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蝸居,你何苦嘲笑香港人-虎嗅網

2020-12-15 虎嗅APP


買房之前,生活被「要買房」驅動,買房之後,生活被買來的房子改變。一座座垂直的城市宛如蜂巢,穿梭其中的你我,忙忙碌碌,為一套房子或一個房間疲於奔命,不敢停下。


說起蝸居,香港人很有發言權。這幾年,嘲笑香港人的居住條件,也是網絡上經久不衰的爽梗。


住著城中村、地下室、遠郊舊樓的內地青年們,刷著一張張籠屋、劏房、棺材房的圖片,總能得到一絲莫名的安慰。


不久前,香港一套26平方米的房子,以1090.98萬港元的價格成交,折算一下,每平方米價值41.96萬港元。


根據《2018年收入及工時按年統計調查》,香港普通上班族月薪的中位數是17500港元。也就是說,即使你的薪水超過香港一半的上班族,也需要不吃不喝24個月,才買得起上述那套房子的一平米。


26平米顯然不是香港人住房的極限。去年底,香港一樓盤出售131平方英尺的房子,285萬港元入場。這個面積,比香港標準車位還要小。


香港人鬼斧神工的空間利用本領在這房子上體現得淋漓盡致——5步就能走完的空間裡,廚房、廁所、餐桌一應俱全,啥也不缺。


「龍床」的平面設計 圖/微博


該樓盤的開發商表示:「就算是皇帝也只睡在一張床上。」由此,人們親切地管這個樓盤叫做「龍床盤」。


「龍床」雖小,比起籠屋、劏房之類,也不算辱沒了「龍床」的尊貴。畢竟,香港是座90平方米都要稱「千呎豪宅」的垂直城市。


普通港人終其一生,都在為「有瓦遮頭」這一目標而勞碌,要是能掙上一套「三面下床」的房子,妥妥人生贏家了。


公共屋邨,也許是蝸居的香港人最觸手可及的夢想。這些由政府或志願團體興建的房屋,環境尚可,租金相對低廉,給低收入的香港人帶來了希望。


但是,公屋的申請條件並不寬鬆,輪候時長也在逐年攀升。從2011年起,香港公屋的輪候時長開始飛漲,到如今已長達5.5年,創下19年來的新高。


《一念無明》中主人公父子倆的家僅容得下一張上下床。


5.5年,也不過是印在報紙上的官方數字。要優先滿足年長者、低收入者,還有通過各種手段拿到資格的「公屋富戶」盤踞,申請人排上十年八年都沒看過房的,不在少數。


儘管如此,仍有幾十萬人擠在方寸之間盼著房屋署來信。與其寄望於買樓,不如輪候公屋更實際些,不管要盼多久,至少還有個盼頭。


香港的「千呎豪宅」,在內地不說豪不豪,連大戶型都算不上,內地居民貌似有足夠的資本嘲笑香港人住得差。


然而,這大約也是種幻覺,內地大城市的房地產模式,與香港只有程度之差。


寸土比金貴,薪水再漲也漲不過房價,想要買房安家,只能選擇總價低的小戶型。結合收入水平來看,藏在北上廣深各種高樓犄角裡的小戶型,又能比香港好到哪裡去呢。


香港道路一側,從窗戶就能看出是「小戶型」。圖 / unsplash


房子大小,從不由人


內地有「龍床」嗎?


國家標準《住宅設計規範》中明確規定:


由臥室、起居室(廳)、廚房和衛生間等組成的套型,其使用面積不應小於30㎡;由兼起居的臥室、廚房和衛生間等組成的最小套型,其使用面積不應小於22㎡。


但看如今的房價,可以想見,如果沒有這條規定限制,「龍床盤」登陸內地並不會稀奇。


今年6月份,深圳市徵求人才住房建設的意見稿中,已經提出鼓勵設置公共食堂。為了節省面積,人才遠庖廚也是應當的,反正大家都忙得很,就不要用廚房來佔面積了。


直接面向市場的商品房更懂得在面積上做文章。要扛住地價和建設成本,提高房屋容積率就是必然。樓層越建越高,面積越來越小,唯有如此,才能以不可思議的單價賣出更多的房子。


2018年,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城鎮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積增加了30.2平方米。與過去相比,中國人的居住條件確實進步明顯。


