命形勢是南方熱火朝天,越到北方越沒氣息,所以東北那一塊革命黨人沒什麼勢力,趙爾巽殺了不少人,把這一塊鎮住了,東三省是最後降下大清黃龍旗的。

以前有親問過,滿清亡了,滿清貴族為什麼不去東北啊,這個情況就複雜了,論忠心度,當時的東北是具備這個條件的,但當時東北剛經歷大瘟疫,估計溥儀不想去也不敢去。

雖然搞了鎮壓,但革命是大勢,趙爾巽後面就下崗了,袁世凱請他當顧問,他沒去。

最後被袁世凱忽悠著去修清史,他算是總編,不過,書沒編完,他1927年就去世了,搶在去世前出了一個草稿。

現在這個清史還叫稿,不能叫清史,因為還是一個未完成的東西。


直隸是現在河北天津以及北京這一代,京師腳下,是極為重要的崗位。最後一位直隸總督叫張鎮芳,河南人,是袁世凱兄嫂的弟弟。原本直隸總督是袁世凱,因為滿清要雪藏他,讓他回去養老寒腿去了,張鎮芳就接了班。

清朝倒臺後,他自然跟隨袁世凱,袁世凱任命他為河南都督,是袁世凱稱帝的堅定擁護者。在袁世凱去世後,又跟著張勳鬧復闢,被抓起來判了一個無期徒刑 ,後面破錢免災,出了獄,但從此遠離軍政,開始搞銀行經商,於1933年去世,死時七十歲。

他的兒子張伯駒(過繼)名氣更大,中國收藏界的一哥,民國四大公子之一,最牛的事就是搶先從溥儀手中收購了大量的名畫,然後捐給了博物館。

這其中有《平復帖》《遊春圖》等,件件都是價值連城的國寶。


兩江總督可以說是最有錢的總督了,末代兩江總督就是搞復闢的張勳。他是武昌起義後派到南京當兩江總督的,還算賣命,大清國都亡了,他的手下還留著辮子,搞起了復闢,失敗後逃到天津,直到1923年去世,運回老家江西安葬,一輩子都沒有剪髮。

自稱:吾回天無力,尚可獨善其身。腦袋在、辮子不掉!真吾大清股肱之臣。

可算是末代總督中最頑固的。

閩浙末代總督叫松壽,滿洲正白旗人,他是唯一為大清國殉死的總督。

武昌起義爆發後,當時大家都勸他投降,他不聽,要搞頑抗,給婦女發兵器,讓大家死拼,結果旗兵不給力,激戰一夜後依然失敗,松壽吞金自殺。


最有名的湖廣總督是張之洞,而末代湖廣總督可以說是大清掘墓人,他叫瑞澄,滿洲正黃旗人,我們知道武昌起義是一場突發事件,沒有人想到會成功,就是半年前,孫中山組織的黃花崗起義就以慘烈失敗而告終。

而武昌起義能成功,要多謝這位湖廣總督。當時四川搞保路運動,湖北的新軍很多都調到了四川,造成湖北的空虛,革命人黨就準備起義了,結果製造炸藥的時候,一位革命黨人把菸頭扔到了火藥堆裡,造成了爆炸,隨後而來的官兵從現場一個保險柜裡搜到了起義者的名單。

當時,有兩個意見,一個是銷毀名冊以安眾心,一個是按名單抓人,可是瑞澄走了一個折中,只抓了首要的幾十個人,也沒有公布名單,也沒有銷毀。這一下,反而搞得軍心惶惶,因為人人都自覺被盯上了,最終導致武昌起義。

起義時,只要瑞澄堅守還有救,他偏聽了小老婆的話,在牆上打了一個洞,從洞中鑽出去跑到了長江的船上。

這一下,兵敗如山倒。印證了那句話: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領導。

可以說,是他的愚蠢替大清挖了最後一個大坑,後面,他逃到了上海,聽說要治他的罪,又跑到日本。他這一逃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各地一起義,管事的紛紛跑路。

等大清遜位,他回到上海,於1915年去世。


兩廣總督是壓力最大的,因為太平天國、孫中山多在兩廣地區活動,這裡是反清勢力最旺盛的地區。最後一位總督叫張鳴岐,山東人,他是花了數百萬走袁世凱的路子跑到廣東來當總督的。

