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室內景觀設計的時候,都能聽到大家所謂說起日本的枯山水景觀。我第一次聽到的時候,在想枯山水到底說的是什麼?「哭山水」還是「苦山水」,後來我才知道,原來是枯山水。去年有幸去日本在京都呆了一個多星期,看了大大小小各種寺廟,見到了很多方丈庭院,參觀了日本所謂最早的日本唐代建築。日本人的厲害之處就是在於,這個寸土寸金的國家,竟然可以花時間和空間把京都保留得如此完整,實屬難得。
回來以後我就去找一些素材,想看看到底什麼是枯山水,剛開始以為只是日本一種「物哀」的表現形式。後來,經過對一些書籍的記載和閱讀,我理解了這個意思,大家都去過蘇州園林的派系,蘇州園林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一定都有假山,而且假山很多是可以爬上去的,假山周邊或者下面肯定有水,但是水是真的水,這就是我們現在園林園藝的所謂造景。其實日本枯山水也是一種造景,只是日本國家的地方比較小,然後他們又想有更為廣闊的思維,枯山水其實原意是造海,比中國的園林更加有魄力和意念,就是石頭代表的是礁石,大一點的代表的是島嶼,碎石子的波紋代表的其實是海水,它的波紋都是繞著石頭一圈一圈,就有了枯山水的造景之說。

其實在日本不止枯山水這一種表現形式,唐朝的時候,和我們的大唐盛世相比,日本遠沒有現在發達。日本派遣唐使來中國學習,他們學習以後就回去建造了日本的唐代風格建築和木塔(唐代主要以木結構為主),但是日本所有的木塔都是不能上人的,木塔的窗戶和門其實都是假的,就是一種裝飾,但是中國的木塔都是可以上人,比如最壯觀的應縣木塔,每一層都可以登上去,而且每層都有不同的佛像。唐朝皇室的木建築屋頂都是用琉璃瓦,日本用不起就改成樹皮來代替,因為日本國家比較小,相對物資肯定比較貧瘠。
不過不得不承認,日本這些年對於文化的保存做得確實很多,許多寺院和建築、文化儀式、樂器演奏都傳承下來,包括書法,中國學習書法的人已經很少了,日本還是作為義務教育的模式必須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