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軍高歌猛進,毛澤東卻秘調四個軍去東北,彭德懷:真偉人遠見

2021-02-08 七點談

《孫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謀。」戰爭所考驗的,絕不僅僅是人類的勇氣,同時也是智慧。在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中,毛澤東、彭德懷等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充分運用了自己的智謀,最終擊敗了號稱世界第一的美軍。

「瞞天過海」,是中國古典兵法三十六計中的第一計。它是一種示假隱真的疑兵之計,它利用人們司空見慣的錯覺、常見不疑的心理,進行偽裝,把真正的企圖隱藏在有意暴露的事物中,以起到到出其不意地出奇制勝的目的。而在抗美援朝戰爭初期,毛澤東便出其不意地運用了「瞞天過海」之計,將麥克阿瑟以及潛伏在東北的敵特耍得團團轉。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北朝鮮10萬精兵在T34坦克的引導下,迅速擊潰了南朝鮮的抵抗,將南朝鮮軍壓制在釜山附近的一隅之地。到了7月底,整個南朝鮮軍只剩下幾萬人,而從日本增援而來的近10萬美軍,也始終無法打開局面。統一朝鮮的戰鬥,似乎進入了尾聲。金日成信心十足,表示要在8月底將美軍驅逐出朝鮮,完成朝鮮半島統一的神聖使命。

就在朝鮮人民軍高歌猛進之時,作戰經驗豐富的毛澤東卻保持著一顆冷靜的心。因為他明白,美軍絕非易與之對手。雖然朝鮮人民軍已經解放了朝鮮半島90%的土地,然而如今卻受阻于堅城之下,補給線被大大拖長。若美軍憑藉其海空優勢在朝鮮人民軍後方登陸,其後果將不堪設想。

毛澤東敏銳地意識到,一旦美軍繼續增兵,朝鮮局勢將會出現根本性的逆轉。朝鮮整個國家就有可能不保,而我國的國土將直接暴露在美國人的槍口之下。因此毛澤東認為,中國應該立即做出調整,隨時準備軍事支援北朝鮮。

新中國建立初期,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主要分布在中南、華東、西南和西北地區,正在追殲國民黨殘餘部隊、特務以及土匪。而在東北和華北等老解放區,只留有少數地方部隊。

東北背靠蘇聯和朝鮮兩大「沙發」,是後方中的後方。而在韓戰爆發前,毛澤東所設想的國防重點區域,是在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南京、廣東、廣西等地,並不包括東北。

在當時的東北,僅留有42軍一個野戰軍,以及正在進行整訓工作的部分炮兵、騎兵部隊。兵力和戰鬥力皆比較單薄。因此,毛澤東決定大力加強東北地區的備戰工作。

1950年7月7日下午,根據毛澤東指示,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主持召開了保衛國防問題的第一次會議。會議決定,將中原地區的國防機動部隊第13兵團派遣至東北。

毛澤東之所以將第13兵團調往東北,是因為13兵團所屬的38軍、39軍、40軍皆為第四野戰軍的王牌軍,都是在東北黑土地上成長壯大的。在常年的戰爭中,這些部隊打了無數大仗、硬仗,摧城拔寨、橫掃千軍,將紅旗從東北一直插到了海南,最適合與美軍這樣的強敵的交手。

與此同時,這些部隊熟悉東北的氣候和地形特點。而事實也證明,他們參戰後,凍傷減員要比南方部隊少得多。

13兵團的北調,完全是在秘密中進行的。從7月10日開始,各部隊便開始從中原出發,坐著悶罐火車,一列列地向東北運送。而鐵路部門也秉承「一切服從軍運,一切保障軍運」的原則,採取邊收攏、邊集合登車等措施,以迅雷之勢收攏部隊北上。

到了8月4日,四大王牌軍、26萬野戰部隊雲集於中朝邊境,隨時都可以入朝參戰。

「名不正則言不順」。至於這些部隊的稱呼,毛澤東則親自給他們定了一個「弱弱的」,類似於地方部隊的稱號——「東北邊防軍」。而這一稱呼,可就有講究了。

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在東北仍潛伏有大量敵特。在13兵團內,就有國民黨特務打入內部。這些特務不斷向臺灣發送情報,報告各軍的情況。東北解放軍高層通過破獲的無線電情報進行分析,確定敵特人員潛伏在各軍的團以下單位,沒有機會接觸到戰略情報。

