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懸賞改《呂氏春秋》,一字千金,為何竟沒人去掙這個錢

2020-12-11 張生全精彩歷史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說說這個成語典故。

這個典故出自於司馬遷的《史記·呂不韋列傳》:「布鹹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一字千金)

原文意思是說,呂不韋看見當時各國貴族都在養士,齊國有孟嘗君,魏國有信陵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都養了很多士。同時,呂不韋又看見當時有很多人著書立說,比如荀子的書就暢銷天下。因此,呂不韋也召集了很多門客,並讓這些門客發揮集體智慧,也寫了一部書,叫做《呂氏春秋》。書成之後,呂不韋把書掛在鹹陽的城門上,讓大家看。並說,如果有人能夠在上面改一個字,就賞賜千金。這就是「一字千金」的來源。

呂不韋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呢?主要原因是呂不韋要提高自己的文化地位。

呂不韋原本是一個商人,他通過投資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國公子子楚的方式,幫助子楚最終獲得秦國王位,成為秦莊襄王。而呂不韋也因此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不久後,秦莊襄王去世,13歲的秦王嬴政繼位。嬴政尊呂不韋為仲父,朝中大少事都是呂不韋一個人說了算。

不過,雖然位高權重,依然有人不服他。這主要是因為他是商人出生。在那個年代,商人的地位是很低下的,大家一致的看法是,商人滿身銅臭味,沒文化。

(呂不韋劇照)

呂不韋這個人,他可不是趙高。別人不服他,他不會搞一樁「指鹿為馬」強姦民意的事。再說了,他就算搞了,最多在本國威服別人,在諸侯國中是行不通的。所以,養士和著書,就成了他提高自己文化含金量的兩件重要事情。養士和著書這兩件事,呂不韋更看重後者,歷史上並沒有他像孟嘗君那樣大肆養士的記載。

書寫出來後,呂不韋又遇到了麻煩事。因為不管是荀子、還是孔子、孟子等,他們的著作之所以能夠在天下暢銷,主要得力於他們自身就是大思想家。而在呂不韋這裡,無論是呂不韋本人,還是他的門客們,在天下都沒有什麼影響。就算是呂不韋用行政命令強行在國內推廣,也不一定有人看。而何況讓這本書在外國也暢銷,更不容易。因此,呂不韋才做了「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這樣一件事。

可以說,如果真有人「增損」的話,這無疑是史上最昂貴的稿費了。

那麼,有沒有人「增損」呢?史料上並沒有記載。我個人認為,應該是沒有人做這件事的,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有人做了這件事,歷史上一定會有記載。因為畢竟這是一件重大的事情。歷史上沒有記載,就肯定沒有人做。

(《呂氏春秋》)

那麼,《呂氏春秋》是不是就那麼好,連一個字都不能改呢?我個人認為,是沒有人願意去做這件事。原因如下:

首先,國內的人不敢去做。誰都知道,呂不韋這個「一字千金」的意思,就是說他和門客們的書寫得好得不得了,不容修改。既然如此,誰還去改呢?這可不是「千金買信」,鬧不好,腦袋是會搬家的。

其次,諸侯國的「遊士賓客」也不回去做。如果這個「遊士賓客」是諸侯國的使者,去做,無疑是揭秦國的短,這是一個重大的外交事件,沒人輕易做。如果這個「遊士賓客」想投靠呂不韋,他卻去得罪呂不韋,這不是自討苦吃嗎?

第三,就算有人貪圖這個稿費,但是,他並不一定能得到。因為除非是錯別字,其它字詞句的用法,一般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你就算指出來了,呂不韋的門客們肯定也是會反駁的,又沒有裁判。最終結果,你肯定辯不贏。所以,不會有人傻乎乎地這麼幹。

呂不韋正是吃準了這個,所以才做了這一件名動天下的事情。無疑,他成功了。可以說,從這件小事,一下就讓我們看到這位天才如此強悍的營銷能力。

(參考資料《史記·呂不韋列傳》)

