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經》講了天地間的「道」,認為如果繼承和掌握了「道」,就可以成為大智慧之人。今天我就介紹大智慧之人的五條智慧。
一,老子《道德經》講:「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意思是:高智慧之人事情做成之後,既不佔為己有,也不自居有功。正因為不自居有功,所以功勞永遠在他身上,不會離去。因為越是自居有功,越是想得到功勞,別人會越反感,越不願意給他功勞,功勞反而容易離去。
二,《道德經》講:「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芻狗是古人在祭拜天地時用紙紮成的狗,作祭品用。這句話意思是說:天地對它演化出來的萬物,如人、動物、植物,就像對芻狗一樣對待,它不認為人就比動物或植物高一級,而是認為每種生物都是平等的。它一視平仁地看待所有的生物,非常公平。普通人往往都是對自己喜歡的事物給予讚揚,對厭惡的事物給予貶低。聖人不一樣,聖人繼承了天地之道,聖人認為天地間的人、動物、植物都是平等的,所以他把百姓和芻狗一樣的看待。在人之中,他也不認為有地位的人比普通人高一級。它具有徹底的人人平等思想,非常公平。
三,《道德經》講:「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也就是:常人貴有,聖人貴無。在古代「母」與「無」同義。普通人以自己擁有很多好東西為自豪,聖人則相反,聖人的生活往往非常簡樸,對生活條件需求很少。他認為擁有的東西少是好事。因為東西多了,是自己的累贅。比如,富人家裡財富很多,他就會時常擔心別人會綁架他、搶劫他,高地位的人總會擔心別人搶奪他的地位。所以地位高財富多,對人是有好處,但它也是一種累贅。人的地位越高,財富越多,煩惱也會越多。地位普通,生活條件少的,往往過著憂慮少的生活。像中國古代的孔子、老子、莊子,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生活都是非常簡樸,擁有的東西都少。
四,「明白四達,能無知乎」。意思是說:最明白道理的達觀之人,能達到沒有知識的程度嗎?老子講,人的最高境界是內外兩除,外不追求財富地位,內不追求知識學問。這兩種欲望都沒有之後。才是最高境界之人。
人追求什麼,就說明他缺少什麼。如果人沒有追求,就說明他什麼也不缺,是圓滿的。所以外不追求財富地位,內不追求知識學問,是對現狀知足的人,是圓滿的人。
外不追求財富地位,內不追求知識學問,需要對財富地位的好處和壞處徹底看透,對知識和學問徹底掌握,把人和世界的本質徹底看清,才能做到。
五,「絕學無憂」。就是說:如果沒有學問,就不會有憂愁。人有了學問之後必然會去幹事業,以便為自己謀得財富或地位。在追求財富地位的過程中,就會有很多的煩惱憂愁。一個嬰兒沒有任何的學問,自然就不去做什麼事情,所以也就不會有任何的憂愁。人得到了高地位之後,就會害怕失去,所以在世上只有學問越少,地位越平常,憂愁才會越少。
你對本文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