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玉器鑑定的基本方法

2021-01-17 諾嘉文化

  紅山文化玉器的鑑定,除了掌握歷史上各個時期玉器的地域範圍、玉器的類型等基本特點之外,還要多讀一些記載出土玉器的考古報告,選擇知名度較高的博物館、考古所等文博單位正式出版的玉器圖錄在手,以供隨時翻閱,並且還要經常到收藏有這一時期玉器的博物館觀察實物,對出土玉器的材質、器型、紋飾、雕工等細部特徵熟記於心。如果有條件和機會能夠經常上手觀摩到經過正式考古或專家認可的館藏玉器,則是增強感性認識的最佳途徑。更重要的是,在前人以及當代被普遍認可的專家的經驗基礎之上,掌握一套適合自己的科學、實際的紅山文化玉器鑑定的基本方法。

  首先,要熟悉新石器時代各個考古學文化以及歷史上各個時期玉器的材質特徵,對常用玉材的質地、顏色、硬度、透明度、光澤以及其他物理特性準確理解和掌握。如紅山文化玉器的選材,主要是岫巖一帶的閃石玉,包括「老玉」和「河磨玉」。

  「老玉」包括原生礦和次生礦兩種。原生礦是指產於遼寧省岫巖縣細玉溝山頂原生礦採掘出來的閃石玉料。之所以稱「老」,是由於山頭有古代採玉礦坑,表明其開採時代久遠,也有別於人們通常所說的岫巖蛇紋石玉,主要產於瓦溝。

通高18.6、平口長徑7.4、斜口最寬10.7、壁厚0.3~0.7釐米斜口筒形玉器

1984年建平牛梁河遺址第二地點一號冢4號墓出土

現藏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磨玉」是老玉的一種,即其次生礦的一個品種。是指細玉溝谷兩側凹地中或細玉溝溝口東側的白沙河河谷底部及兩岸一級階地的泥沙礫石層中的閃石玉礫石。億萬年前,細玉溝頭山頂的原生玉石礦裸露於地表經過風化後成為大小不同的塊狀玉礦石,被山洪衝下山後,在河水裡與各種滾漕河中的巖石一起滾動磨擦,日久天長便磨成沒有稜角的礫石,因而被稱為河磨玉。其玉體表面經土浸、風化等原因形成石狀包裹物,表面看恰似普通的石頭,因此也有人稱之為叫「石包玉」。

  河磨玉外包石皮,內分綠色、黃色和白色,其中黃白和白玉質最佳,玉質純淨、堅韌、油脂感強,可與新疆和田玉相媲美。玉石在受沁的過程中,表面往往會形成一層氧化物,所以河磨玉一般會有紅褐色以及黃褐色、土黃色和褐黑色等外皮。考古發現研究證明,在遼寧省海城市小孤山仙人洞遺址,曾發掘出土距今1.2萬年前的岫巖軟玉砍斫器。

  此外分布在遼寧省西部及內蒙古東南部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查海—興隆窪文化,新石器時代晚期紅山文化,以及進入早期青銅時代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先民們所使用玉器的材質,絕大多數為岫巖閃石玉。因此,鑑別古代玉器,認識其常用的材質是鑑定的基礎。

高 26、脊飾長 21、厚 2.3~2.9、內孔徑 0.3 釐米附脊卷體玉雕龍

1971 年翁牛特旗賽沁塔拉(原稱三星他拉)村北出土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第二,熟悉新石器時代及歷史上各個時期玉器的造型特徵和使用方法,是鑑定古代玉器的主要步驟。在新石器時代,玉器的地域性是其主要特色。紅山文化玉器中的「C」形龍、豬龍、馬蹄形箍、勾雲形器、鴞、雙龍首璜等特色鮮明,為其他史前時期考古學文化所不見。雖然其中的部分玉器的使用功能在學術界爭論較大,但這些代表性玉器的原始宗教性與氏族首領的特權性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鑑定紅山文化玉器時,必須清楚在這一考古學文化中都有哪些類型玉器的存在,它們的大小尺寸的變化,造型中的細枝末節,並從考古學報告中分析研究每一類器形的使用方法、使用的多寡以及它們的材質區別等容易被別人忽略之處,形成自己的一套鑑別方法。