而在我軍高層看來,與其打草驚蛇,將這些特務打掉,還不如隱而不發、將計就計,對他們造成誤導。而毛澤東親自定下「東北邊防軍」這個名字,便是誤導手段之一。

從名字上看,東北邊防軍是地方性部隊,並不具有攻擊性質。其所表達的意思主要在於自衛,而不是進行防守性質的主動反擊。而這命名,將13兵團的北調徹底合理化,也消除了敵人的戒心。

在組建「東北邊防軍」,積極備戰的同時。朝鮮戰場果然出現了不容樂觀的轉變,戰爭雙方在釜山反覆拉鋸,朝鮮人民軍的攻擊動能明顯被耗盡,出現師老兵疲之像。而年僅29歲的參謀雷英夫也在麥克阿瑟即將在仁川登陸前,提前預判了敵人的計劃,甚至所預測的登陸時間與美軍實際登陸的時間相差不過數分鐘。

一方面,毛澤東指示周恩來聯繫蘇聯大使羅申,讓他轉達毛澤東對金日成的建議:「鑑於美國軍隊可能在仁川登陸,應在仁川一帶建立一條堅強的防線。」

另一方面,毛澤東還未雨綢繆,繼續加強戰備工作。在他看來,東北不僅要有「東北邊防軍」在一線備戰,同時要預備二線、三線部隊。

到了7月31日,正式確立以第九兵團為二線,第十九兵團為三線的作戰方針。預定在第一線部隊出動後,第二線部隊北上移至第一線部隊駐地,第三線部隊移至第二線部隊原住地,邊訓練,邊備戰。

與「東北邊防軍」一樣,這些部隊也使用了各種具有迷惑性的假番號,諸如「第五大隊」「第十軍團」「渤海部」「泰山部」等。

為了保密,我軍一二三線部隊的電臺信號使用率降到了最低。在通訊中,儘量使用有線電話。各種武器裝備進行了必要的偽裝,各部隊的保衛部門與地方的公安部門嚴密配合,嚴防敵特混入我軍駐地。

毛澤東不愧是經驗豐富,熟讀我國古兵法的蓋世軍事家。他利用瞞天過海之計,利用旁人看來司空見慣的手段,隱藏了自己的作戰意圖,為第一時間入朝參戰做好了充足準備。

「東北邊防軍」入駐中朝邊境,可不僅僅只是閒著。從進入東北時期起,四個王牌軍就在不停地進行著作戰訓練。部隊精簡機關人員和司令部直屬分隊,同時從各大軍區調集10萬老兵作為補充兵員,加強作戰部隊。補給惹怒次,還補充了大量彈藥以及較為先進的裝備。

在思想上,各軍以召開官兵大會等方式,對「該不該打」「願不願打」「能不能打」等問題,進行了自上而下的討論,充分做好對抗美軍的政治動員,消除我軍部分官兵的「恐美症」,加強對美國侵略者的仇恨。

在訓練中,我軍針對美軍的特點,側重於「一點兩面」「四快一慢」「四組一隊」「三猛戰術」「三三制」等戰法的學習和研究,加強步炮協同戰術,突出夜戰和近戰訓練。可以說,這些戰法個個都是克制美軍怕夜戰,怕近戰的命門。訓練中多流汗,戰場就少流血,正是這樣充足的準備,才讓中國人民志願軍一鳴驚人、旗開得勝。

不出毛澤東所料,9月16日,美軍在未遇到任何抵抗的情況下,便攻佔了仁川市。對於毛主席的忠告,金日成根本充耳不聞。隨後,美軍佔領了漢城和水原,切斷了朝鮮人民軍主力的退路。隨後,盤踞在釜山的第8集團軍大舉出擊,朝鮮人民軍被敵軍分割包圍,幾乎全軍覆沒。

