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諸子精華的集大成者(洛陽古代典籍·名人名著篇 ②)

2020-12-20 洛陽網

高誘注《呂氏春秋》清代浙江書局刻本

  我國古代典籍浩如煙海,其中不少與洛陽相關:或由洛陽人所著,或所述為洛陽事,或成書於洛陽……那些發黃的紙張背後,閃耀的都是智慧的光芒。在本系列中,我們選取部分古籍,看看它們當年的模樣。

  一則治,異則亂;一則安,異則危。

  今之於古也,猶古之於後世也。今之於後世,亦猶今之於古也。故審知今,則可知古,知古則可知後,古今前後一也。

  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 ——《呂氏春秋》

  呂氏「居奇貨」,封地在洛陽

  從洛陽市區往東走約20公裡,偃師市首陽山鎮有一個大冢頭村,相傳因埋葬秦相呂不韋而得名。呂不韋是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一生與洛陽聯繫緊密。他組織三千門客編纂的《呂氏春秋》,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司馬遷在《史記·呂不韋傳》中說:「呂不韋者,陽翟(今河南禹州)大賈人也。往來販賤賣貴,家累千金。」寥寥數語,就為我們描繪出一個精明富有的投機商人形象。而當時正值戰國末期,呂不韋並不甘心只當普通商人,他要下一盤更大的「棋」。因此,在邯鄲遇到落難的異人後,他立即意識到「奇貨可居」,可以藉機把手伸向政治領域。

  異人是秦昭襄王的孫子,當時被作為人質送到趙國,總被人看不起。呂不韋便下功夫籠絡異人,甚至將自己喜愛的趙姬也贈給他,然後花重金遊說,使異人被立為秦國太子。異人繼位後,就是秦莊襄王。他對呂不韋十分感激,很快履行了「請得分秦國與君共之」的承諾,任呂不韋為丞相,封其為文信侯,並以河南洛陽10萬戶作為呂不韋的食邑。

  可以說,呂不韋這次投資是大獲全勝。秦莊襄王在位3年去世,太子嬴政繼位,即秦始皇。他尊呂不韋為相國,稱其為仲父。

  呂不韋是一個有遠見卓識的人,他執政為相期間,首先做的便是出兵滅東周,攻取韓、趙、魏等國土地,以實現秦國統一天下的大業。

  據《史記·秦本紀》記載:「莊襄王元年……東周君與諸侯謀秦,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盡入其國。」在攻取的土地上,他又設置郡縣。其中三川郡以境內有黃河、洛河、伊河三川而得名,治所在洛陽,由呂不韋直接管轄。

  如果不是在感情的陰溝裡翻船,呂不韋在政治上也許有更大作為。可惜,他與當了太后的趙姬仍拉扯不清,後為脫身將嫪毐推薦給趙姬,一錯再錯,終致滅頂之災。

  公元前235年,忍無可忍的秦始皇將呂不韋免職,欲將其流放蜀地。呂不韋為免於受辱,飲鴆而死,被門客偷葬在洛陽北邙。

  門客有三千,人人著所聞

  就封洛陽期間,呂不韋在這裡大建宮室。他修復東周成周城並向南擴展,從而形成了秦洛陽城「東西六裡,南北九裡」的形制和規模,奠定了後來漢魏洛陽城的基礎。

  而呂不韋更為人們所熟知的,是他主持編纂《呂氏春秋》一書。為何要編這麼一部書,還得從先秦時養士的社會風氣說起。

  據《史記·呂不韋傳》記載,當時有著名的「四公子」,即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齊國的孟嘗君、楚國的春申君。他們像比賽似的一個個大量養士,門客有幾千人,在列國間有著極高的聲望。

  呂不韋有點兒鬱悶:誰養的門客多,誰的聲望就高,秦國這麼強大,這方面怎麼就落後了?他奮起直追,開始大力招賢納士,並對這些人禮遇有加,很快家裡就有了3000個門客。

  人是招來了,其中也不乏高人,可白養這麼多人做什麼?呂不韋再一看,原來「四公子」常以所養賓客能著書立說為榮,那好,這3000人有事兒幹了!他也命門客「人人著所聞」,都寫書去吧。於是,一部輝煌的集體大作很快便橫空出世。

