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在日「小」留學生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感受在日「小」留學生

  即使你沒有來過日本,如果你曾經看過張麗玲十幾年前拍攝的講述一群在日留學生學習和生活經歷的紀錄片《我們的留學生活——在日本的日子》,你就會同我一樣,可以自然地從心底感受在日留學生的艱辛、成長和幸福,也會像我一樣,不再單純地從第三者的角度去體會別人的人生,而是嘗試更多地理解和分享別人的心靈故事。紀錄片中有一集的題目叫《小小留學生》,真實深刻地講述了一名9歲的北京小女孩張素,同母親一起跟隨在東京工作的父親來到日本,在日本公立小學中學習和生活的感人故事。

  在初到日本坐電車時,當被問及不懂日語害不害怕時,紀錄片的小主人公張素堅定地說:「不害怕。」那如果日本小朋友欺負你,你怎麼辦?她說:「用學習對付他們。」我著實詫異於這兩個答案,也為這個9歲小姑娘的堅毅感到驕傲。跟父母團聚,跟家人在一起是每一個中途追隨父母來到海外的小孩子的心靈依託,所以他們不怕。而在異鄉或是國外,證明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做得比當地人更好,從而贏得大家的尊重。這兩個道理,無論是對張素這樣的「小」留學生,還是對像我這樣的「大」留學生,都是共通的吧。

  現實生活中,從事教育科研、新聞報導或者政策研究的人們,往往會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海外求學的本科生、研究生或是其他研究型人才,即這些「大」留學生身上,而容易忽視像張素這樣在中國九年義務教育階段來到日本的「小」留學生,以及他們所經歷的人生和故事。今天,難得有機會通過文字的形式跟大家分享自己的留學生活,於是決定將話題的重心放到在日本留學期間接觸到的身邊的「小」留學生身上。

  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的初步統計,截止2011年9月,在日本公立中小學及高中就讀的外國兒童人數將近8萬人,其中需要日語輔導的外國兒童人數近3萬人,而佔總體人數80%以上的葡萄牙語、漢語、菲律賓語和西班牙語這4種語言的教育援助需求問題尤為突出。我所在的大阪府,除了經濟及教育事業發達所產生的社會吸引力以外,二戰遺孤返日等歷史原因,也使得在大阪府下屬的公立中小學中,跟中國有直接或間接關係的以漢語為母語的兒童的比重遠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來到日本後接觸到的「小」留學生大體是像張素一樣,因為父母工作或學習的原因作為隨居者來到日本,這些孩子大多在國內接受了一定年限的義務教育或家庭式的中文教育。另外,我還接觸到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是二戰後從中國返回日本的戰爭遺孤子女或者他們的後代,這些孩子大多出生在日本,成長在日本,在日本小學中接受日本式的義務教育,這一群體雖然不是留學生身份,然而歷史讓他們的家庭內部語言多為中文,他們的骨子裡有深深的中國烙印。

  無論這些孩子的國籍是日本還是中國,現在他們中的多數人都生活在「雙百」的語言環境當中,即在家庭內部幾乎100%使用漢語和父母交流,而在學校接受100%的日語教育。作為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數都希望能將孩子們培養成精通中日兩國語言和文化的雙語人才,為日後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做好準備。從大的角度來說,這些深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影響且又熟知日本社會的孩子們,對於中日兩國人民的交流而言必將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近年來,日本文部科學省及各地方教育局也逐步意識到了針對在日外國兒童教育的重要意義,無論是在教育財政支出還是師資配備方面都給予了很大的支持。為了這些孩子的學習,日本的教育工作者在默默地付出努力著。