回到80年代初,有沒有房子住、住什麼樣的房子還由不得人們自己做主。那時的房子不是可供交易的商品,要住得好一點,只能「等國家建房,靠組織分房,向單位要房」。


時至今日,在一些老城區,還能找到當年遺留下來的老公房、筒子樓。這些建築樓層普遍在3~5層之間,往往需要共用衛生間和廚房。一家幾口人擠住在一個房間,用布簾隔開甚至就睡通鋪,構成了那個年代人們對居住的理解。


十幾年前,何冰等人演了出名叫《筒子樓》的劇,裡面儘是小人物的故事。


1998年房改之後,商品房浪潮席捲大地。掏得起錢的人們住進單元房、高級公寓,各種不同類型的房子湧入市場。


敏銳察覺房地產動向的弄潮兒,在買房—換房—炒房的過程中累積出巨額的財富。


可這份紅利並不屬於每個人。錯過當年機會的本地人,從鄉鎮湧向大城市的人,來晚一步,就再也追趕不上飛馳的房價。


2017年,北京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是32.56平方米,上海是36.7平方米,深圳與國家統計局的平均數據相差最遠,約28平方米。


朱門廣廈與租屋陋室混在一起,有多少人被平均,不得而知。


當年,最先從筒子樓裡搬進闊綽房子的是最發達的城市,如今,最先從大房子回到巴掌天地的也是最發達的城市。


為了在北京有處房產,買不起大房子的人把目光投向胡同裡、舊城區。這些地方的老建築不受《住宅設計規範》的限制,十幾平米的房子大把,總價也需百萬。


與香港的差別,或許只在於,這些內地「龍床」是舊的。


誰能逃脫香港化


2006年,「9070」政策出臺,要求「自2006年6月1日起,凡新審批、新開工的商品住房建設,套型建築面積90平方米以下住房面積所佔比重,必須達到開發建設總面積的70%以上」。


