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木匠大師有些不同,不愁沒有傳承人,研究生也來當學徒

2020-12-20 北晚新視覺網

今年62歲的辛全生,一個愛穿中式褂子的大爺,自稱一輩子沒上過班,說話爽朗,笑眯眯的。這位看著似普通鄰家大爺的人,有什麼特別之處呢?這麼說吧,前些日子故宮和央視一起舉辦了一次全國木匠大比拼,全國海選出了1000多個木匠,辛全生獲得了第一名。「決賽時仿造養心殿木門做了個小木門,故宮專家看了以後,給評的第一。」辛全生自信地說。他就是響噹噹的木匠「大師」,傳統木工榫卯技藝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

40多年木匠生涯

辛全生家裡有兄弟姐妹五個,他自己行二。16歲學藝的辛全生,當時學藝的原因很簡單,就是能「有口飯吃」,有個手藝,所謂「幹活兒吃飯」。跟隨一位天津的木匠老師傅,當年的小辛早上6點多去師傅家、晚上6點多回自己家,天天跟著師傅學徒。「那會兒師傅忙,我去的時候自己就有些基礎,一開始就能動手幫著幹粗活兒,刮刮料,一家一家跟著師傅去做木工,留著心認真看著師傅做活兒,然後自己上手練,那時候做得多的有『高低高』的櫃兒,兩頭高中間低那種。學習的時候練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吃飯的時候拿筷子,手都在抖,累的。每天幹活兒都特別認真,生怕師傅不要自己,中午經常簡單吃個餅,就是從早忙到晚。就這樣學了快兩年,自然是不掙錢的,只是賣力氣,努力學藝,臨走的時候師傅送了我一些工具,於是就這樣出師了。」

辛全生回憶,那時候做個專業木匠還是很掙錢的,普通人上班一個月只能掙個不到20塊錢,但師傅那會兒不時的一天就能掙10多塊錢,打衣櫃、沙發、酒櫃、桌椅板凳、床等等,忙得不行。在那樣的年代,人們家裡幾乎樣樣家具都是請木匠來打,特別是結婚用的家具。

離開第一位師傅後,辛全生在某高校基建隊做了一陣木工,每個月六七十塊工資,那時候認識了第二位師傅,跟了他學習了一年多與木建築有關的活兒。「我就倆師傅,其他時間都是自己實踐,自己琢磨,木匠這行,我一直做了40多年。」辛全生告訴記者。

木匠領域又新生

22歲時辛全生就結婚了,1982年那會兒有了閨女,辛全生逐漸察覺,木匠活兒開始少了,到了自己30歲的時候,辛全生發現仿佛突然之間,社會發展就變化了,人們生活條件變好,越來越愛直接去家具城買家具。木窗木門,沒有人讓他們去做了,甚至木盆,也悄然變成了塑料盆。

要面臨新時期下的生存問題,辛全生只好轉行做別的,他批發過玉、豬肉,跑過運輸,做過生意,五花八門,什麼掙錢就做什麼,有的生意做得還不錯。但是只要他一閒下來,就自己動手做木匠活兒,做家具。也有大老闆想高價收藏他做的木家具,比如一個越南黃花梨的梳妝檯,上蠟不油漆,非常環保,十幾萬二十萬想買走,但辛全生不賣,一心琢磨著怎麼才能把木匠手藝發揚光大。

「不幹活兒我難受,必須天天做木匠活兒。」辛全生感慨:「雖然我做的有些生意還挺掙錢的,但心裡、手裡,從沒有捨棄過木匠手藝,因為我就喜歡木頭、木工,喜歡傳統的東西。可是當時,一度到了想找個木工同行聊聊天都找不到人。於是,上世紀90年代,我在網上開始發帖,把我做木工的照片和心得發到網上,驚喜地發現能聯絡到很多木工愛好者交流,我做的東西開始在全國木匠圈子出名,比如一塊木頭做出來的魯班枕,大家都很驚嘆。我還建了好幾個分別有2000人的QQ群,叫『木友之家』,這幾個群一直都十分活躍。活拆的129條魯班鎖、足球,我獨家的這些活兒都交流展示。有個裝魯班鎖的視頻,網上點擊量300多萬。2000年以後,我更是開了木工房,好的發展趨勢回歸了。」

辛全生在木匠圈子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勤奮的他在頭條上至今已開欄發了600多條木工視頻,徒弟給他統計了一下,說一天看8小時的話,這些視頻要連續看19天才能看完。如今,「木友之家辛全生」的頭條號已經有28萬粉絲,優酷粉絲也幾十萬。通過網際網路,甚至全世界各地的「木匠」們都來切磋技藝了,「洋木匠」們來自印度、埃及、美國等等,有的還特意帶著翻譯人員一起來,來了以後就驚呆了,紛紛表示中國的傳統木工技藝太了不起。今年8月份,他還將受邀去韓國交流。