  這是呂不韋執政期間所做的一件大事兒。他覺得此書已包羅天地萬物、古今之事,便將其命名《呂氏春秋》。

  應該說,這部書不是呂不韋親自寫的,他如此命名,有竊取別人勞動成果之嫌。但從書中內容來看,又是以他的思想為主導,有深刻的呂氏烙印。比如呂不韋致力於統一六國,在戰爭中講究謀略,便提出了「義兵」理念,即「兵入於敵之境,則民知所庇矣,黔首知不死矣。至於都國之郊,不虐五穀,不掘墳墓,不伐樹木,不燒積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得民虜而歸之」。

  公元前241年,《呂氏春秋》書成,呂不韋非常滿意。他將其刊布在秦國首都鹹陽的城門上,宣布誰能增損一字,便可得千金之賞,這便是成語「一字千金」的由來。

  古今之事備,諸子精華存

  《呂氏春秋》全書分26卷,有160篇文章,20多萬字,包括八覽、六論、十二紀,內容涉及陰陽、養生、軍事、政治、音律、自然、機械等多個方面。《呂氏春秋》不可能沒有一點兒錯誤,但呂不韋千金懸賞,卻沒人改一個字,這是為何?

  東漢學者王充在《論衡》一書中給出了答案:「觀讀之者惶恐畏忌,雖見乖不合,焉敢譴一字。」原來大家不是看不出,只是不敢說。確實,當時秦國明擺著要統一天下,呂不韋權勢正盛,《呂氏春秋》又基本算是他的施政綱領,誰閒著沒事兒去找不自在!

  不過,《呂氏春秋》的價值的確不容忽視。在先秦諸子中,它因博採眾長而被列入「雜家」。如書中有《不二》篇,對諸子思想進行評價:「老聃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廉,關尹貴清,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貴己,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倪良貴後。」呂不韋認為,「一則治,異則亂;一則安,異則危」,這些不同的思想應該統一起來。

  此書的社會歷史觀也很先進:「今之於古也,猶古之於後世也。今之於後世,亦猶今之於古也。」「世易時移,變法宜矣……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它還運用刻舟求劍等寓言故事,來說明「歷史是不斷發展的」這一道理。

  人們對《呂氏春秋》的評價很高,如司馬遷稱它「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東漢高誘在給它作注時,也說它「大出諸子之右」。

  「我收藏有《呂氏春秋》26卷,就是高誘所注,清代浙江書局刻本,上面還有大量名家題跋。」我市古籍收藏家、白河書齋主人晁會元說。高誘是東漢涿郡涿縣(今河北涿縣)人,《孟子章句》的作者。他除《呂氏春秋注》外,還作了《孝經注》《戰國策注》等。

  「《呂氏春秋》高誘注本流傳很廣,存世最早為元代刻本,國內有元代刻本6套及明清刻本近百套,存於各大圖書館。」晁會元說。 (圖片由晁會元提供)

