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是《山海經》中記載的巨人,在中國家喻戶曉,他立志追趕太陽,半路上渴死了。夸父是《山海經》名人,在七部經卷中都有出現。
夸父與日逐走,入三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桃林)。——《山海經·海外北經》
意思是:夸父不停地追太陽,口渴,把黃河、渭河的水都喝乾了,再去喝北方大湖裡的水,還是沒追到太陽就渴死了。他把手杖丟了,化成了一片桃樹林。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後士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山海經·大荒北經》
這個版本中講夸父生活在一座名為「成都載天」的大山上,耳朵上掛著兩條黃蛇,手裡握著兩條黃蛇,魯莽而神勇,他是大神后土之子「信」所生的兒子。他追到的地方叫做禺谷,就是太陽落山的地方。死在去大澤的路上。
我們在黃帝大戰蚩尤中提到過,蚩尤族當時邀請夸父族加入共同對抗黃帝的行列,最後被應龍所殺。這樣看來,夸父作為北方巨人族領袖的可能性更大,夸父既是族名又是領袖之名。
然而《竹書記年》中記載,夸父為丹朱的得力大將,善於奔逐,專門替丹朱傳送信件。
在歷代流傳演變過程中,夸父不僅改名換姓,也成家立業、有妻室了。
東南隅大荒之中,有樸父焉。夫婦並高千裡,腹圍自輔。天初立時,使其夫婦開導百川,懶不用意。謫之並立東南,男露其勢,女露其牝。不飲不食,不畏寒暑,唯飲天露。須黃河清,當復使其夫婦導護百川。——《神異經·東南荒經》
這個故事說的是,天帝派巨人夸父夫婦治水,由於治理不當,結果被罰站在東南直到黃河水清。從「樸父」這個名字,似乎可以看出二者的淵源關係。而且樸父夫婦外形也是巨人形象,開導百川的職責源於夸父飲河謂,受罰的原因是導河不力,符合古代的創世神話傳統。這裡的「樸父」與後來的「博父」,與夸父音近,很多學者認為是同一個人。
反正,夸父不管怎麼變,巨人、手握蛇、開山導水這些特徵一直沒有變。從夸父的演變,我們也能感受到《山海經》確實是中國文學的一個源頭。
很多同學一定都看過很多魔幻電影、小說中都出現過巨人國。不僅如此,現在還時常聽到有些地方發現巨人族留下來的工具、牙齒、巨石陣等證據。
希臘神話中,第一個就是奧林匹斯眾神之前的巨神族:泰坦巨神(Titan)和泰坦女神(Titaness),他們是天空之神烏拉諾斯(Uranus)和大地之母蓋亞(Gaia)最初的孩子。
荷馬史詩《奧德賽》(Odsseia)中也提到一種獨眼巨人,他們住在西西里島,是海神波塞冬(Poseidon)和水精索歐莎(Thoosa)所生。
北歐神話中世界的最初的生物是約頓巨人(Jtunn),他們誕生自冰與火之間,之後諸神才出現。
凱爾特神話中,佛摩爾巨人族(Fomor)來自愛爾蘭北方,又被稱為「海盜幫」(Fomorian)。
英國民間傳說「巨人剋星傑克」(Jack the Giant-Killer)專門以獵殺巨人維生。
印度神話中的巨人,被稱為岱提亞(Daityas)的魔神,他們的共祖是蒂緹(Diti)。
日本神話中,大天狗有著一張紅臉,高高的紅鼻子,手持團扇,身材高大並長有翅膀,穿著昔時武將的盔甲,腰際有武士刀,穿著日式傳統高腳木屐,隨身帶著蓑衣以便隨時把自己隱藏起來,和有不可一世的傲慢姿態。
作家茅盾在《中國神話研究》一書中提出:「不但希臘、羅馬和北歐各國的神話中可見,印度、伊朗、非洲和南洋各地的神話也有巨人名為Kuap,與中國逐日神話的巨人夸父,名、義完全相同。」
對於夸父逐日的動機,現在看起來是一種不合邏輯的行為。太陽是追不到的,所以後世解釋常常用「自不量力」來表示。
從故事的表面來看,夸父是先逐日,然後口渴而死。實際情況可能恰恰相反,夸父應該是先口渴,然後才逐日。神話中的「夸父飲河渭而不足」,極有可能暗示了:河渭流域曾經發生過一次大面積的、持續時間極長的嚴重旱災。作為一個逐水而居的部落,尋找新的水源是生存的先決條件。於是,夸父開始了一場向西向北尋找水源(大澤)的大遷徙,夸父(或者他的部落)消亡在了遷徙的途中。
應龍殺死夸父的說法也符合上述推測,水神應龍殺死夸父族,也表示北方的夸父族死於大乾旱,或者被善治水的應龍族打敗這一事實。所以,夸父逐日更像一場巫術儀式,夸父族領袖死於一次祈雨的巫術活動也是有可能的。
這些還原史實的說法也只是提供了一種解讀神話的視角,未必可靠。畢竟,神話的改編中,並不是每個細節都具備依據的。更多人將夸父當作太陽神崇拜的寓言,這在各民族的神話中也都是存在的。而這追趕光明、追趕時間、無畏向前、死而無憾的象徵,更像是一種行為藝術。有的人認為夸父逐日是為了給人類採擷火種,使大地獲得光明與溫暖,夸父是「盜火英雄」,是中國的普羅米修斯,九死不悔。
那麼,你贊同哪一種說法呢?不妨到社區來參與討論。
作者:W.talk《萬物說》工作室
歡迎分享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