研究生也來學徒當木匠

談及傳承手藝的話題,辛全生顯得和有些非遺大師態度不同,他表示,自己不愁傳承人、不缺徒弟,現在是要來學的人太多,所以他要挑選好苗子。

首先徒弟一定人要厚道,不能奸詐,踏踏實實。「刮、鋸、鑿」這些基本功要好,還要有悟性。辛全生至今一共帶過80多個徒弟,廣州、新疆、深圳哪兒的都有,還有七八個女徒弟。徒弟中以20多歲、30多歲的為主,男性居多。其實,木匠這個手藝,十四五歲開始學最好。「女孩子大件做不了,200多斤的那些家具,她們力氣不夠,但做小件好,打磨很細心。現在我的木工房學徒一個月收學費5000多,管吃管住。徒弟們的差異性很大,同樣的一個活兒,有人幾天就會,有人幾個月幾年都不行,動手能力和悟性有差距。」

辛全生還告訴記者,現在的木匠手藝變得精細,不再又髒又累。「喜歡來做木匠的人越來越多,有時候我也想不明白為什麼這麼火,我有個北京徒弟是開公司的老闆,很有錢,卻專門找時間來學做木匠,他自己有時候默默做出來一個木凳子,高興得請所有學徒吃大餐。我覺得,也許做木工過程中精神上得到的安靜和放鬆,是他想要的吧。」

在木工房裡,記者見到了辛全生的兩位學徒,一位女學徒來自浙江舟山,她說自己就是木工手藝愛好者,特意來這裡學習一個月就走。還有一位姓周的男學徒更有意思,小夥子來自湖南,在上海科技大學考上了計算機系的研究生,結果退學了,因為太喜歡「當木匠」了,專門來拜師跟著辛全生學徒,已經學了5個多月了。「每天我做10個小時木工吧,現在我正在做博古架,就是小多寶槅。」小周告訴記者:「我從小喜歡動手,後來大學本科學了計算機,但直到上到研究生,我還是放不下做木工,今年決定放棄計算機專業,學木匠,以後拿這一行當職業。我爸爸是公務員、媽媽是護士,一開始很不理解我的選擇,最後陪我一起來木工房見了辛老師,交流之後爸媽最終尊重了我的選擇。我想以後把中國的傳統工藝,傳遞到世界各地。」

辛全生也感慨的說:「雖然我獨生女兒沒有做這行,但女兒會很為我驕傲,拿我做的東西送人,我小外孫4歲了,很喜歡看我的這些木工藝品。我覺得現在中國的父母太嬌慣孩子了,不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怕扎手啊,心疼孩子,導致我們的孩子從小動手能力就不行。而且,大家只會覺得上大學是唯一成功的道路,其實有的孩子很適合學手藝,也能成才,成為大師。」

關於未來的打算,辛全生表示想和大學之類的機構合作,辦一個木工藝品展館,「我不賣我那些精品,就是想把我的好東西向公眾免費展出、交流,讓國人更多了解中國好的傳統技藝。現在有的外國人,更加是不夠了解我們中國的傳統工藝有多厲害,之前有個瑞士人說中國的木工藝品不行,日本的行。來我這裡一看傻眼了,其實我們中國的技藝厲害得多。」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孟環 文並攝

