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氏春秋》:兼收並蓄
《呂氏春秋》又稱《呂覽》,為秦相呂不韋召集門下賓客們集體編纂而成。全書分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是戰國末期雜家的代表作。呂不韋,衛國濮陽人,陽翟的富商,家累千金。後因緣際會,成為秦國相國,在莊襄王、秦王政時期為相十三年。成語「奇貨可居」、「一字千金」等都與他的經歷有關。
-
呂不韋主編《呂氏春秋》丨出版史話
《史記》載,秦國宰相呂不韋曾仿效戰國四公子的做法招養門客三千,又因荀子等人「著書布天下」,便讓這些門客「人人著所聞」,書成後取名《呂氏春秋》。班固《漢書·藝文志》也說該書是「秦相呂不韋輯智略士作」。從編輯工作角度看,《呂氏春秋》是由呂不韋擔任主編,眾人集體寫作的一部經典。
-
他不但是商人、政客,還是文人,主編《呂氏春秋》流傳古今!
他主持編纂完成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文集——《呂氏春秋》,又名《呂覽》。他就是呂不韋!這《呂氏春秋》有多牛?司馬遷在《史記》中將其與周文王的《周易》、孔夫子的《春秋》、屈原的《離騷》、左丘明的《國語》、孫臏的《兵法》等相提並論。
-
《呂氏春秋》真的一字千金嗎?
一字千金戰國末年,一個來自陽翟的大商人呂不韋成了不可一世的秦國的相邦。他為了彰顯自己的功業,便組織家中的門客三千,編修了規模宏大的理論巨著《呂氏春秋》。《史記·呂不韋列傳》說書寫好後,「布鹹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就是說,呂不韋命人將這部書展陳在都城鹹陽集市的門口,並把懸賞的一千兩黃金也懸掛在市門上,昭告有誰能給《呂氏春秋》增加或減少一字的,就能賞賜千兩黃金。結果面對如此豐厚的獎賞,竟然無一人能改動一字。這個故事雖然很簡單,但傳達出來的內容卻十分豐富。
-
怎樣讀經典 | 《呂氏春秋》
郵發代號1-201《呂氏春秋》成書於秦統一中國前夕,由秦相呂不韋組織編纂而成。按照司馬遷《史記》的說法,呂不韋曾仿效戰國四公子的做法招養門客三千,又因荀子等人「著書布天下」,便讓這些門客「人人著所聞」,書成後取名《呂氏春秋》。班固《漢書·藝文志》也說該書是「秦相呂不韋輯智略士作」。
-
宣講家文稿:呂不韋和《呂氏春秋》
》是戰國末期的一部奇書,由秦國相邦呂不韋召集門客共同編撰而成。這部書的內容非常宏博、深邃,集先秦儒墨道法等各家之長,成呂氏獨特一家之言,漢代文學家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將其歸為雜家。所謂「雜家」,即融合之家,兼容之家。
-
一部冷門佳作,呂氏春秋
呂不韋覺得秦國作為實力最強的國家,沒這種人才是很丟臉的。沒有網紅,我來當!花大價錢買粉絲。當是時,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孟嘗君,皆下士喜賓客以相傾。呂不韋以秦之強,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
-
《呂氏春秋》:呂不韋主編的一部「數位化」奇書
劇中,段奕宏飾演的呂不韋一角令人印象深刻。在《大秦賦》第24集中,呂不韋向朝臣們宣布,自己主編的《呂氏春秋》,歷時六年已經編完了,並稱此書是「天下第一書」。據《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呂不韋擔任秦國相邦(漢人避漢高祖劉邦諱,稱「相國」,故《史記》中記載秦王政即位後,「尊呂不韋為相國」)後,為了和當時的戰國四公子——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魏國信陵君、楚國春申君——競爭,獲得禮賢下士的美名,也禮遇天下賢士,招致門客三千。呂不韋讓門客們一起寫書,「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餘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
-
子篇 《呂氏春秋》之一
諸子百家思想的總結作者簡介呂不韋(約前292~前235),戰國末年秦相。原是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人,後來到韓國經商,成了「家累千金」的「陽翟大賈」。呂不韋在趙都邯鄲見入質於趙的秦公子子楚(即異人),認為」奇貨可居」,遂予重金資助,並遊說秦太子安國君寵姬華陽夫人,立子楚為嫡嗣。後子楚與呂不韋逃歸秦國。安國君繼立為孝文王,子楚遂為太子。次年,子楚即位(即莊襄王),任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河南洛陽10萬戶。
-
跟著《呂氏春秋》學管理:效法天地、各司其職
《呂氏春秋》成書過程就是一個管理學的成功案例如果望文生義,很容易認為,《呂氏春秋》姓「呂」,以為它的作者就是呂不韋。雖然冠以「呂氏」之名,但是呂不韋並不是本書的作者。確切地說,呂不韋用了現代管理學的原則——廣招天下文士,集結門下三千賓客,將適合的人放在適合的崗位上來完成一個目標——共同撰寫《呂氏春秋》。司馬遷認為,呂不韋之所以召集賓客寫《呂氏春秋》這本書,是為了提高公司競爭力而搞的人才大戰,是他與「戰國四公子」互相攀比招攬天下人才的結果。
-
《呂氏春秋》:諸子精華的集大成者(洛陽古代典籍·名人名著篇 ②)