作為調控樓市的重要舉措,此舉目的在於遏制樓市過熱,控制戶型配比,讓更多的人買得起房子。但效果卻不盡人意。


於開發商而言,大戶型意味著更多的利潤,為了規避「9070」,一套房分成幾套報批售賣的情況多如牛毛。


另一個關鍵點在於,小戶型在發達擁擠的市中心當然可行,但偏遠地區的房子也必須遵守這個規定,這讓開發商和買房的人都很為難。


到2016年,名存實亡的「9070」正式告別歷史舞臺,大中小戶型的配比設計權重新回到開發商手中。


可此時,買得起大城市90平方米以上大戶型的人,已經不多了。


2016年,上海成交住宅中,90平方米以下佔比49.1%,在深圳,這個數據更高,達到了70.5%。


2017年一季度,在包括北上廣深等全國29座一二線城市的數據中,90平方米以下的產品成交佔比40.8%。


儘管大戶型獲利更多,可開發商也清楚,今天這批年輕人,買不起大戶型。甚至,他們想在公司附近租個稍微舒服點的房子,都要付出大半的薪水。


一線城市居民越住越小,二三線城市的市場反應卻好像是相反的。


二三線城市或小城鎮的房價遠不及一線城市,同時,第一批剛需用戶基本飽和,正面臨著剛改的需求,受「二孩政策」影響要換房的也不少。


這種情況下,90~120平方米的房子在較小城市更受青睞。剛改客戶有第一套房子做為經濟基礎,「以小換大」也顯得沒那麼吃力。


即使是第一次買房的人,在限購政策的影響下,也更傾向於拼命籌錢,一步到位買個大的,否則,總擔心浪費了好不容易到手的購房指標。


一線城市的住房越來越香港化,二三線城市真的能繞開香港化的命運嗎?並不見得。只要房價還在漲,只要還有不那麼富裕的新鮮血液湧入樓市,住房香港化的趨勢就不會消失。


有房的人永遠有房,甚至會有越來越多的房,沒房的人擠破頭也不見得能加入有產大軍中去。


房子驅動生活,無論你買或不買


在全球城市住宅均價排行榜上,香港住宅以1235220美元連冠,緊隨其後的新加坡和上海則分別是874372美元、872555美元。


深圳、北京兩座城市位列第五和第九,全球住宅價格最高的十大城,中國佔了四座。


拿下冠亞軍的香港和新加坡,都以高密度建築聞名於世。這兩座城市地少人多,通過建築高度提高容積率,頗有無奈的意味。


由於土地限制的原因,這一點放在上海、深圳、北京,也算是說得過去。但在中國很多地方,高層建築並非出於無奈,還具有更深一層的象徵意義——


建設者和老百姓都下意識將高樓的多寡與城市的興衰聯繫在一起,樓蓋得越高,意味著這座城市越發達。


誰不想自家房子能夠在天際線大合照裡露張臉呢?圖 / unsplash


走在任何一座中國城市,對高層建築的迷信都隨處可見。


事實上,樓建得越高,設計成本、維護成本、消防需求都會越高,從這個角度上看,高樓的確代表著財富。


在摩天大廈裡上班或居住,即使薪水可能比不過保姆,臥室還沒老家的廁所大,也能讓人感覺更優越些。


可以利用的地塊越來越少,想要賣出更多房子,也只能把樓往高了建。但是高樓的使用壽命與它的高度並不相稱,樓齡越長,隱疾就越多,電梯老化、管道失修,都是高齡大樓常見的問題。


維護成本越來越高,其中居民背負的經濟壓力和安全隱患也會越來越多。


倫敦格倫菲爾公寓大火 圖 / 維基百科


最為可怕的,是高層建築的消防問題。幾百人居住在同一棟樓中,如果發生火災,後果不堪設想。2017年,倫敦一棟建於1974年的27層公寓大樓起火,據報導至少造成80人死亡,而居住其中的人多數生活貧困。


