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1日-14日,第53屆科隆藝術展拉開帷幕。
作為唯一特邀中國藝術媒體,謎西藝術專程前往德國科隆,採訪科隆藝術展藝術總監丹尼爾∙胡格先生(Daniel Hug),並為讀者帶來科隆藝術展現場報導。謎西藝術作為藝術中國在歐洲的特約合作夥伴,本文同步發表於謎西藝術官方帳號和藝術中國。
科隆藝術展是世界上最早的現代當代藝術展,由Hein Stünke和Rudolf Zwirner於1967年創立。1960年代,西德經濟繁榮,繼而帶動藝術市場的蓬勃發展,新一代德國藝術家和藝術品收藏家都需要一個全新的平臺進行交流和互動。萊茵河畔的科隆自然而然地成為這種趨勢的選擇。科隆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紀,地理上連接法國,荷蘭,比利時和德國,又有萊茵河提供的航運之便,自古以商業立邦,文化發展和經濟實力都非常雄厚。二戰之後,科隆成為西德的藝術中心,兼具文化和商業雙重身份的科隆匯集了一批年青藝術家和藝術品收藏家,而畫廊是這兩個群體之間的媒介。
1967年9月15日,由畫廊主Hein Stünke和Rudolf Zwirner組織的「科隆藝術市場67」在科隆的Gürzenich大廈舉辦,專注於經典現代藝術,戰後藝術和當代藝術。每年4月下旬,來自世界各地的近200家專營現代當代藝術的畫廊雲集於科隆,參加科隆藝術展。自從2009年胡格先生執掌之後,科隆藝術展逐步發展成為全球頂級的現代當代藝術展,成為各大藍籌畫廊必須亮相的一站。
科隆藝術展2019
藝術中國:今天是科隆藝術展的第一天,想必您的安排一定很滿,感謝您能抽出時間來接受一家中國藝術媒體的採訪。
胡格:謝謝光臨科隆藝術展。的確,我們平時很少見到來自中國的藝術媒體,藝術中國是第一家。
藝術中國:今年科隆藝術展共有來自25個國家的177家畫廊參展,有多少家是首次參展?
胡格:今年有26家畫廊首次參展。由於場地限制,科隆藝術展每年只能接受170-180家畫廊參展。最近幾年德國經濟比較強勁,很多國外畫廊申請參展,今年有96家德國之外的畫廊參展。
藝術中國:科隆藝術展中的「NEUMARKT(新市場)」版塊有來自5個國家的13家的年青畫廊。科隆藝術展為什麼會專門設立這樣一個版塊?入選這個版塊的標準有哪些?
胡格:儘管「NEUMARKT」這個名字是我在2017年重起的,但科隆藝術展從1980年代起就有專門的單元支持年輕畫廊。「NEUMARKT」是德語,但和英語很接近,大家都能理解。隨著科隆藝術展在國際藝術市場上影響力的增加,我們篩選參展畫廊的標準也越來越高,包括「NEUMARKT」版塊的年輕畫廊。最早我們要求年輕畫廊至少成立三年以上,後來提高到七年,現在是十年。
科隆藝術展中的「NEUMARKT(新市場)」版塊
藝術中國:為什麼是十年?
胡格:從藝術市場周期的角度看,十年是一個周期。一方面,每十年會出現一批新的藝術家和藝術品收藏家,以及一種新的藝術潮流,比如今年火爆的KAWS是在2011年Fort Worth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了「Focus」作品展之後,逐步成為新一代潮流文化的代表的。另一方面,藝術品交易市場是全球經濟的晴雨表,每十年就會有一批畫廊在經濟下滑中關閉。我們希望參展的畫廊擁有抵禦經濟周期波動的能力,有追蹤藝術潮流的能力,有發掘新藝術家的能力,所以,即使是「年輕畫廊」,科隆藝術展依然要求他們成立至少十年。
藝術中國:從2009年起,您成功地將科隆藝術展發展成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現代當代藝術展之一。您覺得這十年中,現代當代藝術市場都有哪些變化?科隆藝術展做了哪些相應的改變?
胡格:首先是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徹底改變了現代當代藝術品交易市場。在上世紀90年代,當我開始在芝加哥經營畫廊的時候,我們要為藝術家的作品製作軟玻璃照片,成本很高,但藏家可以用幻燈機放大所有的細節。我們必須繞著地球參加藝術展,可能一位藏家在A藝術展看到一幅感興趣的作品,然後回家去研究這位藝術家,然後在B藝術展去同一家畫廊,繼續聊這幅畫和這位藝術家,然後在C藝術展細細觀察之後,把畫買下來。現在,畫廊通過郵件把電子畫冊發給藏家,通過社交媒體展示藝術家的作品,藝術家也通過社交媒體展示自己,藏家只需要在藝術展上近距離感受一下作品,然後就可以決定購買了。
在購買藝術品的決策鏈改變之後,現代當代藝術品交易市場出現了第二個變化,就是逆全球化。直到二十一世紀初,現代當代藝術品交易市場的全球化程度很高,表現為:國際藝術展往往會吸引來自很多國家數量巨大的畫廊參展,因為所有的畫廊都需要全球化的藝術展上亮相,而收藏家也會前往這些全球化的藝術展上購買藝術品。網際網路普及之後,大部分畫廊都不再通過參加昂貴的展覽來展現自己,收藏家也無需追趕那些全球藝術展。因此,現在的藝術展都變得非常區域化。比如巴塞爾藝術展就開闢了香港展會和邁阿密展會。科隆藝術展就重造了柏林藝術展,通過柏林來輻射東歐地區。
科隆藝術展
藝術中國:2017年,科隆藝術展和柏林藝術展(Berlin Art Fair)結成合作關係,看上去兩者有一些互補的關係,比如展出的時間安排,那麼這兩個展覽會在市場營銷,參展畫廊和藏家和訪客資源等方面互相分享嗎?
