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督是清朝的封疆大吏,那麼清朝滅亡後末代總督的結局又如何呢?

2020-12-21 小島知風

清朝在各省巡撫之上設立總督,而總督則是掌握一到兩省甚至三省之間的軍政大權,是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

其實在清朝滅亡之時全國各地革命勢頭已經非常火熱,清朝中央政府都已經是無力管控,更何況總督了,所以當時總督的權力實際也是名存實亡。

當辛亥革命徹底爆發之後,這九位總督有的為清朝殉國,有的被革命志士處死,有的則是潛逃國外,甚至後來還有的淪為漢奸,出賣國家,下面就來詳細說一說清朝滅亡之時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的這九位總督的結局。

辛亥革命的點火人四川總督趙爾豐

清末最後九位總督中有一對兄弟,一位就是東北三省總督哥哥趙爾巽,還有一位就是四川總督弟弟趙爾豐。

趙爾豐後來被稱為清政府的劊子手,他武力鎮壓革命志士,在四川保路運動中大肆血腥屠殺了很多手無寸鐵為革命志士請命的無辜民眾,也就是「成都血案」。

趙爾豐血腥鎮壓保路運動以及製造的「成都血案」造成了四川激烈的民變和革命志士的反抗,因此清政府不得不抽調武昌兵力入川平復,由此導致武昌兵力空虛,也直接導致了武昌起義的爆發,可以說趙爾豐在保路運動中的所作所為成為了導致清朝滅亡的武昌起義導火索,也是辛亥革命的導火索。

武昌起義之後,四川宣布獨立,趙爾豐當時雖然下臺,但手中還握有清廷三千邊軍,他的軍事實力實際還很強,四川軍政部長尹昌衡擔心趙爾豐手中的邊軍威脅,先是哄騙趙爾豐交出兵權,當趙爾豐交權之後,隨即尹昌衡就派人抓捕了趙爾豐,在成都皇城壩召開公審大會,將趙爾豐當眾處決,趙爾豐被尹昌衡抓了之後才知道被騙,罵不絕口。

雖然後人都認為趙爾豐是清政府的劊子手,但實際上趙爾豐為官清正,在晚清如此腐朽不堪的情況下,他還能積極抵抗英國侵略,對中國國家的領土完整還是有著非常大的貢獻。

趙爾豐在出任四川總督之前曾任清政府駐藏大臣,當時英國策劃西藏叛亂,正是趙爾豐率軍平定西藏叛亂,穩定了西藏的局勢,使得西藏可以重新歸於中國版圖。

趙爾豐不僅對於維護國家領土完整有著貢獻,實際上他還是十分關心中下層階級民眾的官員,他在西藏期間體恤烏拉也就是農奴,實行烏拉改革,要求奴隸主在徵用烏拉時必須給付勞務報酬。

其實在保路運動中趙爾豐也是十分體諒保路的民眾,畢竟清政府將鐵路收歸國有實際是想將權力出賣給帝國侵略者,趙爾豐最初在保路運動時期是一再安撫民眾,一面又向清政府報告,懇請清政府在鐵路問題上與民眾進行協商,但是清政府對於趙爾豐的請求是置若罔聞,並且一再命令趙爾豐儘快平定保路運動。

對清政府的愚忠使得趙爾豐即便明知清政府此舉是錯誤的情況下,他依然舉起了屠刀做起了清政府的劊子手,而趙爾豐最終在武昌起義之後也因為「成都血案」被尹昌衡誘殺。

大清王朝的葬送者湖廣總督瑞澄

瑞澄是蒙古族正黃旗人,全民叫做博爾濟吉特·瑞澄,是成吉思汗的後裔,他的祖父就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畏懼英國人如虎,排斥林則徐且擅自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人的兩廣總督琦善。

瑞澄祖父琦善是兩廣總督,父親恭鏜是黑龍江將軍,其家族是晚清時期的封疆大吏官宦權貴。在這種家庭出生下,瑞澄從小就是紈絝子弟,是北京城有名的惡少,後來因為家族的庇蔭,瑞澄步入仕途。