——《呂氏春秋》 呂氏「居奇貨」,封地在洛陽 從洛陽市區往東走約20公裡,偃師市首陽山鎮有一個大冢頭村,相傳因埋葬秦相呂不韋而得名。呂不韋是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一生與洛陽聯繫緊密。他組織三千門客編纂的《呂氏春秋》,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
秋意綿綿看春秋~看呂不韋的《呂氏春秋》
,和傳說隱形兒子秦始皇嬴政將來的大秦帝國統治有關係,就召集人才門客主持編寫了《呂氏春秋》文集。最後,呂不韋的發跡關係牽扯也成為了埋葬他生命的牽扯關聯,這就不說了,但呂不韋其一生所有人生理想願望應該都算實現了,沒白活忙碌一場,人生算是得到了最多的富足張揚,在秦始皇嬴政的打擊威逼之下,呂不韋最終自殺而亡。留下的最有文化歷史價值的恐怕還就算《呂氏春秋》這本文集巨作。
-
《大秦賦》中的呂不韋編寫《呂氏春秋》,大秦如實行斷不會滅……
隨著中華大地統一的跡象十分明顯,呂不韋開始思考完成統一中國的軍事和政治策略,以及統一後的國家如何進行統治的問題。他採取了兼收並蓄的方法,來構建他的理論體系。他認為,只有善於吸取和利用別人之長補己短者,才能成功,才會得天下。所以他組織手下的賓客,發揮各人的所學之長,著書立說,集百家為一家,編寫出了先秦雜家的代表性著作《呂氏春秋》。
-
大漠雄鷹:呂不韋及《呂氏春秋》
他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對先秦諸子各派學說重重審視其而取其優長,偏重於汲取其精粹,力圖超出門戶之見。《呂氏春秋》,又稱《呂覽》,是在秦國相邦呂不韋的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此書以儒家學說為主幹,以道家理論為基礎,以名家、法家、墨家、農家、兵家、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於一爐,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
大秦賦:呂不韋親任主編的《呂氏春秋》,真配得上一字千金嗎?
《呂氏春秋》又稱《呂覽》,為戰國末年秦相邦呂不韋召集門客所編,成書之日呂相曾高調地將全書謄抄整齊並懸掛在首都鹹陽城門(布鹹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宣告但凡「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可謂大手筆、好魄力。只是懸賞的對象乃「諸侯遊士賓客」,相當於昭告天下,而非《大秦賦》裡一臉賤兮兮地在城門口跟眾大臣顯擺。
-
呂不韋:呂氏春秋,我寫的春秋我做主
呂氏春秋,我寫的春秋我做主。還記得呂子喬的這句騷話嗎?當初看到呂子喬有板有眼兒的說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差點就信了他的邪。不過呂子喬說的也並不完全錯,他姓呂,自己寫出一本名叫呂氏春秋的……封面,完全是合情合理,挑不出毛病。當然,我們今天的主角並不是呂子喬版本的呂氏春秋,而是正兒八經的流傳千古的《呂氏春秋》。《呂氏春秋》是一本名副其實的集百家之所長,容諸子百家學說為一爐的奇書,堪稱道家經典。
-
《呂氏春秋》與《呂覽》
一般所謂的每「紀」五篇,其實是每月一「紀」,另附四篇。四篇的標題形式與「某某紀」不統一,說明是相對獨立成系統的。十二個月的「紀」是時間性的,「四」喻示四面,指空間,由此構成一個包羅一切的宇宙系統。顯然,「十二紀」有一個完整的結構體系。 (二)從著作的指導思想看也不是同一家的。
-
呂不韋懸賞改《呂氏春秋》,一字千金,為何竟沒人去掙這個錢
這個典故出自於司馬遷的《史記·呂不韋列傳》:「布鹹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一字千金)原文意思是說,呂不韋看見當時各國貴族都在養士,齊國有孟嘗君,魏國有信陵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都養了很多士。
-
一字千金懸賞令是一場騙局 看呂不韋如何營銷自己!
呂不韋通過懸賞千金力求《呂氏春秋》 原標題:一字千金懸賞令是一場騙局 看呂不韋如何營銷自己! 「一字千金」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布鹹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通常來講,「一字千金」這個成語是稱讚詩文或書法作品極為精妙,價值很高。
-
《呂氏春秋》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呂氏春秋》亦稱《呂覽》,是秦國丞相呂不韋,集合門客們共同編撰的一部雜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全書共分12卷,160篇,20餘萬字。《呂氏春秋》作為12紀、8覽、6論,注重博採眾家學說,以儒、道思想為主,並融合進墨、法、兵、農、縱橫、陰陽家等各家思想。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最大特點就是雜取百家。《呂氏春秋》為呂不韋眾門客集體編成,內容自然不免駁雜,所以《漢書·藝文志》把它列為「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