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硤尾舊區換新貌——香港公屋居民住房變遷

2020-12-13 新華網客戶端

  從芳姐家的客廳窗口望出去,石硤尾區一覽無遺,天氣好時可以遠望到九龍灣。「我在石硤尾搬了四次家,在這裡總共住了63年,就是走不開了,『夾』住條『尾』呀。」今年83歲的芳姐大笑著說道。

  被評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的美荷樓變身青年旅社,即將開門營業,同時開幕的還有樓內的「美荷樓生活館」,館內還原了上世紀50至80年代香港公屋的典型陳設。

  石硤尾是香港公共房屋政策的開端。芳姐大名李桂芳,曾住過位於石硤尾的香港第一代公屋——美荷樓,幾次搬家後住進現居的新型公屋,幾乎可以口述一部香港公屋變遷史。

  二戰結束後,香港許多建築物被戰爭摧毀,令房屋供應極度短缺,租金飆升,用廢木、鐵皮東拼西湊的寮屋成了貧困居民唯一的選擇。

  1953年聖誕夜,石硤尾寮屋區遭遇「火燒六村」的災難,5.3萬名居民一夜之間無家可歸。一直沒有為低下階層訂立房屋政策的港英當局,被動開始關注災民和寮屋居民的住屋問題,在火災現場臨時興建兩層樓的磚房安置災民。

  彼時住在九龍仔直街的芳姐,雖然避過了這一劫,但卻沒能躲過次年6月的火災。「整條街都燒完了」,芳姐回憶,失去家園的災民被迫睡在街邊。

  兩三個月後,八幢第一型徙置大廈在石硤尾落成,香港的第一代公屋由此產生,芳姐一家成了第一批公屋住戶。時過境遷,八幢大廈中唯一現存的美荷樓,經過活化後如今已變成了遠近聞名的青年旅社、餐廳和博物館。

  芳姐說,那家餐廳的位置,就是自己過去的家。「美荷樓現在是打通的,以前不是,是間隔開的,不是現在看起來那麼大間的哦,只是一角角。唉呀!仲細過劏房啊(比劏房還小啊)。」

  雖是60年前的舊事,芳姐仍對住房面積、租金的細節記憶猶新:「那時候慘啊,我們一家四口人,只是住靠窗的那半邊,靠門的那半邊住著兩公婆,兩家人住一百多呎(約11平方米),各交7蚊租(7港幣租金)。」

  雖然房子小,但是好在是地面,不下雨的時候他們就去室外,在凳子上擺個託盤吃飯。有一次,樓上掉下來一隻拖鞋,正好掉進了湯碗裡。說起這樣的糗事,芳姐撫著心口大笑不止。

  芳姐一家在美荷樓一住就是10年。隨著子女陸續出生,半間房子實在是不夠住了,他們一家再申請,搬進了一間大了四分之三左右的房子,租金變成18港元。雖然仍只有一間房,但可以不用和別人拼住,已高興的不得了。

  70年代是香港公屋史上一個分水嶺,芳姐一家也在石硤尾舊徙置大廈清拆之後,由街頭搬去街尾,住進了有私人廁所和廚房的兩室一廳。自此,公共房屋發展為自給自足的小社區。

  約半個世紀的時間,當局推出不同的房屋計劃,包括上世紀60年代的廉租屋計劃、70年代的居者有其屋計劃、80年代的長遠房屋策略、90年代的夾心階層住屋計劃。

  1997年香港回歸後,公屋政策成為特區政府房屋政策中的重要部分。來自香港特區政府房屋委員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3月31日,約214萬人(佔香港總人口約30%)居住於公屋單位,而公屋單位的數目則約為789300個。

  2006年,芳姐一家正式入夥新型的高層公屋美如樓,一家六人住三室一廳,每個月的租金是3500港元,遠遠低於區內同樣條件的私人住宅。從客廳窗口向東俯瞰,幾片整齊的房屋多數是公屋,包括大坑東邨、南山邨等。

  時過境遷,石硤尾公屋周邊的配套生活設施也一應俱全。芳姐說,以前沒有街市,都是在路邊有人擔著菜來賣,現在不僅有街市,還有市政大樓,圖書館、福利處、長者中心,什麼都有。她每天都去石硤尾居民服務中心給會員派飯,熱心義工活動,回饋社會,家裡的牆上貼滿了傑出義工嘉許狀。

  「還好房子夠大呀,不然獎狀都無處貼。」芳姐笑道。

  住屋空間和條件改善的芳姐沒了後顧之憂,還開始儘自己所能地行善。每個月,她都從特區政府發放的「長者津貼」中省下兩百多塊錢,連續5年助養一名來自內地陝西省的小女孩,計劃一直供到她上大學。