瑞澄在官場上屬於非常會見風使舵的人,八面玲瓏,一面與歐洲各國駐中國的高官保持良好關係,一面又在中央結交載澤等王公貴族,所以瑞澄在晚清官場上十分吃得開,也因此一步一步從道臺走向了總督的位置。

1910年瑞澄出任湖廣總督,其時中國各地已經瀰漫著革命的氣息,上面說過四川保路運動激起的民變使得武昌不得不調出重兵去成都輔助鎮壓,武昌兵力空虛。

除了兵力空虛還有就是瑞澄操之過急,在1911年瑞澄得到了武昌新軍中革命黨人名單,湖北布政使陳樹屏認為牽連太廣,不建議瑞澄立刻捕殺革命黨人士,他建議瑞澄銷毀名單先安穩軍心。

但是瑞澄聽了狗頭師爺幕僚張梅生的話,立刻下令捕殺了新軍中的革命黨志士的首領,於是激起了軍隊譁變,第二天就爆發了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爆發後瑞澄發現自己無力控制局面,害怕自己被革命志士殺害,於是易容棄城逃跑。事後孫中山先生都曾經說過,辛亥革命能取得成功還多虧了瑞澄的膽小懦弱,如果不是瑞澄棄城逃跑,武昌起義能否成功還是未知數。所以說瑞澄是清政府的送葬者也毫不為過。

瑞澄棄城逃跑之後跑到了上海,在上海瑞澄聽說清政府要追究他的臨陣脫逃之罪,因此瑞澄趕緊從上海出海逃往日本,清政府滅亡民國成立之後,瑞澄存於錢莊的百萬財產也全部被民國沒收,此時瑞澄已經不計較錢財得失了,在清政府滅亡後他才敢回到中國,最終於1915年在上海病逝。

開明進步的封疆大吏雲貴總督李經羲

李經羲是晚清名臣李鴻章的侄子,他靠家族庇蔭步入仕途為官,1909年時從貴州巡撫升任雲貴總督。

受叔父李鴻章影響,李經羲思想比較開明,對晚清局勢有著比較清醒的認識,他深知晚清政府已無力回天,所以對革命志士也懷有比較強烈的包容之情。

李經羲在雲貴貴總督任上做的最值得稱道的事就是創辦了為後來中國革命培育出很多將才的雲南講武堂,並且李經羲還對新中國朱德元帥朱老總有知遇之恩。

李經羲於1909年創辦雲南講武堂,自任講武堂總督辦,聘請後來的國民黨元老、愛國將軍李根源出任協辦。

雲南講武堂開辦之時,四川貧民子弟朱德聽聞之後就想去投身軍事為國效力,於是朱德一路從四川徒步走到昆明,但是到了昆明時招生時間已過,朱德就和講武堂的門衛大聲爭辯起來。

恰好此時李經羲巡視講武堂,看到了年輕的朱德如此上進好學,李經羲認為朱德將來必有一番大作為,於是他破格批准錄取了朱德進入雲南講武堂學習。

之後朱德果然就像李經羲所預測一般,不僅大有作為,還成為了新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

除了幫助了年輕好學上進的朱德,李經羲還多次幫助過愛國民主革命家蔡鍔。當年蔡鍔曾組織新軍密謀反清,這時就有人向李經羲告密,但李經羲並未處置蔡鍔,反而告誡蔡鍔應該謹慎行事。

蔡鍔和李根源在雲南講武堂發展革命志士時,李經羲明知道雲南講武堂已經成了孕育革命黨人的搖籃,但是他仍然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此裝傻充愣。

