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淘汰」便利店店長,便利蜂正在殺死「解憂雜貨鋪」?

2020-12-11 新浪財經

來源:財經無忌君

十三叔 | 文

花花梓 | 美

「可以解別人的憂,也能填滿自己內心的洞。」

說到便利店,很多人會把它與東野圭吾筆下的《解憂雜貨鋪》聯繫到一起。

在這個小小的空間裡,不僅裝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距離人生活最近、煙火氣最濃的地方。

日本作家村田沙耶香筆下的《人間便利店》,就將人成長中的情感和生活中的感悟與一家便利店糾纏到一塊。

科技浪潮下,傳統商業模式在被新技術不斷改造和取代,原有的客戶需求和行為正在被一串串數字重新定義和解讀。

便利店行業同樣也被捲入其中。

沒有情感的算法,能夠真正讀懂人嗎?

店長和算法,誰更「靠譜」?

成立僅3年多的便利店連鎖品牌——便利蜂,已經在全國20個城市開出了超1500家門店,累計募集自資金達15億美元。

在受疫情衝擊的市場大背景下,便利蜂超市北京地區的500多家門店被媒體曝出實現整體盈利的消息。

3年多的時間,便利蜂就可以實現盈利。這種速度超越了傳統便利店7年盈利的行業定律。

不管是便利蜂自身也好,外界對它的評價也罷。

最終,所有的結論都將這次功勞歸結於算法驅動上。

真的是如此嗎?

值得肯定的是,便利店的數據化確實給門店運營帶來的方便,但是否真的是其盈利的根本,仍舊值得我們來探討。

其實,十年前,國內便利店就在嘗試數位化轉型。只不過,能夠做的如此徹底的,目前在國內可能只有便利蜂一家。

這可能與他們之間的基因有關。

提到傳統便利店改革,就不得不提到美宜佳。

早在十幾年前,老牌的連鎖品牌美宜佳就曾在數位化上做過強有力的突破。

當時,加盟店與美宜佳總部在銷售數據和採購商品時出現扯皮等問題愈演愈烈。年輕的美宜佳管理層團隊果斷找到了解決方案——門店安裝POS系統,以此來對門店銷售和商品採購做統一有效地管理和分析。

美宜佳的這一做法,實際上是來源於7-11日本創始人鈴木敏文的經驗。

在鈴木敏文看來,「POS系統對銷售數據的詳細搜集和對銷售情況的掌握到了令人生畏的地步……可以清楚的知道什麼商品,在什麼時間段賣掉多少件,賣給什麼樣的顧客。」

只是,美宜佳大力推進門店數位化的第一步,就遭遇到了非常強烈的牴觸。這種反對聲音來自於加盟商。

在要求門店安裝POS機時,很多加盟商認為成本過高,而拒絕安裝。然而,在美宜佳總部強硬的態度下,最終,只有四分之三的門店選擇妥協,餘下的四分之一加盟商選擇與美宜佳「一刀兩斷」退出加盟。

不過,機遇總是留給激流勇進的人,命運也總會向不斷努力的人靠攏。

2007年,美宜佳在珠三角已漸成密布之勢,其統一採購、配送、POS系統初見大成。

傳統便利店的核心是人,而便利蜂的核心是算法。

相比較之下,便利蜂自從誕生下來就是以科技創新為基因。

這也註定著,在數位化的路上,便利蜂的自然生長與傳統便利店斷臂求生的改革會有著不同的效果。

便利蜂研究院負責人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便利蜂的本質是充分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通過算法驅動來更好滿足用戶的即時消費需求。

以至於,現如今,便利蜂的數位化程度已經到了令人咂舌的地步。

門店運營到底是算法可靠,還是人更可靠?

便利蜂和一位日系品牌的便利店店長給出了兩個答案。

便利蜂的運營模式,是用算法的理性替代了店長的經驗主義,並且為此,便利蜂還曾針對算法與店長的經驗主義專門做過對比。對比結果顯示,算法要比店長的經驗更精確。

便利蜂信賴算法的原因是,他們認為,人在決策任何事情的時候,會帶有主觀意識的成分在裡面,同樣,在便利店店長身上也會發生。這很有可能會導致,店長在選品、經營過程中出現不佳的情況。