直徑22~24、曲長60.05釐米

附脊玉雕龍

傅忠謨原藏

現藏故宮博物院

  第三,時代背景下的時代風格是鑑定古代玉器的一把鑰匙。玉器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因此把握同一時期人們的精神文化的狀況,才能理解為什麼某類型的玉器產生在此階段而非彼階段,進而了解這一時期玉器的總體時代風格。紅山文化時期的人們正處於邁向中華文明的門檻階段,玉「C」形龍、豬龍、「Y」形器、勾雲形器等特殊造型,都是當時精神文化狀況的直接反應,而絕非人們頭腦一時的發熱衝動和杜撰。現今人們沒有體驗當時人們的精神世界,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創造出符合當時人們心理的玉器,所以除了刻意模仿和臆測別無他法,所製作的「紅山文化玉器」無非不倫不類,最多是形似而已。因此,研究並了解古代玉器產生的時代背景,對於學習者鑑定古代玉器是十分重要的。

通高10.3、寬7.8、厚3.3釐米

玉雕龍

1984年建平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一號冢4號墓出土

現藏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第四,玉器的紋飾以及殘留的製作痕跡是最直觀的鑑別依據。古人製作玉器時,紋飾的製作絕非僅僅追求好看,而絕大多數有其特殊的內在含義,越是久遠的就越是如此。而由於古代玉器製作年代久遠,沒有保留全套完整的加工器具給後人了解,文字記載玉器加工的程序和方法也僅僅是明代中晚期以後的事,距今也就幾百年而已。所以殘存在玉器表面的任何痕跡都是研究古代玉器製作的最佳線索,因此也就成為鑑定古玉的有力依據。

  紅山文化時期玉器表面很少裝飾紋樣,個別的如「C」形龍的額部的網狀方格紋,豬龍眼、耳、嘴部雕琢的線紋,勾雲形器上鏤空與打窪技法表現的「眉」、「眼」、「牙」等,經認真觀察研究發現,這些紋樣應具有特殊的含義,製作這些紋樣則有一套成熟的程序與工具;玉鴞、玉蠶蛹等打孔痕跡,玉箍的中空取料痕跡均是研究紅山文化玉器的製作工具與技法的最好實證。

高14釐米、寬10.4釐米

玉雕龍

北京米祥莆原藏

1954年米氏欲出售給河北省博物館未成交而後流入錦州市

1963年天津市文物公司由錦州市文物商店購得

後售給天津藝術博物館

現藏天津博物館

  另外,應該積極引進自然科學方法,來判斷玉的材料、產地及琢玉工藝。自從引進掃描電子顯微鏡照相,中紅外光譜測定,近紅外光譜測定等物理學方法,玉材的顯微結構和礦物組成問題得到了解決。從新疆和田,青海崑崙山,遼寧岫巖,河南南陽,臺東花蓮等著名產玉區礦物組成的測定,為出土古代玉器材料產地的確定提供了可靠地對比資料,再有模擬實驗和微痕研究,則解決了長期以來有關線切割和鉈切割、手刻及鉈刻的爭論。

長18.1、寬10.8、厚0.7釐米

勾雲形玉器

巴林右旗巴彥漢蘇木那日斯臺遺址出土

20世紀80年代初由巴林右旗博物館徵集

現藏巴林右旗博物館

  總之,古代玉器的鑑定,包括理論與實踐結合兩個方面,經過較長時間的實際摸索,找出其歷史發展的規律,進而總結出一套切合實際的方法,並在實踐中不斷總結,不被固有的信條束縛,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建樹。