一直關注朝鮮局勢的毛澤東當機立斷。在10月8日,毛澤東下達部署建立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東北邊防軍迅速進入作戰序列。到了15日,即將出國作戰的志願軍各部已經移師安東(今丹東)、輯安(今吉林省集安市)等地隱蔽待機。各軍、師、團按劃分的過江路線,對渡口、橋梁、道路等進行勘測,做好了渡江的一切準備。

對於志願軍26萬大軍的雲集,麥克阿瑟卻沒有做出任何反應。很顯然,他被「東北邊防軍」的名字所迷惑,滿以為他們只是一支戰鬥力孱弱的地方不對。

就在10月15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威克島會見了麥克阿瑟。實際自10月以來,杜魯門不斷收到消息,中國將幹涉美國入侵朝鮮。因此杜魯門在會談中,向麥克阿瑟表達了自己的擔心。

然而麥克阿瑟卻毫不在意地說:

「可能性極其微小,中國在東北約有30萬軍隊,其中10萬到12.5萬部署在鴨綠江邊,但只有5到6萬人能夠渡江作戰。他們沒有空軍,如果中國人試圖前進到平壤,那將會出現一場最大規模的屠殺。」

對此,杜魯門也表示了贊同:「中國人在政治上是強硬的,但在軍事上確實軟弱的。結束韓戰的時機看來已經成熟,下午我們研究的將士朝鮮戰後的重建問題。」

正是由於麥克阿瑟對我軍入朝的忽視,志願軍才能連夜跨過鴨綠江大橋進入朝鮮,沒有受到任何阻礙。到了22日,26萬志願軍已經全部進入朝鮮境內。

在後來的作戰中,麥克阿瑟不斷得到中國人已經參戰的消息,甚至還捉了幾個中國的俘虜。但無論是麥克阿瑟,還是他旗下頭號情報頭子威洛比,,都認為戰場上出現少數中國的志願人員是不足為怪的,其人數也不會超過5000人。

毛澤東從源源不斷的情報中得出結論,美軍對我軍主力入朝依然渾然不覺,收網的時機已到。於是從10月25日開始,我軍主力發動了震撼世界的第一次戰役。經過12個晝夜的激戰,我軍東西線同時出擊,大破美軍王牌騎兵一師,殲滅南朝鮮第六師大部,殲敵1.5萬餘人。

然而我軍的瞞天過海之計,將麥克阿瑟迷惑得如此之深。他依然不肯相信,進入朝鮮的中國軍隊,是強大的四野王牌軍。在他看來,中國軍隊絕不會超過7萬人,而且這些部隊,不過是一些二線部隊。

然而出乎麥克阿瑟意料的是,志願軍的後續部隊還在不斷入朝,我軍兵力已經佔有了絕對優勢。原本布置在二線的第九兵團火線入朝,並在長津湖附近設下天羅地網,就等著美國陸戰一師自投羅網。

最終在第二次戰役中,我軍設下了「史上最大的伏擊圈」,東西線共殲滅美軍2.4萬餘人,不僅解放了朝鮮首都平壤,還迫使敵人敗退到三八線以南的地區,使敵人從進攻轉向了防守,徹底扭轉了朝鮮戰局。

而到此時,麥克阿瑟才如夢方醒,敗得灰頭土臉的他在向五角大樓的報告中指出:

「中國在朝鮮投入了大批軍事力量,而且實力仍在增強……我們面對的是一場全新的戰爭…」

最終,麥克阿瑟承認,「顯然,我們目前的實力不足以抗衡中國人發動的這場不宣而戰的戰爭,他們在客觀上擁有很多有利條件,促使形勢發生了新的變化……」

麥克阿瑟終於明白,雖然我軍裝備極差、後勤條件低劣,但絕不是所謂地方部隊,而是訓練有素、視死如歸、作戰能力嫻熟、配合極其精妙的主力部隊。然而這一切都晚了,朝鮮戰局,正朝著不利於美軍的方向不斷發展。

