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一詞雖然起源於現代,但是早在唐朝,中國就已經有了「追星族」。當時的人們瘋狂追捧的不是「明星」和「小鮮肉」,而是他們最喜歡的「詩星」,大名鼎鼎的李白和杜甫就是唐代人民最喜歡的「大明星」。尤其是「詩仙」李白,他的粉絲實在是太多了,甚至連「詩聖」杜甫都曾是李白的鐵桿粉絲。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唐朝人「追星」的那些事。
唐朝第一「網紅」李白
李白是唐朝的知名人物之一,自小就才華橫溢,五歲能做詩,到了十五歲的時候,就已經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詩人了。他不斷吟詩作賦,名氣也越來越大,後來連皇帝都知道有李白這樣一個大才子,便把他詔入宮中做了翰林。李白的詩最讓人熟悉了,比如那首中小學生必背古詩詞中的《靜夜思》,不知讓多少人記憶猶新,人生中學到的第一首詩歌恐怕也非它莫屬了。還有初中時必背的《將進酒》,又讓多少人為李白那種「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俠士精神所感動,夢想著長大後也成為一個雲遊四海的俠士。
李白的詩詞風格大多數以灑脫豪邁為主,讀起來讓人心潮澎湃,感覺人生充滿了力量。而且他的性格也和詩一樣,天性「放蕩不羈愛自由」,唐玄宗聽說他才華橫溢,作詩一絕,邀請他進宮作詩。誰知李白上來就要了一壺美酒,還讓玄宗研墨、高力士脫靴、貴妃遞酒,旁邊的宦官和宮女看得心驚膽戰,生怕皇帝一怒之下殺了李白。好在唐玄宗並沒有介意,李白卻借著酒勁洋洋灑灑寫下了一首《清平樂》,然後瀟灑地離開了皇宮,只留下皇帝和貴妃在那裡目瞪口呆。
這時候李白的一個狂熱的粉絲——魏顥聽說了這件事,他本就喜歡那種文風瀟灑,讀起來讓人慾罷不能的詩,於是便發誓要做李白的「頭號粉絲」。當他聽說李白如此放蕩不羈,把皇宮都當作平常人家一樣來去自如,因此更加崇拜李白,便開始了自己的尋找李白之路。他聽說李白離開皇宮以後去了江南,就從水路出發,飄蕩了三千多裡後終於到達江南,結果李白早已經離開。魏顥沒有放棄,從此以後他只要打聽到李白的任何消息,就會馬上出發去找他,這一找就跨越了大半個中國,用了幾年的時間,終於在廣陵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李白。
李白對於這樣一位忠實的粉絲非常感動,他很快與魏顥成為了知己好友,帶著他一起雲遊四海,期間寫下了很多詩,那首《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並序》,就是李白專門寫給魏顥,為了感謝他的信任和讚美兩個人之間深厚的友誼。值得一提的是,魏顥也是一個學富五車的人,他雖然沒有李白那種與生俱來的詩詞天賦,但是在吟詩作賦方面還是可以同李白一較高下。作為李白的鐵桿粉絲,他精心地把李白創作的詩整理成了詩集,我們今天看到的很多詩,都是由魏顥整理出來的,他不愧是一位超級貼心的粉絲。
杜甫和李白,一個是「詩聖」,一個是「詩仙」,看起來好像地位不相上下,但是杜甫一直把李白當作前輩看待。杜甫比李白要小十幾歲,當年李白名噪文壇的時候,杜甫還只是一個沒有名氣的小詩人,那時的他是李白的「小迷弟」。杜甫和魏顥一樣,都想和李白成為好朋友,後來終於得償所願,杜甫在洛陽見到了李白,從此對李白「一見鍾情」,初次見面就寫下了《贈李白》,發誓要跟李白「一起玩耍」。杜甫聽說李白有一個願望,那就是想修仙,為了陪著李白完成心願,杜甫乾脆拋家舍業,跟著李白從河南到河北,再到山東,「找仙人、採仙草、煉仙丹」,路上還遇到了落魄詩人高適,於是三個人一起快樂地尋找修仙之道,弄得蓬頭垢面,完全顛覆了詩人的形象。
後來,杜甫可能覺得高適破壞了他們之間的「愛情」,於是選擇了主動退出,但是從杜甫所作的《春日憶李白》、《冬日懷李白》、《天末懷李白》、《夢李白》等詩中,仍然可以看出杜甫對李白的「一片痴情」。杜甫甚至覺得李白是自己高攀不起的大明星,如果他知道幾百年後有人用「李杜」來稱呼他和李白,恐怕會高興地跳起來,因為杜甫做夢都想不到自己可以和偶像齊名。
杜甫的「豪華粉絲團」
杜甫的詩和李白有所不同,李白生於盛世,親眼見證了開元之治時期萬國來朝和海晏河清的景象,再加上他本人性格豪放,經常仗劍走天涯,所以李白的詩大多數充滿喜悅和萬丈豪情。杜甫則見證了唐王朝由盛轉衰,經歷過「安史之亂」帶來的痛苦,所以他的詩充滿了憂國憂民的色彩,這與李白的詩風截然不同。但是俗話說:「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有人就非常喜歡杜甫這種憂鬱的詩詞特徵,他就是杜甫的鐵桿粉絲之一——張籍。
正常人追星都是有底線的,頂多是狂熱了一些,可張籍對杜甫的「愛」卻已經深入骨髓,他居然瘋狂到把杜甫的詩全部焚燒成灰,然後拌著蜂蜜吃下去。據說這樣就可以把杜甫的才華全部吃進肚子裡,然後就能轉化到腦子裡,成為第二個杜甫,寫出風格同樣憂鬱的詩。可惜張籍對人體的消化系統不是不了解,他吃進肚子裡的東西也只是讓他便秘了幾天,除此之外毫無作用。他對杜甫的崇拜固然感人,但是這種做法也實在是可笑。
大才子元稹也是杜甫的鐵桿粉絲,只不過他們二人從來沒有見過面,因為杜甫去世九年後元稹才剛剛出生。但是他對這位從未謀面的詩聖,卻一直欽佩不已,當時唐朝已經逐漸走向沒落,元稹每次讀杜甫的詩,都能感同身受,因為兩個人都是憂國憂民的詩人。杜甫一生飽經滄桑,所做的官最大也不過是一個八品的芝麻小官。他在窮困潦倒中度過了晚年,他的才華也沒有能傳給他的兒孫。杜甫的孫子杜嗣業知道,當世大詩人元稹非常喜歡爺爺的詩,於是他找到了元稹府上,求他為爺爺撰寫一篇墓志銘,元稹欣然同意,立刻就為杜甫寫下了一篇聲情並茂的墓志銘,這也算是圓了自己為偶像作詩的夢想。可惜他生不逢時,因為此時杜甫已經去世五十年了。
「追星」活動從唐朝就有,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唐朝人「追星」的瘋狂程度,絲毫不亞於現在的粉絲們,這也從某種程度上顯示出了李白和杜甫的個人能力。李白生於盛唐,詩中呈現了「萬世太平」的景象,文風灑脫不羈,是盛唐粉絲們的最愛。杜甫處於國家危亡之際,詩中透著深深的憂慮,也讓與他處於同一時代的人感同身受。兩個人的詩不僅各有特色,而且還反映著時代的變遷,因為適應了人們的喜好,當然就會被瘋狂追捧。偶爾遇到一些「極端狂熱粉絲」,恐怕他們也會覺得既無奈又好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