相關焦點

  • 一部冷門佳作,呂氏春秋
    戰國時候諸侯多,可謂百家爭鳴,呂不韋要寫,就寫個集大成者呂不韋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餘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正如該書《用眾》篇所說:「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眾白也。」《呂氏春秋》的編著目的顯然也是為了集各家之精華,成一家之思想,據呂不韋說,此書對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從客觀出發,對各家都抱公正的態度,並一視同仁的。其實可以算是我國先民在2000多年前對世界萬物的探索和思考,並總結出一定的規律。
  • 《新書》:西漢賈誼的政論經典(洛陽古代典籍·名人名著篇④)
    核心提示:我國古代典籍浩如煙海,其中不少與洛陽相關:或由洛陽人所著,或所述為洛陽事,或成書於洛陽……那些發黃的紙張背後,閃耀的都是智慧的光芒。在本系列中,我們選取部分古籍,看看它們當年的模樣。  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  洛陽賈生,才調無倫  毫無疑問,賈誼是洛陽才子的傑出代表。他生活在西漢初年,是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因英年早逝,遂成世人心目中永遠年輕的賈生。只是他的才幹被低估了,正如其著作集《新書》的價值,往往被人們所忽視。
  • 《呂氏春秋》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呂氏春秋》亦稱《呂覽》,是秦國丞相呂不韋,集合門客們共同編撰的一部雜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全書共分12卷,160篇,20餘萬字。《呂氏春秋》作為12紀、8覽、6論,注重博採眾家學說,以儒、道思想為主,並融合進墨、法、兵、農、縱橫、陰陽家等各家思想。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最大特點就是雜取百家。《呂氏春秋》為呂不韋眾門客集體編成,內容自然不免駁雜,所以《漢書·藝文志》把它列為「雜家」。
  • 子篇 《呂氏春秋》之二
    全書分十二「紀」、八「覽」、六「論」三大部分,共160篇,20餘萬字。《呂氏春秋》對先秦諸子的思想進行了總結性的批判,它寫道:「老聃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廉,關尹貴清,子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貴己,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兒良貴後。」
  • 《白虎通》:堪稱法典的會議記錄(洛陽古代典籍·名人名著⑥)
    《白虎通德論》  我國古代典籍浩如煙海,其中不少與洛陽相關:或由洛陽人所著,或所述為洛陽事,或成書於洛陽……在那些發黃的紙張背後,閃耀的都是智慧的光芒。在本系列中,我們選取部分古籍,看看它們當年的模樣。  國有三軍何?所以戒非常,伐無道,尊宗廟,重社稷,安不忘危也。
  • 《道德經》: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洛陽古代典籍·名人名著篇 ①)
    核心提示: 我國古代典籍浩如煙海,其中不少與洛陽相關:或由洛陽人所著,或所述為洛陽事,或成書於洛陽……那些發黃的紙張背後,閃耀的都是智慧的光芒。本系列中,我們就選取部分古籍,看看它們當年的模樣。
  • 《唐律疏議》:垂範後世的盛唐法典(洛陽古代典籍·名人名著16)
    白河書齋所藏元刻本《唐律疏議》 (圖由晁會元先生提供)  我國古代典籍浩如煙海,其中不少與洛陽相關:或由洛陽人所著,或所述為洛陽事,或成書於洛陽……在那些發黃的紙張背後,閃耀的都是智慧的光芒。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  諸應訊囚者,必先以情,審察辭理,反覆參驗,猶未能決,事須訊問者,立案同判,然後拷訊。違者,杖六十。  ——《唐律疏議》  大唐功臣長孫無忌  在法律界,有一句話很流行,那就是「西有羅馬法,東有唐律」。
  • 學林軼事| 《呂氏春秋》題旨新解
    「採精錄異,成一家言」《呂氏春秋》既非純粹的史書,又非純粹的子書,而是一部亦史亦子而以子書為主的雜家著作,是一部為秦統一天下和治理天下而編寫的完備的王政法典、治國綱要和百科全書。與此性質密切相關,《呂氏春秋》的編寫宗旨就是博採各家精華以成一家之言,也就是宋人高似孫《子略》所說的「採精錄異,成一家言」。
  • 從《呂氏春秋》看古代養生文化
    《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撰的雜家(儒、法、道等)著作,又名《呂覽》,是我國古代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呂氏春秋》對於人的認識,提出了「貴生」、「重生」的思想。《呂覽》云:「聖人深慮天下,莫貴於生」。「貴生」,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要「養生」。如何「養生」《呂覽》云:「凡養生,莫若知本,知本則病無由至矣」、「精神安乎形,而年壽得長焉。」並提出了幾種養身的方法:養精、去邪。「精氣欲其行也,若此則病無所居而惡無由生矣」。「病之留」是「精氣鬱」的結果。
  • 《虞初周說》:小說家鼻祖的代表作(洛陽古代典籍·名人名著⑧)
