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東石木雕非遺傳承人鄭銀聘:守藝四十載 匠心獨運

2020-12-13 閩南網

  閩南網3月1日訊(閩南網記者何志雄張凱航梁君棟)14歲做學徒,跟著師傅學雕刻,17歲出師,帶著兩個14、15歲的學徒,走遍泉州為人雕刻眠床。

  而後開工廠,創辦「藝達木雕」,將產品做到遍及新加坡、泰國、臺灣,僅在臺灣地區一處就有兩三百座廟宇建築或雕刻精品,出自於他的「藝達木雕」。

  40餘載的雕刻生涯,讓鄭銀聘這位晉江東石走出來的小夥子走過半生,磨礪出精湛的技藝,已為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晉江市工藝美術協會會長鄭銀聘向閩南網記者講述一代匠人的指尖歲月

  近日,我們走進晉江市東石鎮潘山村,與鄭銀聘促膝長談,聽他講述一代雕刻匠人的指尖歲月。

  2011年,木雕(晉江市)入選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自小愛玩「刻刀」破例成學徒

  潘山村,是閩南有名的木雕之鄉,人口一千多人,在上世紀60年代的鼎盛期,村裡從事木雕工藝的人佔到了80%,東石出產的木雕產品,已在閩南地區廣受認可。

  在這批勤勞刻苦的人當中,鄭銀聘便是其中典型的一個。1957年出生的他,如今已經年過六旬,但是回想起年少拜師歲月,鄭銀聘仍歷歷在目。

  師從潘山廟宇木雕工藝創始人柯子慶的兒子——民間雕刻大師柯賢成、柯賢興,14歲時,鄭銀聘開始了自己的雕刻生涯。「師傅跟我父親是至交,小時候住在一個院子,那時候,就總喜歡拿師傅的刻刀來玩」,鄭銀聘說,這一幕,卻讓父親看在眼裡。

  自己14歲那年,心思不在讀書上,父親就對他說,「要不讓你學雕刻吧」。父親有意無意的一個想法,卻讓鄭銀聘喜上眉梢。

  「原本只收一個學生的」,鄭銀聘說,看在與父親的交情,也看他平日裡確實愛鑽研這一行,師傅才破例加收了他這個學徒。

  擇了個好日子,1971年農曆正月初八,備好豬腳、面線、雞蛋、藥酒,他和師傅的一個侄兒一起,就行了拜師禮,正式入門。

  從「小師傅」到創辦企業

  當時東石的木雕產品,大多是閩南眠床雕刻為主,鄭銀聘拜師後,最開始學的也是這。背著姑姑送的一個餅乾鐵盒,帶上工具,鄭銀聘就隨師傅走遍泉州,到處做眠床。

  刻苦鑽研下,技藝日益精進,學藝三年出師,鄭銀聘還帶2個徒弟。「一個14歲,一個15」,鄭銀聘說,當時自己也才17,3個少年郎,就這樣開始白手起家。

  「當時結婚,兩三年前就開始要準備了」,鄭銀聘說,眠床是不可缺少的,通常是主人家買下一塊好木頭,然後再專門請上木匠,上門雕刻。一開始,僱主人家看到3個少年,還頗有些芥蒂,「人家心裡都在想,『這不三個小孩子嗎,真的能行?』」

  鄭銀聘笑著說,當時恨不得一下子老上幾十歲的渴望,恰似如今想的能回到年少,這樣對方就不會因為年紀對他的技術產生不信任感。不過,壓力最終並未讓鄭銀聘束手束腳,幾日之後,完整的作品呈現眼前,對方很快也就信服了。

  技術在嘗試中不斷進步,鄭銀聘也漸漸打出名堂,80年代,他參與漳州龍海白礁慈濟宮的雕刻,技術也受到臺灣客戶的認可。他也嗅到商機,與人合作成立工廠,主要生產潘山廟宇木雕,承接臺灣寺廟建築雕刻。

  每一件木雕成品,都是經過一道道工序精雕細琢而成

  心繫傳承著力培養年輕人

  在做大企業的同時,鄭銀聘也不忘不斷提高自己的雕刻水平。「臺灣廟宇要求更加精細的木雕,這在做工上就要求一絲不苟,精工細作」,鄭銀聘說,他也不斷吸取經驗,創新雕刻技術,跟上市場的變化。

  《仙人指路》榮膺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

  沉下心來,他的雕刻作品,也屢獲各類大獎,如木雕作品《龍柱》榮獲第二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最佳文化精品銅獎,木雕作品《招財進寶》榮獲2014年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莆田)評比金獎。

