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國際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國內學術理論界也予以高度關注,並從不同的層面進行研究和闡發,產生了許多思想上的共識。但是,在關於什麼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什麼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怎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些問題上還存在一些模糊認識,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與研究。
正確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的
時代背景和實踐基礎
正確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必須首先弄清楚、搞明白這一思想提出的時代背景和實踐基礎。這就要從當今中國與世界關係的歷史性變化上進行把握。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基於世界各國相互聯繫更加緊密這一基本現實,為解決事關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所倡導的重要理念,其目的是推動世界各國共同化解問題和矛盾、共同應對風險和挑戰、共同維護和平與發展、共同實現繁榮和進步。
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思想理念的提出,是對中國共產黨人歷來秉持的和平外交戰略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對長期以來外交工作經驗的思想總結和理論提升。首先,中國共產黨制定對外方針政策,歷來都是以科學分析時代特徵、把握時代主題、研判世界發展大勢為重要依據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相適應,與世界各國興衰相伴、禍福相依、安危與共的國際格局相適應,凝聚世界各國人民利益的最大公約數,一經提出就贏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和讚賞。其次,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中國共產黨人長期以來外交工作經驗的歷史總結和時代升華。最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也是由我國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以及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國際地位所決定的。
正確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進行理論闡釋
在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進行理論闡釋和學理論證的過程中,要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弄清楚、搞明白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創新意義及其精神實質。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對馬克思恩格斯社會共同體思想的創造性運用和創新性發展,這毋庸置疑。為了人類共同利益、長遠利益,在面臨日益嚴重的全球性危機時,世界各國必須求同存異、聚同化異,以儘快達成共識、形成合力來應對共同挑戰。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聚什麼同、化什麼異,必須做具體分析。應當說,在一定的範圍內、在一定的問題上、在一定的領域中是可以聚同化異的,但在事關國家根本制度等根本性問題和國家主權的原則性問題上,還是難以聚同化異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文明之間要對話,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要尊重各種文明,平等相待,互學互鑑,兼收並蓄,推動人類文明實現創造性發展」,「我們不『輸入』外國模式,也不『輸出』中國模式,不會要求別國『複製』中國的做法。」因此,對於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內涵的理解,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和分析,既要看到它有聚同化異的一面,也要看到它有和而不同的一面。
正確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
理論意義和實踐作用
第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大報告用「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本內涵和基本方略加以系統概括和精闢闡述,其中第十三條基本方略,就是「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黨的十九大報告的第十二部分「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還從政治、安全、經濟、文化、生態五個方面系統闡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內涵、實踐要求、路徑選擇。第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當代中國對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論貢獻。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多次被寫入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安理會、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決議等,這是中國理念上升為國際共識的鮮明標識。第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中國引領世界潮流的鮮明旗幟。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向世界鮮明地表達新時代中國「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的真誠願望,並倡導世界各國順應時代潮流,共同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這個重要理念一經提出,就引起了國際社會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普遍肯定和歡迎,正在成為中國外交在國際舞臺上的又一面重要旗幟。」
(摘編自《理論與評論》2018年第6期,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資深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