最終蔡鍔領導發動了雲南重九起義攻佔了雲貴總督府,蔡鍔本想請李經羲對外宣布雲南獨立,請李經羲出任中華雲南都督府都督,但真當李經羲要在革命起義和擁護清政府之中選擇,他還是選擇了擁護清政府,李經羲以李家世代深受清政府恩典為理由拒絕了蔡鍔的請求,蔡鍔無奈,只得讓李經羲寫信勸蒙自總兵交出兵權放棄抵抗,李經羲此時已經明知清政府覆亡在即,也決定放棄抵抗,避免戰爭衝突,於是寫信命令蒙自地區放棄抵抗。

蔡鍔以此為理由在革命軍面前為李經羲開脫,最終李經羲全家人在蔡鍔的保護下安全地離開了昆明前往上海避居,在途中李經羲被革命志士剪掉了長辮。

之後李經羲曾短暫在民國政府出任官職,張勳復闢前大總統黎元洪因為與總理段祺瑞的府院之爭罷免了段祺瑞總理職務,任命李經羲為總理兼財政總長,上任不到一周就爆發了張勳復闢,李經羲宣告下臺。

此後李經羲對政治索然無味,一直居住在上海家中過著富足閒散生活,直到1925年在上海寓所去世。

清王朝最後的死忠兩江總督張勳

張勳算是清末民初時期大名鼎鼎的人物,有名的辮帥。張勳是個粗莽軍人出身,為人坦率耿直,這樣的人往往最為忠心,所以他最終成為了清政府最後的死忠者。

在辛亥革命時期,各地革命浪潮都很高漲,各地總督或被驅逐或被處決或是順應革命趨勢,唯獨張勳統軍嚴格,堅決武裝抵抗革命軍,直到袁世凱出面勸說張勳才被迫擁護共和,但是張勳內心一直是還妄圖擁護清政府復闢,所以張勳即便在共和之後也一直禁止所部軍隊剪掉清朝的象徵——辮子,也因此張勳的軍隊被稱為辮子軍,張勳也被稱為辮帥。

1917年大總統黎元洪和總理段祺瑞爆發府院之爭,張勳以調停人的身份率軍進入北京,張勳名為調停,實際是想擁立清末帝溥儀復闢,就這樣張勳帶著滿清遺老如康有為之流進入北京迫使黎元洪解散國會,擁立了溥儀復闢,史稱張勳復闢。

但僅僅12天張勳就被段祺瑞組織的討逆軍所擊潰,溥儀的復闢夢也隨之而碎。復闢失敗後的張勳也就此退出政壇和軍界專心經商,據傳張勳後來的財產曾達到五六千萬之多。

張勳雖然退出政壇和軍界,卻始終不忘清政府,一直留著長辮以示忠於清政府,孫中山先生對於張勳這份忠貞耿直也是非常敬佩,他曾經說過:「清室遜位,本因時勢。張勳強求復闢,亦屬愚忠,叛國之罪當誅,戀主之情自可憫。文對於真復闢者,雖以為敵,未嘗不敬之也。」1923年張勳在天津寓所病逝,終年69歲。

漢奸總督兩廣總督張鳴岐

張鳴岐是清末最後的九大總督中最年輕的總督,1910年出任兩廣總督時年僅35歲,他本是個窮酸舉人出身,因際遇師從清末與袁世凱齊名的南岑北袁的兩廣總督岑春煊而獲得提拔。

張鳴岐最初是岑春煊的幕僚,由於張鳴岐十分會辦事,所以深得岑春煊的器重和信任。

但張鳴岐是一個典型首鼠兩端的兩面派,獲得岑春煊提拔之後,張鳴岐發現岑春煊在與袁世凱和慶親王奕劻爭權奪勢中失敗,被迫退居二線養病,張鳴岐果斷的就投靠到了慶親王奕劻和袁世凱麾下。