  精雕細琢的廟宇模型

  「許多從事廟宇雕刻的人,都不重視雕刻評比。我們作為傳承人,量要做,精工細活也要做」,鄭銀聘說,在這幾年,他在傳承這一條路上,越走越堅定。

  有感於年青一代學習木雕的越來越少,他不但在工廠裡做好人才培養,還會聯繫一些民間工藝名人前來講課、培訓,以期培養出更多木雕工藝人才。

  他所創的公司榮膺多項榮譽

  此外,他還著手打造潘山木雕文化傳承基地和晉臺廟宇建築與木雕文化展示區,公司也開闢專門區域,聯繫位於東石鎮的僑聲中學、潘徑中學等學校,建成中小學生的勞動實踐基地、興趣愛好園區,並著手嘗試與高、中等職業院校聯合辦學、工學結合,讓更多的年輕人能夠直接體驗,愛上木雕。

責任編輯:連培煌

相關焦點

  • 【好人365】一個非遺「守藝人」的堅守
    李寶峰一個非遺「守藝人」的堅守李寶峰,男,1986年出生於黑龍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北安木雕第四代傳承人。他從小和父親學習木雕技藝,多年來,他堅持木雕創作,並致力於把這門技藝傳授給更多木雕愛好者,將北安木雕發揚光大。
  • 樹立大師品牌 打造工匠精神 晉江工藝美術行業鏗鏘行
    早在宋元時期,晉江磁灶窯陶瓷就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銷往50多個國家和地區。木雕、宗教泥塑、佛像雕刻、寺廟建築、傳統版畫、漆線雕、描金畫、漆藝、陶瓷等工美藝術傳承至今。據不完全統計,晉江市擁有工藝製品企業80多家,從業人員3000多人。  晉江市工藝美術協會自2016年成立至今,擁有會員及會員單位近百個,涵蓋有木雕、漆藝、陶瓷、首飾加工、工藝石、盆景、美術文創企業等。
  • 非遺傳承人韓吉亭:堅守錫鑲傳承近40年「守藝人」
    膠東在線9月24日訊(記者 王向榮 通訊員 趙亮 賀子慰)花開一季,草木一秋,近40年寒暑更替,煙臺海陽市僑眷、「非遺文化傳承人」韓吉亭始終不改對錫鑲的堅守和傳揚。他憑著精細工藝,匠心獨運,製作的「榮寶苑」金鑲玉、錫鑲工藝品聞名遐邇,不僅是海陽市十大特產之一,更斬獲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工藝品委員會金獎,登上國禮舞臺。
  • 山東齊筆傳承人「守藝」50餘載 讓千年技藝煥發光彩
    山東齊筆傳承人「守藝」50餘載 讓千年技藝煥發光彩
  • 晉江木雕大師鄭銀聘:一刀一錘「過」臺灣
    陳龍山 攝(愛國情 奮鬥者)晉江木雕大師鄭銀聘:一刀一錘「過」臺灣 中新網晉江5月23日電 (陳龍山 劉鍶婷)14歲跟隨師傅學藝,開啟雕刻生涯。如今,泉州「潘山廟宇木雕」福建省級非遺傳承人鄭銀聘憑藉一刀一錘、一琢一磨,將木雕技藝帶到臺灣300多座廟宇,並遠播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傳統的木雕不僅要繼承傳統,而且還要不斷創新創作,讓千年技藝換發新的生命力。」鄭銀聘表示,他把雕刻技藝帶到臺灣的同時,也吸收了臺灣廟宇木雕的精華。
  • 東陽木雕非遺傳承人黃小明作品欣賞
    黃小明,1965年出生於東陽,16歲開始從事東陽木雕,至今已近四十載。他有很多頭銜: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木雕藝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東陽木雕」代表性傳承人,2016杭州G20峰會主會場木雕創作者,首位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展的東陽木雕藝術家……這位被譽為業界「金手指」的大師,用雙手為大家雕刻出一件件藝術品,而其中隨便一件就驚豔四座。
  • 「匠心獨運」晉江市博物館館藏工藝文物精品展開展
    喜歡博物館展覽的市民朋友,可別錯過了目前正在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晉江市工藝美術館展出的「匠心獨運」晉江市博物館館藏工藝文物精品展。展覽由晉江市博物館精選了館藏工藝文物中近20件精品進行展出,作品涵蓋青銅、陶瓷、玉石、木雕、錫藝、紫砂等,類別豐富,工藝性強,其中有半數展品是首次走出庫房對外進行展出。
  • 非遺故事之九龍木雕傳承人馬曉斌
    2020年10月4日,國慶節假日第四天,風和日麗,我們一行走進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東北十多公裡處的雷牙鎮雷牙村,拜訪了非遺傳統九龍木雕雕刻技藝傳承人馬曉斌。2007年祖傳技藝「傳統九龍木雕雕刻技藝」列入陝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7年3月馬曉斌被陝西省文化廳授予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黃義羅家族 木偶頭雕刻的守藝之家
    把這些技術發揚光大是老一代藝術大師們的心願,也是年輕一代傳承人努力的方向。在泉州,有許多傳承人堅守著一張小小的工作檯、堅守著心中對民間藝術的熱愛。「喜怒哀樂一臺戲,寸木窺人生百態。」木偶表演能夠將人生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濃縮於三尺戲臺上,用一寸木偶演繹人生百態。被稱為「木偶之城」的泉州,不僅有精彩絕倫的木偶藝術表演,其木偶頭的製作,也不乏能工巧匠。
  • 「守藝廊坊」非遺大講堂走進武警廊坊支隊
    來源:廊坊雲報廊坊日報訊8月26日下午,2020「守藝廊坊」非遺大講堂第五期在武警廊坊支隊開講,傳統合香技藝傳承人吳予姝進行了一場傳統香文化體驗活動。活動中,吳予姝講解了「香」的悠久歷史、作用和製作香牌的步驟。「在中國古代,香是日常用品,也可以說是生活必需品。
