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1978年以來,中國在經濟與社會領域實施了廣泛且深入的改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40年來,中國人均GDP增至8800美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1978年增長了23倍。中國已從人均收入低於撒哈拉地區的貧窮國家邁入了中高收入國家。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達到了30%,對東亞經濟增長貢獻達到70%。中國作為全球大國,更是區域大國。尤其是,東協是中國最為主要的近鄰之一,在地理、經貿、人文及交通等方面都與中國有著越來越密切的聯繫。中國的改革開放及經濟發展對東協有著廣泛且深遠的影響。從四十年的發展歷程看,中國與東協的關係始終處於不斷變化且相互加深影響的過程,從最初中國吸引東協較為先進國家的投資,到中國與東協密切合作形成全球產業鏈,再到現在中國日益成為東協主要的出口市場並有大量的投資及遊客前往東協,中國已成為東協重要的經濟增長動力,尤其是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為東協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作為東亞地區負責宏觀經濟監測的國際組織,東協與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AMRO)自2011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東亞經濟風險監測、維護東亞區域經濟和金融穩定。10月25日,AMRO發布了《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進程,展望及對東協影響》報告,從區域視角分析和總結了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經驗、與東協的關係以及展望。以下是報告的主要觀點。
一、 中國改革開放的邏輯、進程與方向
1978年到1998年的二十年的改革主要聚焦於退出計劃經濟體制,逐漸更多地依賴市場機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中國通過對生產者的激勵,進一步促進了市場經濟的發展。國有企業被賦予了更大的自主權以及允許更多的競爭,從而提高了生產效率。然而,此期間出現了高通脹以及周期性的經濟過熱,不少國有企業債務高企,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也較快增加。為了應對這些早期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改革更為重視改革要素市場,提高資本和勞動生產率。私營企業的生產和就業大幅增加。政府建立了更為系統性的監管框架,進一步放寬了引進外資(FDI)政策。這些政策措施幫助中國經濟提高了生產水平,並獲得了先進的技術。地方政府相互競爭,促進了經濟增長,也有利於吸引外資。
1998年以來的二十年改革重點是進一步融入國際貿易體系、深化改革,並有力應對全球金融危機。首先,加入世貿組織對中國是一個重要的裡程碑,此舉幫助中國吸引了更多的外資,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進一步融入全球價值鏈和獲得更先進技術。中國還從多方面受益。首先,對外收支強勁,經常項目順差和外匯儲備不斷積累。其次,中國經濟效率和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第三,中國實施了更為堅定及快速的經濟改革,尤其是市場導向的改革大幅加強,這使得在全球金融危機前國有企業運營效率提升,而私營企業的作用也得到加強。
目前,中國的政策目標已經從追求經濟增長的速度,轉向強調經濟增長的質量和可持續性,以及宏觀經濟金融穩定。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的新發展理念,強調從高速增長到中高速增長的轉變,重視經濟增長的質量、升級經濟結構,並將經濟增長的引擎從投資轉向創新,推動綠色經濟發展。基於這一理念,十九大以來的政策舉措也強調了化解2009年經濟刺激計劃的遺留問題以及金融和房地產行業不斷上升的風險。
總的來看中國40年的改革開放十分成功,是人類經濟發展進程中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歷史上尚未有如此巨大人口體量的經濟體在如此長的時期內實現高速經濟增長,並從高度封閉融入了全球經濟。中國的改革開放的成果是多方面的,進展涵蓋經濟、金融、市場、政策及社會等各個方面。以下是AMRO對中國各個領域的改革開放進程的總結。
二、改革和增長的成就以及挑戰和機遇
