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大雪懶開門,門逕行蹤自爾新。"
大雪· 古詩詞賞析
圖片:?網絡
本期作者:
青谷、瀟劍、白嵐、幽月青痕、梅青
《雪》
唐 · 羅隱
《另類的「雪」》
賞析:青谷
北京剛下第一場雪,「瑞雪兆豐年」又霸屏了頭條。原來「盡道豐年瑞」,是唐代就說膩的陳腔濫調了。
雪和豐年真的有必然聯繫?下雪就是豐年?豐年一定祥瑞?「瑞雪兆豐年」當然是美好願望,是吉利話。沒有哪個人不喜歡聽好話的,這是人性。但太多圖吉利、給面子、討彩頭、歌功頌德和「鼓舞人心」的話,往往經過信息的粉飾化處理,把不好聽不順耳的過濾掉,把好聽和順耳的放大再放大。這樣不真實的信息,往往成了披皇帝新衣的謊言,使人沉浸在良好的自我感覺中,而失去了認識真相和事物本質的機會。茅海建在「鴉片戰爭再研究」的書裡就提醒今人:大清帝國之所以垮臺,是整個鴉片的戰爭過程中,前方將帥一直不斷撒謊。因為專制制度決定了,官員只能看萬歲爺臉色說話,下面的看頂頭上司說話。他們想聽什麼就說什麼,不想聽的就不說,瞞著。瞞不住就撒謊,再瞞不住再撒謊,惡性循環,積習難改,就像吃慣鴉片的人,一天不吃就沒法過日子;撒慣謊的人要他不撒謊,比登天還難。
再往前看,唐代的「天朝大國」,為維護其盛世「體面」,從至尊天子到尋常百姓,也早就好上這一口。不識時務的羅隱,寫這首不合時宜的《雪》,卻道出了殘酷真相。瑞雪兆豐年,對貧苦人民卻是災難!「長安有貧者」,茫茫雪天裡,他聽見杜甫憤激的哭訴「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眼下貧寒人,仍盼著伸來精準扶貧的手。末句「為瑞不宜多」,是對盡享榮華富貴、荒淫腐敗者忿怒的棒喝。
正因為羅隱喜歡揭露以救民塗炭的「英雄」自命的帝王的強盜本質,魯迅在《小品文的危機》中提到,他的《讒書》「正是一榻糊塗的泥塘裡的光彩和鋒鑣」。而在現實生活裡,他卻活成了一個不豐而少祥瑞氣的倒黴蛋。原名羅橫的他,明明詩文出眾,為時人推崇,卻進京應試屢考不第,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促使他乾脆改名叫羅隱。而正是大隱隱世,使他能看清虛幻世象掩蓋下的本來面目,對人世人性有更深刻的洞察與認識。這首中國詠雪詩中也許最另類的《雪》,堪稱與杜甫同調共震的「醒世鍾」!
《江雪》
唐 · 柳宗元
《白雪大雪紛飛是昨夜》
賞析:瀟劍
如果,一切都是真的;如果我披上蓑衣,如果可以的話請你借給我一條木船,我們會不會遇見。
他會不會還在那裡,手持魚竿等魚上鉤,或者只是為了垂釣我。孤獨的劍客隱藏起鋒利的劍,開始用另一種劍與孤寂共舞。
就如這個冬季,飛鳥也不過的節氣。所有雪,更像是傳說,就如人們不會在堅硬的柏油路上留下足跡。
沒有雪,沒有江河。也沒有他,那個孤獨的釣客。就如那些久遠的傳說一樣,很美但也很悽涼。
若說遺憾,不要追問原因好嗎!只是那些雪就這麼把花開在了昨夜,開在了一個被稱作世外的地方。
《塞下曲》
唐 · 盧綸
《美麗的事情》
賞析:白嵐
《夜雪》
唐 · 白居易
《無聲之境》
賞析:幽月青痕
大雪未至,便已對大雪節氣之後的大雪紛飛充滿了期待之情。那漫天飛舞的雪花,一夜間可以將蒼茫的大地妝扮的分為妖嬈,有詩句為證「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大地被雪的白覆蓋,散岀的清涼泌人心扉,洗滌著世間喧囂飛揚的塵讓萬物歸於素樸的寂靜當中。