武昌起義後,他也是向瑞澄學習,帶著自己搜刮來的錢財跑路了,後面回國當了袁世凱的顧問,是袁世凱當皇帝的吹鼓手。

最可恥的是九一八事變後,勾結日本當了漢奸。1945年,日本要戰敗了,他還組織法會,為日本人祈禱。日本戰敗後,據說是被罵死了,估計是自己嚇死的,可以說是亡國總督中最沒臉的一位。


這位的末代總督叫升允,蒙古鑲黃旗人,是個頑固派,原本就當過陝甘總督,因反立憲被退休。武昌起義後,火線復職為陝甘總督,帶著兵馬反攻西安,準備給滿清留一塊東山再起的地盤,把溥儀接到西安來。西安這個地方倒合適,只是沒等他成功,溥儀就退位了。溥儀退位之後,他還堅持跟革命黨人死磕。此後又積極運作復闢,而且跟日本走得很近,老想著借日本的力量,在九一八事變後去世。

從滿清的角度來看,也算是相當愚忠的一位了。


四川總督趙爾豐,東北人,是東三省末代總督趙爾巽的弟弟。

趙爾豐這個人還是有點才幹的,他在四川幹過一件大事,就是打敗了英國操縱的西藏叛軍,使西藏保留在中國的版圖之內。當時,他還準備向西藏地區進行移民。

不過,他在任時,四川發生了保路運動,他率兵鎮壓,人稱趙屠夫,保路運動可以說是武昌起義的引子。武昌起義後,趙爾豐被公審處決。

其實這個人還是有歷史功績了,並非只有反動的一面。甚至他如果在保路運動之前死去,那就是跟左宗棠一樣的國家英雄了。


李經羲,安徽人,是李鴻章的侄子。

他在當雲貴總督時,任雲南講武堂的總辦,曾經說雲貴總督可以不做,但講武堂不可以不辦。結果這個講武堂出來的人都不保大清,大多是革命黨人。朱德就是這個學校出來的,還是李經羲特批入學的。而他本人算比較開明的,蔡鍔在雲南搞革命串聯,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所以武昌起義後,蔡鍔是把他禮送出境。到達上海時,他被人抓住剪了辮子,此後投靠袁世凱,跟趙爾巽一起成為嵩山四友。就是袁世凱的四個老夥伴。

1925年的時候,在上海去世。

這九位就是滿清最後一代封疆大吏了,可謂結局各不相同,有殉死的,有被斬殺的,也有壽終的,還有當漢奸的。最讓人嘆息的大概就是趙爾豐吧。清朝體制內不是沒有人才,只是無法人盡其才罷了。