可以說,韓戰的勝利,絕對離不開毛澤東高超的軍事藝術。他未雨綢繆,具有先見之明,在朝鮮戰局極為樂觀之時,提前組建了強大的機動軍團,使之能在戰局出現逆轉之時第一時間入朝,拯救了危局。

與此同時,毛澤東利用瞞天過海之計,隱藏了自己的出兵意圖,使美軍在半年內,硬是沒有發現我軍的出兵企圖。而這也讓我軍在神不知、鬼不覺中,將數十萬大軍秘密調入朝鮮。而這一切,具有海空以及電子情報優勢的美軍同樣無法察覺,同時也瞞過了足智多謀的麥克阿瑟,創造了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蹟。

後來彭德懷在總結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經驗時,曾充分讚揚了毛澤東組建「東北邊防軍」的舉措是「偉人遠見」:

「當美帝國主義向我國邊境發動侵略戰爭時,我們即調了四個軍布置於鴨綠江北岸,待敵越過三八線向我國邊境逼近時,出敵不意給以痛擊,取得第一個戰役的勝利。這不僅挽救了朝鮮人民軍敗退的局面,而且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如果預先無此準備,想要憑空扭轉當時極不利、極嚴重的局面,是不可設想的。」

不得不說,毛主席真有遠見,用兵真如神!