後來張鳴岐更是重金賄賂慶親王奕劻200萬兩銀子謀求到了兩廣總督的職位,1910年張鳴岐就如願坐上了兩廣總督之位。

在辛亥革命中張鳴岐依舊是首鼠兩端,當時廣州革命情緒十分高漲,張鳴岐則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見到革命志士就揚言要支持革命,但張鳴岐並不是真心擁護共和,所以當黃興率領發動廣州起義(即黃花崗起義)後,張鳴岐用血腥殘酷的手段鎮壓殺害了以林覺民為首的七十二名革命起義志士,這七十二名革命烈士也就是後來歷史上著名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武昌起義成功後,張鳴岐又開始動搖,又同意宣布廣東民主共和,隨後清政府又給張鳴岐發來電報,要求維護地方秩序,張鳴岐又覺得清政府還有戲,於是他又反悔不認同民主共和。

但是張鳴岐如此反悔引來廣州人民的憤怒,官員迴避,商家罷市,一時之間廣州的社會局面動蕩不安,再加上又傳來北京失守的消息,張鳴岐開始害怕了,於是他又出面宣布贊同擁護民主共和,隨即第二天宣布了這一消息,之後張鳴岐就匆忙的攜款從廣州逃往香港然後再逃到日本。

逃亡後張鳴岐依舊閒不住,在袁世凱陰謀稱帝時,張鳴岐又跳出來為袁世凱稱帝四處鼓吹恢復帝制,依附袁世凱的同時,張鳴岐還不忘了勾結聯絡一下張勳,為將來萬一清政府復闢留好後路和準備。這些都充分展現了張鳴岐的首鼠兩端,牆頭草本性。

像張鳴岐這樣的人到了抗日時期很容易就成為漢奸,果不其然,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張鳴岐與大漢奸白堅武狼狽為奸勾結日本特務,出賣祖國利益,在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之後,張鳴岐又加入了日偽華北漢奸政權,出任偽職。

1945年日本戰敗在即,張鳴岐還舉行法會,為日本祈禱,最終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張鳴岐則在這一年以叛國罪被公開處決,在人民的一片罵聲中,清朝末代兩廣總督大漢奸張鳴岐結束了他恥辱罪惡的一生。

袁世凱的姻親直隸總督張鎮芳

張鎮芳的姐姐是袁世凱的嫂子,他也是民國四公子之一張伯駒的養父,他算是袁世凱的姻親,在張鎮芳之前直隸總督一直是由袁世凱出任,他是在袁世凱遭到排擠之後被迫離職養病才成為了直隸總督,也因此張鎮芳成為了末代直隸總督。

辛亥革命時期張鎮芳向來是聽從袁世凱的指揮,很快就贊同起義共和,所以張鎮芳並沒有受到革命軍的清算。之後袁世凱出任大總統,張鎮芳也繼續跟著袁世凱在北洋政府任職。

張鎮芳之後先是擁護袁世凱恢復帝制,在袁世凱死後,張鎮芳又擁護張勳復闢清政府統治,在張勳復闢失敗後,張鎮芳徹底心灰意冷就此退出政壇,專心商業,1933年張鎮芳在天津去世,享年70歲。

清史稿作者東三省總督趙爾巽

趙爾巽是四川總督趙爾豐的哥哥,1911年趙爾巽由四川總督轉任東三省總督,趙爾巽也和張勳相類似,一文一武的是清政府堅持的擁護者,也是堅決反對民主共和的人。

在辛亥革命時期,趙爾巽堅決反對民主共和,並派遣張作霖對革命軍進行了血腥殘酷的鎮壓。武昌起義爆發成功,趙爾巽被迫贊成了民主共和,旋即趙爾巽被解除職務隱居青島。

袁世凱時期多次邀請趙爾巽出山都被趙爾巽婉拒,最終趙爾巽只答應了為民國修撰《清史稿》,1927年趙爾巽修撰完了《清史稿》,同年趙爾巽去世,享年83歲。

臨陣逃跑的陝甘總督長庚

長庚是清朝末代陝甘總督,他是滿洲正黃旗,姓氏為伊爾根覺羅氏,他在出任陝甘總督之前一直是負責邊防事務,擔任伊犁將軍和駐藏大臣等職務。

辛亥革命時期,武昌起義爆發成功,隨即如星星之火燎原了全國,西安等地也先後開始爆發起義,長庚實在是疲於應對,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聯合末帝溥儀發布了遜位詔書,長庚看到詔書之後就知道大勢已去。