  來日本留學以後,因協助導師科研的原因,我有幸結識了很多「小」留學生,也有機會走進了日本的公立小學。

  舒暢(化名)的父母都曾是我大阪大學的校友,我們是在大阪大學中國學友會組織的國慶聯歡會上認識的。舒暢的爸爸博士畢業後順利地在日本著名的製藥廠武田製藥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媽媽在拿到博士學位後則選擇了留在原實驗室作研究員,完成她所在課題組的科研項目。2011年4月,穩定下來夫妻二人決定將在中國讀小學2年級的兒子接到大阪一起生活。然而,用舒暢媽媽的話講,在國外教育孩子比拿下生物醫學博士學位更難。他們夫妻倆都是用英文寫博士論文,日語的水平也只限於日常生活,自然,舒暢所處的語言環境就是標準的「雙百」模式。來日本的頭半年內,舒暢每周可以在學校接受當地教育部門免費為其安排的2次合計4小時的一對一的日語課程,剩下的就得靠他自己努力了。據舒暢媽媽說,半個學期結束後,對異國的興奮感漸漸淡了下來,原本性格開朗的舒暢開始變得在家裡也少言寡語,學習成績受語言的限制,跟在國內的時候比起來差了很多。於是夫妻倆找到了我,希望能得到些建議。有幸的是,我的導師是一名研究兒童雙語問題的專家,我們分2次討論了舒暢的實際情況,最終給了他們夫妻3條建議。第一,儘量幫助孩子預習第二天的教學內容,並將課程要點做成便籤貼在日文原文的旁邊,同時注意觀察孩子的學習情況調整便籤的數量和內容;第二,加強中文母語的教育,每天堅持給孩子讀故事書。10歲的孩子母語並未完全成熟,加強母語的教育有助於提高孩子對事物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認知能力,對第二外語日語的學習也會很有益處;第三,在家庭內部,通過網絡、書籍或電視等形式提供更多接觸日語的環境,但這一行為必須建立在保證足夠的母語接觸數量的基礎之上。半年後,我們的得到了舒暢媽媽的反饋,孩子適應得很好,學習成績也是名列前茅。但由於工作繁忙的原因,跟孩子一起學習的時間十分有限,現在他們更擔心的是孩子的中文教育問題。

  而我對那個「特殊群體」的更多認識是來自於大阪府八尾市的一所公立小學。這所小學每個年級約有60餘人,由於所在的學區是戰後遺孤及家屬的聚集區,每個年級大約有1/3的孩子跟中國有較深的淵源。受父母語言能力的限制,大多數的孩子在家中100%使用中文,在學校100%使用日語。研究表明,在幼年時掌握雙語的兒童,其考慮問題的方式和看問題的視野會相對更加多元化。為了幫助這些孩子更好地掌握兩門語言和理解兩種文化,首先要做的就是客觀地描述這些孩子的日語和漢語的語言能力。對於在日本長期生活的孩子而言,漢語和日語就像自行車的兩個輪子,只有前後輪一樣大的時候才能騎得更遠;它們也更像是同一水域裡的兩座冰山,人們看見的是海面以上兩座獨立的冰山,但在海平面以下其實它們共享著大部分軀幹。基於以上理論,以我導師為代表的研究小組正在著手利用已有的評價工具來客觀地測試雙語兒童的「聽」、「說」能力;同時,又在嘗試通過繪本或課外讀物閱讀等方式,來進行閱讀能力測試工具的開發。作為一名中國留學生,能為身邊的這些孩子做些事情,我感到很高興。這些測試都是通過一對一訪問的形式來進行的,大多數孩子的漢語都停留在「聽」、「說」的層次,在「讀」的層面上,孩子們的漢語略顯笨拙,不過你會從他們努力閱讀的樣子中可以看到希望,每個孩子都具有成為雙語人才的希望。經過一系列測試,最終會形成對每個測試兒童的評價表格,供班主任老師和家長參考。

  來到日本以後,我時常會跟身邊的「大」留學生們分享彼此的生活和經歷,同時也在協助導師科研的過程中,深深體會了每個「小」留學生的努力和堅持,他們的經歷與感受,有些是我們這些年長者不曾體味和知曉的,甚至是值得我們借鑑的。我希望他們能得到更多的幫助,他們是家庭的財富,也是社會的財富。

  我的留學生活還在繼續,懷著感恩的心,希望日後的每一天都很精彩。(孫成志 大阪大學大學院言語文化研究科博士生)

