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大智慧之人是怎樣的境界

2020-12-14 今說老子

老子的《道德經》講了天地間的「道」,認為如果繼承和掌握了「道」,就可以成為大智慧之人。今天我就介紹大智慧之人的五條智慧。

一,老子《道德經》講:「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意思是:高智慧之人事情做成之後,既不佔為己有,也不自居有功。正因為不自居有功,所以功勞永遠在他身上,不會離去。因為越是自居有功,越是想得到功勞,別人會越反感,越不願意給他功勞,功勞反而容易離去。

二,《道德經》講:「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芻狗是古人在祭拜天地時用紙紮成的狗,作祭品用。這句話意思是說:天地對它演化出來的萬物,如人、動物、植物,就像對芻狗一樣對待,它不認為人就比動物或植物高一級,而是認為每種生物都是平等的。它一視平仁地看待所有的生物,非常公平。普通人往往都是對自己喜歡的事物給予讚揚,對厭惡的事物給予貶低。聖人不一樣,聖人繼承了天地之道,聖人認為天地間的人、動物、植物都是平等的,所以他把百姓和芻狗一樣的看待。在人之中,他也不認為有地位的人比普通人高一級。它具有徹底的人人平等思想,非常公平。

三,《道德經》講:「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也就是:常人貴有,聖人貴無。在古代「母」與「無」同義。普通人以自己擁有很多好東西為自豪,聖人則相反,聖人的生活往往非常簡樸,對生活條件需求很少。他認為擁有的東西少是好事。因為東西多了,是自己的累贅。比如,富人家裡財富很多,他就會時常擔心別人會綁架他、搶劫他,高地位的人總會擔心別人搶奪他的地位。所以地位高財富多,對人是有好處,但它也是一種累贅。人的地位越高,財富越多,煩惱也會越多。地位普通,生活條件少的,往往過著憂慮少的生活。像中國古代的孔子、老子、莊子,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生活都是非常簡樸,擁有的東西都少。

四,「明白四達,能無知乎」。意思是說:最明白道理的達觀之人,能達到沒有知識的程度嗎?老子講,人的最高境界是內外兩除,外不追求財富地位,內不追求知識學問。這兩種欲望都沒有之後。才是最高境界之人。

人追求什麼,就說明他缺少什麼。如果人沒有追求,就說明他什麼也不缺,是圓滿的。所以外不追求財富地位,內不追求知識學問,是對現狀知足的人,是圓滿的人。

外不追求財富地位,內不追求知識學問,需要對財富地位的好處和壞處徹底看透,對知識和學問徹底掌握,把人和世界的本質徹底看清,才能做到。

五,「絕學無憂」。就是說:如果沒有學問,就不會有憂愁。人有了學問之後必然會去幹事業,以便為自己謀得財富或地位。在追求財富地位的過程中,就會有很多的煩惱憂愁。一個嬰兒沒有任何的學問,自然就不去做什麼事情,所以也就不會有任何的憂愁。人得到了高地位之後,就會害怕失去,所以在世上只有學問越少,地位越平常,憂愁才會越少。

