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田春 通訊員王雅靜)10月24日,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以下簡稱「評價院」)和集美大學主辦,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期刊與成果評價研究室和集美大學財經學院承辦的第三屆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日暨期刊評價主任委員年會在廈門舉行。來自全國各大高校、科研機構和出版機構的200餘位嘉賓與會,分享了各自在期刊評價、期刊發展等方面的成功經驗,共話中國特色人文社會科學評價體系的未來發展。
此次論壇圍繞著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十四五」發展規劃、學科發展與期刊評價、期刊評價的理論與實踐、合作與共享等議題展開了深入的研討。全天會議中的上午議程是領導致辭、評價院期刊評價工作匯報、優秀委員頒獎和會旗交接儀式,圓桌會議主題分別為「聚焦十四五,謀劃新發展」「學科發展與期刊評價」「期刊評價理論與期刊發展現實」和「期刊評價合作與共享」。
嘉賓致辭階段由集美大學副校長謝潮添主持,集美大學黨委書記沈燦煌作為主辦方代表致辭。他向與會嘉賓介紹了集美大學建設和發展歷程。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諮詢委主任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黨組成員張江在回顧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評價中心的發展歷程後,介紹了中國社會科學院開展期刊評價工作的歷史淵源。他指出,多元的世界、多元的想法、多元的思維,需要公正的評價體制,需要從自身的學術標準、學術追求和對學術的價值綜合衡量,更需要在期刊評價這個大平臺上相互比較、對話和交流。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期刊體系的建設意義重大,他希望未來要辦好學術期刊,讓各高質量期刊在學者和學界中,有越來越高的威信和可信度。
之後由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荊林波作評價院工作匯報。首先,荊院長介紹了評價院的基本情況和開展的評價工作,如全球智庫評價、第三方評估、科研誠信等工作。他在回顧了評價院期刊評價的歷程後,在大會上提出了「關於踐行科學評價的廈門共識」。廈門共識共包含十條原則,涉及評價的政治導向、指標體系、評價方法、分類評價、同行評議體系構建、評價周期、期刊管理力和影響力、數據共享和國際話語權等方面內容。他希望通過此次會議專家學者的建議,共同完善廈門共識,最終形成科學評價的「北京宣言」。隨後,大會對評價院期刊評價的優秀諮詢委員、學科主任委員、專家委員和學科助理進行了表彰,感謝他們為中國人文社科評價工作的貢獻。集美大學黨委書記沈燦煌和北方民族大學校長李俊傑進行了社科評價日的會旗交接儀式。李俊傑校長向與會代表發出邀請,第四屆社科評價日論壇將於2021年10月23日在北方民族大學舉辦。
第三階段圓桌討論圍繞國家「十四五」規劃、學科發展與期刊評價等主題展開。聚焦「十四五」,謀劃新發展為主題的圓桌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張樹華主持,嘉賓張佔軍、馬援、李軍、李建平、陳瑋、孫立軍、吳澤群參與討論,依次進行了發言。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諮詢委員會委員、軍事科學院少將張佔軍介紹了軍隊期刊的發展情況,他認為軍隊期刊是國家期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現階段,各評價體系中對軍隊期刊的認識和評價較少,更未成立專門的軍隊期刊評價委員會。為更加充分地發揮軍隊期刊作用,將軍隊期刊納入各大評價體系,是當前構建完整評價體系的需要,也是促進軍隊期刊提升質量的迫切需要。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局長馬援描繪了未來「十四五」期間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一些前景、目標、任務和路徑選擇。他認為國家首次進行哲學社會科學國家「十四五」的專項規劃,對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學術評價要為新規劃服務。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期刊協會副會長李軍認為在國家「新供給和新需求」的背景下,學術出版面臨滿足新需求的挑戰。期刊建設發展不僅要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建設一流期刊的部署要求,加快推進期刊布局,建設世界一流期刊,還要深化科研管理制度和評價制度體系的改革,並深入推進出版體制改革。他提出建設高質量和中國特色學術期刊應該學習國際出版機構建設的經驗,建立學術出版生態系統,將學術期刊做大做強做優,採取集團化、集約化、數位化的發展模式,在國際期刊界和學術界爭奪國際話語權。教育部高校社科研究評價中心原主任李建平指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國際形勢變化的背景下,要深入學習教育評價改革發展的精神,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方向。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諮詢委員會委員、青海省社會科學院院長陳瑋介紹了青海社會科學院的學術期刊發展情況,並匯報了進一步辦好少數民族期刊的思考。他提出要堅持辦刊的正確方向,在學術期刊發展中堅持馬克思主義方向、正確的民族觀和宗教觀,並介紹了《青海社會科學》期刊發展的歷程和實踐。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諮詢委員會委員、哈爾濱師範大學校長孫立軍介紹了哈爾濱師範大學的科研、教學和期刊發展情況,並對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期刊評價工作給予肯定,特別是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評價體系。他建議學術期刊要建立青年學者支持體系、加強不同學科的可比性和期刊群的建設等。中央黨校科研部副主任吳澤群介紹了黨校科研特點、人員現狀、學科範圍和決策諮詢業務,以及公開的學術期刊和出版集團的發展情況。
