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藝術的主觀性與客觀性

2021-01-07 光明思想理論網

  作者:賈婷(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副教授)

  在攝影17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從發明之初的一片混沌,到逐漸分化發展、探索更多可能性,再到攝影表現手法越來越多元,攝影自身漸漸蜿蜒編織而成兩條路:一條利用攝影的精確記錄、可複製特性走向傳播媒介之路,要求攝影者在拍攝時儘量追求客觀、如實地再現事物本貌;另一條路則更注重攝影作為藝術的表現力,藉助事物表象,用象徵、隱喻、擬人等方法來表現精神世界的活動。在現今,這兩條看似涇渭分明的路,雖然還堅守著各自的信條,但也在不斷拓展邊界,相互影響、融合。

青椒30號 愛德華·韋斯頓

  縱觀攝影史,攝影的誕生一方面源於光學、化學的發展,另一方面源於人們的需要,人們熱切地渴望能有一種方法來如實記錄下自己的樣貌,能留給自己的子孫後代作紀念。照片成為一種確證,證明生命真實的存在。1839年,剛剛誕生的「達蓋爾銀版攝影法」多用於人物肖像拍攝,由於照片所拍攝的人物樣貌清晰、栩栩如生,被冠以「記憶之鏡」的美名。在攝影發展的萌芽期,這種精確還原事物的記錄性,令人驚訝和痴迷。

  但此時的攝影也遭到很多人的質疑,即攝影只是一種簡單的機械複製,頂多只是藝術的奴僕。很多攝影師為了證明攝影的藝術效果,萌生了模仿繪畫的構思和創作手法。攝影師會預先畫好草圖,精心布置場景,讓擁有完美妝容的演員進行逼真的表演,拍下照片後還要在暗房裡根據草圖進行多底片疊印、拼接。這一時期,攝影家和藝術評論家以繪畫的意趣和審美方式看待攝影,太過追求畫面的完美,忽略了攝影的客觀記錄性。

  19世紀末,攝影家埃默森提出「自然主義」理論,認為「攝影作品應該反映自然當中的真情、真相……只有遵循這個原則,而不是對印刷品和底片進行再加工,才能真正使攝影作品和繪畫在藝術地位上並駕齊驅」。在這種理論的影響下,大量的攝影師開始從畫意攝影轉向直接攝影,堅持對物象進行直接拍攝,後期也不對底片採取過多技法處理。直接攝影延伸了攝影內涵,不僅從審美角度探索了攝影主觀表現的可能,也利用並發揚了攝影以真實性、客觀性為要務的媒介特性。

  從探索攝影語言的表現性來看,攝影家愛德華·韋斯頓的作品《青椒30號》可謂經典。在高超的燈光造型能力、拍攝和印放技術的共同作用下,這幅照片讓觀者插上了想像的翅膀——有的人覺得像一對相互擁抱的情侶,有的人覺得像一位男人健碩的後背。照片使用了文學裡的「擬人」手法,攝影師通過對實物的形態塑造,讓觀者產生與物對應的「人」的形象聯想。雖然韋斯頓的拍攝對象是再普通不過的青椒,但經過攝影師的感情投射和藝術表現,讓人有了「看山不是山」的更深層次的認知感受。

  在啟發攝影媒介性方面,攝影家保羅·斯特蘭德認為:「直接攝影的重要意義在於意識到攝影自身的媒介性,確認攝影的自身價值,為現代攝影美學奠定了基礎。」直接攝影的發展,不僅讓大眾認識到世間萬物在攝影師眼中獨特的美,而且用「直接」的方式激勵了攝影師們對「真」的追求。

  20世紀20年代起,由於技術進步,小型相機得到廣泛使用,報紙雜誌的大量出現使新聞攝影得以興起。新聞攝影要求攝影師儘可能以真實、客觀的態度記錄有新聞價值的人物和事件。以攝影家多蘿西婭·蘭格拍攝的《流民母子》為例,照片展現了為生計愁容滿面的母親和三個嗷嗷待哺的孩子,他們的形象成了大蕭條時代的象徵。由於以真實的歷史為背景,並記錄了被攝者真情實感的流露,人們對照片傳達信息的真實性和客觀性深信不疑,達到了「一圖勝千言」的傳播效果。