  深水埗區議會議員陳國偉對記者說,過去人們提到石硤尾,都覺得居住環境不佳,但現在有了很多新的氣象,也多了很多小朋友,整個面貌都不一樣。

  為真正有住屋需要的人士提供協助,一向都是特區政府房屋政策的重心。2017年,特首梁振英的施政報告指出,在2016-2017年度起的5年內,將興建約7.18萬個公屋單位。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劉佩瓊對記者表示,香港特區政府在公屋方面做了很多功夫,也遇到過一些障礙。要保持供應量,特區政府需打破限制,比如對未開發土地要有估算,例如盤活棕地和農用地,要改變產權僵化的現狀,對改建用途等有所規劃。(記者 陳逸舟)

相關焦點

  • 石硤尾:香港公屋政策的起源
    1953年,香港石硤大火後,災民在石硤尾這場史無前例的火災,一時間成為全球新聞報導的焦點。1954年1月,時任港督葛量洪給英國政府上報了標註為「機密」的報告,詳細報告了火災的發生過程和嚴重程度。這場事故也成為港英政府住房政策的轉折點。
  • 香港傳真 | 公屋維權指南 深水埗區議會房屋事務會議親歷
    香港住房問題的日趨嚴峻,使得公共屋邨的重建工作一直備受關注。作為深水埗乃至香港歷史悠久的大型公共屋邨之一,蘇屋邨重建工作最早於2012年展開。按照規劃,重建的蘇屋邨為14座住宅大廈,樓高最高為41層,完全落成後能提供近7000個租住公屋單位,可容納約1.95萬人。
  • 老照片:1950年代香港九龍石硤尾屋村舊影,香港永遠的城市記憶
    1950年代香港,新九龍石硤尾村徙置戶居民樓,居民多數來自中國大陸,他們大多來自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自1930年代左右來到香港討生活,初到香港大部分住在條件惡劣的棚屋、天台、漁船,甚至露宿街頭。這是一組數碼修復上色的老照片。
  • 香港住房雙軌制:高房價讓窮人有房住︱建築詩14
    64 年前的聖誕夜,香港石硤尾六村也發生了一場大火,這場大火卻最終導致了香港公共房屋的誕生。香港房屋由此分出兩大主要類型 ,公共房屋和私有房屋。至 2016 年,香港居住於公共房屋及私人永久性房屋的人數比例分別為 45.6% 及 53.7%。也就是說,香港近一半人口生活在政府補貼的公共住宅中。
  • 話當年:細說香港殖民時代的「寮屋」與「屋邨」
    石硤尾大火石硤尾大火石硤尾大火這場大火之後,香港當局為了儘快為災民提供安身之所,便在原址附近興建徙置大廈,並於大廈天台設置小學校舍,供慈善團體興辦學校,逐漸形成徙置區。1955年石硤尾屋邨徙置大廈天台設置的校舍此後,香港又在港島及九龍各處興建黃大仙、老虎巖、李鄭屋等徙置區,形成一個個的公共屋邨,以吸引寮屋區居民入住,解決居民居所簡陋、衛生環境較差的問題。
  • 探索香港公租房制度 不用走後門一月1400塊
    解說:梁志祥志祥是香港元朗區議員,他的辦公室坐落於香港最大的公屋群落天水圍天耀村的一層辦公室,很小,僅僅能坐下三四名員工。梁志祥志祥和他的辦公室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處理居民們的訴求申請用戶若信息不真 需收回公屋梁志祥:天水圍以前是一片魚塘,後來就1992年開始以後就有居民就來。
  • 天成國際將呈獻歲月筆跡—江啟明的香港印象
    江啟明1932年生於香港,為知名藝術家和教育家。江啟明精通鋼筆及鉛筆速寫、水彩、油彩及版畫等多種媒介,風景寫生尤其聞名。多年來,江啟明以細緻的筆觸,描繪了不少香港的街道,他的作品不僅是當代藝術,更記錄了香港風貌、生活百態和歷史變遷。
  • 跟著《桃姐》遊香港 探尋香港老味道
    深水埗老片場深水埗年代久遠,有幾處建築堪稱「香港之最」。深水埗,九龍半島西北一個典型香港舊區。李鄭屋古墓出土的文物有58件,包括陶製及銅製的日常用具,這些文物有助於了解古代香港居民的起居生活,在香港備受重視。現在參觀李鄭屋漢墓,不僅能看文物,還可去旁邊的漢花園走走。花園仿照漢代風格建造,附近居民常來這裡休憩。從漢花園出來,可以去看深水埗民居的另一項香港之最,就是被稱為「公屋鼻祖」的石硤尾徙置大廈。
  • 成片成街坊興建 上海舊區改造揮就"大手筆"
    東方網7月13日消息:方圓11公頃的楊浦區平涼街道2、3號街坊改造正式啟動,首批300戶居民籤約動遷;鐵路上海站北端,10餘公頃舊裡即將改換新顏;虹口區9個地塊預計同步改造為中等價位新型住宅區……近來,上海新一輪舊區改造不斷揮就
  • 香港拍照聖地,為何廉價的公共屋邨那麼美?