在便利蜂的實際運營中,門店的貨架上需要擺放什麼樣的商品、商品如何去搭配銷售、臨期產品如何處置等問題,全部交給算法去決定和處理。

而南京一家日系便利店店長則表示出不同看法。他表示,店長的日常工作都是處於非常忙碌的狀態。這其中包括,做與店員一樣的日常工作、監督店員工作、整改日常問題,除此之外,還要訂貨並且每天進行相應的數據分析,甚至有時候,忙到連用戶運營方面都無暇顧及。離開人來做整體的判斷和分析,是不太好實現的。

因此,在算法決策和店長決策就成為了當下最重要的一個矛盾焦點。

這位店長認為,用戶需要進行溝通之後,才能更直觀的表達需求。

而便利蜂創始人則覺得,他不認為自己在做純粹的零售,而是把它當成數據業務來看。通過技術和數據不斷優化,減少人為因素,提升運行效率和效果,實現價值最大化。

一個重視人的決策,一個重視算法的決策。

不過,現階段,便利蜂北京地區的門店盈利只是整體盈利,也就是說,也有虧損的門店存在。

算法能否讓所有的門店都獲得盈利,還有待繼續考證。

0.01%的精度和少許之間

誰更貼心?

6月5日,便利蜂廣州首家門店在天河區黃埔大道西開業,成為便利蜂機繼深圳之後,在華南地區的又一家門店。

媒體在報導這一事件時,著重的提到了便利蜂的數位化內容:便利蜂廣州首家門店高度智能化。店內沒有人工收銀,取而代之是幾臺自助收銀機,顧客可以通過便利蜂APP或微信, 自助掃碼付款。

差不多同期開業的便利蜂鄭州首店也被提到門店的高度自動化運營模式。

我們拿便利店毛利最高,也是便利店重點發展的鮮食來做對比。

目前,便利蜂與7-11和羅森一樣,擁有完善的鮮食供應鏈。現階段便利蜂雖然沒有自己的鮮食供應工廠,但是,在與鮮食工廠進行合作的時候,在產品開發上,便利蜂是參與其中的,並且共同開發的產品一般不向第三方供應。

在鮮食產品的生產上,便利蜂用量化標準減少了很多不確定因素存在。

有媒體在對便利蜂鮮食產品的解讀中這樣提到,便利蜂的鮮食製作配料成分表單上沒有少許、食量這些模糊的詞彙,製作菜品的所有配方都要無比精確。

就拿關東煮來說,配料的變動會依據與當天的各項參數來進行調整。比如,湯汁的顏色下調15%,鹽度降低15%,鮮度提升15%,配比量精準到0.1克,補湯稀釋後鹽度精確到0.01%......

在加熱環節,整個操作過程中使用探針式溫度計測量產品的中心溫度,如果低於一定的標準,就需要在進行加熱。同樣在保溫上,也會對產品進行一個恆溫保存狀態。

便利蜂認為,只有將這些標準量化,才能夠保證顧客吃到口味一致的菜品,減少意外發生。

但是,這又回到一個老問題上。

有人認為,一個新品的開發,並不能完全靠數據來反饋。

「新品味道好不好,需要怎麼去改進,消費者是不會跟機器去交流,但卻會跟店員反饋。可能有人認為,飯糰有點鹹或者三明治裡面需要多加一些蔬菜,有些食品可能有人不喜歡加熱。」

試問,如果讓算法替代廚師,那還要五星級大廚做什麼?