相關焦點

  • 紅山文化的玉器基本鑑定方法
    因為近期仿製的產品,大多都是用原產地的岫巖料,只有不在遼寧的產地才會用其他材質的邊角料做仿品,可是連基本材質都不對,原則上都不屬於高仿的行列。因此鑑別古代玉器認識及常用的材質是鑑定的基礎課程,昨天群裡還有人發一個紅山文化是和田玉的笑話。
  • 紅山文化玉器鑑定的方法
    偽紅山文化玉器無包漿而言,有的只是趁熱打過蠟或是用油浸過,這種情況,用火一燒,聞一下便知。老玉新工則在加工處無包漿。3,紅山文化玉器鑑定之紅山文化玉器改作。蓋紅山文化玉器完整之名器不易得,品質之佳美者不易得。但破碎之殘片尚可得,品質低劣者尚可得。作偽者每將殘器改作或補整之。如舊璧一塊業已破碎不完,若如此出售固無人留置,即有人留置亦不能索出重價。
  • 紅山文化玉器交易在哪裡鑑定
    1,現需要我們不要停留在原有的鑑定理論上,從客觀實際出發,針對仿品的不同特點進行科學研究,深入市場,不斷總結實踐經驗,進行科學的、客觀的、全面的分析鑑定,而不是依靠帶有主觀性的推理、考證、猜測去鑑定真偽。
  • 紅山文化玉器鑑定基礎知識講解
    因此,有一些紅山文化玉器被赤鐵礦、硃砂、雄黃等礦物粉末包裹或浸染,通過放大鏡甚至肉眼就可以看到器物表面或縫隙中殘留的礦物顆粒,在水化合以及弱酸作用下,致色離子由表及裡漸進、深入地滲入紅山文化玉器內部,顏色絢爛奪目。考古發現,距今兩萬年前的山頂洞人就將大量的赤鐵礦粉末撒在山洞中,也因審美的需要,將石灰巖製成的珠子染成紅色。
  • 中國古代玉器鑑定的基本方法
    如果有條件和機會能夠經常上手觀摩到經過正式考古或專家認可的館藏玉器,則是增強感性認識的最佳途徑。更重要的是,在前人以及當代被普遍認可的專家的經驗基礎之上,掌握一套適合自己的科學、實際的古代玉器鑑定的基本方法。
  • 紅山文化玉器的特點和鑑定要點
    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玉器發展進程中,紅山文化玉器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於紅山文化分布的地域廣(內蒙古、遼寧、河北均有發現),所以在民間流傳的紅山玉器雖大量是贗品,但也有不少是真品。鑑定紅山玉器首先看材質,古時由於交通運輸不便,紅山玉器都是舊地取材,所用材質就是當地產的岫玉,其中也有老岫玉,玉的顏色主要為深綠色,也有黃色的。也有少量當地產的瑪瑙煤玉和玉髓。現在仿紅山文化玉器的材料有一部分是和田青玉也有青海玉,碰到這種材料的紅山玉器基本不要在多考慮就基本可以判定是仿品了。
  • 如何判斷紅山文化玉器的價值
    玉帶板 紅山文化玉器從用料、製作工藝、文化氣息上有著厚重深奧的內涵。因紅山文化玉器因久遠的年代、豐富的文化內涵、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受到國內外收藏家的追捧,甚至有人將其稱為「東方藝術品中的奢 侈品」。
  • 中國古代玉器鑑定的基本方法:多讀玉器考古報告
    (作者照片)  作者:洪殿旭  中國古代玉器的鑑定,除了掌握歷史上各個時期玉器的地域範圍、玉器的類型等基本特點之外,還要多讀一些記載出土玉器的考古報告,選擇知名度較高的博物館、考古所等文博單位正式出版的玉器圖錄在手,以供隨時翻閱,並且還要經常到收藏有這一時期玉器的博物館觀察實物,對出土玉器的材質、器型、紋飾、
  • 玉器鑑別,紅山文化玉器如何在其他古玉中脫穎而出?
    70年代末以來,紅山文化玉器已成為當前中國古玉研究上的一大熱點。然而冒充紅山玉器的偽製品也隨之泛濫起來。因此紅山玉器的真偽鑑別十分迫切。在玉器鑑定識別上有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就是說玉器是真的,也是史前的,但不屬紅山文化卻被定為紅山文化的玉器。
  • 紅山文化玉器拍賣價值
    紅山文化玉器是一批包括龍和與龍有關的各種動物圖案為題材的玉器群,而裝飾用的小件玉器則發現甚少,也沒有琮、鉞、璋等禮器出現。紅山文化玉器中的動物造型,風格質樸而豪放,表現手法中的圓雕、浮雕、透雕、兩面雕、線刻等已日臻成熟。龍山文化是因1928年首次發現於山東章丘市龍山鎮城子崖而得名的。
  • 紅山文化玉器工痕之淺談!
    關於紅山文化的工具問題已經爭論多年,到現在也還沒有定論,作為我等民間草根,位卑言輕之徒談論此話題,似乎有點不自量力,然心中有話不吐不快,網友可以批判揚棄之心態閱讀,但凡得到點點些許認同,也倍感欣慰了。 關於紅山文化的制玉工具觀點無怪乎兩種:一種觀點認為:紅山文化處在新石器時期,那時工具還很落後,制玉水品還很落後,工具還很原始。
