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主編《呂氏春秋》丨出版史話

2021-02-07 木鐸書聲


《史記》載,秦國宰相呂不韋曾仿效戰國四公子的做法招養門客三千,又因荀子等人「著書布天下」,便讓這些門客「人人著所聞」,書成後取名《呂氏春秋》。


班固《漢書·藝文志》也說該書是「秦相呂不韋輯智略士作」。


從編輯工作角度看,《呂氏春秋》是由呂不韋擔任主編,眾人集體寫作的一部經典。


成書後的《呂氏春秋》是一部體例完整、結構合理的著作,而不是一部簡單的眾人撰述拼湊。這說明主編呂不韋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部書也為後世提供了怎樣當主編、怎樣定體例的榜樣。



《呂氏春秋》的編輯特點主要體現在:


一是有明確、務實的編輯意圖。呂不韋編撰該書的目的是「欲以並天下」,指導秦統治階級兼併六國、建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並實現長治久安,同時為秦國作文化上的積累。


可以說,對於秦國,《呂氏春秋》比諸子百家中任何一家的理論都更加實用,更加符合當時的社會實際需要。


二是兼收並蓄,集眾家之長。《呂氏春秋》兼諸子之說而有之,超越了傳統的門戶之見,這在當時是十分難得的。保持各家相殊的論見而不加齊同,但有總的主導思想統率,通過各家各派見解來闡述主編的政治意圖,可說是由百家爭鳴而趨向百家交融了。


據劉汝霖《呂氏春秋之分析》一文統計,在160篇文章中,涉及法家學說的有43篇,儒家學說有26篇,道家學說17篇,兵家學說16篇,墨家和縱橫家各10篇,名家學說有5篇,農家學說有4篇,小說家有1篇,還有幾篇學派觀點不明顯,法家學說佔上風。


由於沒有強行進行人為的統一,百家學說在各自篇章中依然保持著獨立性,使得該書具有戰國末期各派學說資料彙編的性質。


例如其中的音樂史料和音樂論述就是一大文化遺存。《呂氏春秋》以前,談到音樂,只有一個「樂」字,包括音樂、樂舞、享樂等意思;《呂氏春秋》之後,專門音樂意義上的「音樂」和「樂」才開始平行使用。


由於《呂氏春秋》是一項集體編輯活動,所以既不像諸子百家的著述那樣排斥他說,又不像專門史書那樣嚴謹端正,因此,許多有趣的神話傳說、頗具文學意味的先秦作品得以保存下來。譬如《本味篇》裡的伊尹說湯,可能就是漢志小說家著錄的《伊尹說》,魯迅先生認為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小說作品之一。


三是有所取捨,形成了新的思想體系。在編選數千食客所寫的文章時,一個主導的標準就是秦國特有的務實精神,不是簡單地排斥名家言論,反對不切實際的詭辯。


一方面全面地反映了各派學術觀點,另一方面又沒有變成眉目不清的「大雜燴」,可以看出實際主編者是一位頗有見識的學者。


四是編排有序、體系嚴謹、結構完整,各篇字數大體均衡。由於處於編輯出版的草創時期,戰國時期編輯方法十分簡單,有的書往往只有篇名而沒有書名。許多書不分章節。體例十分混亂。


而《呂氏春秋》是將許多學說的文章編在一起,編輯體例非常整齊而有系統,全書分八覽、六論、十二紀,總共26卷;每覽各有8篇,每論各有6篇,每紀各有5篇,合計160篇。


有人從此書的情況分析,認為有可能當時為此組織了專門的編輯班子,負責將眾多賓客按各自學派的觀點撰寫的文章經過集體討論,然後進行篩選、歸類。


特別是它成功地使用兩級分目法,為此後大部頭書籍的編輯提供了技術上的重要參考和保證。



南通大學人文社科處處長、編審錢榮貴教授認為《呂氏春秋》的編輯思想主要體現在「法天則地,以行人事」「取之眾白,化眾為一」兩個方面。


一、法天則地,以行人事 


呂不韋編纂《呂氏春秋》,所要構建的是一部「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的著作,即囊括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其難度可想而知。


