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年在東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微信公眾號登出傳承人招徒啟示、面向全社會招徒後,每天來學的人很多,平均一天有10人左右,但達到傳承人標準的一個都沒有。」
這些天,「東陽竹編金華市級非遺傳承人」、70後「金華女匠」蔡紅光再次向媒體求助,想為這門有著1200多年歷史的傳統工藝再做些事。
專注竹編工藝30年
設計產品揚名海內外
在東陽整個非遺領域,蔡紅光都有著相當的名氣。
46歲的她師承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東陽竹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何福禮,從事竹編工作已有30年。
13年前,她曾因挑戰高難度,用比頭髮絲還細的竹絲編織創作作品《海螺》轟動一時,因此也擁有「用竹絲刺繡」的美術達人美譽。
走進位於東陽盧宅老街上的紅光竹編工作室可以看見,不大的空間裡,從地上、架子上延伸到天花板,目之所及堆滿了各式各樣的精緻竹編製品,籃筐、燈、手提包、扇子、茶具、蒸籠、熱水壺甚至電磁爐,都能用細細的竹絲做成或纏繞。
「我一直跟人說,竹編就是我的閨蜜,但凡能有用上的地方,我都會把竹編工藝融入其中。」聊天中,蔡紅光舉起了一個保溫杯,外面也用竹絲進行了包圍。
她說,這樣做的好處不僅能夠防滑,而且也是對竹編工藝的一種展示,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注意,讓傳統工藝生活化。
這些年,蔡紅光也設計了眾多時尚的竹編產品,並多次走出國門交流訪問、現場獻藝,她本人也隨著竹編時尚品揚名海內外。
堅信傳統工藝有市場
希望有人來傳承
如今的蔡紅光,除了擁有一手竹編絕活外,還在傳統工藝邁向市場化方面,有著諸多成功探索。
去年9月,在杭州舉行的第九屆浙江·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蔡紅光設計的竹編包驚豔展會,並在量產後取得了不俗的銷量。
「竹編包的靈感來自一次臺灣之旅,相比當時不少奢侈品牌推出的竹節包,我設計的竹編包更接地氣,真正把傳統工藝融入了現代時尚產品中。」蔡紅光說。
近年來,東陽大量的竹編廠均處於困境,使得不少人紛紛放棄竹編,轉向其他領域。對此,蔡紅光告訴記者,竹編輝煌的時候的確已經過去,但並不意味著下一個輝煌時代就不會到來。
「我們小時候,家裡用的菜籃子、凳子等很多東西都是竹製品,東陽竹編也是在那個時候最為盛行,當時村子裡基本是男的做木雕,女的學竹編。」蔡紅光說,雖然竹製品在進入21世紀後就逐漸退出了生活舞臺,但伴隨著生態事業的發展、大家對環保的愈發重視,竹編這一傳統工藝一定還會迎來新的曙光。
「前陣子省內有個村子特意找我訂了400個純手工製作的菜籃子,準備給每戶人家發一個,以此傳遞環保理念。我相信以後這樣的訂單還會越來越多,所以現在急需的是有人來傳承這門手藝。」
3000人中都沒找出心儀對象
相比悟性更看重的是態度
在目前東陽竹編的傳承人中,70後的蔡紅光已經是相當年輕。伴隨著老一輩的竹編藝人慢慢老去,年輕從藝者的減少,東陽竹編面臨後繼乏人的困境。
為此,蔡紅光定期開辦公益培訓班,免費向竹編愛好者傳授技藝。上周,她甚至早上5點就從家中出發,8點到達義烏火車站後,專程趕往上海參加一個竹編愛好者組織的學習交流會,為的就是在弘揚非遺文化的同時,尋找潛在的竹編傳承人。
蔡紅光告訴記者,去年她曾在東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微信公眾號登出傳承人招徒啟示、面向全社會招徒,平均每天都有10個人來她的工作室學習體驗。效果雖然很好,但尷尬的一點是,至今雖然已有超過3000人向她學習過竹編工藝,但符合傳承人標準的竟然一個都沒有。
「這3000人中絕大多數都只是跟著學了一兩天,能夠真正靜下心來把它當成一項事業來做的,目前尚未出現。相比悟性和編織水平,其實我更看重的是態度。」蔡紅光希望,趁著自己還年輕,再多帶些徒弟,以此為東陽竹編傳承盡最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