這與摩天大廈們本來的財富象徵意味剛好相反。在西方國家,由於高樓生活的不方便、不安全,有錢人離開大廈,後續管理和維護也相繼撤離,不少高層建築淪為貧民窟。


截至2016年,全球摩天大樓最多的城市中,亞洲城市佔多數,其中,中國城市有9座,香港又是全球第一。


內地城市的房價和戶型都在香港化,樓層的高度,也在香港化。但內地的城市真的需要香港化嗎?好像還沒有答案。


中國高樓競賽2012年數據


誠然,高樓讓城市看起來更繁華,房價促進了經濟發展,可隨之而來的,是被房子強行改變的生活格局、家庭結構。


左鄰借瓶醋右舍借勺油的時代,早就過去了,住在高樓裡的我們,不認識鄰居,也不敢得罪物業,因為電梯、網絡、管道這些高樓住戶生活的命脈,都要看物業公司的心情。


蝸居的年輕夫妻不想跟父母一起住,也不能跟父母一起住,兩代人用一個衛生間太擠了。他們甚至不敢生孩子,剛夠伸開手腳的房子裡,放不下嬰兒床和玩具車跑道。


單身男女咬咬牙買一間公寓,從此以後,一切為了還貸,聚會、旅遊或是談戀愛,如果支出太高,就乾脆不去了。


不走快兩步,怎麼趕得上房價。圖 / unsplash


買房之前,生活被「要買房」驅動,買房之後,生活被買來的房子改變。一座座垂直的城市宛如蜂巢,穿梭其中的你我,忙忙碌碌,為一套房子或一個房間疲於奔命,不敢停下。




相關焦點

  • 香港商人在蝸居中發現商機 「迷你倉」應運而生
    香港迷你倉內部以及五花八門的存儲內容。【環球時報報導 駐香港特約記者 孟寧】香港寸土寸金,高房價讓民眾負擔不起大房子,越來越多地選擇「蝸居」,住房常被形容為「鞋盒」。不過有香港商人卻在「蝸居」中發現商機,一批「迷你」儲物服務公司應運而生。
  • 豆瓣8.8分《香港愛情故事》:讓你品香港人的百味人生
    TVB對於大多數觀眾而言,像一支望遠鏡,讓我們遠遠瞥見了香港巔峰時期的浮華盛世。從望遠鏡裡我們看見過颯爽英姿的阿Sir、Madam,看到過職業幹練、妙手仁心的帥氣醫生,也見識了珠光寶氣,浮誇世界的豪門恩怨。
  • 豆瓣8.8分《香港愛情故事》:讓你品香港人的百味...
    TVB對於大多數觀眾而言,像一支望遠鏡,讓我們遠遠瞥見了香港巔峰時期的浮華盛世。 、擇偶先擇樓和蝸居生活等問題,拍了一個TVB式「蝸居」故事。
  • 《香港愛情故事》香港版《蝸居》,有煙火氣
    近期播出的《香港愛情故事》僅播出一集,就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不得不說,極好......《香港愛情故事》真實還原港式戀愛和社會現象,無處「開房」、離婚爭公屋、婚後跟長者同居還是房蝸居?繼《東京愛情故事》、《北京愛情故事》後,香港也拍了一個《香港愛情故事》。光怪陸離的社會現實,造就出老中青三代瘋狂的港式戀愛故事。
  • 窮人何苦為難窮人?
    胡賽萌/文「他沒有動手打你,你就沒有資格叉人家!太欺負人了,你把他當人了嗎?」12月14日,南寧一小區的保安用防暴鋼叉鎖住了一外賣小哥,致其無法動彈,旁邊的其他外賣小哥看不下去,憤怒喊出上面那句話來。用農村話說,大家都是苦命人,都是窮人,可窮人何苦欺負窮人,窮人何苦難為窮人!可是,人性的陰暗之處在於,有時越是窮的人越喜歡在更窮的人面前尋找存在感和優越感,所以才有「底層互害」這個詞。
  • 「銷金窟」香港的背後:4平米住4人,是底層人的「人間地獄」
    蝸居是香港普通人民生活最準確的註解香港的歷史背景和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讓它的發展上升空間巨大,經濟教育等方面的發展遙遙領先。無論是求學者還是追夢人,都將香港視為天堂,但只有真正融入到香港社會的人才知道,這個"天堂"不是所有人的天堂,"蝸居"才是普通香港人民的真實現狀。
  • 《香港愛情故事》被稱香港版《蝸居》,讓港劇難得「現實」了一次
    繼《東京愛情故事》、《北京愛情故事》後,香港也拍了一個《香港愛情故事》。 特別是對於寸土寸金的香港來說,更是如此,愛情已經成為很多年輕人的奢侈品。 《香港愛情故事》主要講述了,住在香港公屋中一家五口的故事。這一家五口,除了老兩口外,還有一子二女。以這一家五口為故事線,圍繞他們的生活和感情,講述了香港人所面臨的社會問題、住房問題,情感問題等。
  • 人類蝸居的極限是1.4㎡?香港和東京也許就是北上廣的未來
    人類蝸居的極限是1.4㎡?香港和東京也許就是北上廣深的未來小時候,我們有很多夢想,長大以後只剩買房。如果說北上廣的蝸居還能稱得上生活,東京的膠囊房應該只算生存了吧,所謂白領也只能如沙丁魚般擠在罐頭中,忙碌的工作充斥著大部分的時間,這似乎就是我們未來的居住趨勢。香港1.4㎡的「棺材房」什麼是生活最苦的樣子?
  • 人道是、春何苦 春道是、人何苦——讀《生香館詞》六
    人道是、春何苦。春道是、人何苦。怨曲頻拈縴手數。欲寄與、天涯阻。向窗外、輕調鸚鵡語。花道是、鵑啼雨,鵑道是、花啼雨。紅豆代表相思,故此開頭我說詞牌跟詞題有關聯。首句作者將紅豆比作珊瑚,用金盒來儲存,大概這些是某人分別是送給她的吧。作者看到了紅豆的時候,正是別緒無限,愁腸千縷。
  • 香港36平小蝸居,裝修花30萬,1室1廳3口居住剛剛好,溫馨