圓桌論壇第二部分主題為學科發展與期刊評價,由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專家委主任委員、國務院參事、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編審柯錦華主持。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專家委主任委員、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長江教育研究院院長周洪宇認為,學術評價要深入學習國家教育評價改革的政策方針,領會總體方案中的基本精神,「破五唯」的教育評價觀體現了國家新時代教育評價的工作布屬和行動指南。期刊評價要明確新時代學術期刊評價的方向和使命。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專家委主任委員、管理世界雜誌社社長李志軍認為學術期刊要發揮引領學科、學術研究方向的作用,要引導學者對西方的研究範式進行吸收和借鑑,基於中國實踐進行學術研究。管理世界雜誌反對研究範式的數學化和模型化,複雜化的模型往往得出常識性、簡單化的結論。期刊評價專家委主任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劉尚希指出學術評價在各個領域廣泛應用,但學界尚缺乏對評價理論的研究,應該從學術生態的角度關注期刊發展規律:一是期刊各個利益相關方組成的生態系統;二是期刊生成環境的體制和機制的宏觀生態系統,關注對期刊生態環境的評價。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專家委主任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唐緒軍認為哲學社會科學的「三大體系」中,學術體系是基礎,在學術體系建設上才有學科和話語體系建設。期刊是學科規範化的引領者,學術期刊要推動學科發展,期刊聯盟和制度建設是推動學風建設的保障。最後,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專委會主任委員、中國商業經濟學會會長馬龍龍介紹了中國商業經濟學會的基本情況,並分享了學會和期刊工作結合的經驗。
下午圓桌討論環節主要圍繞「期刊評價理論與期刊發展現實」和「期刊評價合作與共享」兩個主題展開,分別由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副院長蔣穎和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專委會委員、廣東社會科學雜誌社總編輯江中孝主持。與會嘉賓武漢大學教授邱均平、南京大學教授葉繼元、《國際安全研究》主編譚秀英、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執行主編譚旭、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科技書刊部主任邱劍榮、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信息資源中心主任曾建勳、中國藝術研究院文藝研究雜誌社副社長王偉、《集美大學學報(哲社版)》副主編黃陽平、《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常務副主編仲偉民、《世界漢語教學》主編張博、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副館長張大偉、超星集團副總經理汪新紅,以及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和重慶維普的領導和專家分別進行了發言。
評價院主辦的各屆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日暨期刊評價主任委員年會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重要論述精神的具體體現,此次年會展現了評價院匯聚學術共同體,共話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和期刊評價的理念,倡導在期刊評價中充分發揮學術共同體的作用,精誠團結、群策群力,發展期刊評價理論,引領期刊發展實踐,建立科學的學術評價體系,推進完善科研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優化學術生態系統。會上,評價院提出了關於「踐行科學評價」的廈門共識,請與會嘉賓提出寶貴意見。廈門共識的十條原則倡議評價中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法,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評價原則,堅持分類評價、構建多學科、多層次的同行評議專家隊伍,尊重學術與期刊發展規律、鼓勵期刊特色化發展,構建一個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科學評價體系,堅持互利互惠、合作共贏,共享信息和資料庫,爭取在國際上發出中國評價的聲音。廈門共識的提出體現了學術評價依靠和團結學術共同體力量,匯聚利益相關人,建立合作共享機制,形成哲學社會科學評價的學界共識和社會共識,實現合作、共享和共贏,共創學術發展的未來。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諮詢委主任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黨組成員張江講話。
集美大學黨委書記沈燦煌致辭。
集美大學副校長謝潮添主持嘉賓致辭階段。
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荊林波作評價院工作匯報。
會議發布「關於踐行科學評價的廈門共識」。
大會對評價院期刊評價優秀諮詢委員、學科主任委員、專家委員和學科助理進行了表彰。
集美大學黨委書記沈燦煌(左)向北方民族大學校長李俊傑(右)交接社科評價日會旗。
會議現場。
圓桌會議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