相關焦點

  • 志願軍奇襲武陵橋,全殲韓7師,彭德懷嘉獎38軍為萬歲軍
    面對這一局勢,遠在千裡之外的毛澤東當即作出批示,命令中國人民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利用美軍西線主力冒進突擊之機,集中第一批入朝的六個主力軍,圍殲西線美軍的主力,其中第39軍、40軍、50軍和66軍四個軍一字排開從正面進攻,另外兩軍38軍和42軍從側面突襲包抄敵軍,而38軍主要負責拿下德川地區駐紮的韓7師,打敗韓七師之後以38軍42軍兩軍主力
  • 38軍是如何成為「萬歲軍」的?彭德懷為何要送軍長上軍事法庭?
    38軍的前身是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該軍主力112師,則來自彭德懷所率領的湘軍獨立5師第1團於1928年發動平江起義時創建的紅軍第5軍。1930年,紅5軍編入紅三軍團,成為當時中央蘇區紅軍兩大主力之一。抗戰時期,紅三軍團改編為八路軍115師343旅686團,參加了平型關戰役。1939年,又編為山東軍區第1師,在羅榮桓帶領下,進入山東創建敵後根據地。
  • 毛澤東為何青睞粟裕?最後為何讓彭德懷出戰?
    要知道,那時候的東北可是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同時美國第七艦隊悍然駛入臺灣海峽,讓中國忍無可忍。中央政治局組織了多次會議討論朝鮮問題,終於在毛主席的堅持下,確定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方針。但是隨之而來的,便是選將問題,派誰去朝鮮呢?誰敢橫刀立馬?1950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邊防軍成立。
  • 決戰朝鮮,鐵打的將軍梁興初,38軍一戰封神成為「萬歲軍」
    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84號決議,派遣聯合國軍支援韓國,抗擊朝鮮進攻,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開始大規模反攻,朝鮮人民軍措不及防,節節敗退,退至「三八線」附近,同時,美軍飛機入侵中國領空轟炸東北邊境城鎮,美國海軍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阻礙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中國領土臺灣,嚴重威脅中國主權和領土。聯合國軍開始越過三八線,佔領朝鮮首都「平壤」,向鴨綠江進犯,嚴重威脅中國安全。
  • 39軍在朝鮮一敗難求,官兵笑言:38軍是萬歲軍,咱就是常勝軍
    為了抵抗美帝國主義的入侵,為了保住朝鮮人們獲得獨立和自由。毛主席決定立即出兵,組建強大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為了打擊美國野心狼,我軍可謂精銳並出,熊虎之將齊赴朝鮮。首批入朝的軍隊,以熟悉東北亞地情、民情和軍情的第四野戰軍為主,他們分別是38軍、39軍、40軍和43軍。這四支部隊都是四野老牌部隊,能徵慣戰,是從東北一直殺到南方的勁旅。
  • 抗美援朝:毛澤東一生中最為艱難的決策之一
    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和朝鮮人民共同抗擊侵略者。新華社發鄰國的內戰,演變成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中國政府不得不未雨綢繆。幾乎與「聯合國軍司令部」成立同時,毛澤東同意調四個軍、三個炮兵師和四個高射炮團等部隊組成東北邊防軍,於8月5日前到達東北指定地區。此時,中央已經預料到,韓戰可能是一場持久複雜的鬥爭。
  • 彭德懷秘書如何評價毛岸英朝鮮戰場表現?
    楊鳳安:彭總除了百團大戰以外,他在西北戰場上的盤龍、瓦子街、羊馬河、宜川、蘭州等戰役,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打了第一、二、三、四、五次戰役,以後就轉入陣地防禦戰。9.說句心裡話:您好:彭總的人格向為人們所敬道,您作為他的秘書想必有更多的了解。能否一談?
  • 韓戰中艱難的一次決策:韓先楚鄧華意見相左,彭德懷三改決策
    1950年的6月,朝鮮半島戰火燃起。十月中旬,志願軍晝伏夜出,跨過了鴨綠江,來到了朝鮮半島。這支隊伍裡,彭德懷是總司令,而鄧華、韓先楚、洪學智是副司令員,解方是參謀長。事實證明,志願軍的領導班子很有協調和組織能力,從入朝開始,第一次戰役到第三次戰役,雖然困難不少,但一路平推美國和多國部隊。
  • 南京紅色日曆 | 軍報·戰俘·盔甲 中國將軍的「韓戰」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議在板門店籤訂,歷時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結束。杜平,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十三兵團政治部主任,也光榮地參與了這場戰爭,從首批入朝到最後一批撤離,他全程經歷,挑起了領導志願軍政治工作的艱巨任務。
  • 朝戰中,彭德懷秘密回國發火內情