相關焦點

  • 一字千金懸賞令是一場騙局 看呂不韋如何營銷自己!
    一字千金懸賞令是一場騙局 看呂不韋如何營銷自己!時間:2019-08-01 12:08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一字千金懸賞令是一場騙局 看呂不韋如何營銷自己! 一字千金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布鹹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 《呂氏春秋》真的一字千金嗎?
    一字千金戰國末年,一個來自陽翟的大商人呂不韋成了不可一世的秦國的相邦。他為了彰顯自己的功業,便組織家中的門客三千,編修了規模宏大的理論巨著《呂氏春秋》。《史記·呂不韋列傳》說書寫好後,「布鹹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就是說,呂不韋命人將這部書展陳在都城鹹陽集市的門口,並把懸賞的一千兩黃金也懸掛在市門上,昭告有誰能給《呂氏春秋》增加或減少一字的,就能賞賜千兩黃金。結果面對如此豐厚的獎賞,竟然無一人能改動一字。這個故事雖然很簡單,但傳達出來的內容卻十分豐富。
  • 《呂氏春秋》為何會要了呂不韋的命?因為此書觸犯了秦始皇的逆鱗
    這支戈也算呂不韋在戰國中傳奇一生的實物證明了,但呂不韋還給我們留下了一筆無價的精神財富,就是《呂氏春秋》。這本書對我們現在人來說是財富,但對當時的呂不韋而言,卻是催命符,那麼《呂氏春秋》為何會要了呂不韋的命?因為此書觸犯了秦始皇的逆鱗。
  • 呂不韋宣傳自媒體著作,一字千金打賞別人,呂氏春秋因此流傳
    其實自媒體並不新鮮,在古代類似這種方式來謀生求名或者自己圖自己高興的情況是非常非常多的,其中秦國丞相呂不韋就用打賞別人的方式成功宣傳了自己的自媒體著作呂氏春秋。這個形式就有點像背後有團隊的自媒體,自己掛個名放前臺那就是我個人的東西了。呂氏春秋編好了,內容有了,可問題是怎麼傳播出去,讓世人都知道有這麼一部著作,好讓自己臉上有光,這個問題讓呂不韋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因為裡面很多內容說白了就是搜集各諸侯國文章的二手貨,剛編出來一點名氣也沒有,沒有追捧粉絲沒有人打賞沒人點讚沒人轉發是不行的,心血不是白費了。
  • 《大秦賦》呂不韋的《呂氏春秋》價值極高,但跟初衷大相逕庭!
    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段奕宏扮演的呂不韋,在秦國已經為相多年。正如歷史記載的那樣,他那部流傳千年的名作《呂氏春秋》也終於完成。首先,《呂氏春秋》並非呂不韋所作,而是出於他的門客之手。作為秦國丞相,呂不韋的這部《呂氏春秋》,自然有在文化上與六國一爭長短的目的。在《大秦賦》這部戲中,段奕宏飾演的呂不韋在《呂氏春秋》完成之後,果然又引出了那個著名的典故:一字千金。歷史上呂不韋曾經放出豪言,有人能增一字,減一字或改一字,都將重賞千金。
  • 呂不韋:呂氏春秋,我寫的春秋我做主
    不過呂子喬說的也並不完全錯,他姓呂,自己寫出一本名叫呂氏春秋的……封面,完全是合情合理,挑不出毛病。當然,我們今天的主角並不是呂子喬版本的呂氏春秋,而是正兒八經的流傳千古的《呂氏春秋》。《呂氏春秋》是一本名副其實的集百家之所長,容諸子百家學說為一爐的奇書,堪稱道家經典。
  • 一字千金的來源,一千兩黃金值多少錢?
    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並列,百家爭鳴,出現了很多優秀人才,社會發達,國家強盛,人們的生產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進步,留下了很多著名的工程。同樣地,也留下了很多著作。誕生了很多知識和文化。一字千金來源於《呂氏春秋》。秦朝的相國呂不韋,主持編纂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做《呂氏春秋》。
  • 「一字千金」:《呂氏春秋》是呂不韋的一次政治鬥爭和歷史遺產
    一字千金於是,呂不韋就決定組織一批人,編寫出對整個歷史、政治、經濟的發展歷程具有高度總結、升華的著作雖然具體事情不是他幹的,但是書的作者一定是他,此書便是《呂氏春秋》。呂氏春秋《呂氏春秋》也是呂不韋政治思想的具體體現。
  • 呂不韋的營銷手段:沒說一句推銷的話,《呂氏春秋》卻已轟動天下
    每次聚會濟濟一堂、頗為壯觀,呂不韋在無數門客的簇擁下頓感風光無限。呂不韋深知著書立說可以名垂青史,便讓門客各盡所學,輯之成冊,名曰《呂氏春秋》。此書書內容涵蓋了當時社會主要學術流派的思想,是一部以儒家學說為主,以道家理論為基礎,以名、法、墨、農、兵、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以封建大一統政治需要為宗旨,熔諸子百家之說於一爐的理論巨著。
  • 《呂氏春秋》完稿後,呂不韋為何斥巨資,找人來挑錯?
    更令人拍手稱奇的是,為了給《呂氏春秋》做宣傳,呂不韋調動他商界精英的腦細胞,搞了一次特殊的產品推廣。而這場發生在兩千多年前的純粹的產品營銷活動,即便在今天看來,也非常有借鑑的意義。公元前239年的一天早上,人們驚奇地發現,鹹陽城的城門上掛著一部名為《呂氏春秋》的書稿,書稿旁邊放著的錢幣足有「千金」。
  • 一字千金呂不韋
    衛國商人呂不韋聽說了這些事,主動找到子楚,兩人達成了政治同盟,明確呂不韋出錢想辦法把子楚捧上王位,即位後子楚和呂不韋分國。呂不韋去到秦國,找到了最受安國君寵愛但沒有兒子的華陽夫人,用了很多珍寶去慫恿華陽夫人認子楚為義子,華陽夫人手段厲害,直接和安國君刻下玉符,立子楚為繼承人。呂不韋散千金幫助子楚順利逃回秦國,華陽夫人正式收他為義子,並改名子楚。
