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演化與政策秩序》詳解財政分權

2020-12-18 中國臺灣網

  在財政學的發展歷程中,中央和地方的關係一直是理論和實踐中所關心的核心問題,而不同政府層級之間的權力劃分則是一個恆久不變的話題。在有關財政分權問題的討論中,國內早期的論著多傾向於就權力劃分比例而進行的探討,這類理論實際上在分權的同時也把各級政府之間的矛盾凸顯出來,造成了各級政府各自為政的局面。財政學科與經濟學、政治學科的關聯度都較大,單純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很難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從兩個學科的結合點切入,尋求一個共識點顯得尤其重要。近年來,我們樂於看到的是,一批學術著作不再將權力比例的靜態劃分放在首位來討論財政分權,而是在宏觀經濟的動態發展中討論分權,在公共產品的治理中探討分權,在整個社會、經濟運行效率的基礎上設計分權格局,這樣就將各級政府的發展邊界有效區分出來了,使得政府間的靜態博弈變成了政府間的動態促進,極大地促進了分權理論的發展。在這些論著中,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徐霜北新著《文明演化與政策秩序》即為其中一部重要著作。

    由於中國財政分權問題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至關重要。作者創新採用結構主義的分析方法,力圖從更為客觀的視角多維度透視財政權力和財政制度的安排。作為切入點,《分權的基礎(BASE)》一章應用制度演化的方法解析中國的財政分權,與轉型經濟的進程與影響力相關聯,對這種動態分權進行了初步的探討;而《演化進程與轉型經濟中的財政分權(EVOLUTION)》一章則討論了轉型經濟中的財政分權問題,創造性地把對中國財政分權演化嵌入中國轉型經濟的演化進程研究。在《來自功能性的研究(FUNCTION)》一章中作者給出了其獨到的觀點,從公共產品功能界定、經濟增長及制度創新等多個方面予以了論述,認為各級政府應根據其所提供的合意的公共物品來作為財政權力配置的準則。在這個核心觀點之下分析了中國財政分權的組織問題。在《實際主義:績效表達及國別比較(PERFORMANCE)》一章中遵循現實主義的觀點,以績效等作為衡量財政分權的標準,在對中國現實問題分析的基礎上,拓寬了研究視野。

    可以說,無論從研究方法上,還是對理論剖析的廣度和深度方面,該書都對財政分權的研究作出了貢獻,其中的一些獨到之處,頗為值得我們借鑑。(之鴻)