於是長庚將陝甘總督大印交給了甘肅布政使趙惟熙,長庚臨陣逃跑而去,隨後趙惟熙宣布陝甘地區接受民主共和。

長庚臨陣逃跑之後一直低調的在北京居住,1914年長庚去世,享年71歲。

清王朝的殉葬者閩浙總督松壽

松壽是滿洲正白旗人,姓氏為佟佳氏,他是康熙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的族人後裔,也是康熙時期重臣佟國維的後裔。

松壽於1907年出任閩浙總督,在武昌起義爆發成功後,福建的革命志士彭壽松想在福州發動起義,於是彭壽松秘密聯繫福建新軍協統許崇智準備發動福州起義。

在起義之前曾有人勸說松壽交出大權,和平接受民主共和,但松壽是滿清貴族之後肯定是不可能接受民主共和,松壽表示堅決要頑抗到底。

於是彭壽松和許崇智等革命黨人提前發動起義進攻總督府,松壽組織八旗子弟抵抗,經過一夜的激戰,革命黨和新軍擊潰了八旗軍,松壽戰敗後,知道清朝大勢已去,於是吞金自殺,松壽也就成了為清王朝最後殉葬的總督。

寫在最後

清朝在慈禧臨終前就已經是搖搖欲墜,溥儀即位之後更是基本到了大革命爆發的前夕,革命的火種就如星星之火燎原了全國,火焰是越燒越旺,清王朝的這些封疆大吏連自己都保不住了,更無暇能去保護溥儀的帝位了。因此清朝的滅亡在當時就是大勢所趨,也是時代潮流,任誰也阻擋不住。

小島知風拙見

歡迎四海八方的朋友關注和點評!