流程編輯:tf011

相關焦點

  • 古時木匠的學徒歷程!
    學滿五年離開師傅,就可以說是真正的木匠了,不過離師傅還是有些差距。有句俗話說「木匠好學,斜眼難鑿」。學木工技術,關鍵是鑿眼。所以師傅們都會留一手,很少將鑿眼的技術傳於徒弟。民間有「祖傳木匠本領高」的說法,就是說鑿眼的功夫代代相傳。所以,要想成為真正的木匠大師,需要十年甚至幾十年的慢慢摸索,但凡是高水平的木匠,那都是幹到老學到老的。
  • 在古代當一個木匠學徒有多艱辛,更是一份堅守和傳承!
    實際上,這兩年還是學徒,一直把全部手藝學熟學精之後再出師。學滿五年離開師傅,就可以說是真正的木匠了,不過離師傅還是有些差距。有句俗話說「木匠好學,斜眼難鑿」。學木工技術,關鍵是鑿眼。所以師傅們都會留一手,很少將鑿眼的技術傳於徒弟。民間有「祖傳木匠本領高」的說法,就是說鑿眼的功夫代代相傳。
  • 傳統木工學徒簡介
    學徒滿師,叫出師;對師傅來說,叫出徒。學徒滿師後,有兩條路可走。第一條路是繼續留在師作,在師傅的統帶下,過安定的日子,可免四處奔波,獨自張羅開業的煩惱。但是,有得必有失,在工錢收入上,往往被師傅「糊塗」去若干。這對於苦熬了三年零一節,滿師後打算成家立業的人,難免不生怨氣,情緒和言語中又不能表露出不滿,不敢怒也不敢言。寄人籬下,只能忍氣吞聲。
  • 木匠難學易精,古代木匠出師標準
    儘管有"木匠不得法,就加個剎"的口頭語,意思是說拼裝的木製品當榫卯連接不緊密時,可以用木剎來剎緊,但基本的尺寸要求是十分嚴格的,所以學木匠一開始都會覺得挺難。有的老師傅曾說,當學徒會打一隻很好的"四眼八叉"小板凳時,即有4個榫眼、8個方向傾斜的榫頭,他就可以出師了。
  • 益陽王慶云:從木匠到洞庭木雕非遺傳承人
    90年代是個體經濟迎來快速發展的時期,即使是普通人沒有學歷,但只要充滿冒險精神、對市場敏銳、勤勞、有一技之長、善於交際,往往都會成為一名創業者。顯然老實、本分、不善言辭的王慶雲不在此列。改變命運的機會出現在1995年。那一年王慶雲跟一個師傅學習木匠。
  • 只想當個好木匠的他,因解決了一個問題成為中國美術工藝大師
    鄭國明也不例外,從小就喜歡塗畫點什麼,每逢寒暑假,總喜歡往隔壁大隊的幾個老木工家裡鑽,東瞧瞧西看看的同時,他總是主動幫木匠師傅們遞個鑿子,扶扶木頭。大家看這小傢伙天資聰穎,人也勤快,都喜歡上了這個編外的小幫手。一來二去,鄭國明居然學會了一些簡單的雕刻技術,並且擁有了人生中的第一件雕刻作品。
  • 老木匠的「新網事」
    辛全生拿起一個向記者介紹:「你別看外形上都差不多,但這榫卯至少得有六十多種不同的做法和連接方式,而且不管哪種,做紮實了都能保證幾百年不鬆動。」辛全生告訴記者,他剛學木工時遇到不少困難,多一寸少一寸,做出的物件不能嚴絲合縫地拼接在一起是常事。
  • 中國古代的木匠
    ,他們不僅可以製作各種家具,在建築行業、裝飾行業、廣告行業等都離不開木匠,但是有些工作場景現在基本看不到了。圖中的這位木匠正在製作一個木盒這位木匠正在製作家具,這一圈精美的花紋全靠手工打磨處理,沒有長年累月的積累,是掌握不了這門手藝的。
  • 牛木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順化牛木匠,久聞其名,多次在不同場合聽朋友講過他的建築作品和故事,並把古建藝術傳到了國外,大學的研究生專程前來學藝等等 。於是對其心生敬仰,但一直沒能謀面,想專程拜訪,一直未能成行,竟留下遺憾。 牛木匠,本名牛祥文,民樂縣順化鎮順化村人,村民們都叫牛大師,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木雕工藝傳承人。
  • 【鐵鋪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繡傳承人
    「知道我去做學徒,老師到家說不要學費,讓我繼續讀書。」林老說起離開學堂家裡其實也是沒有辦法,因為日子過得太苦。  「在泰生繡莊,第一個月只有4角的工錢,過了一年升到了一元,再過一年又漲到了兩元錢。後來不給錢了,用米,一鬥米兩鬥米。」林智成大師說的是上世紀40年代的光景。  泰生繡莊的老闆姓魏,會白描,客人定製的圖案都可以畫出來,然後再交給繡工去加工。
  • 八旬「國大師」、揚州漆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趙如柏——讓失傳200年...
    80歲高齡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趙如柏正襟危坐。面對鏡頭,這位從業60多年的老手藝人看上去有些拘謹,但當他拿起工具卻陡然換了個人,鑿子在手中,攢、疊等雕刻技法變換自如,時而鏤空,偶有留白,專注而從容……這是發生在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拍攝現場的一幕。  近年來,文化部開展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