《文明演化與政策秩序——多維的財政分權》 徐霜北 著 經濟科學出版社

相關焦點

  • 財政分權理論綜述
    所謂財政分權是指給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稅收權力和支出責任範圍,並允許其自主決定預算支出規模與結構,使處於基層的地方政府能自由選擇其所需要的政策類型,並積極參與社會管理,其結果便是使地方政府能夠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有關財政分權的理論不僅在發達國家得到普遍的重視,許多發展中國家也將財政分權視為打破中央計劃束縛,走上自我持續增長道路的重要手段。
  • 當代西方財政分權理論述要
    二、財政分權與政府規模  以上分析使我們看到了財政分權對於提高公共資源配置效率的積極意義,但是,如果財政分權本身並沒有提高公共資源的配置效率,那麼還有必要進行財政分權嗎?關於這些問題的研究可以使我們更加全面地認識財政分權現象。  1.財政分權與政府權力制衡馬斯格雷夫(Richard A.
  • 完善財政分權和公共預算體制
    中國正在向完全市場經濟國家轉軌,與此相配套,中國財稅改革在現階段除了要建立公共服務型財政、結束生產建設性財政,還有兩個重要的目標——建立完善的財政分權和公共預算體制。現行的財政體制建立於1994年分稅制改革,此後十幾年有局部調整,但沒有發生根本變化。
  • 「秩序經濟學」道德、市場與文明的秩序維度
    這樣的道德,是本能的道德,也許是理性的道德,但因為缺乏相關的信息基礎,而且還破壞長期演化得到的秩序。他所考慮的是,人類文明是如何得以走出原始的秩序,從而在擴展秩序的支撐下形成的,人類文明何以能夠有如此眾多的人口而大家還活得那麼富裕且自由?實際上,理性思考擴展秩序之形成的路徑,主要有契約論。康德的永久和平論是個契約論,但更為樸實的秩序是霍布斯和盧梭的契約論。
  • 基於集權和分權的財政體制博弈
    長期以來,財政的集權和分權始終存在著孰優孰劣的爭論,爭論的焦點是分權和集權的程度。回顧我國古今財政體制的變革,我們發現我國財政體制的變革大都是集中在集權和分權的博弈中。夏、商、西周三代財政,是我國財政的早期形態,是國家財政建立發展的時期。
  • 財政聯邦主義理論的新發展
    在歐洲,財政分權倡導者所謂的補貼原則(principle of subsidiarity),即公共政策及其執行應分配給能夠達成政策目標的最低層次的政府,已經被《馬斯垂克條約》所採納。  之所以出現財政分權的趨勢是因為財政分權能夠帶來了福利收益。
  • 【離別鉤】如何跳出中國式分權的困境
    錢穎一教授和他的合作者藉助管理學的思路,分析了U型組織和M型組織的區別,強調中國始終無法實現經濟集權,中國的小企業眾多、工業化程度不高,各地情況差異極大,所以不得不接受分權的現實,而分權恰恰有助於調動地方的積極性。張五常教授也指出,縣域的競爭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張軍、周業安等學者也對中國地方政府的「錦標比賽」做了深入的分析。
  • 陳道富:解讀疫情演化機制及政策應對
    文/意見領袖專欄機構 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 陳道富  近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道富做客《國民財富大講堂》第五期,以「疫情、動蕩、演化機制以及應對」為主題,圍繞疫情跟世界金融動蕩或者經濟衰退之間的關係、全球經濟金融動蕩的演化方向、對中國經濟現狀和未來可能的影響及政策應對三個方面分享了觀點。
  • 俠客島:中國政治集權好,還是分權好?
    不管什麼樣的政體,不管什麼樣的時代,上下級之間都存在一個秩序,沒有這個秩序,就稱不上是政體。上下級秩序對中國這樣大的國家來說尤其重要——沒有這個秩序,命令無以執行,政策無以實施,更不用說是國家的整合了。在當代中國,這種責任也經常被稱為「大局意識」或者「大局觀念」。應當強調的是,「對上」的責任並非是對任何一個領導人本人的責任,而是對上級領導人所代表的利益的責任。
  • 鄭永年:集權好還是分權好?平衡最重要
    不管什麼樣的政體,不管什麼樣的時代,上下級之間都存在一個秩序,沒有這個秩序,就稱不上是政體。上下級秩序對中國這樣大的國家來說尤其重要——沒有這個秩序,命令無以執行,政策無以實施,更不用說是國家的整合了。在當代中國,這種責任也經常被稱為「大局意識」或者「大局觀念」。
  • 分權改革與國家治理:中國經驗分析
    對這一問題的回答不可一概而論,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即該集權就集權,該分權就分權。那麼,什麼情況該集權,什麼情況該分權?一般的研究思路是,根據事務性質和範圍的不同,明確哪些領域的哪些事務需要集中化管理,哪些領域的哪些事務需要分權化處理。然而,在高度集權的單一制國家結構體制下,中國的政治發展以往呈現了「放權—收權」的循環特點。就30多年的政策實踐來看,釋放地方和社會要素的活力是改革的主流方向。
  • 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
    中央明確,適當提高赤字率、發行特別國債和增加專項債規模——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其重要內涵之一就是要適度加大支出強度。適當提高財政赤字率、發行特別國債、增加專項債券規模等措施,將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 財政政策分析的新工具:空間財政
    自1991年克魯格曼在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茨的D—S模型基礎上構建出了分析空間經濟分布規律的核心—邊緣模型以來,從空間角度討論政府財政行為逐漸引起關注,儘管這類研究大多是將其作為一種被觀測到的重要財政經濟現象來描述的,但因其通過不同於新古典經濟學的新穎的分析工具,得出了諸如財政收支對區域經濟聚集與擴散具有顯著影響等許多主流方法無法得出的結論,驗證了財政行為在相鄰區域間的溢出、政府間財政政策上的策略互動影響要素空間流動等許多主流方法下無法驗證的財政現象
  • 有的放矢 建立權責清晰政府間財政關係
    日前,首都經貿大學財政稅務學院和經濟科學出版社聯合主辦「新時代政府間財政關係研討會暨《牛津美國州與地方財政手冊》中文版發布會」,來自全國30多所高校、科研單位的專家就如何有的放矢,對新時代政府間財政關係進行精準施策發表了真知灼見。
  • 集權與分權
    這涉及到組織的集權與分權問題。前一種情況多半發生在權力相對集中的組織中,而後者則是分權化組織的主要特徵。  權力的性質與特徵   設計一個集權或分權的組織,分析某個組織主要是集權還是分權的,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界定權力的含義。
  • 劉尚希:管理公共風險,財政政策的新思路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財政政策有新的表述,在「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的情況下,要大力提質增效,而去年的表述是「要加力提效」。同時,會議特別強調要保障重點領域的支出,特別是對基層的工資、運轉和基本民生,也就是「三保」要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要壓縮一般性支出。
  • 進一步理順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關係
    從理論上看,中央應管理宏觀經濟,負責保持全國公平、有效、統一、開放的市場環境;地方應管理地區性經濟社會事務,負責維護地方市場秩序。根據公共產品的受益範圍、信息成本以及對兩個主體激勵難易不同,中央與地方各自負責對應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等事務,保持社會經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其二,政府與社會。保持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和良性循環,除了政府和市場力量外,還需要社會力量來「滋潤」。
  • 《經濟政策》讀書筆記之三:財政政策
    4、由於決策過程時間較長,財政政策很難充當逆周期政策工具,特別是決策時間不在年度預算制定期間內時更是如此。 5、基礎財政預算(PrimaryBalance)是指提出了公共債務利息支出之後的財政餘額。 13、在財政政策方面,歐元區通常奉行順周期政策,而美國的逆周期特徵更加明顯。 14、古典模型主要著眼於財政償付能力或者負債存量,而凱恩斯的研究側重於財政收入與支出流量對於整個宏觀經濟均衡的作用。
  • 財務管理的集權與分權
    集權和分權往往是企業財務管理無所適從的所在。有時候在「集權論」的鼓勵下,我們往往使理論上的真理-步之遙成為謬論。如果說集權在操作中可能會使企業陷於「老年症」,那麼「分權論」的施行卻著實讓很多企業管理人玩了一把「千金散盡不復來」的切膚之痛。而集權和分權的選擇使企業管理人落在了「進退維谷」的境地。   但是這是一個不容避開的問題。
  • 張軍:地方競爭背後的中國式財政聯邦主義
    但即使是這樣,我們的研究依然發現,在繁榮期,中國地方政府執行的是順周期性財政政策;但是在衰退期,中國地方政府執行的是非常積極的反周期性財政政策,這意味著地方投資超過了理論水平。中國式分權治理模式是一把「雙刃劍」,對於治理經濟衰退非常有效,但一旦經濟處於繁榮時期,中國地方政府將不可避免地成為經濟不穩定的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