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評價,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評價一直是頗具爭議性的課題,學術界不斷探索嘗試採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其中將引文分析應用於評價學術成果及其影響力無疑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方法。
尤金・加菲爾
德(Eugene Garfield)在上世紀60年代創建引文索引的初衷並非用於科學評價,而是希望通過作者之間的相互引用來查找文獻。這種方法符合人類創造的傳統和查詢文獻的習慣,因此引文索引一產生便受到廣泛關注和應用,尤其是在計算機支持下,大規模的現代化引文資料庫建立起來之後,使數據的獲得、加工、提取、統計變得容易可行,引文分析的功能不斷拓展。今天,藉助引文資料庫不僅可以方便地獲取所需要的文獻信息,還可以評價選擇核心期刊,定量地評價人才和成果,確定科學領域的熱點和前沿,預測科學的發展趨勢和走向,為制定科學規劃和政策提供參考依據。
南京大學於2000年5月成功研製了《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簡稱CSSCI),為開展人文社會科學評價提供了豐富的原始數據和定量化方法。以CSSCI的數據為基礎,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學位委員會主席、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副主任蘇新寧教授將專家評價和引文分析方法結合起來,推出了大型研究報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影響力報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對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20個學科的學術論著、期刊、學者、機構以及各學科的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進行多角度分析。該報告由南京大學二十餘位各學科領域的著名專家共同撰寫,洋洋140萬字,規模恢弘、內容厚重。該研究報告具有以下突出特色:
1.通過數據的統計分析,揭示各個學科領域科學研究的特徵、學科之間的差異;根據各學科論文引用文獻的數量、類型、語種以及時域等來考察各學科研究的深度、新穎度和學科發展的成熟度。
2.通過分析學者發文數量和被引次數,發現各學科較具學術影響的核心學者群;通過對機構的發文和被引統計分析,給出了機構論文總量、被引總量和篇均被引數據,為分析機構在各學科的學術地位和成果的整體質量提供了量化數據;對各學科基金項目論文的考察分析,為基金管理部門對基金項目的管理和考核提供相關數據。
3.通過對學科論文和著作的被引數據統計分析,發現和確定了各個學科具有重大學術影響力的論文和著作,展現了當前各學科的高水平論著,揭示了各學科當前的研究熱點和學者關注的前沿問題。
4.對各學科期刊進行了多角度分析,揭示了各學科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國內外學術期刊。
5.通過各學科論文關鍵詞在不同年度的出現頻次及其發展變化的統計分析,結合不同學科領域的半衰期,揭示了各學科的研究熱點、前沿領域和發展趨勢,創新性地將學科研究熱點及其趨勢的分析從傳統的定性化研究轉化為定量化的研究。
該書將以同樣的風格和內容連續定期編輯出版,相信經過若干年後,將會清晰地勾畫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生動圖景,成為了解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重要指南。
毋庸諱言,引文分析存在種種局限。但這種局限是任何一種科學研究方法都難免存在的,我們不應該據此否定科學方法本身,從而否定以文獻和引文系統為基礎的人文社會科學評價與研究。事實上,引文分析是當前人文社會科學評價中適用性和可操作性最好的方法,是實現大規模、定量化評價的基礎。社會現象的歷史性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繼承性使得文獻之間的引用成為必然,而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的利用主要表現為文獻的引用。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文獻是人文社會科學的基礎結構,沒有文獻就沒有人文社會科學。因此通過文獻之間的任何一種關係來評價和研究人文社會科學成果及相關事項應當說都是合理的。
在今後的評價中,需要進一步有機地融入專家評價,定性與定量相結合,使人文社會科學的評價研究更具客觀性和可信度,這樣《報告》將更具有影響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