呂不韋確定的總體編纂思想可以概括為「法天則地,以行人事」。


《呂氏春秋》還進一步指出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聯性,呂不韋認為,萬物雖異,其情一體,修身也好,治國也罷,都必須效法天地, 這是不容改變的「歷史經驗」。


基於這樣的認識,呂不韋以「天」、「地」、「人」為支點,構建出《呂氏春秋》龐大而嚴密的思想框架。


呂不韋「法天則地,以行人事」的編纂思想貫穿全書,尤以「十二紀」最為鮮明。「十二紀」以十二月令為序,每月置文五篇。


首篇言天象、節氣、物候,並以此來闡釋天子在郊廟祭祀、禮樂徵伐、修身起居等方面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其目的是規諫天子「凡舉事無逆天數,必順其時」。


其他四篇則在首篇的統率之下,專題闡發與時令相適應的「世道」和「人道」。「十二紀」中的「春紀」、「夏紀」、「秋紀」、「冬紀」分別與「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思想相應合。


今天看來,呂不韋編纂「十二紀」以月令為序、以「天地人」為思想軸心,似乎有些牽強。其實在當時,這種安排可說是十分巧妙的。


其一,以「月令」、「四時」為序,完全符合當時人們的認知習慣和普遍認同的天道觀。


其二,「法天則地,以行人事」的編纂思想有很強的包容性,由「天」到「地」,由「地」到「人」,可以做到古今萬物無所不包。 


其三,可以做到放言高論,不避當世。「十二紀」中有許多「虛君實臣」思想。呂不韋以天之道、地之理為二維向度來審察人事,可以相對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其四,這種編纂思想使得全書「網羅精博,體制謹嚴」,幾乎無懈可擊。從這一點講,呂不韋無疑是秦時期少有的編輯高手。



二、取之眾白,化眾為一


「取之眾白,化眾為一」的編纂思想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不出於一人之手」。該書不限一人之力,而是廣集群儒,在此基礎上,由呂不韋統編而成。


二是「不名一家之學」。《呂氏春秋》對百家之說的吸收和改造不是機械「拿來」,也不是任意「拋棄」,而是萃取百家之說,以形成新的一統思想和理論體系。


無論是從編纂體例、編纂程序,還是從編纂內容上來看,《呂氏春秋》都是相當成功的。其編排之整齊,章法之嚴謹,思想之一貫,在先秦典籍中十分罕見。 


《呂氏春秋》歷2000多年保存完好,一方面因此書為秦人編撰,不在秦火焚毀之列,另一方面也因為它「布鹹陽市門,懸千金其上」,使其公之於世,廣泛流傳。這在造紙術和印刷術產生之前無疑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出版方式。


只可惜沒有得到始皇的認同和採納。郭沫若曾斷言:「假如沿著呂不韋的路線下去,秦國依然是要統一中國的,而且統一了之後斷不會僅僅十五年便迅速地徹底崩潰。」


無論如何,呂不韋主編的《呂氏春秋》代表了戰國時期書籍編輯的最高水平,還標誌著我國書籍編輯工作正在走向成熟。


參考文獻


[1]肖東發等.《中國出版通史·先秦兩漢卷》[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12.

[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1.01.

[3]胡益祥.諸子文化與《呂氏春秋》——中國編輯史研究之二[J].南都學壇,1989(02):110-116.

[4]錢榮貴.曠世奇書《呂氏春秋》的編輯思想[J].中國編輯研究,2010(00):352-357.

[5]王啟才.略論《呂氏春秋》的編輯特點[J].文獻,2000(03):20-30.

[6]戴文葆.歷代編輯列傳(二)[J].出版工作,1986(02):48-51.