某國內連鎖便利店店長認為,人和算法之間的溝通仍舊存再一定的障礙,算法和數據可能會反饋某一方面的問題,但不能決定全部。

技術與人、數字和溫度的平衡

當然,在理性看到算法與人之間的關係時,我們並不能以偏概全,這仍舊是一個探索過程。

便利蜂的數位化體現最為重要的一點還有自助收銀結算。不僅是普通商品,就連鮮食類商品貨架前便利蜂店內也都裝有自助售貨機。

在自助售貨機上,商品的詳細信息以及保質期等內容都顯示在上面。

不少人認為,便利蜂的一系列自助化的舉措,最終目的,可能是為了讓門店一步步邁向「無人化」階段。

不過,在便利蜂管理者的答案中卻是否定的。

技術歸技術,人歸人。數據和溫度並不矛盾。

便利蜂的數據化是為了優化流程來減輕人的負擔以及避免運營中的問題,而並不是取代人。

在人工智慧發展的今天,所有人有目共睹的一件事情是,人的某些優點,機器是無法取代的。

門店的自助化收銀給門店的店長和店員確實減少了很多負擔。避免了店員一邊結算,一邊手忙腳亂的製作熟食,讓顧客排隊等候的尷尬。

另外,我們還有無法迴避的一個問題就是,便利店在人們實際生活中獨有的「溫度」話題上。

除了,在人們心目當中具有解憂雜貨鋪的形象之外,還有人把便利店比作燈塔、冰心筆下的小桔燈。這無非是,便利店在人們生活中的必要性和便捷性。

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便利店也業務並不局限在商業上的便利,更是參與到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到店裡來的人,可能不是買東西的,而是問路的。也有可能是有人路過,需要一些緊急幫助等等。這是便利店地理位置優勢以及多年來在人們內心中沿襲下來的一種印象,也可以稱之為消費者心智。

這也是文章開頭中提到的,作家們筆下的便利店,這裡在不同的時間段映射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百態。

當然,它也會給便利店來帶了本身價值意外的附加值。

「便利店+」業務的鋪設正是資本和便利店連鎖企業所看重的。比如,家政服務、電信服務、快遞寄存等等,在與人生活息息相關的一些內容。

當我們真正了解技術的時候會發現,店員在便利店中能從被機器取代的繁雜業務中解脫出來的時候,他有更多的時間來完成商業內容之外的事情。比如,店長樹洞,比如,紅娘,比如……可以做很多很多。

未來,也許很快,可能會有另外一種更符合當下年輕人生活方式的解憂雜貨鋪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相關焦點