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進展,中國已從低收入國家進入中高收入國家行列,但成功轉型為發達經濟體絕非易事,仍需「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首先,中國人口老齡化加劇,農業部門的富餘勞動力減少,中國將不再受益於勞動力從第一產業轉移到第二和第三產業再分配過程中全要素生產率的快速提升。同時,針對人口老齡化,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策框架來緩解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其次,地區差異和收入不均未來可能會繼續存在。第三,由於去槓桿化需要時間,較高的企業債務和金融部門槓桿相關的遺留問題對宏觀經濟和金融的穩定也構成風險。第四,國有企業享受的優惠待遇可能會阻礙整體效率的進一步提高,當局在實現國有企業改革目標的過程可能會面臨決策困難和進展不平衡的問題。第五,過去快速增長導致嚴重的環境和汙染問題將繼續形成挑戰。最後,外部摩擦和不確定性(尤其是來自美國在貿易和技術方面日益嚴重的保護主義政策所產生的外部摩擦和不確定性),將成為中國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挑戰。
展望未來,中國也有諸多發展機遇推動進一步的可持續發展。首先,中國已經展示了接受、採用和應用新技術並加以改進或創新的能力,這將成為未來生產率增長和經濟發展的關鍵驅動力。其次,中國已經建立了越來越多的大型本土私營企業,其在全球市場上擁有強大的品牌和不斷上升的地位,將引領中國競爭海外市場。第三,持續城鎮化將進一步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創造就業,並繼續成為增長的重要因素。第四,財政政策仍可在促進和支持供給側改革以及提供逆周期緩衝以應對衝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它還可以在改善公平和包容性以及縮小地區差異方面發揮更有效的作用。此外,「一帶一路」倡議有可能大幅促進區域互聯互通,增加跨境投資和貿易,推動區域增長,進而使中國和本地區獲益。
另外,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有發揮影響力的很大空間。雖然中國仍是新興市場經濟國家,但已經對全球經濟發展尤其是中小落後經濟體的發展作出貢獻。同時,中國在支持全球經濟和金融體系機制方面發揮重要影響力,尤其可以對基於規則的多邊貿易體系以及全球和區域金融安全網的發展做出貢獻。
AMRO對中國40年改革開放的進程,邏輯、挑戰及機遇可以總結如下圖。
中國改革開放的邏輯、進程與方向(資料來源:AMRO)
三、 中國與東協經濟相互融合,共同朝著合作共贏的方向發展
(一)中國改革開放的模式對東協發展的參考意義
首先,中國的改革開放經歷了農業、工業及外貿逐步升級的發展歷程。從農業改革開始,中國抓住了當時的主要矛盾——農村人口佔中國人口的絕大部分。通過農業改革解決農民溫飽,即解決了中國人口的溫飽問題。通過農業改革提升了勞動生產率,釋放了大量的富餘勞動力,為下一步大規模外資企業設立提供了堅實的人力基礎。而通過引進國外先進位造設備與技術,中國的工業開始加速升級,並通過加入WTO成為全球貿易大國及全球供應鏈的中心。中國的這些產業的改革及發展順序,對東協那些農業人口眾多、生產力低下的國家制定產業發展戰略具有借鑑意義。
其次,中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始終把握了穩妥積極的原則。中國採取了「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式。從試點開始,在積累經驗的基礎上再向全國推廣。從全局看,政策具有連貫性與穩定性。從區域看,相互對比、競爭的地方政府,也增強了各個區域實施改革舉措的活力與積極性。這些政策制定順序、執行的環境及方式等,對東協的經濟改革有一定參考價值。
第三,中國的財稅改革兼顧了中央的調控與激發地方的積極性。分稅制的改革增強了中央政府轉移支付的財力,較好地平衡了地區之間的發展,並發揮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同時,稅制改革激發地方政府發展經濟,增加財力來源的積極性。這些做法對東協國家協調中央與地方財力關係及促進地區平衡發展具有參考價值。
第四,中國的金融開放與國內的適應能力較好地結合起來。中國金融業的開放沒有採取短期內完全放開的方式,而是兼顧到市場的承受能力,逐步放開。從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及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看,由於中國採取了穩妥的方式,大大減少了外部危機對中國經濟的衝擊,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這對那些國內市場不夠發達、抗衝擊能力不強的經濟體,提供了一個金融業開放的思路。
