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就對木頭一直有著極為深厚的情感。從魯班造鋸開始,我們的生活就和這種重塑性極高的材料息息相關。
中國傳統家具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傳統家具的貴重不僅在於材料的品質,木匠水平的高低也決定著產品的質與型。對於現在的傳統家具行業來說,稀缺的不僅僅是紅木資源,好木匠更是難尋。
木匠是能工巧匠的一種,他們不僅可以製作各種家具,在建築行業、裝飾行業、廣告行業等都離不開木匠,但是有些工作場景現在基本看不到了。圖中的婦女和兒童在看一個家具工匠工作。
圖中的這位木匠正在製作一個木盒,像他手中使用的這種古老有效的打眼工具,相信多數人都沒見過。
這位木匠正在製作家具,這一圈精美的花紋全靠手工打磨處理,沒有長年累月的積累,是掌握不了這門手藝的。
在舊社會手工藝多數都是學徒制,要想掌握一門謀生技能,小小年紀就得跟著師傅混,不進要盡心侍奉,還沒得工資。圖為家具製造的工作間,一老一少,年輕人做的工作還很粗糙。
工匠給木浮雕面板染色,看這精美的木刻作品,很難相信這是手工做出來的。
木工在用墨線盒畫線取直,這種工具和方法在建築行業中比較常見,小時候時常見到木匠使用。
木工在打磨盒子表面,為了讓顧客滿意,賣個好價錢,他們要做到沒有一點毛刺。
這個工具還真沒見過,估計只有求教上了年紀的老人才知道。現如今木匠不像以前農家蓋房子時候那麼常見,可仍然活躍在建築、裝飾等領域,據說工資也不低。
正是一代代「無名大匠」以師徒相授的傳承,堅守方寸間的寂寞,付出智慧與汗水,呈現出匠心獨運的精彩之作,我們才得以看到豐富的文化遺產,而這些鬼斧神工,於他們來說只是日復一日的尋常。儘管大部分工匠的一生並不為人所熟知,但是他們的生命已在工匠藝術中得到了升華與延續。擇一業,終一生,可以為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