相關焦點

  • 清朝九大總督,誰的地位最高?不是直隸總督,也不是兩江總督
    清朝的總督,是含金量極高的封疆大吏,統管一省或兩三省的軍事、行政大權,從官階上看,是正二品,高於巡撫的從二品。不過,總督雖為統轄一方的最高長官,但從其中的這個「督」字不難看出,總督具有朝廷派遣性質,並非真正的地方官,而屬於中央官。而且,清朝的地方總督,按例兼右都御史、加兵部尚書銜,官居從一品,另有大學士銜者則為正一品。
  • 清朝滅亡後,鎮守一方的九大總督結局如何?有人發達有人落寞
    眾所周知,清朝是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由清政府統一對國家進行管理。儘管皇帝是最高統治者,但他一個人畢竟精力有限。為了幫助他更好地管理國家,朝廷便會選拔一些人才管理地方。這些封疆大吏,通常便是總督。而在清朝滅亡前夕,中國共有九大總督。在溥儀退位後,這些人又是何結局呢?
  • 清朝滅亡後,九位封疆大吏,有的為清朝殉國,有的淪落為漢奸
    所謂封疆大吏,就是古代省一級的官員,負責一省或者數省的軍政大權。清末的九位封疆大吏,或者說九個總督,即: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四川總督、湖廣總督、甘陝總督、東三省總督、兩廣總督、雲貴總督和閩浙總督。清朝滅亡後都何去何從了呢? 總督是明清才有的稱呼,一般是若干個行省的最高長官。
  • 東三省總督,比直隸總督更有實權,是封建王朝最後的封疆大吏
    東三省總督,滿清設立的第九個總督,也是封建王朝歷史上,最後一個高級別封疆大吏。儘管東三省總督僅存續五年時間,但他從誕生之日起,其權力便力壓其他八大總督。即使是號稱「疆臣之首」的直隸總督,其權柄也難以與其相比,東三省總督才是權力上真正的疆臣之首。
  • 清朝滅亡後,九位封疆大吏都去了哪?最後下場如何?
    封疆大吏,指古代省一級長官,總攬一省或數省的軍政大權,如總督,負責大區域軍政事務,職權最重;巡撫,掌一省財政、民政、司法,鄉試,地位略次於總督;或執掌關防大印的統帥、以及品級相當高的官員。封疆大吏大致相當於現在的省委書記加軍區司令員的職位。明朝的封疆大吏的官位是都指揮使、布政使、按察使。清朝的封疆大吏官位是總督、巡撫。清朝時,共設有九個總督級別的封疆大吏。
  • 清朝滅亡後,九位封疆大吏的結局如何?下場一個比一個慘
    清朝有很多封疆大吏,他們掌握權力,守護一邊,有些人掌管好幾個省,是實實在在的「土皇帝」。他們不在中央工作,但比中央的官員方便多了。清朝滅亡後,萬有請求者自然也不存在。那麼這些人都去了哪裡呢?清朝共有9名總督大臣,滿清滅亡後,他們都有了不同的歸宿。
  • 都是封疆大吏,總督和巡撫哪個官職大?清朝究竟有幾大總督?
    在以清朝歷史為背景的電視劇中,我們總是能看到總督、巡撫這樣的官職名稱。那麼,總督和巡撫究竟哪個官職大?實際上,總督和巡撫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封疆大吏」。其中:「總督」在朝廷則為顯官、在地方則是一方軍政首腦,全稱是「總督某地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如:總督直隸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負責統轄一省或數省行政、經濟及軍事,官階一般是正二品,但如果總督同時身兼兵部尚書則可官居從一品。
  • 清朝駐防將軍,比八大總督級別還高的封疆大吏,是怎樣的存在
    一提到清朝的封疆大吏,想到的自然是總督。清朝承接明制,設立八大總督,後來又增設東三省總部,成為九大總督。他們統管一省或數省的民軍經政。可謂權柄滔天,堪比一方諸侯。不過,他們還真不是清朝最牛的封疆大吏,清廷更看重的,是駐防將軍。八大總督,正二品,授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後,才升為從一品。而駐防將軍的正常官階就是從一品,伊犁將軍和綏遠將軍更是逆天,直接就是正一品,與三殿三閣大學士同級。
  • 清朝知府、道臺、封疆大吏、提督、總督、巡撫都是什麼官?來看看
    總督。地方最高長官,管理一省或數省,並且綜理軍民要政。略相當於建國初期的各大區,如西南局、中南局的最高首長。此外,還設有專門事項的總督,如漕運總督,河道總督。臺"在清朝是對職位的尊稱。"道臺」在清朝的官位是正四品,是地方長官,其官服上的圖案為鴛鴦。《官場現形記》中有這樣一句話:「黃知府升了道臺,正在得意之時,因為前邊所辦的案子被人告發……」由此可見,道臺的職位高於知府。
