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而為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有血有肉,有思想有靈魂,我們自認為是高級動物,比起其他萬千生命我們似乎更應該被尊重。因為我們在做一件事的時候懂得時候要負責任,我們有良知有自尊,認為一切萬物都應該有人類來定義。可前提是,我們作為一類有思想的生命,是不是更應該把責任使命看的無比重要?小編認為是這樣的,但近期上映的電影《何以為家》卻告訴我們也可以不是這樣的,這是什麼原因呢?
《何以為家》作為一部小成本的電影,能引起這麼大的反響自然是有它獨特的意義。相比起同期上映的《復聯四》的聲勢浩大,它更像是細水長流一般深深淺淺地映在每一個觀眾的心裡。這部電影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無比殘酷的事實,何以為家。
家在哪裡,從小我們的認知是居住的地方是家,慢慢長大了以後似乎又認識到有父母親人陪伴的地方才是家。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可能不怎麼能體會的到那些流浪街頭的孩子對家的殷切期望。但在我們國家小編相信流浪兒童還是極少數的,而這部電影裡講述到的黎巴嫩,卻儼然是另外一副情景。
在黎巴嫩的某處貧民窟裡,生活著這樣一群孩子,他們居無定所,他們沒有家,更不知道父母是誰他們在哪。這裡環境陰暗,設施破敗不堪,本該是以孤寡老人居多的棚戶區,現在卻生活著太多的孩子,而且數量還在不斷的增加。由於沒有父母親人,孩子們的生活質量根本不能被保證,沒有人在意他們是否健康,是否吃飽穿暖,他們只是一群生下來就被遺棄的生命,放任在這裡自生自滅。
而這裡的大人們似乎早就對著一切習以為常,有些人不停的懷孕生子,可他們卻從來不撫養,甚至是親眼看到自己孩子在年前死掉,他們也不會有過多的感情流露。這種麻木、糜爛而又頹廢的生活狀態就是這兒最真實的一面,這就是現實。
隨著這部電影的推出,世界上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這個地方,人們開始向政府申請去拯救這些無辜的孩子,他們不應該被這樣對待。值得欣慰的是,電影主人公贊恩的原型已經走出了貧民窟,過上了正常孩子的生活。在當地政府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孩子都得到了溫暖的救贖。
贊恩在被問及願望時,他說希望能喚醒貧民窟的人們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生下來的孩子就要把他們撫養成人。當然這也是小編的願望,希望能夠通過這部電影,喚醒那些人內心潛在的良知。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