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最金融環境的不斷下行,銀行存款餘額也出現了下滑的趨勢,加之國家數次降準降息,銀行在「存貸差」中的盈利空間被擠壓得越來越小。為了支撐經營成本,商業銀行逐漸瞄準了一個新的盈利增長點「發行信用卡」,近年來,商業銀行的信用卡業務逐漸成為其最大的盈利方式之一,且銀行信用卡發行量巨大。
信用卡不良率飆升,監管連發「警告」
據央行在6月9日,公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支付體系支行總體情況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一季度末,全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在用發卡數量共計7.49億張,環比增長 0.32%。全國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0.53張,銀行卡授信總額為17.57萬億元,環比增長 1.17%,卡均授信額度為2.35萬元。從央行公布的數據不難看出,信用卡發行總量和授信總量仍在不斷增長,這也就意味著我國信用卡持卡人群在不斷增加,負債率也在不斷上升。
今年上半年一場公共安全事件,導致全國各行業從業者的收入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有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僅0.8%,收入驟降導致了銀行信用卡不良率不斷飆升。此前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環比增長23.71%;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918.75億元,這一數字較2019年四季度末的742.66億元環比增長了23.71%。
眾所周知,銀行是受到國家銀保監會監管最為嚴格的金融機構之一,而目前銀行的不良率上升也使得監管再次發出「警告」,6月29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2020年第四號風險提示提醒消費者:應正確認識信用卡功能,合理使用信用卡,樹立科學消費觀念,理性消費、適度透支。由此可見監管急了,不得不連發「警告」,提醒消費者注意用卡習慣,合理使用信用卡。
傳統催收效果不佳,案件激增法院「招架不住」
在過去多年時間裡,銀行處置信用卡不良資產,主要有三種傳統的方式——自催、訴訟、外包催收。這三種方式也是過去最常見的方式,當然這三種方式也有不同的適用範圍。比如逾期90天以內的由銀行內部的自催團隊催收,逾期超過90天的,視逾期金額和催收難度,再選擇外包催收或走司法訴訟。
但目前銀行的傳統催收現狀卻很尷尬,要麼聯繫不到債務人;好不容易聯繫到了,但債務人卻表示家庭困難無力償還債務。與此同時,受到監管整頓暴利催收的影響,即便銀行轉給外包催收,外包公司也不敢「用力過猛」,一不小心就會收到投訴和監管。所以,在監管整頓的大環境和經濟下行雙重壓力下,靠單純的自催和外包催收收效甚微,效果不佳。
再看司法訴訟,信貸市場不良率的攀升,也使得此類案件數量激增,法院已經招架不住了。因為,每一個案件都要經過民事訴訟、執行程序,這無形之中給法院增加了巨大的工作量,因此法院只能採取簡易程序、集中審理。
近日,上海金融法院以及各區的法院,利用簡易程序,集中開庭審理了一大批信用卡糾紛訴訟案件。但集中審理也會面臨一系列的問題,比如找不到債務人,法院無法確認被告人真偽就會被駁回;要麼就是被告人不出席,只能缺席審判;即便有個別被告人出席審理,或者出具書面的辯護意見,但也都是表示經濟困難,無力償還,最好的情況就是表示願意協商還款。
銀行也急了,推出催收「新模式」
面對不良率高企和催收與訴訟的困境,銀行也越來越急了,畢竟信用卡業務不僅僅是銀行重要的盈利點之一,同時,信用卡資產不良率也存在「監管紅線」,如果讓不良率不斷惡化下去,勢必會使得銀行被監管處罰,甚至限制業務發展,這個後果肯定是銀行不願意看到的。為此,銀行也推出了「訴催結合」的催收新模式。
「訴催結合」這個新模式的具體操作方法就是,銀行自催無果後,便開始委外催收和司法訴訟同時進行,利用司法訴訟給債務人造成的司法壓力來補給催收,如果債務人在壓力之下主動償還債務,銀行就可以在訴訟上以調解、和解或撤訴的方式結案。
即便遇到真的是經濟困難、身無分文的債務人,不管採用什麼樣的方式都無法讓其還債的情況,銀行也依然可以通過法律途徑保留恢復執行的權力,一旦債務人「東山再起」,銀行仍可行使自己的執行權力。而對於那些惡意「逃廢債」的老賴來講,執行就是最好的催收。
由此可見,當單一的催收效果越來越弱的情況下,催收和訴訟兩者相結合的新模式,對銀行來說是降低不良率比較好的方法。據了解,目前已經有諸如中信銀行、光大銀行等多家銀行信用卡中心開始採用「訴催結合」的催收新模式,新模式的施行也再加之國家乃至各地方政府金融辦不斷重拳打擊「逃廢債」,也對很多債務人起到了積極的震懾的效果。
寫在最後:
所謂「欠債還款,天經地義」,每一個債務人無論是何原因欠債,只要是在國家規定的合理合法範圍內的欠款,都應該做到及時主要的還款。銀行推出的催收「新模式」是為解決不良資產不得不選出的選擇,所以信用卡逾期的債務人要注意了,想欠債不還是不可能的。然而,被逼出來的「訴催結合」新模式,能否短期有效地解決不良率飆升的現狀,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你對「訴催結合」有什麼看法?你支持銀行這麼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