  • 克洛澤曝曾當三年木匠學徒 對社交網絡不感興趣
    不過德國老將克洛澤確實個例外,他是為數不多沒有使用Facebook或者Instagram的知名球星。上周四,36歲的克洛澤被評為GQ年度體育人物,但他行事低調,「我不需要Facebook、Instagram或者其他的社交網絡,我對這些不感興趣。有可能網絡上有數百個我名字的帳號,但沒有一個是我的。坦率的說,我並不像展示自己的私人生活,難道有人真的想看到我吃喝玩樂,和孩子一起玩耍?
  • 晉江東石木雕非遺傳承人鄭銀聘:守藝四十載 匠心獨運
    閩南網3月1日訊(閩南網記者何志雄張凱航梁君棟)14歲做學徒,跟著師傅學雕刻,17歲出師,帶著兩個14、15歲的學徒,走遍泉州為人雕刻眠床。  而後開工廠,創辦「藝達木雕」,將產品做到遍及新加坡、泰國、臺灣,僅在臺灣地區一處就有兩三百座廟宇建築或雕刻精品,出自於他的「藝達木雕」。
  • 木匠長成記
    學徒期間,師傅對徒弟管教很嚴,徒弟如刨子推不平,拉鋸跑了線,砍斧過了頭,脾氣壞的老師常常劈臉給徒弟一巴掌。有的門生貼上就寫著,老師失手打傷了徒弟,出事不許計較。木匠學徒三年,耳聞目睹了木匠施業的過程,學會了所有工具的使用,學會了許多木活的製作技能,明白了許多從事這一行業的道理,為滿師後獨立開業打下了基礎,但是,要開創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鄒志平:從餐館學徒到大學教授 鄂菜大師的舌尖匠心-鄒志平,蓮藕...
    原標題:鄒志平:從餐館學徒到大學教授 鄂菜大師的舌尖匠心  將活鱔魚從盤中抓起,迅速宰殺、去骨、改刀,一條、兩條……僅僅用了2分38秒,一盤美味的「爆鱔花」就出現在了面前。在鄂菜大師鄒志平的工作室,記者目睹了這神奇的過程,在品嘗了鄒志平廚師的爆鱔花後,在場的人更是嘖嘖稱讚:沒想到用時不到三分鐘,便烹製出如此美味佳餚!
  • 揚州精細木作傳承人慾建私人木作館
    「我們家連續5代人都是從事這個行業的,所以我從17歲就開始學徒。」  據了解,夏家傳承的精細木作,第一代來自晚清時期揚州南郊一帶有名的木工師夏茂森。他繼承夏姓洪都祠堂的木工技藝,使得精細木作得以完整地流傳。而後續的傳承,多是父輩帶著子輩一代代傳承下來的,且每個傳承人都有各自擅長的木雕品類。
  • 竹編大師1年面試3000名學徒 找不出一位傳承人
    「自從去年在東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微信公眾號登出傳承人招徒啟示、面向全社會招徒後,每天來學的人很多,平均一天有10人左右,但達到傳承人標準的一個都沒有。」46歲的她師承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東陽竹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何福禮,從事竹編工作已有30年。13年前,她曾因挑戰高難度,用比頭髮絲還細的竹絲編織創作作品《海螺》轟動一時,因此也擁有「用竹絲刺繡」的美術達人美譽。
  • 海南木雕技藝輝煌不再學徒難覓 名家盼能開班收徒
    然而,隨著時代變遷,花瑰藝術雕在如今顯得有些落寞。「雕刻需要花費功夫學,想要學得精,更要花費時間,但是現在的年輕人不願意花費那麼多功夫去學習。」在澄邁,花瑰藝術雕非遺項目傳承人徐日龍如是說。  ▲雕刻工具  金山寺附近的花瑰藝術雕傳習所  在澄邁縣的金山寺附近,有一所木雕(花瑰藝術雕)傳習所。
  • 「三年學徒,五年半足,七年成師傅」,做成一件家具可不是一朝一夕!
    所以,要想成為真正的木匠大師,需要十年甚至幾十年的慢慢摸索,但凡是高水平的木匠,那都是幹到老學到老的。木匠傳藝,主要通過直觀的實際操作演示和實物展示,並輔以口授。學徒者應能通過觀察和實際操作模仿,領悟到技藝的基本原理和規律,並在此基礎上舉一反三。學會了做方凳,就應能試著做方桌,就應能做其他方形物件。學徒三年,不可能對各種木器活兒都有實踐機會,關鍵在於要掌握技術操作要領,善於使用結構原理,並廣泛用於形不同但理同的家具中。
  • 俗話說「人有四不摸」,除了木匠斧子,還有什麼?
    古代木匠這一行業在以前絕對不簡單,是一門需要拜師學藝、勤學苦練才能學會的手藝。以前,在木匠界流行這麼一句話:三年學徒,五年半足,七年才能成師傅。所以在過去,學木匠手藝一般是「三年零一節」出師,所謂「三年零一節」就是滿三年之後,再逢到一個年節日,這手藝就算學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