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曾十七次批註過《資治通鑑》,並評價說:「一十七遍。每讀都獲益匪淺。一部難得的好書噢。恐怕現在是最後一遍了,不是不想讀……而是沒那個時間了中國有兩部大書,一曰《史記》,一日《資治通鑑》,都是有才氣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編寫的《通鑑》裡寫戰爭,真是寫得神採飛揚,傳神得很,充滿了辯法。」近代著名學者梁啓超對此書評價也相當之高:「司馬溫公《通鑑》,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結構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後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以為藍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溫公亦偉人哉!」
《資治通鑑》為宋神宗欽賜其名。書名的意思為「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全書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由此可見,《資治通鑑》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告成。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停,涵蓋了16朝1362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通鑑》徵引史料極為豐富,除十七史外,所引雜史諸書達數百種。書中敘事,往往一事用數種材料寫成。遇年月、事跡有歧異處,均加考訂,並註明斟酌取捨的原因,以為《考異》。《通鑑》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尤以《隋紀》《唐紀》《五代紀》史料價值最高。《通鑑》也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司馬光一人精心定稿,統一修辭,故文字優美,敘事生動,歷來與《史記》並列為中國古代之史家絕筆。
司馬光為此書付出畢生精力,成書不到兩年,他便積勞而逝。他在《進資治通鑑表》中說:「臣今筋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謂,旋踵而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