  • 高古玉收藏-紅山文化玉器造型二
    生殖圖騰崇拜在紅山文化玉器中範圍比較廣泛,除一些較直觀表現男性與女性的生殖器外,其它大多以動、植物或幾何形狀出現在紅山文化玉器群中。比如前些年,我們的專家還不承認紅山文化玉器中有人物形玉器,但沒過兩年正式發掘時就出現了,這應當不足為奇。還有,我們一些專家常常以正式發掘出土器為樣品,在鑑定工作中按圖索驥,與出土器稍有不同,則給予全面否定。作為歷史唯物主義者,我們必須學會客觀的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武斷霸道不能單純理解為對事物的客觀認知問題,水平問題。實際上反映出來的是思想意識問題。
  • 紅山文化曾經對東北影響很大,周邊文化器物紛紛模仿紅山玉器
    70年代末以來,紅山文化玉器已成為當前中國古玉研究上的一大熱點。對紅山玉器高水平的鑑定與深層次的研究分不開。從我國北方地區來說,又有一個處於同一歷史時代的玉器,卻屬於不同文化而又彼此相似的傳承和影響的問題,如吉林省西北部、黑龍江省西南部類似紅山玉器的發現已日漸呈現出來。
  • 為什麼玉器鑑定不能忽視「原料鑑定」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戰國絞絲紋玉龍佩古代玉器的鑑定方法可以簡單歸納為五個字,即:料、工、型、紋、沁國家博物館新石器時期紅山文化勾雲玉佩而這位網友發來的圖片,恰恰玉料特徵非常明顯,該玉器的形制摹本為紅山文化勾雲玉佩
  • 漫談古代玉器的幾種鑑定方法
    在古代玉器收藏過程中,真偽鑑定始終是無法迴避的重要環節。如何掌握古代玉器的鑑定方法,是每個玉器收藏愛好者的必修課題。古人說:術業有專攻,聞道有先後,如是而已。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古代玉器的鑑定。簡單來說,古代玉器的鑑定方法可以總結歸納為五個字,即:料、工、型、紋、沁。
  • 新石器時代玉器的鑑定要點
    據考古和歷史研究證實,中國玉器誕生於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早期,至今已有8000餘年的歷史,其間創造出了無數璀璨的玉文化歷史遺存,尤其是舉世矚目的紅山文化玉器和良渚文化玉器,更是為新石器時代的中國玉器譜寫了燦爛光輝的篇章。
  • 紅山玉器認定需要注意的問題
    相對困難的,是面對一件確有年份的東西,我們判定它是否歸屬於紅山文化。我發現,有很多紅山收藏愛好者,甚至對什麼是紅山文化玉器都沒有搞清楚。他們根本不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或者是說,連常識性的基本概念都沒有了解,完全陷入到了一種照貓找虎的模式中了,這樣是不行的。
  • 紅山文化玉器的種類
    紅山文化是我國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這一古老而內涵豐富的文化主要分布在內蒙古 、 遼寧西部 、 河北北部等北方地區。紅山文化年代久遠,並且內涵極為豐富,乃中國遠古文化的精華。 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結果,依據紅山玉器的造型特點、使用功能,紅山文化玉器可分為裝飾類 、 工具類 、 動物類和祭祀類四種類型。
  • 紅山文化「勾雲形佩」,被低估的紅山文化玉器
    ​紅山文化「勾雲形佩」於1973年胡頭溝墓首次發現,屬於紅山文化三大典型玉器之一,但與「玉龍」、「玉豬龍」相比,勾雲形玉器的在普通大眾中的辨識度並不高,其價值也遠遠被低估了,更直觀的體現就是它的成交價普遍偏低。
  • 紅山文化玉器的價值究竟多高
    紅山文化玉器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玉器。紅山文化玉器最早發現於遼寧省凌源市與建平縣交匯處的牛河梁遺址,1942年考古工作者曾在那裡見到一件勾雲紋玉佩。紅山文化出土的成批玉器中多數為動物造型的裝飾品,構成這一文化的顯著特徵。玉雕工藝水平較高,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玉器有豬龍形缶、玉龜、玉鳥、獸形玉、勾雲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