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取名網站截圖
今年8月,奧地利維也納美泉宮動物園的大熊貓「陽陽」誕下了一對龍鳳胎。在為雌性熊貓寶寶起名「福鳳」後,該動物園通過公開徵名和民眾投票,為雄性大熊貓幼崽取名「福伴」,意思是「幸福快樂的陪伴」,表達了當地民眾的美好祝願,也標明了熊貓寶寶的身份。
外國人學習中文時,往往也需要一個中文名字來幫助他們融入到漢語環境之中。筆者通過與一些老師和外國漢語學習者的交流,發現要起一個地道的中文名並不容易,需要深入地了解中文和中國文化。
我想有個中文名字
不論是在工作學習中,還是日常交流中,我們都需要使用名字。初到中國時,一些外國朋友就因為沒有中文名字而苦惱。
維卡是一名來自俄羅斯的留學生,現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她在俄羅斯學習中文時,老師幫助她將俄語名字Viktoria翻譯成了中文名字「維卡」。從俄羅斯的中文課堂到現在來到中國留學,她一直使用「維卡」這個名字。「但來到中國以後,我發現訂酒店、網上購物的時候都需要姓名信息,在這些情況下,如果沒有一個中國式的名字有點麻煩。」維卡說,「所以我很想給自己取一個聽上去和中國人一樣的名字,那樣在中國生活就更方便了。」
據2015年浙江師範大學對在校留學生中文名字的統計,有34%的留學生和維卡一樣使用中文譯名。與中文姓名相比,譯名可以降低對漢語的陌生感。但譯名缺乏文化內涵,不夠中國化,某些場合下使用也不夠便捷,所以中文譯名有時不能有效滿足留學生們取個地道中文名字的願望。
自己取名問題多
有了對中文名字的需要,有些外國朋友會自己取中文名字。在南開大學的留學生中,對中國文化比較了解的泰國留學生為自己取名「林如意」,俄羅斯女生取名「冷若秋」,她們的名字既好聽,又表現出對中國的了解。
但因為對中國人取名的習慣和中國文化不夠熟悉,他們自己取名時往往會出現一些問題。
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苗笑武老師發現,外國人取中文名字的時候,可能會出現盲目的現象。有的外國朋友取中文名字的時候可能只是因為某些偶然因素,比如看見某些中文名詞產生一時的興趣,便借用過來,並沒有深入了解文字的真正含義。有的外國朋友的中文名字的意義可能流於表面化,過於簡單。另外,中文裡面的同音字、同音詞非常多,外國朋友由於對這方面的語言現象了解不夠深入,可能在取名字的時候,會無意中讓自己的中文名字跟一些貶義詞或特殊意義的詞彙出現同音「撞詞」現象,從而鬧出笑話。
錢德勒·萬斯來自美國,他已經在中國上海工作6年了。他的中文名字叫萬正豪。剛到中國時,為了能更好地融入中國朋友的圈子,他很想給自己取一個中國名字。來中國之前,他就很喜歡李小龍的武打電影,所以他想取名李小龍,以表現自己對中國的了解和對中國功夫的喜愛。「我第一次跟朋友說我要叫李小龍的時候,他們都笑了。他們說,在中國和名人重名是很奇怪的,但當時我的中文課上的同學都覺得叫李小龍沒問題。我覺得我們還是不了解中國人的取名習慣。」
名字背後是文化
中文積累不足、缺乏文化理解等原因,造成了外國漢語學習者取中文名字時的困難。對外漢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幫他們改名、取名。這不僅是為了給外國漢語學習者起好名字,還是為了幫助他們了解中國的姓名文化。
萬正豪的名字就是請中文老師幫忙取的。他說:「我告訴老師我喜歡李小龍,老師說李小龍正直、有男子漢氣概,中文裡的『正』『豪』是這個意思,所以叫我『正豪』。她還建議我姓『萬』,因為它和我的姓『萬斯』發音很像。」老師還告訴萬正豪一個幫外國人取中文名字的網站,只要使用者輸入母語姓名和出生年月,再選取一種想要的寓意,就可以得到一個相應的中文名字。萬正豪使用後才知道中國人的名字都表達了一些美好的意思,名字中的每個字都有一定的意義。「我的老師還告訴我,中國人取名時要注意很多問題,比如名字的發音和聲調,聲調上揚的名字聽起來會更響亮。而且我聽說,好的名字還會給人帶來好運。」萬正豪說。
在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老師和中國學生也都會積極幫助留學生取名,並且十分注重名字攜帶的文化含義。對外漢語專業碩士生張慧子告訴筆者:「我們幫留學生取名時會先問他們對中國有哪些了解,選一些跟他們興趣有關的字。取名時還考慮他們的性格特點,或者找一些典型的、有文化意義的漢字。主要目的是取一個很有中國特點的名字,拉近他們與中國的距離。」名字取好後,老師和中國同學還會熱心地向留學生解釋名字的意思,幫助他們理解中國人對名字的重視。
名字,組合了不同漢字的語音、字形和語義。取一個中文名字,既是學習漢語的需要,又能幫助外國漢語學習者深入地學習漢字,理解中華文化。苗笑武老師指出:「中文名字可以幫助外國漢語學習者建立起漢語學習的身份,有助於強化漢語學習意識。同時,也會讓學習者感受到漢語學習的趣味,激發更濃厚的學習興趣。取中文名字的過程,還會促使學習者進一步去挖掘漢字的內涵和中華文化傳統,有助於他們去探索和學到更多的漢語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