(二)中國與東協之間的貿易和投資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不斷深化和發展。
在中國開放初期,東協的資本成為中國吸收FDI的組成部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並實行貿易自由化後,中國迅速成為東協經濟體的主要貿易與合作夥伴之一。一方面,東協受益於中國市場對消費品、大宗商品和資本品的需求增長;中國作為區域內製造業特別是電子產品的供應鏈中心,也帶動了東協相關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中國也受益於東協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帶來的出口增長、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的增加,以及東協工業化的不斷發展。全球金融危機後,東協與中國的貿易往來快速增加,反映出東亞對歐美出口大幅下降後區域需求再平衡調整。近年來,中國增加了對東協投資的規模和範圍,中國居民快速增長的出境旅遊對東協的服務業有關鍵性的推動作用。此外,隨著中國企業在產業升級、技術、製造工藝、物流和庫存管理方面的發展,一些製造業開始轉移到東協國家,以應對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2013年以來,中國實施結構調整,重視消費在經濟的推動作用,為東協的消費品出口到中國帶來了龐大的市場。
另外,中國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和全球金融危機的政策幫助東協紓解了壓力,增加了區域經濟抵抗衝擊的能力。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當局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確保了東亞區域貨幣在1997~1998年最困難的時期內沒有進一步下跌。全球金融危機期間,中國實施的大規模逆周期宏觀經濟政策維持了相對穩定的經濟增長,並通過進口大宗商品和其他貨物,有力支持了東協經濟。
中國改革開放進程與東協間的影響與促進關係
(三)展望未來,中國與東協將更廣泛更深入地增強經濟一體化,前景光明。
中國和東協是天然的合作夥伴。近年來,雙方在發展能力、收入增長以及跨境貿易和投資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事實上,中國認為東協是最有可能接受與其加強經濟聯繫的地區。東協10國也認識到在基礎設施投資、旅遊業、製造業和數位技術領域與中國進一步融合所帶來的巨大利益。中國與東協在未來持續的經濟增長與貿易融合將加強一體化進程,並從中共同受益。
中國與東協經濟合作發展的進程與展望
中國與東協之間的貨物貿易將繼續蓬勃發展。這不僅將促進市場規模擴大,也會強化貿易合作,通過利用資源稟賦的互補性促進生產,同時將一些製造業從中國轉移到東協。中國對東協的資本品出口預計將大幅增加,中國和東協對知識密集型產品的進出口將繼續大幅增加。此外,隨著中國中產階層的擴大,東協將對中國出口大量勞動密集型的產品。
由於中國遊客的進一步增加,預計東協的旅遊收入將大幅增加。東協來自中國遊客的收入可能快速上升。首先,訪問東協的中國遊客數量顯著增長。其次,中國的人均收入到2035年預計將增加1.3倍,其在東協地區的人均支出也將大幅增長。
更加廣泛深入的經濟合作,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將促進中國與東協間的直接投資。此外,一旦中國進一步開放資本項目,中國居民對東協的投資組合將增加,從而獲得更高的投資收益率並實現投資多元化。來自中國的銀行在東協廣大範圍的跨境貸款也將有力支持東協經濟的發展和再平衡。同時,東協的銀行可能會進一步強化其營運能力和在中國的布局,東協的機構投資者也將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增加對中國的投資。
在東協地區更多採用人民幣開展貿易和投資的潛力巨大,這將有利於中國和東協的經濟交流。雖然現在人民幣在東協的使用量仍然不大,但跨境貿易和投資的增加將為人民幣的推廣使用提供巨大空間,這有助於降低交易成本,使相關企業受益。基於金融市場的深度發展、持續深入的改革和良好的宏觀經濟管理,未來人民幣將逐漸成為穩定的貨幣,藉此減少本區域對美元的依賴,有助於降低東協的匯率風險。
雙方通過巨大努力鋪築了互惠互利的道路,但任務遠未完成,還需通過持續加強合作,在充分了解彼此需要和背景的基礎上不斷前行。同時,中國和東協需要進一步加強貿易、投資和金融合作,防範潛在的外部衝擊。雙方一直在共同努力加強合作,進一步提升區域經濟監測能力和加強區域金融安全網(RFSN),尤其是進一步加強清邁倡議多邊化(CMIM)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作者分別為AMRO資深經濟學家、高級經濟學家和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