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木匠的學徒歷程
在木藝界,流行這麼一句話:三年學徒,五年半足,七年才能成師傅。所以在過去,學木匠手藝一般是「三年零一節」出師,所謂「三年零一節」就是滿三年之後,再逢到一個年節日,這手藝就算學成了。
在民國以前,學做木匠活兒的老規矩是經人說合,寫出門生貼,立下3年出師的規矩,然後徒弟在介紹人的陪同下,向老師作揖磕頭行拜師禮。
徒弟入門後,先幹粗雜活兒,擔水、掃地、拉鋸、磨刨刃、銼鋸,幹上一年左右,師傅才叫跟著學推刨子、鑿眼等下手活兒。以後逐步捉錛、掄斧、打線、開料。
學徒期間,師傅對徒弟管教很嚴,徒弟如刨子推不平,拉鋸跑了線,砍斧過了頭,脾氣壞的老師常常劈臉給徒弟一巴掌。有的門生貼上就寫著,老師失手打傷了徒弟,出事不許計較。
木匠學徒三年,耳聞目睹了木匠施業的過程,學會了所有工具的使用,學會了許多木活的製作技能,明白了許多從事這一行業的道理,為滿師後獨立開業打下了基礎,但是,要開創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學徒滿師,叫出師;對師傅來說,叫出徒。學徒滿師後,有兩條路可走。
第一條路是繼續留在師作,在師傅的統帶下,過安定的日子,可免四處奔波,獨自張羅開業的煩惱。但是,有得必有失,在工錢收入上,往往被師傅「糊塗」去若干。這對於苦熬了三年零一節,滿師後打算成家立業的人,難免不生怨氣,情緒和言語中又不能表露出不滿,不敢怒也不敢言。寄人籬下,只能忍氣吞聲。
另一條路,是滿師後馬上離開師作,去開創自己的天地。萬事開頭難,徒弟技術真的過硬,才可能成功;而如果徒弟技術馬馬虎虎,那麼他的木匠事業可能也就此夭折了。畢竟在過去,木匠是流動小作坊式的自由勞動者,走村串鄉為僱主服務,為在行業競爭中求得生存,特別重視個人在民眾中的名聲。他們對僱主非常負責,工作盡心。一方面是由於職業道德和行業本能使然,一方面是因為他們需要借重僱主的口碑。
因此,有些徒弟為了防止這種現象發生,在出徒後會選擇第一條路,繼續留在師傅那裡做兩年。在這兩年,師傅會自徒弟發工錢,但是工錢一般很少。實際上,這兩年還是學徒,一直把全部手藝學熟學精之後再出師。
學滿五年離開師傅,就可以說是真正的木匠了,不過離師傅還是有些差距。有句俗話說「木匠好學,斜眼難鑿」。學木工技術,關鍵是鑿眼。所以師傅們都會留一手,很少將鑿眼的技術傳於徒弟。民間有「祖傳木匠本領高」的說法,就是說鑿眼的功夫代代相傳。所以,要想成為真正的木匠大師,需要十年甚至幾十年的慢慢摸索,但凡是高水平的木匠,那都是幹到老學到老的。
木匠學徒要講「三勤」
「師傅領進門,學藝在個人」,拜了師,這只是跨進了行業門檻,至於能學到多少本領,全靠徒弟自己的用心和努力。木匠傳藝,主要通過直觀的實際操作演示和實物展示,並輔以口授。學徒者應能通過觀察和實際操作模仿,領悟到技藝的基本原理和規律,並在此基礎上舉一反三。學會了做方凳,就應能試著做方桌,就應能做其他方形物件。
學徒三年,不可能對各種木器活兒都有實踐機會,關鍵在於要掌握技術操作要領,善於使用結構原理,並廣泛用於形不同但理同的家具中。所以,當徒弟除了要守規矩,還要講「三勤」,就是眼勤、手勤、腿勤,做不好挨師傅打是常有的事。
以前,大徒弟會對小徒弟說這樣一句話:「要想會,跟師傅睡」。只有常和師傅在一起,一起幹活,一起生活,關係上成為師傅家庭中的一員,感情上達到親如父子的程度,師傅傳藝自然會盡心盡力。有不少需用「意」傳的道理,有時就含在師傅的「閒話」裡,常在左右,能從師傅的話語中悟出很多東西。
木匠學徒不能說很苦,但確實很累。徒弟要勤快。早上必須早早起床,先收拾好自己的事。待師傅起床後,給師傅倒尿壺,打洗臉水是必幹的活,然後幹些雜活。等師傅洗漱完畢,收拾整齊,即與師傅一起去僱主家。早出晚歸是木匠生活的真實寫照。若路途較遠,乾脆就住在僱主家。不論住在哪裡,晚上徒弟都要為師傅打洗臉水,倒洗腳水,伺候師傅上床休息了,自己才能休息。總之,從早上起床到晚上上床,沒有閒暇功夫。
木匠學徒要記口決
在古代,木工大多數缺乏數學知識,有經驗的木工師傅就把一些手工木製工藝編制一些口訣,所以,以前做木工,都很講究口訣。這些口訣通常會成為一些有名的木工大師的「家傳絕技」。而這些口訣,沒有師傅的講解,一般人看來,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的
比如說:製作木凳的口訣是「八分一,四寸五」;其表達含義可以用上面這張圖來表達說明。可以看出這個凳子登面木板的厚度為八分(0.8寸),差墨是一分(0.1寸)。登面到下面橫方的距離是4寸,則相應的差墨就是五分(0.5寸)。
很多時候,一些木工在木板厚度和木方間距發生變化時,就不會做了,這就是死記口訣的緣故。木匠製作工件種類繁多,現狀各異,需要記憶的口訣也就數量繁多複雜,因而許多學徒跟師傅學徒三年不得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