胡格:事實上,科隆藝術展擁有柏林藝術展。2017年,在原先的柏林藝術論壇艱難維繫的時候,我和柏林藝術論壇的管理團隊和擁有者進行了很多討論,並幫助他們。現在柏林藝術論壇改組成為柏林藝術展,從2018年的情況看,效果很好。地理上,科隆到巴黎和布魯塞爾的距離,短於到柏林的距離。科隆藝術展輻射的是德國萊茵地區乃至西歐國家。柏林藝術展位於德國的首都,柏林在近十年湧入的年輕人非常多,他們正在形成新的藝術品購買力和藝術品位,所以柏林藝術展會更側重於年輕畫廊和新興藝術家,此外,柏林藝術展輻射的是德國東部乃至東歐國家。
藝術中國:你不擔心科隆藝術展和柏林藝術展之間有競爭嗎,畢竟都在德國?
胡格:不擔心,事實上,只有一家常年參加科隆藝術展的畫廊在2018年轉向了柏林藝術展。
藝術中國:現在世界上有大大小小很多藝術展,相比而言,科隆藝術展的「金錢味道」是比較淡的。很多藝術展都會採取一種更實用的態度,即,市場需要什麼,我就推薦什麼。你如何評價科隆藝術展採取的這種不太合潮流的理念?
胡格:首先科隆藝術展的擁有者是科隆會展集團,科隆會展集團是隸屬於科隆市政府的,我們對商業和經濟方面的考量比其他會展要少很多。但這不是關鍵,關鍵是,作為一個植根德國五十多年的藝術展,我們深知德國收藏家可謂是世界上最理性的收藏群體。德國人購買一件心儀的藝術品時,會先回家查清楚藝術家和這件藝術品的故事,寧可當回頭客多付幾千元,也不願意衝動地當場「撿漏」。此外,和亞洲藝術品市場不同,歐洲藝術品市場非常地理性。當一個市場經歷過幾次牛熊轉換,經歷過打一折都無法出手的慘狀,收藏家們買藝術品時就會非常理性。科隆藝術展上的大部分買家都是相對純粹的藝術愛好者,比如成功的商人、律師、醫生等高收入人群,他們可能每年會購買1-3幅自己喜歡的藝術品並且持有相對比較長的時間,甚至與藝術家和畫廊主成為朋友。我對科隆藝術展的這種理念很滿意,從參展畫廊得到的反饋來看,他們也很滿意。
科隆藝術展
藝術中國:今年的科隆藝術大獎(Art Cologen Preis 2019)頒發給了Christian Kaspar Schwarm。這個決定有些令人意外,這是否意味著科隆藝術展會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培養小型機構和個人收藏愛好者上?要知道,大型機構和富豪才是貢獻成交金額的主力。(藝術中國註:Christian Kaspar Schwarm於2008年創辦非盈利網際網路平臺「獨立收藏者(Independent Collectors)「)
胡格:準確地講,今天的科隆藝術大獎是頒給「獨立收藏者」這個組織的。在過去的很多年,科隆藝術大獎都是頒發給對藝術市場有獨特並且創新性貢獻的個人或者組織,幾乎沒有商業方面的考量。「獨立收藏者」是一個非盈利機構,為私人收藏家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臺,但他們的網站上一個廣告都沒有。關於藝術品市場成交金額,老實說,各種藝術品市場報告裡基於拍賣市場(二級市場)統計出來的成交金額,對整個藝術品市場的長久發展和藝術本身的意義並不太大。
藝術中國:中國的現代當代藝術品市場發展非常快,一個由年青藝術家,新興畫廊和新一代收藏愛好者組成的藝術生態系統正在形成,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的現代當代藝術品市場十分開放和國際化。作為這個領域最資深的領導者之一,您對現代當代藝術品市場的中國收藏家和畫廊有哪些寄語嗎?
胡格:遵從本心。我們常說,購買一件藝術品之前,不僅要眼睛非常享受,肚子也要非常享受。眼睛享受就是視覺上吸引你,肚子享受則是這件藝術品背後的故事和藝術家的故事吸引你。這樣的話,你把一件藝術品帶回家,才能長久地擁有。2007-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藝術品市場的慘澹景象讓我記憶猶新。泡沫終究會消去,遵從本心的購買反而會帶來長期的收益。所以當我在2009年接管科隆藝術展的時候,德國的現代當代藝術品市場是全球最先恢復生機的,因為這裡的泡沫最少。
科隆藝術展上理性的德國收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