給大家推薦更多熱點資訊

相關焦點

  • 清朝滅亡後,九大封疆大吏去了哪裡,結局如何?
    今天跟大家聊聊清朝最後的封疆大吏,所謂封疆大吏,就是清朝的總督。
  • 大清滅亡後,九大封疆大吏都被弄死了?
    今天跟大家聊聊清朝最後的封疆大吏,所謂封疆大吏,就是清朝的總督。
  • 清朝滅亡後,九大封疆大吏都去哪兒了?
    那清朝滅亡後,這些封疆大吏去了哪裡呢?有沒有為大清殉死的呢?清朝一共有九位總督,我們看看這些總督在清朝滅亡後的結局。東三省以前是清王室的龍興之地,清兵入關之後,這裡被封鎖了起來。到後面,才開始設省並且有了總督。雖然晚,但因為東三省地位獨特,所以在諸總督中,地位倒是最高。
  • 總督是清朝的封疆大吏,那麼清朝滅亡後末代總督的結局又如何呢?
    清朝在各省巡撫之上設立總督,而總督則是掌握一到兩省甚至三省之間的軍政大權,是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其實在清朝滅亡之時全國各地革命勢頭已經非常火熱,清朝中央政府都已經是無力管控,更何況總督了,所以當時總督的權力實際也是名存實亡。
  • 清朝滅亡後,九位封疆大吏,有的為清朝殉國,有的淪落為漢奸
    所謂封疆大吏,就是古代省一級的官員,負責一省或者數省的軍政大權。清末的九位封疆大吏,或者說九個總督,即: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四川總督、湖廣總督、甘陝總督、東三省總督、兩廣總督、雲貴總督和閩浙總督。清朝滅亡後都何去何從了呢? 總督是明清才有的稱呼,一般是若干個行省的最高長官。
  • 清朝滅亡後,鎮守一方的九大總督結局如何?有人發達有人落寞
    眾所周知,清朝是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由清政府統一對國家進行管理。儘管皇帝是最高統治者,但他一個人畢竟精力有限。為了幫助他更好地管理國家,朝廷便會選拔一些人才管理地方。這些封疆大吏,通常便是總督。而在清朝滅亡前夕,中國共有九大總督。在溥儀退位後,這些人又是何結局呢?
  • 清朝滅亡後,九位封疆大吏的結局如何?下場一個比一個慘
    清朝有很多封疆大吏,他們掌握權力,守護一邊,有些人掌管好幾個省,是實實在在的「土皇帝」。他們不在中央工作,但比中央的官員方便多了。清朝滅亡後,萬有請求者自然也不存在。那麼這些人都去了哪裡呢?清朝共有9名總督大臣,滿清滅亡後,他們都有了不同的歸宿。
  • 清朝滅亡後,九位封疆大吏都去了哪?最後下場如何?
    封疆大吏,指古代省一級長官,總攬一省或數省的軍政大權,如總督,負責大區域軍政事務,職權最重;巡撫,掌一省財政、民政、司法,鄉試,地位略次於總督;或執掌關防大印的統帥、以及品級相當高的官員。封疆大吏大致相當於現在的省委書記加軍區司令員的職位。明朝的封疆大吏的官位是都指揮使、布政使、按察使。清朝的封疆大吏官位是總督、巡撫。清朝時,共設有九個總督級別的封疆大吏。
  • 清朝滅亡,殉難的封疆大吏,一位我的舅公,一位高曉松外婆的爺爺
    清朝滅亡的前夕,有一些人選擇了殉難。後人認為這些人是老傳統、老頑固,但他們卻選擇了遵從自己的內心。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殉難的人到底有多少很難統計,知道的也多是一些文化名人和朝廷官員。而朝廷官員中又要數那些殉難的封疆大吏最讓後人熟知,畢竟能成為封疆大吏的人在全國是屈指可數的。
  • 溥儀退位後,他手下的9位封疆大吏,最後都是什麼結局
    慈禧健在時,袁世凱對她馬首是瞻,唯命是從,但是慈禧去世後,她的接替者載灃沒有能力控制現狀,並指揮不動新軍,只能重新請袁世凱出山,並將權力都交給袁世凱。隨後,袁世凱利用革命力量,威逼利誘溥儀退位。 溥儀退位之後,權力就落在了袁世凱之手,那麼,溥儀不是皇帝了,他手下的9位封疆大吏,最後結局如何?
  • 清朝駐防將軍,比八大總督級別還高的封疆大吏,是怎樣的存在
    一提到清朝的封疆大吏,想到的自然是總督。清朝承接明制,設立八大總督,後來又增設東三省總部,成為九大總督。他們統管一省或數省的民軍經政。可謂權柄滔天,堪比一方諸侯。不過,他們還真不是清朝最牛的封疆大吏,清廷更看重的,是駐防將軍。八大總督,正二品,授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後,才升為從一品。而駐防將軍的正常官階就是從一品,伊犁將軍和綏遠將軍更是逆天,直接就是正一品,與三殿三閣大學士同級。