  • ——以晉江東石人為例
    翻開地圖冊,東石與臺灣在方寸之間隔水相依,兩地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親緣關係。鄭成功抗清時,曾於東石建寨,並屯兵於附近的白沙城。東石人民大力支援過鄭成功,有的還跟隨鄭氏大軍收復臺灣,成為開發臺灣的先驅。本文擬從有關東石几家族譜資料對明末清初東石人對臺灣的開發和經營略作探討。
  • 以潘山廟宇木雕等為代表的泉州木雕 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來源:臺海網臺海網12月27日訊 據晉江新聞網報導 日前,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公示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以東石潘山廟宇木雕等為代表的泉州木雕榜上有名。據悉,這也是晉江市第七個國家級非遺項目。
  • 泉州推薦第四批113名非遺傳承人
    海都網—海峽都市報訊 記者昨日從泉州市文廣新局獲悉,第四批市級「非遺傳承人」推薦名單已出爐,8個項目的113名傳承人名單將向社會公示15天,市民如有異議或建議,可通過來電、來信等方式反映,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社會文化科將會予以受理。聯繫電話:0595—22118960、22118903。聯繫郵箱:22118960@163.com。
  • 閩臺兩東石共聚晉江 同慶元宵佳節
    走在中間的八家將,左手持令旗,右手持三叉戟,四方有四人輔佐  閩南網2月25日訊 昨天,晉江東石鎮用一種獨特的方式迎元宵:臺灣嘉義布袋鎮的175名同胞「回娘家」,舉行了已有200多年歷史的「數宮燈」民俗活動,共慶閩臺東石燈俗入選國家級非遺五周年。
  • 「守藝廊坊」非遺大講堂走進市十三小
    12月8日上午,由市群藝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的「守藝廊坊」非遺大講堂第十七、十八期在廊坊市第十三小學開講,陶藝傳承人王秀、李氏傳統戲法傳承人寧愛軍為孩子們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非遺體驗課。活動中,孩子們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用陶藝展示現代事物,以自己全新的理解演繹傳統戲法,讓非遺項目散發出年輕的活力,以實際行動傳承傳統文化。
  • 雕木成金,流光四溢——記非遺傳承人木雕大師賴沛鈿
    賴沛鈿,1964年出生於廣東省潮州市金石鎮的木雕世家,「源順坊」第五代直系傳承人。中國非遺保護協會木雕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木雕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木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廣東省潮州市工藝美術協會會員,高級工藝美術師。
  • 「守藝廊坊」非遺大講堂第四期——李鳳霞講述指尖上的藝術
    李鳳霞(右)教授布藝製作「布藝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舊時又被稱為『女紅』,它曾是考量女子才德的重要標準之一……」8月25日,2020「守藝廊坊」非遺大講堂第四期在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廊坊分公司開講,勝芳布藝製作技藝傳承人李鳳霞帶領學員們實踐體驗,激發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
  • 非遺故事之傳統九龍木雕雕刻技藝傳承人馬曉斌
    2020年10月4日,國慶節假日第四天,風和日麗,我們一行走進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東北十多公裡處的雷牙鎮雷牙村,拜訪了非遺傳統九龍木雕雕刻技藝傳承人馬曉斌。2007年祖傳技藝「傳統九龍木雕雕刻技藝」列入陝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7年3月馬曉斌被陝西省文化廳授予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 「兩岸一家人·偶們共傳承」 晉江兩岸青少年木偶研學營活動
    11 月 21-22 日首站福州場已經圓滿開幕,這一站「偶」們走進泉州晉江。開營儀式精彩紛呈,高潮迭起展現非遺魅力。當天暖場環節設有「木偶小課堂」的互動體驗區和展示區,邀請了漳州木偶頭雕刻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木偶頭製作過程,同時進行初級教學。
  • 非遺傳承人現場教學,「十一」假期來看剪紙木雕
    巧奪天工的剪紙,栩栩如生的木雕,這個「十一」假期,在長沙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一系列精彩活動等你參與。「慢工出細活,不要心急。」10月4日,在長沙市非遺館,二樓傳習所內的望城新康木雕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胡建,正手把手教一位遊客木雕技巧,一塊手掌大小的木頭,用刻刀雕出大體的形狀,再慢慢細心打磨。記者注意到,在胡建的旁邊,圍著不少好奇的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