    《虞初新志》 (圖由晁會元先生提供)  我國古代典籍浩如煙海,其中不少與洛陽相關:或由洛陽人所著,或所述為洛陽事,或成書於洛陽……在那些發黃的紙張背後,閃耀的都是智慧的光芒。在本系列中,我們選取部分古籍,看看它們當年的模樣。
  • 儒學巨擘——呂氏春秋
    當今,談論子書,不絕於耳者莫過於《老》、《莊》。其實,有一部著作,其重要性不在《老》、《莊》之下,這部著作就是《呂氏春秋》。高誘《呂氏春秋序》云:「不韋乃集儒書,使著其所聞,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合十餘萬言,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名為《呂氏春秋》。」
  • 《呂氏春秋》:呂不韋主編的一部「數位化」奇書
    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呂氏春秋(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書修成之後,呂不韋將書陳列在秦都鹹陽市門,懸掛千金於其上,邀請天下諸侯遊士賓客來閱讀,聲稱「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堪稱是史上最貴的新書發布會了。
  • 大漠雄鷹:呂不韋及《呂氏春秋》
    他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對先秦諸子各派學說重重審視其而取其優長,偏重於汲取其精粹,力圖超出門戶之見。《呂氏春秋》,又稱《呂覽》,是在秦國相邦呂不韋的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此書以儒家學說為主幹,以道家理論為基礎,以名家、法家、墨家、農家、兵家、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於一爐,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 《呂氏春秋》與《呂覽》
    如孫人和《呂氏春秋集釋序》說:「『十二紀』初為一部。」「『八覽』『六論』自可別行。」(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中華書局2016年版)蔣伯潛也說:「或此書原分二次編成,《十二紀》為一次,《八覽》《六論》又為一次;前者名《呂氏春秋》,後者名《呂覽》:後乃合為一書歟?」(《諸子通考》,中華書局2016年版)其所依據的是作為序言的《序意》篇的位置。按周秦古書通例,序言在一部書的最後。
  • 有鄰私塾之《呂氏春秋》三春篇
    《呂氏春秋》>眾所周知,《呂氏春秋》是秦朝丞相呂不韋召集他的諸多門客集體編篡而成,呂不韋作為本書的主持人,行文說辭處處體現了他的思想和治國主張。《呂氏春秋》作為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它有著十分豐富的內容。它體現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學文化方面的歷史資料,是我們中華民族珍貴的遺產,所以我它吸引著很多人孜孜以求的去研究,去了解它。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比如知識層面,比如時間層面的約束,很多人對它知之甚少,或者一無所知。
  • 呂不韋主編《呂氏春秋》丨出版史話
    可以說,對於秦國,《呂氏春秋》比諸子百家中任何一家的理論都更加實用,更加符合當時的社會實際需要。二是兼收並蓄,集眾家之長。《呂氏春秋》兼諸子之說而有之,超越了傳統的門戶之見,這在當時是十分難得的。保持各家相殊的論見而不加齊同,但有總的主導思想統率,通過各家各派見解來闡述主編的政治意圖,可說是由百家爭鳴而趨向百家交融了。
  • 秋意綿綿看春秋~看呂不韋的《呂氏春秋》
    呂不韋是中國古代的名人之一,其一生功過褒貶不一,其人性品德好壞都聚,其傳說演繹也是烏七八糟,因為其一生作為關聯著我國第一個大一統秦國的很多人和事情,所以受到後世人們一定的矚目》的內容:《呂氏春秋》是在當了秦國丞相呂不韋一手主持下, 集合一眾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派的名著。
  • 論《呂氏春秋》的理論特色和謀略思想(上)
    ,所以,在策劃《呂氏春秋》時,他讓他的門客們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和各種學識思想都寫下來,而後,他選定幾位博學者,對所有文章進行篩選、歸類、刪定,綜合,編撰成書,所以,書中所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古往今來、天地萬物、士農工商、諸子各家、興廢治亂、人情世故等,所以,《呂氏春秋》符合了呂不韋的思想興趣,是雜糅百家之長的。
  • 《呂氏春秋》真的一字千金嗎?
    他為了彰顯自己的功業,便組織家中的門客三千,編修了規模宏大的理論巨著《呂氏春秋》。《史記·呂不韋列傳》說書寫好後,「布鹹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就是說,呂不韋命人將這部書展陳在都城鹹陽集市的門口,並把懸賞的一千兩黃金也懸掛在市門上,昭告有誰能給《呂氏春秋》增加或減少一字的,就能賞賜千兩黃金。結果面對如此豐厚的獎賞,竟然無一人能改動一字。
  • 《呂氏春秋》的文學價值:新穎 獨創的體式
    (畢沉《呂氏春秋新校正序))   備天地名物之文,總晚周諸子之精英,薈先秦百家之妙義。(許維道《呂氏春秋集釋自序》)   也含有極高的文化史上的價值;向來的學者似乎還不曾充分的認識。(郭沫一若《十批判書·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