  • 位高權重的封疆大吏:清代總督
    清代在各個地方行省上設置總督,總管一省或者數省的軍事和民政事物。明代後期,總督一職已經出現,最初僅是朝廷派往地方進行軍事巡查的虛職,到清代變成常駐地方的封疆大吏。1864年天王府被毀後,曾國藩在此按照禮制要求重建了兩江總督署。四川總督,總管四川省的軍民政務。清朝最早掌管四川的封疆大臣為順治二年(1645年)設置的湖廣四川總督,而實際單獨掌管四川一省的總督最早設置於康熙帝即位後的順治十八年(1661年)。
  • 都是封疆大吏,清朝的總督和提督,誰的官職更高,權力更大?
    ▲清朝職官品級一、總督總督主要分為三種地方總督是清朝最有權勢的封疆大吏,統管一省或數省的錢糧谷稅、軍民政經,節制提督。地方總督官階正二品,一般掛兵部尚書,督察院右都御史銜,升為從一品;有的掛大學士,升為正一品。
  • 揭曉:清朝知府、道臺、封疆大吏、提督、總督、巡撫分別是什麼官
    揭曉:清朝知府、道臺、封疆大吏、提督、總督、巡撫分別是什麼官上面的問題在一堆官職裡面混進了一個奇怪的東西,先把這個東西揪出來——「封疆大吏」。封建大吏並不是什麼官職,而是代指一省或者幾省的最高長官,屬於俗語一類。
  • 清朝:總督和內務府總管見面,誰給誰行禮?
    清朝官制中,總督、巡撫,這都是級別非常高的封疆大吏。尤其是總督,這可是封疆大吏中,級別最高的官職。他們管轄的範圍內,常常是幾個省份的軍政大權。從財政權、兵權、到刑罰,乃至修建工程,他們各個方面都有參與。他們的權力,堪稱無限大。
  • 清朝知府、道臺、巡撫、提督、總督都是什麼官?哪些官算封疆大吏
    有網友很好奇,清朝的知府、道臺、巡撫、提督、總督,這些在清宮劇中常見的官職,到底都是什麼官?人們常說的封疆大吏,又究竟是什麼官?他們都相當於今天的什麼官?這些官職都是清代地方官,要解答這個問題,必須了解清朝的地方行政機制。
  • 清朝排名第一封疆大吏直隸總督,為何管不了轄區內的熱河都統
    提到清朝的封疆大吏,最有名的當屬九大總督,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直隸總督。直隸總督管轄之地,位於京師重地及周邊,大體相當於今天的京津冀。後期還兼任北洋大臣,可謂權柄滔天,被稱為疆臣之首。直隸總督,管轄區內的民政、經濟、谷稅和軍政(綠營)。但是,並非內所有的地界兒都歸他管。
  • 清朝總督是一個什麼樣的職位,陝甘總督又有何特殊之處?
    在清朝,總督就是清廷的封疆大吏,總管一方的軍政要務,在品階上,屬於正二品的官員,這個級別是很高的。而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陝甘總督這個職位。大家可能就要問了,陝甘總督也是一方總督,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呢?清朝總督是一個什麼樣的職位,陝甘總督又有何特殊之處?
  • 清朝的湖廣總督,究竟是個多大的官?
    湖廣總督正式定製於康熙年間,管轄湖南、湖北兩個省份,因為這片地區過去統稱為湖廣省,所以才有「湖廣總督」的稱呼。跟其他總督一樣,湖廣總督屬於封疆大吏,按照《清朝通典》記載,總督都有「綜治軍民,統轄文武,考核官吏,修叱封疆」的職權。湖廣總督定製之初,只是正二品官階。
  • 清朝有十四個駐防將軍 地位比九大總督還高
    在清朝時期,有九大管理地方軍政事務的總督,被稱為封疆大吏。如《清史稿·職官志三》所言:「總督,從一品。掌釐治軍民,綜制文武,察舉官吏,修飭封疆。」九大總督位高權重,走出了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著名的人物。
  • 清朝滅亡,殉難的封疆大吏,一位我的舅公,一位高曉松外婆的爺爺
    清朝滅亡的前夕,有一些人選擇了殉難。後人認為這些人是老傳統、老頑固,但他們卻選擇了遵從自己的內心。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殉難的人到底有多少很難統計,知道的也多是一些文化名人和朝廷官員。而朝廷官員中又要數那些殉難的封疆大吏最讓後人熟知,畢竟能成為封疆大吏的人在全國是屈指可數的。
  • 清朝時的漕運總督是個什麼樣的官職?
    為了保證漕運的安全,從明朝開始就設立了專門的機構進行管理,不過有明一朝,漕運總督不屬於固定官制,時有時無,到了清朝順治年間,漕運總督一職已經形成定製,正式納入朝廷官職體系。 清朝最高級別的封疆大吏是總督,總督一省或數省的軍政行政,威風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