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漫遊 北京報導
2020年11月23日,由《中國經營報》和中經未來主辦的「2020中國企業競爭力年會周」盛大開幕。作為財經界具有權威性和前瞻性的盛會,本屆年會周匯聚中國商界智庫及頂級企業家思想,探尋中國經濟與企業的共同發展之路,為政府、企業、中外知名學者搭建思想交鋒和智慧分享的平臺。
北京銀行董事會秘書 劉彥雷
在24日舉行的「2020卓越競爭力銀行峰會」上,北京銀行董事會秘書劉彥雷指出,商業銀行加快數位化轉型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顯著優勢,需要進一步增強使命感和緊迫感,一手抓科技賦能、一手抓跨界合作。
三個方面推動科技賦能 深化數字變革創新
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達到35.8萬億元,佔GDP比重36.2%,產業數位化增加值達到28.8萬億元,成為了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十九屆五中全會更是提出,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在此背景下,劉彥雷認為,發展數字經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必然選擇、也是商業銀行加快數位化轉型的全新歷史機遇。
「面對服務數字經濟、深化數字轉型的新任務,商業銀行正在從思想觀念、體制機制、數據治理三個層面加快變革創新,更好發揮科技賦能的『倍增器』和『推進器』作用。」劉彥雷如是說。
在思想觀念方面,劉彥雷指出,疫情催化下,企業和個人數位化生存特徵更加明顯,商業銀行將進一步主動擁抱數字經濟時代開放、共享、連接、智能、迭代等新特徵,在恪守金融基本規則的前提下,積極變革經營管理理念,引入用戶思維、粉絲思維、流量思維、極致思維、平臺思維等網際網路思維,朝著帳戶體系與用戶體驗同向完善、存量挖掘與流量營銷相互促進、大額低頻業務場景與小額高頻業務場景相得益彰、高淨值客戶與長尾客戶齊抓共管的經營模式持續轉型。
在體制機制方面,劉彥雷指出,商業銀行將進一步學習借鑑網際網路企業扁平化、敏捷化、網絡化的管理模式,從縱向變革以職能控制為導向的組織架構,探索構建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以創新驅動為根本、以快速響應為特徵的敏捷組織;從橫向探索打破條線、部門的職能邊界,圍繞從端到端的客戶旅程數位化重塑,強化跨條線、跨部門、跨區域的業務協同,促進技術、數據、產品、業務的深度融合。
在數據治理方面,劉彥雷指出,商業銀行將持續推動內外部系統數據的互聯互通和有效整合,打破數據煙囪,構建全景式、多維度、細粒度的數據視圖;通過專業工具模型和數據分析師團隊對數據進行科學分析,提升數據洞察力,為戰略決策、產品設計、場景搭建、風險防控等提供強大支撐。
以北京銀行為例,該行已經將數位化轉型列為全行高質量發展的頭號戰略工程,制定實施了「數位化轉型三年行動規劃」和「京匠工程」數位化轉型十大項目群工程,從戰略、戰術層面明確數位化轉型的路徑抓手並持續加大投入,科技投入佔營收比重接近4%。同時,北京銀行搭建了信息技術條線、數字金融部、數據管理部、電子銀行部、金融科技公司高效協同的科技治理格局,加強分布式金融業務平臺和開放銀行技術平臺建設,積極培育科技研發團隊和數據分析師團隊,構建起無邊界、跨條線、敏捷化的數位化轉型體制機制,實現對各業務板塊和前中後臺的持續賦能,全方位打造「數字京行」。
五項「堅持」加強跨界合作 完善數字金融生態
劉彥雷認為,面向未來,商業銀行將進一步樹立開放包容的心態,堅持跨界合作的方向,善用外智,巧借外力,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全方位融入數字金融的新生態。他指出,構建數字金融生態可以從五方面著手:
一要堅持技術共創。「技術創新離不開人力、財力的大量投入,單打獨鬥很難走得長遠,開放合作才能行穩致遠。商業銀行將繼續深化與網際網路平臺、金融科技公司、科研院所等的開放合作,形成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聯合創新、協同創新體系。」劉彥雷認為,商業銀行也可以探索設立金融科技創新聯盟等組織,凝聚各家機構的創新合力,以「組團式」創新實現關鍵通用技術的高效攻關、有效應用。
二要堅持數據共享。劉彥雷指出,進一步有序整合工商、司法、稅務、海關、電力、徵信等各類信用數據,建立健全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的數據融合應用機制,才能兌現數據對業務賦能的巨大價值。值得一提的是,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擴大基礎公共信息數據有序開放,建設國家數據統一共享開放平臺」,回應了各方的殷切期待,未來將開闢廣闊空間。
三要堅持場景共建。場景是數字經濟時代商業銀行經營的「主戰場」。劉彥雷認為,商業銀行將進一步牢固樹立「開放銀行」「全景銀行」等理念,通過API、SDK等方式,與購物、出行、醫療、教育等各類生態場景高效對接,將金融服務以一種「無感」「泛在」的方式嵌入生產、生活場景之中,實現流量經營、拓客活客、價值發現。以北京銀行為例,與北京市衛健委、北京市醫管中心聯合推出「京醫通」卡,將北京銀行金融服務無縫嵌入醫療場景,覆蓋北京27家三級以上醫院,累計發卡 2451萬張,市屬門診預約率近90%,極大方便了群眾看病就醫。
四要堅持風險共防。「數字金融『技術密集、數據密集』的特徵同時也帶來了『風險密集』的挑戰。業務外包風險、數據洩露風險、網絡攻擊風險等非傳統風險愈發引起關注。」劉彥雷認為,在業務合作過程中,無論是銀行還是網際網路平臺、金融科技公司,都將切實肩負起風險防控的主體責任,嚴把風險關口、共築風險防線,防止各類風險在數字金融生態圈內交叉傳播、快速擴散。
五要堅持合作共贏。劉彥雷認為,商業銀行與網際網路平臺、金融科技公司等將堅持合作共贏的理念,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取長補短、交流互鑑,推動數字金融生態環境朝著商業可持續、風險可控、效率更優的方向持續演進。
(編輯:曹馳 校對: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