「大雪」與「小雪」節氣相對比,氣溫是越發的寒冷。大雪節氣之後,餘下的節氣也所剩無幾,便會迎來萬物蟄伏後的初醒。季節的輪迴也總是周而復始,遵循著春暖夏熱秋涼冬寒的氣侯特性。如若「大雪」之後能夠來一場大雪紛飛,人們也便會擁有「瑞雪兆豐年」的喜悅。必竟在古時農耕生活中,農民的收成幾乎靠天吃飯,在大雪的覆蓋下能夠讓土壤裡的害蟲減去不少,來年的農作物也就會降低不少蟲害,從而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同時也產生了「大雪兆豐年,無雪便遭殃」「大雪下雪,來年雨不缺」等等民間氣象諺語。
「白居易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有「詩魔」」與「詩王」之稱。」此首《夜雪》已表明了這首詩詞的寫作時間,直接明了。夜間什麼時候呢?詩詞寥寥幾句,卻簡單清晰的為讀者勾勒出了一幅雪壓青竹的圖畫。「己訝念枕冷」「訝」字在這裡表現出詩人詫異的神情,只一字就足見詩人的文字功底的深厚。正當詩人琢磨冷的原由時,窗外的一片明亮,才知夜深時分下大雪了。詩人又是怎公知道雪的很大呢?「時聞竹折聲」竹子的堅韌性是眾所周知的並有「雪竹霜松不老身」的讚嘆,能夠將竹子壓折,足見下雪的場面是不言而喻的壯觀。那麼是冬夜的寒意還是雪壓青竹的景致將詩人叫醒呢?忽爾想起今天看到詩仙李白描寫大雪的名句「應是天仙狂醉,亂把白雲揉碎」
詩詞之妙,妙在妙在有時無聲勝有聲的,看似無景,景卻已在心中生。
《喜從弟雪中遠至有作》
唐 · 杜荀鶴
《雪,感謝這一次安靜的書寫》
賞析:梅青
杜荀鶴一生以詩為業,自號九華山人。其詩作平易自然,清新秀逸。從本詩歌中樸實無華的字句即可領會。詩的大意是弟從雪中遠至,而真正的「喜」不是因為有人來看他,而是來的人是與他心靈相通的。這些過程都是自然而然的,所以在整首詩裡貫穿了一個「淡」字,又有了「行雲流水」一般的通透。
詩的大意為:詩人居住或者讀書的環境是深山裡,正逢大雪,按說這樣的情境來訪者不多,但其實這無法阻擋友人的到來,訪客或問道者從來不會將這些困難和障礙放大。那麼此時的物質條件呢?窘迫還是有的,在冬天竟然沒有酒!而他們看中的是有書可讀,算是「有書真富貴,無事小神仙」。此次來訪者是弟弟這個身份,也許很久沒有見到,但並不會生疏。在這遠離人群的地方,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不受幹擾的讀書,那麼讀了這些書能否改變困窘的局面呢?詩人答:記住一點,就是即便是我仍然貧窮,但這些知識可以將我區別於其他人。或者說精神的富有讓我首先成為了氣質上的貴族。
這算是「阿Q精神」嗎?屬於「安貧樂道」嗎?最近看到哲學,說起存在主義的存在這兩個字,簡單說起來,就是「選擇成為自己的可能性」。所以,選擇與既有條件無關。就像蘇軾的後半生貶謫偏遠,「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的三起三落,但他每到一處即儘快適應並能活出樂趣、發現生存的價值,帶動人們改變原有落後的境況。存在是多種的,可以是改變初心「適應」潮流裹挾的一種存在;可以是槁木死灰般的麻痺自己的一種存在;可以是知道無法超脫現狀而寄託「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將目光投向遠方的一種存在;也可以是在眼前的平凡和崎嶇中尋找淡泊的一種存在。最後一種,這算作一種「小確幸」吧,遠離了崇高和不切實際的過往,唯在現在。那麼,會選擇哪一種「存在」呢?可以回到詩歌裡,詩人的回答是「我貧勝他貧」,算作一種答案吧——紅塵客棧,繚亂都市,多留一份情與痴了。
讓2020年充滿詩意
攝詩文藝店詩歌日曆優惠推薦
插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