  • 算法「淘汰」便利店店長,便利蜂正在殺死「解憂雜貨鋪」
    說到便利店,很多人會把它與東野圭吾筆下的《解憂雜貨鋪》聯繫到一起。 在這個小小的空間裡,不僅裝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距離人生活最近、煙火氣最濃的地方。 日本作家村田沙耶香筆下的《人間便利店》,就將人成長中的情感和生活中的感悟與一家便利店糾纏到一塊。
  • 便利蜂盈利真相
    來源:品途商業評論作者 | 蘇琦編輯 | 魏佳北京是便利店荒漠這句話,正在被便利蜂改寫。誕生三年多,便利蜂已在全國的20個城市開出了超1500家門店。數位化管理,即對便利店的各環節進行數位化採集,再通過算法分析做出運營指導。通過數據驅動選址,自動進行店鋪設計;根據消費者需求輸出個性化SKU,直接給出採購、展示、上架等指導等。通過算法可以降低決策成本、提高人效,將每家店的店員維持在2-3人。
  • 瘋狂便利蜂
    圈裡人都知道老莊這次要憋個大的,卻沒想到,手握重金的老莊,這次盯上的,恰恰是這門傳統的便利店生意。 沒多久,莊辰超操盤的連鎖便利店便利蜂開始入侵我們的生活,玩法亦頗為令人咋舌:開店速度激進,店鋪大小不拘,還試水了無人貨架和共享單車,以至於行業老兵嘆息便利蜂「有錢任性、肆意試錯」。
  • 「中國版711」便利蜂啟示錄
    算法驅動:零售的智慧化升級在太平路便利蜂店熙熙攘攘的同時,十幾公裡外的銀網中心店門可羅雀。「這附近都是大廈,企業多,旁邊還有北大附中、各種培訓機構,學生也多。這會兒人少,一方面是非工作日,另一方面學生也都放暑假了。」被問及為什麼顧客這麼少時,負責人告訴記者。「但平時生意好著呢,我們這都是大數據選址,很科學。」
  • 殊途同歸:外放的海底撈和內斂的便利蜂
    而就在我應了真香預警,被基友口中的便利店所折服時,卻發現...我這周圍居然一家分店都莫得!?難道是我不配擁有品嘗便利蜂美食的機會嗎?不就是一家便利店嗎?我還就不信了,怎麼可能真有說的那麼好?全程並不需要店員的參與,因為自助結帳的高效率,所以也很少遇到排長隊的情況,這一點,比普通便利店不知道強上多少倍好嗎!據便利蜂斜土路的店長Judy介紹,儘管如此,為了保障顧客結帳的流暢性,她還是會指定一名店員站在收銀系統旁邊,幫助第一次進店的年輕人,或者使用現金結帳的老年群體。
  • 便利蜂發布年度人氣100商品榜:便利店成為品牌新窗口
    12月8日,便利蜂召開2021年供應商大會,並發布《便利蜂2020年度人氣100商品榜》,透過商品表象洞察「抗疫時期」的「變」與「不變」,最終得出新形勢下Z世代的十大消費趨勢。便利蜂執行董事薛恩遠解釋,「作為一家數字驅動的便利店,便利蜂綜合全國20個城市1800家門店的銷售量、復購率、好評度等消費大數據,對商品進行多維分析,得出這份屬於他們的排行榜。。「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表示,這體現了新一代消費者的選擇和偏好:「便利店已成為年輕人『種草』、『拔草』的重要陣地,更是品牌、產品連接Z世代的新窗口。」
  • 新活廣州丨愛上廣州,從這座城市的便利店開始……
    士多店兒時的解憂雜貨鋪散落在舊城住宅區的士多店是很多廣州80後和90後兒時的解憂雜貨鋪,幫阿媽到樓下士多店買瓶醬油、買包鹽,和小夥伴放學後一起到士多店買泡泡糖、沙士汽水、卜卜星、玻璃樽維他奶,還有老闆在士多店門口支起的小桌椅……對於廣州的年輕人來說,記憶裡的士多店也許都藏著一個與童年有關的故事
  • 二線便利店之春?鄭州破7-11全球銷售紀錄,便利蜂激進開店
    文| AI財經社 邵藍潔 編輯| 孫靜 疫情對便利店的影響正在消散,擴張再次成為各便利店品牌的頭等大事。 不光7-11準備在2021年發力,本土創新便利店品牌便利蜂也在近日發布了一個相當激進的發展計劃,號稱將於2021年開啟「高速擴張模式」。 便利蜂門店在2017年底的數量是60家,2018年年底是570家門店,2019年9月突破1000家門店。截至目前,門店數量在1800家左右。
  • 便利蜂:以數位化實現熱餐標準化 佟大為現場點評
    新京報記者了解到,熱餐是便利蜂當前最具競爭力的產品。作為現代數位化便利店代表,便利蜂將系統驅動、大數據、AI算法等融入全鏈條,讓熱餐實現標準化。同時,便利蜂對熱餐品類不斷創新,適時推出川菜樟茶鴨腿、河南胡辣湯等「家鄉菜」,滿足消費者的胃。
  • 便利蜂發布年度人氣100商品榜 便利店成為品牌、產品連接Z世代的新...
    12月8日,便利蜂召開2021年供應商大會,並發布《便利蜂2020年度人氣100商品榜》,透過商品表象洞察「抗疫時期」的「變」與「不變」。延續去年的榜單風格,便利蜂評選出十大熱餐、十大牛奶、十大零食、十大甜品等10個品類,共百款人氣單品,既有眾多知名品牌,也不乏優質但小眾的產品,如口罩、蜂質選等。
  • 便利店將迎來終局?還早