  但是,了解這幅照片的詳細拍攝過程後人們才知道,這位母親實際上有5個孩子,當蘭格一步一步接近後,照片只框取了其中3個。這個非常緊湊的景別,使觀者的目光一下子落到母親的愁容上,而三個孩子的背影也從側面交代了母親承受巨大壓力的原因和背景。真實、客觀是新聞照片堅守的第一要務,但即便如此,主觀性也普遍存在於新聞攝影中。這種主觀性一方面來自於攝影者個人的生活經歷和對新聞事件的認知;另一方面來自於攝影媒介本身的局限性。由於瞬間性特徵,攝影有可能存在「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偏見,這就意味著攝影記者拍攝的一個瞬間畫面,有時並不能代表整個事件的全部。這個瞬間是否準確、有代表性,是否能代表新聞事件的精髓,也就有待歷史考驗了。

  在新聞攝影蓬勃發展的同時,也有許多攝影家努力探索攝影主觀表現的可能性。20世紀20年代,英國美學家克萊夫·貝爾提出了藝術的本質在於「有意味的形式」。他認為藝術家對物象的簡化和抽象,可以還原到線條和色彩,而將它們以一種特殊的方式組合起來,就能夠打動觀眾,引起人們的審美情感。這種特定的形式和若干形式間的關係,即「有意味的形式」。這種觀點在當時的藝術界十分流行,攝影也受到這種思潮的影響,如攝影家曼·雷、莫霍利·納吉等。他們利用照片進行實驗,用物影技術、攝影蒙太奇等方法創作了一批主觀表現性和形式感皆很強烈的攝影作品,嘗試將夢境、想像等主觀感受融入作品,拓展攝影的藝術表現空間。

  時至今日,攝影也在不斷探索更多元化的表現方式:例如在新聞攝影中,人物肖像拍攝常常具有一些藝術化的表現手法;又如在藝術攝影中,攝影師也會對新聞事件和社會熱點等概念進行複製、挪用、解構、重構等表達。在攝影發展歷程中,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攝影的主客觀表達始終相伴相生、相互影響,只是在不同時期的所佔比例不同。而優秀的攝影作品,通常不可缺少思想家羅蘭·巴特在《明室》中所提到「刺點」——通俗來講,即來自現實世界的一個個讓人久久難以忘懷的生動細節。

  《光明日報》( 2018年11月04日 11版)

[責編:徐皓]

