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壓力越來越大,孩子的起跑線也越來越靠前。
而且還總是夠聽到誰家的孩子2歲識字量就400多個了,誰家的3歲的孩子又會背幾百首詩了。然後看著自己的孩子,總是會有些在著急,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其實家長不必羨慕,也不必上憂心,因為早就有專家表明,超前教育根本就是在浪費時間。
《中國教育部3-6歲兒童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反對機械、大量、提前教兒童識字識數。
馬伊琍曾經就發微博稱,自己非常後悔對女兒進行超前教育。
忽視孩子的興趣,以及生理髮育狀況,執意要提早教孩子識字,那麼這個過程對孩子來說,也一定是枯燥的、痛苦的,不僅不會讓孩子愛上學習,反而會讓孩子牴觸學習。
即使家長教育孩子再心急,也要符合孩子的語言發展規律,如圖所示:
研究表明,孩子在5-7歲才開始進入到認字敏感期。這個時候,家長再去教孩子大量識字才符合孩子的發育特徵。
而過早被迫認字的孩子,雖然在 幼兒園會比不認字的孩子是更優秀一些,但是到了小學之後,優勢也就全都沒有了。
話雖如此,但是有不少家長在看到別家孩子早早地就開始識字,還是有些慌。難道自己真的就什麼也不用做了嗎?
當然不是!
如果孩子在3、4歲的時候自己表現出對識字很有興趣,那麼家長完全可以遵循孩子的發展特徵,根據寶寶的興趣正確、適度地引導認字。
那麼如果孩子並沒有表現出對識字又明顯興趣,那麼雖然機械、大量、提前教兒童識字是不可以的,但是在這個階段積極地引導,打好基礎對孩子日後的學習也很重要。
具體怎麼引導呢?
1、認字要隨時隨地
漢字是每時每刻都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的,所以坐公車、或者是一些廣告牌,或者是零食包裝袋上的漢字,家長都可以讓孩子在情境中去認得這個字。
讓孩子對漢字感覺到好玩,有興趣。原來自己吃的甜甜的果可以變成這樣的好玩的圖案(在孩子的眼裡,漢字就是一個圖案)。
2、持續不斷的輸出
孩子的記憶力是有限的,今天記住的,明天就忘了,所以想要孩子對一個詞記得牢固,一定要短時間內多次重複。
例如,今天教孩子認識「花」字,那麼在故事書或者在什麼地方看到「花」這個字,家長就要鼓勵孩子說出「花」這個字。
如果說不出來也沒有關係,家長完可以多提醒幾次,主要是讓孩子對識字保持熱情。
3、給字配畫、認識象形字
孩子在最開始認字的時候都是把漢字當成一種圖案的,而孩子往往對色彩豐富的,童趣的圖案感興趣,所以家長給孩子準備一些色彩鮮豔的識字卡片,更具有視覺衝擊力,更容易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而且識字卡也比較靈活,家長可以利用識字卡幫助孩子拼字。畢竟孩子識字的目的就是為了在生活中運用。
例如「火」,可以和「光」組成在一起變成「火光」,和「災」放在一起,組成「火災」。
還可以將「木」、「林」、「森」放在一起,讓孩子感受三個字之間的關聯。
或者是用識字卡帶著孩子做遊戲,比如爸爸說一次字,然後媽媽和孩子一起在識字卡中找,誰找到算誰贏。
4、帶著孩子持續不斷的進行親子閱讀,並且利用指讀法
帶著孩子閱讀是幫助孩子識字最有效的方法,因為識字的關鍵在於讓孩子記住文字的含義,而不是文字的長相和讀音。
帶著孩子讀故事的時候,很多孩子都喜歡一個故事重複的聽媽媽講,而且自己都完全可以背下來。
那麼等到孩子對一個故事熟悉了之後,家長就可以從泛讀變成指讀,這樣孩子就會知道這個詞在故事書中的這一頁,是這樣寫的。
讀的多了,家長沒有強迫孩子去認識,孩子也會潛移默化的認識了很多字,再然後孩子就可以從認識幾個字到只有幾個字不認識。然後也就可以自主閱讀了。
像是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就分享了自己女兒圓圓學認字的過程。
尹建莉老師說,在圓圓5歲以前,沒有教過她學習認字,只是一直堅持給她讀故事書,然後從商場、動物園、街道招牌上零零散散地認了許多字。
就這樣一段時間之後,有一次,尹建莉老師因為比較忙,所以圓圓就自己拿起書看了起來,甚至發現自主閱讀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於是越來越喜歡自己閱讀,就這樣圓圓到了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就已經達到了三年級的識字量及閱讀水平。也就是達到認識漢字2500個左右。
所以說,教孩子識字,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也需要家長多給孩子一些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