    即使在幅員遼闊的中國,長久以來人們對於便利店品牌的認知,依然停留在「7-ELEVEn」、「全家」和「羅森」上,但實際的情況卻正在發生變化。如果你認為便利蜂單純為了門店速度犧牲了質量,那你可錯了,很多擁有10多年便利店管理經驗的店長為了找茬專門去便利蜂店裡看,結果是都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遙記得,當年接受媒體採訪時,莊辰超還闢謠說, 「我們從沒說過要開1000家店,這完全不符合常識。7-ELEVEn在北京十幾年也就只開出兩百多家店,這話不知道誰這麼吹牛的。」
  • 便利蜂王紫:移動網際網路讓便利店多了一條護城河 | 北京便利店專題①
    2.便利蜂APP的核心作用是什麼?3.網際網路便利店和傳統便利店最大不同是什麼? 編者按: 2017年底,北京市商務委等四部門印發《進一步優化連鎖便利店發展環境的工作方案》,針對便利店存在的店鋪選址難、運營成本高、行政許可周期較長、搭載服務種類有限等問題,提出了具體的改革方案。
  • 《解憂雜貨鋪》讀者最多
    《解憂雜貨鋪》讀者最多   快報訊(見習記者 韓雨霽 記者 胡玉梅)12月15日,「摯愛閱讀」2017在亞馬遜中國紙質書暢銷榜中,佔前三名的是《解憂雜貨鋪》《我們仨》《寶寶第一套好性格養成書:皮特貓》;就電子書而言,看《三體全集》的人最多,《解憂雜貨鋪》再次上榜位列第二,與此同時,《福爾摩斯探案全集》以及南京作家周梅森的《人民的名義》分別位列第三和第四。
  • 在便利蜂,每一串關東煮都擁有姓名
    兩周後,這份改良後的水煮蘿蔔通過「考核」,出現在便利蜂所有門店裡,迅速成為賣得最好的關東煮單品。時值冬季,關東煮迎來黃金時間。據便利蜂統計,其門店關東煮銷售自入冬以來增長35%。帶著這些疑問,我們深入探訪了便利蜂。一塊「冠軍」蘿蔔背後的故事早年,日本便利店的關東煮銷售是有季節性的,一般夏季停售,天氣冷的時候再重新上市,10月到11月迎來銷售高潮。後來,引進電熱式關東煮鍋,加上消費者的購買熱情不減,便利店才有了一年四季賣關東煮的趨勢。看似簡單的關東煮其實做法要求很高。
  • 初中校園開了間「解憂雜貨鋪」 ,專治丟三落四還培養誠信意識
    在重慶第六十六中學教學樓樓道邊,就有這樣一間「解憂雜貨鋪」,為師生時刻供應文具用品。小鋪裡商品明碼標價卻沒人監管,學生自行選購後投幣即可。如今,教學樓內幾乎人人都知道了這樣一間誠信小鋪。在今日(5日)舉行的校園升旗儀式上,負責人丁怡文老師還以「解憂雜貨鋪」的名義,向全校師生送上一封信,呼籲大家在這件小鋪裡培養起誠信意識,並珍視誠信價值。
  • 談起便利店只想到7-ELEVEn和全家?這可能是個誤會
    即使在幅員遼闊的中國,長久以來人們對於便利店品牌的認知,依然停留在「7-ELEVEn」、「全家」和「羅森」上,但實際的情況卻正在發生變化。如果你認為便利蜂單純為了門店速度犧牲了質量,那你可錯了,很多擁有10多年便利店管理經驗的店長為了找茬專門去便利蜂店裡看,結果是都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遙記得,當年接受媒體採訪時,莊辰超還闢謠說,「我們從沒說過要開1000家店,這完全不符合常識。7-ELEVEn在北京十幾年也就只開出兩百多家店,這話不知道誰這麼吹牛的。」
  • 為什麼說未來便利店核心本質不是便利 而將是空間賦能?
    但這個結論不是我們想看到的,從上文分析得出,便利店正在向裂變的服務屬性延伸,雖然說,日系便利店和國內便利店正在往這個方向前行,不過,我們忽略了一個核心,便利店始終不能脫離便利的屬性。   是不是說,便利店的兩個本質,在未來可能會發展為:足夠便利和足夠裂變?   那麼,不談裂變,便利店還能如何往便利的方向發展?答案是:無人貨架、無人便利店。
  • 快消三巨頭謀局便利蜂 上演「爺青回」
    在便利蜂近日發布的《2020年度人氣100商品榜》中,元氣森林蘇打水、百事無糖可樂均位列飲料排名前列。  除了滿足需求,想要跟上年輕人的腳步,慢了也不行。新品和網紅單品的更迭速度和營銷方案也是數位化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據了解,在數位化打法下,便利蜂能夠做到每周汰換20%:系統會根據每家店各類商品的銷量,在同品類中自動保留高銷品,淘汰低銷品。
  • 盲目擴張,北京連鎖便利龍頭全時便利店何去何從?
    發停業函北京連鎖便利龍頭、知名連鎖機構全時便利店昨天搞了一般神操作。不過,這則推文僅「存活」了10分鐘便被發布者刪除。官宣停業後又秒撤回,是要死要活呀?當天就有記者實地探訪了多個全時便利店,貨架被搶購一空,店員稱清倉後門店關停。餓了麼平臺查詢,多數門店處於休息中。
  • 《解憂雜貨鋪》: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間解憂雜貨鋪
    這幾天,各大視頻網站上都開始播放電影版的《解憂雜貨鋪》,這讓沒有到電影院觀看過的我甚是欣喜,趕緊點開看了起來。也許是因為之前看過原著的原因,整個過程都在對比著劇本裡的情節,感覺整部劇還原度很高。當《重生》被唱出時,眼眶都溼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