相關焦點

  • 如何把握民生新聞的主觀性和客觀性
    如何準確把握民生新聞的主觀性與客觀性,提高民生新聞的公信力,正確引導受眾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一、主觀性和客觀性在民生新聞中的表現1.主觀性在民生新聞中的表現所謂民生新聞的主觀性就是在新聞報導過程中,民生新聞中或隱或現地表現出的立場及觀點,這些立場和觀點既可以有官方的,也可以有民間的。
  • 主觀性色彩的藝術特點闡釋,世界名畫賞析,逼真唯美油畫作品欣賞
    原標題:主觀性色彩的藝術特點闡釋,世界名畫賞析,逼真唯美油畫作品欣賞 主觀性色彩是情感的符號,精神的載體,特別是後印象派以來,主觀 性色彩的表現力才得到逐步加強,對後來的現代主義油畫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越來越受到繪畫者和藝術評論家的探索與研究。
  • 對新聞客觀性的辯證分析
    我們在談到人的主觀性與客觀性時,往往混淆了一組關係,那就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係。我們承認一系列主觀因素在我們認識客觀事物時產生一定的影響,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但是有些事實本身就無所謂構成主觀評判要素或曰主觀批判要素不構成主要矛盾,如地球在自轉、某年某月某日會有流星雨等等,這些信息,記者是很容易做到客觀報導的。
  • 電影攝影都有哪些角度?
    角度也因此成為攝影參與電影創作的一個重要手段,被創作者巧妙的利用起來。 一、什麼是攝影角度 《攝影藝術詞典》是這樣闡述攝影角度定義的——「攝影角度是攝影機拍攝時的視點。即構圖時運用攝影取景器觀察、選擇而確定畫面的拍攝位置。由拍攝距離、拍攝方向和拍攝高度三個因素所決定。
  • 學術研究的價值關懷及其客觀性
    包含一定價值關懷的研究一定不具備客觀性嗎?其中答案值得深思。「價值中立」不是韋伯的首創,其可以上溯到英國哲學家休謨堅持的事實與價值、實然與應然的二分法,後經康德的「理性批判」而把自然科學與道德科學、形上學區分開來。李凱爾特、文德爾班受康德影響,他們在康德二分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嚴格區分所謂的「物質科學」和「文化科學」。李凱爾特等人所謂的「文化科學」,發展為現代哲學社會科學。
  • 論紀實性電視紀錄片的主觀性
    本文從紀實性紀錄片的創作理念入手,論證了主觀性在紀實性紀錄片中不可避免性,並初步探討主觀性對紀實性紀錄片創作進程的影響與作用:契合主觀審美情趣是紀錄片選題的首要標準;主觀取捨的是紀錄片創作順利進行的基本保證;只有主觀介入才能最終完成紀錄片的審美功能。
  • 2021山東事業單位考試政治知識備考:主體性和主觀性的區別
    2021山東事業單位考試政治知識備考:主體性和主觀性的區別 2020-12-27 11:40:17| 中公事業單位考試題庫 2021山東事業單位招聘公告職位表即將發布,筆試預計3月份舉行。
  • 如何用手機攝影來表達心情
    作為一個攝影愛好者,很多人都會用手機攝影的影像來表達自己的心情。一般從事攝影工作時,在拍攝更多需要遵循被攝對象的客觀性,但作為日常記錄的手機拍攝或許多少都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如果是一個新聞或者紀實攝影師,首先要在攝影的真實性基礎之上進行更為客觀的報導拍攝。如果是進行藝術創作攝影作品,主觀情感和對社會的認知,則多會在作品中體現。以下通過日常手機拍攝的圖片,來說說心情在照片中的表達。
  • 2020年定西事業單位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點:主體性和主觀性的區別
    2020年定西事業單位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點:主體性和主觀性的區別 2020年定西事業單位招聘已開始,報考綜合崗位的筆試科目為《公共基礎知識》,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法律、時事、文史、公文寫作及計算機應用等知識。
  • 探析新聞客觀性的理論研究與實踐認知
    關鍵詞:客觀性;新聞屬性;客觀報導;職業理念 新聞真的具有客觀性嗎?童兵根據馬克思的經典表述指出:新聞傳播的客觀性,指新聞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如實報導的特徵,包括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 新聞客觀性本身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多層次的問題,僅靠以上這些還無法完整勾勒出其基本架構。它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來理解,作為新聞屬性的客觀性、客觀報導和職業理念。 一、在主客觀的統一中把握新聞客觀性 「客觀性」是一個相對於「主觀性」提出的概念。
  • 2021甘肅三支一扶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考點:主體性和主觀性的區別