    除夕之夜,中朝軍隊向「聯合國軍」在三八線的防禦陣地發起全線攻擊,一舉突入敵人防禦的縱深。志願軍右翼集團與朝鮮人民軍一個軍團,於1月4日佔領南朝鮮首府漢城。連遭打擊的「聯合國軍」被迫後撤,中朝軍隊乘勝追擊,一部分兵力渡過漢江向南追擊逃敵,把戰線向南推進80―110公裡,將「聯合國軍」驅至三七線附近地區。
  • 彭德懷為何倍感焦慮?竟緊急致電毛澤東,要求回京匯報工作!
    彭德懷為何倍感焦慮?竟緊急致電毛澤東,要求回京匯報工作!1951年1月,朝鮮戰場上的第三次戰役結束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0軍和50軍,在武器裝備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佔領了漢城,把所謂的「聯合國軍」趕到了三七線以南,這讓美國這個世界頭號強國,丟盡了面子。消息傳回國內,可以說萬眾歡騰,可此時的彭德懷卻是滿心的擔憂。
  • 他為何能成為彭德懷眼中的「諸葛亮」
    周恩來肯定了他為促進東北軍和李宗仁聯合抗日所作的努力,並指示「要把東北人民、東北軍、東北救亡團體團結起來,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爭取民主,實現抗戰」。 全面抗戰爆發後,解如川被派往第五戰區。徐州會戰後,解如川任東北軍第五十一軍一一三師三三七旅副旅長,後調任第一一四師參謀長,並任中共第五十一軍工委書記。解如川隨部到達魯南後,與中共山東分局取得聯繫,積極開展黨在東北軍的工作。
  • 彭德懷:就是打光,也要守住。由此翻開志願軍63軍最悲壯的一頁
    剛剛踏上「三七線」土地的志願軍戰士想不明白,這才幾天,我們就要全部向北撤退,回到「三八線」去。在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的時候,60萬志願軍勢如破竹,從「三八線」一路向南,先是打垮了迅速打垮了南朝鮮三軍團。惱羞成怒的李奇微直接把把南朝鮮三軍團的番號給撤銷了(對一個部隊而言,番號便是生命)。
  • 毛澤東居安思危,提前3個月組建東北邊防軍,時刻準備抗美援朝
    羅榮桓:「朝鮮的陸地與我國東北毗連,地形、氣候差不多,用4野的部隊比較合適,4野在東北時間比較長,熟悉東北的地形、氣候、風俗民情,我同意用4野的部隊。」林彪也跟著說:「同意用4野的部隊。」是的,在點兵這個環節上,大家意見一致,因為不管從哪個角度說,4野確實最合適的,去了就能馬上「上手」。但接下來的問題是,具體調動哪一支部隊去呢?
  • 彭德懷在韓戰中犯的最嚴重錯誤:自損十萬將士
    新銳部隊的大量入朝,改變了彭德懷用兵捉襟見肘的尷尬局面,雖然確立整個戰爭立足長期的觀點,但他也想爭取短期,希望發動第五次戰役,一舉打垮李奇微的美軍,解放整個朝鮮。應該說,毛澤東此時雖已有了長期作戰的準備,但還是希望短期解決,這一點倒是又與彭德懷不謀而合。毛澤東認為,雙方應儘量避免僵持在三八線上。
  • 被蔣介石遺棄的部隊,加入解放軍,僅三年,在朝鮮讓美軍損失慘重
    而且從一支誰都不看好的預備役部隊,一躍成為彭老總心中的英雄部隊,讓毛澤東和周恩來讚不絕口,你們知道是哪一支麼?我們先從朝鮮戰場上的一個小故事來了解一下這支英雄部隊。比起國民黨嫡系部隊的戰備精良,屬於地方派系的60軍,即使你立有戰功,但遺棄你時毫不手軟,這就是為什麼國民黨永遠贏不了共產黨的的原因。1948年10月17日,原國民黨滇系60軍在軍長曾澤生的帶領下在長春起義。起義後不久,改編為50軍的大部分軍官和士兵被送往了東北軍政大學學習。但是在學完一年畢業時,首長臨時改變分配方案,只有四分之一的學員回到了50軍擔任幹部。
  • 抗美援朝,吳信泉率39軍連創4個第一!
    這是一位率領部隊連創朝鮮戰場「四個第一」的赫赫戰將:第一次戰役激戰雲山,首開中國軍隊與美軍交戰紀錄,重創美「王牌」騎一師;第二次戰役,揮師收復平壤;第三次戰役,先頭部隊佔領南朝鮮「總統府」;第四次戰役橫城反擊,一個師俘虜美軍800餘人,創造了一個師在一次戰鬥中生擒美軍最多紀錄。
  • 抗美援朝首役:38軍殲敵最多,軍長梁大牙為何被彭老總斥為鼠將
    二縱則歷陣最多,從47年到49年一場重要戰役都沒落下:首戰秀水河子,打贏了我軍在東北第一個殲滅戰。47年夏季攻勢力克懷德,殲滅五大主力之一的新一軍一個團。冬季攻勢中改攻彰武調敵增援,僅用五個小時全殲敵一個師。遼瀋戰役中,作為攻錦作戰的主力,第一個突破城垣,之後又揮師進軍遼西,圍殲廖兵團。入關後將紅旗插上了鎮南關城樓。
  • 38軍:傳奇部隊在朝鮮,曾大敗美軍,繳獲的裝備在鴨綠江看不到頭
    如果說到38軍想必大家不會覺得陌生,這支隊伍曾經在韓戰立下赫赫戰功,而且在之前的解放戰爭中,38軍就跨越了大半個中國,從白雪皚皚的東北一路南下,直到解放了海南島。只要有戰役,38軍就是當仁不讓的"定海神軍",著實讓人放心。1950年韓戰爆發,當時38軍隨著其他的三個軍團橫渡鴨綠江,進入到了朝鮮的邊境。
  • 蘇聯言而無信朝鮮大廈將傾、美國高歌猛進,而我軍又該為之奈何?
    ▲聯合國軍陣地一場充滿變數的戰爭在這場混亂的戰爭中不僅有開戰初期朝鮮人民軍的勢如破竹、也有「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後的高歌猛進,同時蘇聯史達林對於派出空軍支援志願軍的出爾反爾,和我志願軍入朝作戰都成為了戰場上的一個個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