相關焦點

  • 《呂氏春秋》:呂不韋主編的一部「數位化」奇書
    劇中,段奕宏飾演的呂不韋一角令人印象深刻。在《大秦賦》第24集中,呂不韋向朝臣們宣布,自己主編的《呂氏春秋》,歷時六年已經編完了,並稱此書是「天下第一書」。據《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呂不韋擔任秦國相邦(漢人避漢高祖劉邦諱,稱「相國」,故《史記》中記載秦王政即位後,「尊呂不韋為相國」)後,為了和當時的戰國四公子——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魏國信陵君、楚國春申君——競爭,獲得禮賢下士的美名,也禮遇天下賢士,招致門客三千。呂不韋讓門客們一起寫書,「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餘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
  • 秋意綿綿看春秋~看呂不韋的《呂氏春秋》
    呂不韋不管出於何種目的,其主持很多門客編寫了一部有名的《呂氏春秋》文集,也算給後人留一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也算有功中華文明的千秋傳承,也算給他祖宗姜子牙添了一份彩。最後,呂不韋的發跡關係牽扯也成為了埋葬他生命的牽扯關聯,這就不說了,但呂不韋其一生所有人生理想願望應該都算實現了,沒白活忙碌一場,人生算是得到了最多的富足張揚,在秦始皇嬴政的打擊威逼之下,呂不韋最終自殺而亡。留下的最有文化歷史價值的恐怕還就算《呂氏春秋》這本文集巨作。
  • 呂不韋與《呂氏春秋》中國人最喜歡的上榜書之一
    呂不韋是戰國末期的大政治家、思想家。他曾擔任過秦國的宰相,為秦統一中國的事業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和貢獻。他還主編了《呂氏春秋》一書。全書分八覽、六論、二十紀,覽、論、紀的下面又分許多小題目,共二十六卷,二十餘萬字,是一部自成系統的雜家代表作。
  • 大漠雄鷹:呂不韋及《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又稱《呂覽》,是在秦國相邦呂不韋的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此書以儒家學說為主幹,以道家理論為基礎,以名家、法家、墨家、農家、兵家、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於一爐,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 呂不韋:呂氏春秋,我寫的春秋我做主
    呂氏春秋,我寫的春秋我做主。還記得呂子喬的這句騷話嗎?當初看到呂子喬有板有眼兒的說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差點就信了他的邪。不過呂子喬說的也並不完全錯,他姓呂,自己寫出一本名叫呂氏春秋的……封面,完全是合情合理,挑不出毛病。當然,我們今天的主角並不是呂子喬版本的呂氏春秋,而是正兒八經的流傳千古的《呂氏春秋》。《呂氏春秋》是一本名副其實的集百家之所長,容諸子百家學說為一爐的奇書,堪稱道家經典。
  • 大秦賦:呂不韋親任主編的《呂氏春秋》,真配得上一字千金嗎?
    《呂氏春秋》又稱《呂覽》,為戰國末年秦相邦呂不韋召集門客所編,成書之日呂相曾高調地將全書謄抄整齊並懸掛在首都鹹陽城門(布鹹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宣告但凡「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可謂大手筆、好魄力。只是懸賞的對象乃「諸侯遊士賓客」,相當於昭告天下,而非《大秦賦》裡一臉賤兮兮地在城門口跟眾大臣顯擺。