    為大家準備了2021甘肅三支一扶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考點:主體性和主觀性的區別,以幫助大家備考。主觀性和主體性是常見的兩個哲學名詞,他們之間的含義比較接近,因此,常有學生將兩個名詞混淆。也有一些學生認為「客觀性」對應的名詞一定是「主觀性」因此他們內心拒絕接受「主體性」這個名詞,對此記憶不清楚。事實上,這是兩個相對的名詞,他們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繫,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主觀性:主觀性不僅是與客觀性相對立的範疇,而且是與主體性相對立的範疇。
  • 美術研究|淺談印象派人體繪畫對攝影藝術的影響!
    【摘要】在攝影藝術中,印象派繪畫的形式和畫風,是攝影靈感的重要來源。在上世紀地 60、80 年代時期,西方國家開始盛行印象派畫作,並且出現了諸多的繪畫名家,如莫奈、雷諾瓦等。印象畫中的繪畫語言豐富而生動,對攝影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本文就印象派繪畫對攝影藝術的影響進行了簡要的探究,僅供參考。
  • 美國新聞業客觀性法則的社會發展史
    新聞界在意識到主觀性不可避免之後,把希望寄託於高水準、高質量的從業者身上。新聞界對此提出了多種應對方式:首先,對新聞報導中存在的主觀成分由可以掩飾轉變為公開承認,同時,記者對新聞報導進行個人署名的方式來對報導承擔責任。其次,新聞報導的形式開始發生變化,由原來單純的報導事實轉變為報導事實與揭示新聞深層意義和事件間的聯繫為主,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解釋性報導的形式。
  • 制度化的新聞客觀性
    本文將以美國雜誌《紐約客》(The New Yorker)駐華記者的報導為例,分析理論層面的「新聞客觀性」為何不具有世界性和普適價值,從而轉向實踐層面的制度化的操作經驗。制度化的框架並非限制新聞話語自由的劊子手,相反,其權威性恰恰在於它本身對於「客觀性」的追求之中。制度化的框架暗含全面性和包容性,在「新聞客觀性」這一新聞理念式微的現實中,制度化的操作經驗或許可以成為「客觀性」的一條新的出路。
  • 百年美國史學:從客觀性到後現代主義挑戰
    「客觀性」不僅是史學的根基與核心規範,亦是美國史學界長期爭論的議題。圍繞「客觀性」問題,美國史學界在其發展歷程中展開了綿延一個多世紀的激烈攻防,本文嘗試梳理美國史學自19世紀後期誕生至20世紀末這一百多年的發展脈絡,即:史學客觀性的加冕—相對主義的圍困—突圍重建—後現代主義的挑戰—回應挑戰,進而彰顯百年來美國史學發展的常與變、博大與深廣。
  • 拍出優秀攝影作品,理解掌握攝影技術和藝術之間的關係再說
    在現在的全民攝影家的時代下,每個人都可以輕鬆的拿出身邊的手機和單反做一次小小的攝影家,但是正是因為現在手機拍照和單反的普及,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對於攝影和藝術又該怎麼理解和劃分呢?1、攝影技術,攝影最早在1895年被發明出來後,一直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最簡單的來說攝影就是攝影人用照相機作為基本的工具,進行簡單的照相,直觀的記錄。
  • 從民生新聞試析新聞採訪的客觀性
    新聞採訪的客觀性不等同新聞的真實性與全面性,它是在特定的社會關係中對新聞作出的價值判斷,不僅受到新聞記者主觀的影響,而且還受到受眾主觀偏好的影響。新聞採訪的客觀性在真實反映社會現象、傳達社會大眾心聲、作出真正的好新聞上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就以電視民生新聞為例,探討如何在新聞採訪中保證新聞事實的客觀性,旨在給相關新聞媒體一定的參考。
  • 2018年事業單位備考之馬哲「客觀性」題目
    而在馬哲所有知識點的考查中「客觀性」又是歷次考試中深受出題者青睞的重要考點。而解答這類題目實際上是有卻重要的竅門和秘笈,接下來就通過兩道真題為大家呈現這類題目的解答技巧。【真題再現】水葫蘆,原產於南美的農作物,是極具危害的外來生物之一。
  • 關於攝影的藝術流派,你知道嗎
    一、高藝術攝影派高藝術攝影派起源於19世紀的英國,他們模仿流行的「拉斐爾前派」繪畫風格,運用運用導演擺布、剪輯、拼貼等手法表現宗教、文學故事題材,畫面精心設計,構圖嚴謹,具有繪畫效果。高藝術攝影是攝影師在藝術道路的最初探索,它把攝影從初期的機械模仿,引導走向藝術的領域,促使了攝影藝術的發展,使攝影逐步走向了藝術的道路。但是高藝術攝影一味的模仿繪畫,限制了攝影藝術創作的道路。
  • 福樓拜的最大建樹,就是創造了所謂客觀性藝術
    福樓拜通過自己的藝術實踐證明了:功力深厚的藝術家,完全可以通過自己所選擇的富有特徵意義的細節及事件的組合,來達到批判現實的目的,而不一定要直抒情懷。普列漢諾夫曾經點評道:「客觀性是福樓拜的創作方法中最有力的一面。」這種把作者和作品拉開一定距離的寫作方法,以其客觀、冷漠的風格,後來對二十世紀法國文學產生了深刻影響,因而福樓拜在二十世紀聲名大振,被奉為現代派藝術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