相關焦點

  • 美國留學生學刺繡 感受中國傳統文化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7月14日,蘇繡藝術家盧福英(中)在教留學生學刺繡。(圖片來源:新華社)中國日報網7月15日電 7月14日,蘇州大學文學院的25名美國留學生來到蘇州盧福英刺繡培訓學校,學習中國傳統刺繡技藝,感受傳統蘇繡文化的魅力。
  • 活動丨18日,校園小記者將與留學生參觀吉林市博物館!
    吉林市校園記者寒假系列活動之「知家鄉,愛家鄉」博物館研學遊1月18日13日下午,一場名為「知家鄉,愛家鄉」的研學之旅將在吉林市博物館隆重舉行。屆時,參加活動的小記者將與來自辛巴威、衣索比亞、幾內亞比索的10幾名外國留學生共同參觀吉林市博物館,並採訪這些留學生的生活,為他們介紹自己的家鄉。據悉,小記者們與外國留學生將在吉林市博物館參觀「吉林市隕石雨展覽」吉林市城市發展史展覽」「吉林牛子厚與京劇藝術展覽」「金意庵藝術館」「劉廼中藝術館」「松花湖浪木藝術館」等,並與留學生互動、互訪。
  • 在日中國留學生受邀體驗茶道 感受中日文化差異
    中新網6月18日電 據日本新華僑報網援引愛媛新聞消息,為了宣傳傳統文化,讓更多外國人了解日本的茶道、花道、傳統飲食,日本社會團體會經常邀請留學生或者在當地生活的外國人參加體驗會。日前,在愛媛縣留學的中國留學生受國際獅子會松山南分會邀請,一起體驗了一場日本文化盛宴。
  • 中國留學生畢業回顧求學生活 感受在日斑斕人生
    當在畢業典禮的大屏幕上看到四年前的我們這些中國留學生進入校園的情景時,我們才感覺到在日本的大學生活已經走到尾聲。」3月23日,記者走訪日本拓殖大學的畢業典禮,一位中國留學生這樣說。  談起4年的大學留學生活,一位叫陽陽的中國留學生說:「我還記得自己上課第一天就遲到的事情呢。真的,這4年裡我經常遲到,但我從來沒有缺席過一節課。從我家到學校,每次往返車程需要4個小時。
  • 留學生走進東陽 體驗木雕製作感受中國文化
    2018-07-11 16:38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通訊員 吳琳7月10日下午,來自浙江師範大學國際文化與教育學院「多彩」暑期實踐隊的20餘名留學生,走進東陽市古淵頭村的木雕文化創作室,親身體驗傳統木雕的製作過程,近距離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 通訊:在阿爾及利亞中國留學生疫情中感受同胞溫暖
    新華社突尼西亞9月12日電  通訊:在阿爾及利亞中國留學生疫情中感受同胞溫暖  新華社記者黃靈  在阿爾及利亞的30多名中國留學生日前依依不捨地離開疫情期間居住了170天的中資企業營地,踏上了飛往祖國的飛機。  3月初,阿爾及利亞新冠疫情突然加劇。
  • 留學生來漯參觀交流 走進許慎故裡 感受漢字文化
    11月20至22日,32個國家在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學部漢語進修學院上學的90多名外國留學生及指導教師共百餘人,來到漯河市進行語言學習考察、社會實踐、文化考察活動,感受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漢字文化。
  • 江西理工大學留學生做重陽糕感受中國傳統文化
    留學生在紙傘上寫漢字 留學生製作重陽糕>  中國江西網贛州訊 見習記者歐豔芬 通訊員趙惠報導:10月28日,江西理工大學開展了「重陽寄思,情暖校園」活動,該校留學生與老教師、周邊社區的老人一起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中國傳統節日。
  • 長期在丹麥生活是什麼樣的感受?美女留學生告訴你
    導語:長期在丹麥生活是什麼樣的感受?美女留學生告訴你現如今中國經濟正在不斷的發展,國人的生活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多人都過上了物質富足的生活,經常出國旅遊體驗不同的風俗文化。對於丹麥這個歐洲國家相信很多人都不會太陌生,對於喜歡童話故事的朋友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樂園,那麼長期在丹麥生活是什麼樣的感受?一位在丹麥上學的美女留學生告訴你。身為一個經濟高度發達的北歐國家,丹麥的國土面積並不算很大大約只有4.3平方公裡,常住人口不到600萬,但是經濟很發達貧富差距也很小,每年都會有很多外國遊客到這裡感受不一樣的北歐風情。
  • 小留學生的背後是「自私」的父母,小留學生變成「留守兒童」?