  • 宣講家文稿:呂不韋和《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這部書的內容非常宏博、深邃,集先秦儒墨道法等各家之長,成呂氏獨特一家之言,漢代文學家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將其歸為雜家。所謂「雜家」,即融合之家,兼容之家。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大動蕩、大發展、大繁榮的時期,經過春秋末期和戰國前、中期頻仍的戰爭,戰國末期只剩下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爭雄。
  • 《大秦賦》呂不韋的《呂氏春秋》價值極高,但跟初衷大相逕庭!
    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段奕宏扮演的呂不韋,在秦國已經為相多年。正如歷史記載的那樣,他那部流傳千年的名作《呂氏春秋》也終於完成。首先,《呂氏春秋》並非呂不韋所作,而是出於他的門客之手。作為秦國丞相,呂不韋的這部《呂氏春秋》,自然有在文化上與六國一爭長短的目的。在《大秦賦》這部戲中,段奕宏飾演的呂不韋在《呂氏春秋》完成之後,果然又引出了那個著名的典故:一字千金。歷史上呂不韋曾經放出豪言,有人能增一字,減一字或改一字,都將重賞千金。
  • 呂不韋以《呂氏春秋》作為帝王學課程蒙讀本
    公元前247年, 秦王政即位, 呂不韋繼任相國, 當時最緊迫的任務無疑就是致力於穩定主少國疑的政局。對此, 史籍雖無明確記載, 但從 《呂氏春秋》裡仍不難察出一些端倪。《呂氏春秋》在引述魏吳起與商文的一則對話後, 又引商文詢問吳起的話說 :「子問我, 我亦問子 :『世變主少, 群臣相疑, 黔首不定, 屬之子乎?屬之我乎? 』吳起默然不對, 少選, 曰 :『與子。 』商文曰 :『是吾所以加於子之上已。 』 」緊接著, 作者意味深長地寫道 :「吳起見其所以長, 而不見其所以短」 , 故 「傾造大難, 身不得死焉」 。
  • 《呂氏春秋》|呂不韋召集門下三千賓客,編纂而成,共160篇
    呂不韋《呂氏春秋》又稱《呂覽》,乃呂不韋召集門下三千賓客,「兼儒墨,合名法」,編纂而成,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160篇,《漢書·藝文志》將其歸入「雜家」。蓋呂不韋想藉此向世人昭示他一統天下和治理天下的政見。可惜志未申而身先死,其理論不能行於當世。
  • 宣講家課件:呂不韋和《呂氏春秋》
    本期報告,北京大學中文系張雙棣教授為我們介紹了呂不韋及其所處的時代,簡述了呂不韋從富商巨賈到秦國相邦的過程中對秦國做出的貢獻,以及《史記》對呂不韋的評價。報告人考證了《呂氏春秋》的作者、成書時間、結構體系,概述了其思想內容、版本以及其對後世的影響,有助於更好地理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關係。
  • 《呂氏春秋》:呂不韋集合了眾多門客,編出了一大本百科全書
    另外還有一條沒有走的路,是呂不韋編撰的《呂氏春秋》所呈現的。呂不韋勢力最盛時,集合了眾多門客,編出了一大本《呂氏春秋》,那是類似百科全書的書籍。換句話說,《呂氏春秋》在基本用意上,和戰國時期的其他書籍大異其趣。百家爭鳴時,寫書留記錄的第一項前提就是表明派別立場,為了將自己的派別和特定的立場說得更清楚、更強烈,才訴諸著述手段。
  • 《大秦賦》中的呂不韋編寫《呂氏春秋》,大秦如實行斷不會滅……
    隨著中華大地統一的跡象十分明顯,呂不韋開始思考完成統一中國的軍事和政治策略,以及統一後的國家如何進行統治的問題。他採取了兼收並蓄的方法,來構建他的理論體系。他認為,只有善於吸取和利用別人之長補己短者,才能成功,才會得天下。所以他組織手下的賓客,發揮各人的所學之長,著書立說,集百家為一家,編寫出了先秦雜家的代表性著作《呂氏春秋》。