    在香港這個寸金寸土的地方,買不起樓的人一般會選擇租賃公屋,對公屋的印象就千萬不要僅限於「廉價出租屋」和「鴿子籠」這兩個詞,指不定哪天幾平米大的鴿子籠就變成了世界級文化遺產。坪石邨,與彩虹邨 一樣都是香港早期的公共屋邨。
  • 深思:兒子犧牲,父親變節,初探《硤石·築城記》折射的淮西大戰
    同都統孫位、都統彭宗立、都統孫應武,率步將士,協力用工,不一月城成,以復版圖之舊。鹹淳甲戌仲秋朔日,壽陽夏松題石。《硤石·築城記》縱六尺二寸,廣四尺四寸,豎排,八行,行十二、十三字不等,行楷書體,字大如掌,距水面約10米,雖經746年的風雨剝蝕與河水衝刷,仍依稀可辨。2004年,摩崖石刻《硤石·築城記》被列為安徽省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香港「山寨市集」:另一個尋寶地(圖)
    在深圳有為人熟知的「iMART」、「T街」創意市集,在鄰城香港也有不少有聲有色的創意市集,在位於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舉辦的「山寨市集」便是香港數一數二的大型本土原創手工藝品集市,充滿香港本土氣息、獨一無二的手作創意產品吸引了大批市民前往。在逛市集的同時,你還可以參觀中心內的藝術家工作室,以及參加這裡舉辦的各項藝術活動,一舉多得。
  • 集思廣益 多管齊下 香港著手破解住房難題
    自擔任特區政府行政長官以來,林鄭月娥就一直將滿足市民住房需求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她上任後發表的兩份施政報告已提出增加土地供應、增加公營房屋的建設、縮短「公屋」輪候時間等一系列措施。政團:引用「條例」回收土地在香港,房屋是民眾最關注的民生議題之一,也是社會的一大深層次矛盾。
  • 同樣是蝸居,你何苦嘲笑香港人-虎嗅網
    說起蝸居,香港人很有發言權。這幾年,嘲笑香港人的居住條件,也是網絡上經久不衰的爽梗。住著城中村、地下室、遠郊舊樓的內地青年們,刷著一張張籠屋、劏房、棺材房的圖片,總能得到一絲莫名的安慰。26平米顯然不是香港人住房的極限。去年底,香港一樓盤出售131平方英尺的房子,285萬港元入場。這個面積,比香港標準車位還要小。香港人鬼斧神工的空間利用本領在這房子上體現得淋漓盡致——5步就能走完的空間裡,廚房、廁所、餐桌一應俱全,啥也不缺。
  • 港府欲借珠海桂山島填海造屋,仿橫琴模式建「香港城」!
    據香港傳媒報導,中央正研究以創新手法助港解決困擾已久的住屋問題,包括在大嶼山以南、珠海市的桂山島填海,然後借讓香港建造房屋,包括興建大數量解決基層住房問題的公屋。其實,桂山島原稱垃圾尾島,該處於1950年發生萬山群島海戰,中國人民解放軍江防司令部戰艦桂山號在該處成功搶灘登陸並取得勝利。為此,珠海縣政府與1954年把該處命名為桂山島。桂山島雖然位於香港水域以外,但其實跟香港近在咫尺,與大嶼山僅相距約3海裡,坐快艇20分鐘內可達,45分鐘高速船程,即可到達香港核心商業區。
  • 特寫:香港旺角行人專用區十八年變遷
    中新社香港5月31日電 題:特寫:香港旺角行人專用區十八年變遷作者 曾平 龍曼已有18年歷史的香港旺角行人專用區因噪音難控很可能在今年被取消。油尖旺區議會早前以高票通過研究撤銷該專用區的動議,運輸署預計需時4個月跟進,包括進行專業研究及地區諮詢。資料圖:香港旺角街頭。中新社記者 洪少葵 攝大多數時候,專用區看起來是典型的香港街景:金店、食店、藥店、數碼店、服裝店,入夜後寫著繁體中文和英文的霓虹燈招牌交互閃爍。
  • 香港薄扶林南公屋擬2019年平整地盤 同年展開工程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香港特區政府計劃於2019年就薄扶林南公營房屋計劃五幅土地的地盤平整工程,向特區立法會申請撥款,同年展開工程,預計首期華富邨重建遷置單位於2025年完成。
  • 香港留學|來這些香港博物館,了解香港當地文化
    你以為香港的歷史只有從漁港發展為繁華大都會的歷程?不不不!見過香港歷史博物館後,你會發現,原來香港的歷史早從四億年前就已經開始了!
  • 香港黃大仙區引入多孔渠蓋防鼠 目前正在區內試行
    中新網11月20日電據香港《大公報》報導,香港食環署2018年上半年的整體鼠患參考指數為2.8%,當中黃大仙區僅1%,食環署認為公眾地方的鼠患情況大致受控。黃大仙區議員李東江建議,引入多孔渠蓋防鼠,現在正在區內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