你對本文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以柔克剛,才是大智慧
    《道德經》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經書,其中蘊含著無窮道理,被人們譽為萬經之王。在《道德經》第四十三章寫道:「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以柔克剛,是事物的一種規律,也是一種大智慧。
  • 《道德經》中的大智慧:不爭!能做到的人都不簡單!
    不爭,《道德經》裡的大智慧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道德經》第8章)這句話我們比較熟悉,意思是最高尚的品格就像水一樣,水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老子在《道德經》第22章,用嚴密的辯證思想重申不爭的原因,以及不爭可以達到的人生最高境界。
  • 聽魏文俊教授講《道德經》,跟老子學職場大智慧
    近些年來,魏教授廣泛涉獵哲學和國學,策劃並主講了「跟老子學大智慧-國學元典《道德經》講座」,解讀大哲學家老子的思想,讓大家充分體悟「道可道,非常道」的玄妙,領略「無為而治」的大境界、大智慧。
  • 《道德經》:到底要怎樣做,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修道境界?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的喜好都不同。同時,因為每個人對事物的認識不同,造成了他對自己、對外物、對生命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很多人得知《道德經》能指導一個人修道,但是這個道,到底要如何修?他是不清楚的。一來是因為《道德經》是古文,裡面所講的內容,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修道要如何對待外界的事物,不大清楚;再一個是沒有人指導,對於一個人要如何修道,甚至到底要怎樣做,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是不清楚的。關於一個人具體要如何提升自己的修道境界,在《道德經》中也有所提及。在第十六章中,有這樣一句話,就道出了修道的「進階」方式。我們來看看原文。
  • 依託道德經和金剛經,說說尼採、王國維、宋代禪宗的三重境界
    解讀國學的巔峰之作《道德經》,期待讀者能夠通過我的視角,重溫經典,借鑑古人的思辨精神,打磨屬於自己的生活。老子給出了答案,「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歷史上拜讀《道德經》的人很多,對《道德經》的解讀就更多了!如何解讀這句話?我覺得可以這樣解釋!
  • 《道德經》裡面的生命大智慧-修身立命得一之德用
    前言:《道德經》是道家的經典,是道家必修的經典之一,也是道家立教成為道教的基礎理論之一。從老子以來,《道德經》都被後世奉為修行佳臬,是通往了悟宇宙根本大道的根本至理。歷代的修行成就者,無不對《道德經》有很深刻的體悟並切身實證。這也是通往覺悟之路,以實證修行獲得究竟人生的通天大道。
  • 《道德經》中的「聖人」出現了32次,他們是一群怎樣境界的人呢?
    聖人的境界,不是一般人可以揣摩的。還有人對奇人異相的看法和態度是「不敢苟同」,因為這些人跟我們長得不一樣,但是真正會看相的人會把這些人分為「清、奇、古、怪」之相,並給他們以很高的預言和評價。而那些風景秀麗之地的境界,也通常在人跡罕見之地,因此最美的風景總是伴隨著「為伊消得人憔悴」、「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求索境界,「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樣心神憔悴後的釋然境界。而《道德經》歷來不但是修煉之人的精神總綱領,更是無數人希望提升人格修養的指路明燈。如果你想提升精神境界,獲得人生智慧,讀懂《道德經》,就對了。
  • 《道德經》:層次低的人複雜,境界高的人簡單
    為人之道:層次低的人複雜,境界高的人簡單。《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顏色太多讓人眼花繚亂,聲音太多讓人耳朵分辨不出,味道太多讓人感覺失調,縱情打獵讓人身心張揚發狂,稀奇的寶貝,常常讓人為了得到而不擇手段。
  • 《道德經》中10句至理名言,道盡無窮人生智慧,蘊含大智慧話
    《道德經》又名《老子》,是春秋時李耳的哲學著作。李耳非常睿智,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見,人們都尊稱他為道德經。《道德經》中10句人生哲理,睿智深刻,蘊含大智慧。,乃所謂&34;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 道德經的智慧之十八:大白若辱
    各位喜愛道德經的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我們來繼續講解道德經第41章。這一章的前半部分內容,很多人都比較熟悉,但是自己仔細琢磨卻非常富含智慧。大多數人比較熟悉的是這一章的前面四句話。上士這裡指的是比較高明的人,這幾句話的意思是比較高明的人,聽到了正確的理論,比如道,他們會努力去踐行。造化中等的人,聽到了正確的理論,比如道,他們會將信將疑。而那些下等的士人,當他們聽到了道這種大智慧的時候,他們會哈哈大笑。
  • 《道德經》中最睿智的一句話,僅12字,道盡「爭」的最高境界
    老子在2000多年前的道德經裡面提到過,不爭再是最高境界的爭!但是,現世大部分的人都對此疑惑,「不爭,豈不是消極的生活態度?」接著,老子又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這句話其實就是在說,只有不爭者反而能夠獲得勝利。不爭是一種境界,像楊絳這樣,天生不愛爭的人,本身就贏了。
  • 《道德經》中的大智慧:不爭!能做到的人都不簡單!
    (《道德經》第8章)這句話我們比較熟悉,意思是最高尚的品格就像水一樣,水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老子在《道德經》第22章,用嚴密的辯證思想重申不爭的原因,以及不爭可以達到的人生最高境界。「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高明的領導如何管人?《道德經》:領導的4種境界
    很多人把管理者和領導者當成一件事,覺得管理就是領導,領導就是管理。其實,這是一種極大的誤解。管理者,讓人服從;而領導者,讓人追隨。那麼,高明的領導是怎樣管人呢?今天,我先給你講一個僕人裡奧的故事,然後再說說《道德經》中領導的四種境界。
  • 解讀《道德經》的五重境界
    第1個是多數人都聽過的,就是王國維說的做學問的三重境界:1 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2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3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根據我研習《道德經》的經驗,以上三種說法我都可以根據自己切身的體會說出個一二三。
  • 道德經,這本帝王之書一般人都不會看
    道德經,太深奧,一般人都看不懂,它不是一本匹夫平民所能看的書,為歷代帝王必須讀透的一本經書,所以也稱作為:帝王之書。之所以平民不看,是因為平民用不上,帝王之書,是寫給管理者、當權者看的大智慧。即是在今天,這本書的思想,仍舊離大部分人很遠。
  • 玄解《道德經》之「道」
    《道德經》開篇第一章就講述了什麼是道,老子所說的道指的是天地萬物的本質,揭示了「道可道,非常道」。道可以用言語描述嗎?當然可以,但那卻是經過人的主觀作用的所謂的「道」,也正是因為人有主觀能動性,所以人對道的理解或多或少都會出現偏差,又或者會不盡全面。
  • 道德經為我們描述的境界——學習道德經的目的
    老子通過五千言的道德經(老子),為我們描述了一個什麼樣的境界?簡單的說,就是得道或者成佛的境界。在道德經中有得道的途徑和方法,非常的明確。在老子提出「道」這個概念之前,我們只有天、地、人三才。這天地人所處的、老子比做橐籥(風箱)的空間,像不像由長、寬、高組成的三維空間?那麼我們如何從三維空間進入到四維空間呢?所謂四維空間,就是比三維空間多了一個時間軸,而道、一、二、三、萬物就是這個時間軸上的坐標,順著這個時間軸,我們就可以瞬間從萬物反回到「道」這個境界,這就是得道!道德經或佛經所描繪的所有美好的境界。
  •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道德經》中的大智慧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一部《道德經》,不可不讀之寶典!
  • 《道德經》:人生最高境界,就是「無」
    很多人都是認同這樣的人生觀念,因此許多人在人生中都是過於忙碌,好像今天不能得到的成就,到了明天就會灰飛煙滅一樣。而形形色色的追求成功的「快節奏」,到最後讓整個社會都變得如此浮躁不堪。對於人生來說,我們究竟是要採取一個什麼樣的人生態度,最後才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呢?
  • 《道德經》:靜而不爭 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老子的《道德經》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生最高的善像水一樣,滋養萬物而不爭,水總是停留在眾人不願去的低洼之地,這樣拼的,最接近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