  • 《大秦賦》第48集:呂不韋罷相歸國,臨走把《呂氏春秋》獻給嬴政
    呂不韋曾對嬴政(張魯一飾)說,統一前可遵法制,統一後則不可獨遵法家,而要施以仁政,《呂氏春秋》就是這樣一本書。在對《呂氏春秋》這本書的刻畫上,《大秦賦》賦予了極其重要的意義。呂不韋不肯交還權力,一方面是久居高位,對權力迷戀。另一個原因,就是嬴政不肯研讀呂不韋的《呂氏春秋》,不肯把《呂氏春秋》作為治國綱領。
  • 《呂氏春秋》為何會要了呂不韋的命?因為此書觸犯了秦始皇的逆鱗
    這支戈也算呂不韋在戰國中傳奇一生的實物證明了,但呂不韋還給我們留下了一筆無價的精神財富,就是《呂氏春秋》。這本書對我們現在人來說是財富,但對當時的呂不韋而言,卻是催命符,那麼《呂氏春秋》為何會要了呂不韋的命?因為此書觸犯了秦始皇的逆鱗。
  • 呂不韋本身是個商人,他莫名其妙編一本《呂氏春秋》,有何目的
    《呂氏春秋》是一部奇書,它是呂不韋把天下那些學養深厚的士人召集起來,組織他們採集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之長,編撰而成的一部書。 有學者認為,呂不韋編撰這部書,目的是想把這本書作為秦國的政治綱領,用這種政治綱領,實現秦國打敗六國,統一天下的目的。同時,還想要在秦國統一六國以後,把《呂氏春秋》也作為一個治國綱領。
  • 《大秦賦》用了39集才看清呂不韋,明白了《呂氏春秋》這個伏筆!
    呂不韋一個人在馬車上有一段獨白:「政兒,你若早些習《呂氏春秋》,仲父安能不助你加冠親政」顯然《呂氏春秋》便是呂不韋的國策,之後姚賈作為說客勸呂不韋助嬴政親政,呂不韋直接表態希望嬴政可以以《呂氏春秋》治國。姚賈以此回稟嬴政,嬴政則認為以《呂氏春秋》治國則無法統一六國,那麼《呂氏春秋》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
  • 《大秦賦》呂不韋不姓呂,姜子牙23世孫,《呂氏春秋》一脈相承
    呂不韋的想法與嬴政截然不同,希望以《呂氏春秋》作為秦國的治國之策。《呂氏春秋》被後人歸類為「雜家」,因為其包含了前秦諸子百家的思想。 《呂氏春秋》一脈相承 呂不韋作為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孫,顯然是秉承了先祖的思想。由其主持編纂的《呂氏春秋》雖說包含了前秦諸子百家的思想,但主旨還是以仁義為基礎,提倡孝悌之道。
  • 呂不韋宣傳自媒體著作,一字千金打賞別人,呂氏春秋因此流傳
    其實自媒體並不新鮮,在古代類似這種方式來謀生求名或者自己圖自己高興的情況是非常非常多的,其中秦國丞相呂不韋就用打賞別人的方式成功宣傳了自己的自媒體著作呂氏春秋。秦國丞相呂不韋集合門客編創了一部黃老道家名著叫呂氏春秋,是以道家理論為基礎,以名法墨農兵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融諸子百家學說為一爐非常優秀的作品,雖說是合集,其實就是呂不韋自己不寫一個字讓手底下吃他的花他的文人墨客們利用各國的舊知識再來一次重新創作,也就是類似於現在各大平臺的偽原創。是呂不韋自己花大錢搞的一個形象工程,想通過著書立說來永垂青史。
  • 呂不韋的營銷手段:沒說一句推銷的話,《呂氏春秋》卻已轟動天下
    每次聚會濟濟一堂、頗為壯觀,呂不韋在無數門客的簇擁下頓感風光無限。呂不韋深知著書立說可以名垂青史,便讓門客各盡所學,輯之成冊,名曰《呂氏春秋》。此書書內容涵蓋了當時社會主要學術流派的思想,是一部以儒家學說為主,以道家理論為基礎,以名、法、墨、農、兵、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以封建大一統政治需要為宗旨,熔諸子百家之說於一爐的理論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