  • 宣講家文稿:呂不韋和《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呂不韋所處的時代,秦國消滅六國、統一天下的意志已經非常明顯。這個時期秦國的經濟和科學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尤其是鐵製工具的出現使生產力迅猛發展。戰國末期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大大促進了農業的生產。文化方面,百家爭鳴的局面已經形成。而且呂不韋所處的時期,這種百家爭鳴呈現出互相融合、互相吸收的新局面。
  • 小知識:成語一字千金的故事
    一字千金是一個成語,許多人經常用錯,與惜字如金弄混淆。一字千金意思是增損一字,賞予千金。稱讚文辭精妙,不可更改。它的出處是《史記:呂不韋列傳》。《史記·呂不韋列傳》:「布鹹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 呂不韋本身是個商人,他莫名其妙編一本《呂氏春秋》,有何目的
    《呂氏春秋》是一部奇書,它是呂不韋把天下那些學養深厚的士人召集起來,組織他們採集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之長,編撰而成的一部書。 因為呂不韋自殺了,因此呂不韋想用《呂氏春秋》作為施政綱領的這個目的,就沒有實現。 當然了,我們不能說,呂不韋沒有這個目的。但事實上,如果呂不韋真的有這樣一個目的,這個目的其實是很難實現的。為什麼說很難實現呢? 因為呂不韋這部《呂氏春秋》,是以道家為基礎,兼採諸子百家的一種思想合輯。
  • 《呂氏春秋》:呂不韋主編的一部「數位化」奇書
    劇中,段奕宏飾演的呂不韋一角令人印象深刻。在《大秦賦》第24集中,呂不韋向朝臣們宣布,自己主編的《呂氏春秋》,歷時六年已經編完了,並稱此書是「天下第一書」。《呂氏春秋(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書修成之後,呂不韋將書陳列在秦都鹹陽市門,懸掛千金於其上,邀請天下諸侯遊士賓客來閱讀,聲稱「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堪稱是史上最貴的新書發布會了。相比商鞅讓人搬木頭賞五十金,呂不韋這一字千金的獎賞出手可太闊綽了,讓我這個以改錯為工作的編輯看了不禁垂涎三尺,躍躍欲試。
  • 秋意綿綿看春秋~看呂不韋的《呂氏春秋》
    -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滑縣)人。 戰國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國丞相,據說是周朝姜子牙的23世孫,也算大名人之後。最後,呂不韋的發跡關係牽扯也成為了埋葬他生命的牽扯關聯,這就不說了,但呂不韋其一生所有人生理想願望應該都算實現了,沒白活忙碌一場,人生算是得到了最多的富足張揚,在秦始皇嬴政的打擊威逼之下,呂不韋最終自殺而亡。留下的最有文化歷史價值的恐怕還就算《呂氏春秋》這本文集巨作。
  • 《大秦賦》用了39集才看清呂不韋,明白了《呂氏春秋》這個伏筆!
    呂不韋一個人在馬車上有一段獨白:「政兒,你若早些習《呂氏春秋》,仲父安能不助你加冠親政」顯然《呂氏春秋》便是呂不韋的國策,之後姚賈作為說客勸呂不韋助嬴政親政,呂不韋直接表態希望嬴政可以以《呂氏春秋》治國。姚賈以此回稟嬴政,嬴政則認為以《呂氏春秋》治國則無法統一六國,那麼《呂氏春秋》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
  • 《呂氏春秋》|呂不韋召集門下三千賓客,編纂而成,共160篇
    呂不韋《呂氏春秋》又稱《呂覽》,乃呂不韋召集門下三千賓客,「兼儒墨,合名法」,編纂而成,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160篇,《漢書·藝文志》將其歸入「雜家」。文章明朗犀利,故事、比喻、議論有機結合,成書之後,曾布之於鹹陽市門,有能增益一字者懸賞千金。蓋呂不韋想藉此向世人昭示他一統天下和治理天下的政見。可惜志未申而身先死,其理論不能行於當世。
  • 成語一字千金,始作俑者是呂不韋,還出現過唐文晉書的奇事
    成語一字千金,意思是一個字價值千金,最初是指改動一個字,賞金一千,後來形容文字價值極高,文學造詣很深,文辭精彩絕倫,又引申為書法作品極其珍貴,收藏價值極高。一字千金的典故,出自《史記》,主人公是秦國的丞相呂不韋。
  • 此人寫了一部書,有20萬字,狂言能改一字給1000金,竟無人辦到
    呂不韋就命令食客們將各自的見聞都記載下來,綜合在一起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字。書編成以後,呂不韋過目。覺著這部書基本上涵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一切事理,於是將這部書定名為《呂氏春秋》。呂不韋左思右想,終於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道:布鹹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翻譯一下,就是說:呂不韋將《呂氏春秋》在秦國國都鹹陽城的市門公布開來,上邊掛著1000金的懸賞,呂不韋發布告示講,各個國家來的遊學士子、賓客等等,誰要是能改動這部書裡邊的一字,我就給他1000金的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