  • 清朝九大總督,誰的地位最高?不是直隸總督,也不是兩江總督
    早在明朝正統年間,便已經有了非常完備的總督制度,但後世最熟知的,當屬清朝的總督制度。清朝的總督,是含金量極高的封疆大吏,統管一省或兩三省的軍事、行政大權,從官階上看,是正二品,高於巡撫的從二品。(清朝封疆大吏)清朝設有九大級別最高的總督,其中我們最熟知的當屬直隸總督和兩江總督。
  • 清朝知府、道臺、封疆大吏、提督、總督、巡撫都是什麼官?來看看
    臺"在清朝是對職位的尊稱。"道臺」在清朝的官位是正四品,是地方長官,其官服上的圖案為鴛鴦。《官場現形記》中有這樣一句話:「黃知府升了道臺,正在得意之時,因為前邊所辦的案子被人告發……」由此可見,道臺的職位高於知府。
  • 東三省總督,比直隸總督更有實權,是封建王朝最後的封疆大吏
    東三省總督,滿清設立的第九個總督,也是封建王朝歷史上,最後一個高級別封疆大吏。儘管東三省總督僅存續五年時間,但他從誕生之日起,其權力便力壓其他八大總督。即使是號稱「疆臣之首」的直隸總督,其權柄也難以與其相比,東三省總督才是權力上真正的疆臣之首。
  • 清朝滅亡時,九大總督都在幹什麼?為何無一來救朝廷?
    清朝滅亡時,九大總督都在幹什麼?為何無一來救朝廷?眾所周知,在清朝,總督是主管一省或者多省軍政大權的封疆大吏,而到了清末,隨著邊疆問題越來越嚴重,總督的職權也越來越大。在那時,清朝在各地設立了九大總督,一面抵禦列強的入侵,一面抵製革命黨的發展。但即便是這樣,清朝的滅亡仍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在這期間,九大總督竟然無一來救朝廷,著實諷刺,那他們當時在幹什麼呢?
  • 清朝排名第一封疆大吏直隸總督,為何管不了轄區內的熱河都統
    提到清朝的封疆大吏,最有名的當屬九大總督,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直隸總督。直隸總督管轄之地,位於京師重地及周邊,大體相當於今天的京津冀。後期還兼任北洋大臣,可謂權柄滔天,被稱為疆臣之首。直隸總督,管轄區內的民政、經濟、谷稅和軍政(綠營)。但是,並非內所有的地界兒都歸他管。
  • 他是滿清封疆大吏,一生盡忠職守,身為漢臣,死後卻身著龍袍下葬
    世人皆知胡雪巖,這位大富商真可謂是清朝晚期的風雲人物,可惜身為商人,依舊擺脫不了士農工商的階級束縛。縱觀胡雪巖的一生,他的發家之路總離不開朝堂上的達官貴人。胡雪巖的官場貴人很多,最大牌的要屬滿清重臣左宗棠,胡雪巖在左宗棠的扶持下登上了人生頂峰。
  • 位高權重的封疆大吏:清代總督
    明代後期,總督一職已經出現,最初僅是朝廷派往地方進行軍事巡查的虛職,到清代變成常駐地方的封疆大吏。總督的正式官銜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某地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尊稱為「督憲」、「制軍」、「制臺」等,官階為正二品,但可通過兼任兵部尚書頭銜高配至從一品。初期各總督多由旗人出任,後期總督以漢人為主。
  • 正三品的按察使,實際有多大權力,為何屬於封疆大吏?
    在很多人的傳統印象中,每個省只有1位封疆大吏,那就是高高在上的巡撫大人。但是在清朝統治時期,每個省並不是只有1位封疆大吏,都是有4位,分別是巡撫、提督、按察使和布政使。其中,按察使的品級最低,但也是一般人得罪不起的任務。
  • 他是清朝第一清官,做過封疆大吏,遺產卻只是一件衣服和幾罐醃豆
    他是清朝第一清官,做過封疆大吏,遺產卻只是一件衣服和幾罐醃豆中國封建王朝幾千年,朝代更迭無數,但有朝廷就有官員,但有官員就不可避免有貪官也有清官。要知道,此時的于成龍,任江南江西總督,兼管江蘇、安徽兩地巡撫,這可不是一般的封疆大吏,手中權力握有實權,但于成龍卻從沒有利用手中權力為自己謀過一點的私利。于成龍的俸祿,除了留下了自己最基本的生活費外,其他全部寄回了老家,用來養活自己的一家老小。因為于成龍為官二十多年,不管是做地方縣官、巡撫、還是封疆大吏,從來都不帶家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