    1.5萬名「小留學生」滯留英國的消息第一次被曝出來的時候便傳遍全網,當有家長怒懟網友「你們就是仇富」的時候,事情又被推上了另一個風口浪尖。1.5萬「小留學生」應不應該包機回國?如果這些「小留學生」全部回國的話,這會給我國的疫情工作帶來很大的威脅,同時也會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所以最好的選擇不是讓這些學生包機回國,而是儘量在英國找合適的地方進行安全隔離。網上反對的聲音不是針對「小留學生」網上那麼多反對「小留學生」包機回國的聲音,實際上大多都不是針對「小留學生」的,而是針對他們父母的。
  • 在日中國交換留學生學習茶道體驗日本傳統文化
    日前,幾位前往長崎的中國交換留學生參加了一堂地道的茶道課。同學們不僅親眼看到了茶道名家現場表演的茶道制茶過程,更從老師講授中體會了日本傳統禮儀。7月23日,6名正在日本長崎縣佐世保市訪問的中國留學生走進了市內的茶道教室,在寧謐的環境中,靜心感受了日本的傳統茶道。這六名來自中國的留學生作為交換留學生從廈門理工學院來到佐世保高等專科學校。
  • 江蘇常州:留學生體驗非遺 感受中國傳統文化
    2020年9月18日,江蘇理工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的19位留學生來到常州梳篦廠、常州梳篦博物館,參觀常州梳篦博物館,並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親手體驗國際級非遺-常州梳篦的製作流程技藝,感受中國傳統文化。
  • 36個國家76名留學生訪漯 共同感受中華文字之美
    核心提示:5月21日,來自北京語言大學76名外國留學生及指導老師,來到許慎文化園,拜謁文宗字祖,感受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漢字文化。
  • 54秒丨百名留學生走進孔子故裡 感受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
    6月15日,感知山東——百名外國留學生走進濟寧參訪團來到孔子故裡,濟寧曲阜,走進孔子博物館和孔子研究院,近距離感受當年「天下第一家」的風採。「這個博物館的科技感特別強,這是『活』的文化遺產,通過孔子博物館更能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留學生參觀完孔子博物館後興奮地說,參觀後才真正認識到,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受到了孔子思想的影響,孔子太偉大了!
  • 非洲留學生走進瑣園古村 感受中華傳統文化民俗
    留學生們自帶食材和廚具,來到瑣園村,按國家分成了6組,帶來了茅利塔尼亞、喀麥隆、埃及、衣索比亞、尚比亞和蘇丹共6國美食,約30道菜,基本都是提前做好的。特色烤魚、小油餅、紅豆排骨……還沒開動,現場就已人頭攢動,小孩子們個個流著口水。開飯了!遊客們四處夾筷,嘗嘗這碗,喝喝那杯。大半個小時後,桌上全是光碟。
  • 在日中國留學生參觀有田町 體驗日本陶瓷器文化
    在日中國留學生參觀有田町 體驗日本陶瓷器文化
  • 中國留學生參與聖派翠克節感受愛爾蘭文化
    在密西根州念書的中國留學生侯希森(圖左起)、張夢宇、劉子夜及秦心恆17日也戴著綠色配件開心看遊行。 (美國《世界日報》/簡一夫 攝)  圖為紐約市懲教局(NYC Department of Correction)的愛爾蘭風笛隊伍,穿著傳統愛爾蘭裙尤其突出。
  • [新聞夜班]外國留學生挑戰包粽子 感受中國端午文化
    [新聞夜班]外國留學生挑戰包粽子 感受中國端午文化 外國留學生挑戰包粽子,感受中國端午文化。
  • 張麗玲和紀錄片《小留學生》在日本雙雙獲獎
    中新網東京6月18日消息:日本電視界最重要的大獎之一「放送文化基金獎」本年度的評選結果於近日揭曉。張麗玲(株式會社大富社長)和她擔任總策劃、總製片的紀錄片《小留學生》雙雙奪冠。《小留學生》榮獲「電視紀錄片獎」,張麗玲榮獲「策劃獎」。這是在日華人首次獲得該項大獎。
  • 鹽南留學生走進警營感受平安!
    中國江蘇網12月4日鹽城訊 12月2日晚,社區民警單志平像往常一樣,來到轄區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走訪,不一樣的是,身邊多了一位戴著「平安志願者」臂章的「洋翻譯」。「我們專門聘請留學生志願者,充分發揮他們的語言優勢幫助宣傳涉外法律法規、調解涉外矛盾糾紛,解決了很多涉外警務中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