    香港36平小蝸居,裝修花30萬,1室1廳3口居住剛剛好,溫馨房子是承載著整個家的一個舒適的港灣,很多人買房的時候都比較喜歡選購大平米的房子,可是對於某些地方來說,房價可以說是十分的昂貴,比如說寸土寸金的香港,我的表妹就嫁給了一個香港人,只買了一套30平的小蝸居,一家3口住的也還不錯
  • 《蝸居》讓多少女人「愛」上了宋思明?餘生,請遠離消耗你的人
    令無數人只知宋思明,不知張嘉譯 《蝸居》是滕華濤導演跟六六合作的都市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它也成為滕華濤導演心中幾乎沒有遺憾的電視劇。 用海藻的話來說就是:「宋思明這個人,只要他不想讓你聽懂的話,你就一定聽不懂」!
  • 為什麼香港人愛用現金?-虎嗅網
    香港人喜歡用現金,是出了名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這是香港的傳統。大排檔、餐廳、店鋪、計程車,都要現金交易。就連和供應商結款,也是直接走現金。同樣為此困擾的,還有計程車司機們,香港的計程車是私人運營,這筆不菲的配件費和手續費都需要他們自己承擔。一次在上海看車展的時候,50多歲的香港司機黃永忠第一次接觸到了支付寶。作為香港第一輛電動計程車的擁有者,他被比亞迪邀請去參加車展。當時,他住的世博酒店距離車展位置太近,以至於不少計程車都不願載客。
  • 香港也有「詩詞大會」不是背詩是作詩
    其實,香港也有「詩詞大會」,不過不是比詩詞背誦,而是比創作,貌似更顯才情。香港詩詞大會全稱是「全港詩詞創作比賽」,由香港特區政府康樂與文化事務署與中央圖書館聯合舉辦,旨在促進古典詩詞的創作風氣、提高市民文化修養。從1991年至今,香港詩詞大會每年一屆,已成功舉辦了26屆,每一屆都有優秀的作品出現。第26屆全港詩詞創作比賽頒獎典禮現場。
  • 他曾與張國榮譚詠麟齊名,一句話得罪行業高層,後被全香港嘲笑
    哈嘍小夥伴們大家好,這裡是小編目目,接下來小編將給大家帶來一些娛樂方面的新聞資訊,如果有你感興趣的內容,別忘記關注一下小編哦~他曾與張國榮譚詠麟齊名,一句話得罪行業高層,後被全香港嘲笑。我們都知道張國榮、譚詠麟這些歌壇神話,但大多數人都不知道,曾經有一個人和他們齊名,他就是蔡楓華。但是現在蔡楓華幾乎已經銷聲匿跡,究其背後原因,也是讓人感慨萬千,十分唏噓。蔡楓華在八十年代的時候,是香港著名歌手與唱片騎師,同時也是非常出色的節目主持人。因為他生有雙很厚的嘴唇,所以大家還給了他一個「紅唇王子」的綽號。
  • 張家輝普通話至今被嘲笑,香港藝人要不要學下普通話
    「渣渣輝」因為國語不行被嘲笑也不是一天兩天了,2009年他主演大陸製作的電影《紅河》,在首映禮上就吐槽過。從此他就常被提名「普通話最差的香港藝人前三名」之類的民間榜單,古天樂和鄭伊健常駐狀元、榜眼,第三名競爭激烈,陳豪和蔡少芬一度爭崩頭。
  • 《蝸居》話題不斷 海藻被曝原型是主持人陳蓉
    香港上市公司老總,沒文化,農民出身,因強行拆遷而東窗事發,全部符合周正毅的故事。  B《蝸居》和武漢  此劇杜撰了一個不存在的城市:江州,但事實上,主角們的臺詞中曾出現「復旦大學」等字眼,加之宋秘書落馬一事很易令人聯繫到上海官場,所以幾乎所有讀者認定故事講述的背景為上海。
  • 香港人真的比大陸人過得好嗎?看看這些,你就能找到答案
    在大多數國人的心裡香港是一個非常繁華的地方,這裡是中國乃至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所以很多內地的遊客在假期中都喜歡去香港旅遊。也正是因為如此,香港的人流量和人口密度也比較小。那麼很多人都知道香港市民其實每天都很辛苦,即使一個月賺到上萬元的薪資,還是要比我們內地辛苦的多,這是為什麼呢?
  • 何苦!正團轉業當苦力……
    目前,這部紀錄片豆瓣評分9.7業界讚嘆,《最後的棒棒》熱煞山城最值得驕傲的也是最大方的一次40桌壩壩宴2017年春節,他用自己的轉業費擺起長桌請了近400個「棒棒」來吃團年飯並每人發了一個紅包吃罷「十大碗」棒棒們紛紛揚起紅包,直道謝說這是他們當棒棒幾十年來最幸福的一天到2018年何苦的「棒棒」生涯已整整過去了4年
  • 正團轉業當苦力,何苦!
    何苦繼續與 「棒棒」們朝夕相處在一個屋簷下生活也更多地了解到了他們的家庭和他們背後的故事何苦回憶自己在「棒棒」的歲月裡最值得驕傲的也是最大方的一次40桌壩壩宴「棒棒」生涯已整整過去了4年2018年5月,何苦重出江湖這一次他帶來的是「電影版」《最後的「棒棒」》在原13集電視紀錄片的基礎上又融入了之後三年拍攝的全部內容何苦說
  • 中國退役軍人|何苦:走進山城「棒棒軍」,記錄負重前行的力量
    何苦(左)與棒棒師傅們「棒棒」,是重慶人對挑夫的稱謂,多年來,這群街頭的臨時搬運工,肩扛一根竹棒,沿街攬活,自主謀生,體現了基層勞動者爬坡上坎、負重前行的奮鬥精神。同樣來自農村的何苦,在他們身上看到一個即將消失的時代群像,也看到了自己曾在軍旅的奮鬥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