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寫了一部書,有20萬字,狂言能改一字給1000金,竟無人辦到

2020-12-02 騰訊網

秦王嬴政繼位之初,拜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當時,嬴政不過是一個13歲的小娃娃,秦國一切朝政都歸於呂不韋之手。並且呂不韋和嬴政的母親趙姬,關係很好。可以說,在當時,呂不韋就是秦國實際意義上的王。而嬴政,不過是個擺設。

那時候是戰國末年。戰國四大公子的大名想必大家都聽講過。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嘗君。這四位公子平日都禮賢下士、收攬人才,府中食客少的也有3000人。呂不韋正當其時,覺著自己身為秦國的相國,不能被信陵君、孟嘗君等比了下去,於是也多方收攬人才。很快,相國府中,也有了食客3000人。

有了食客,總不能不幹事吧。呂不韋就命令食客們將各自的見聞都記載下來,綜合在一起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字。書編成以後,呂不韋過目。覺著這部書基本上涵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一切事理,於是將這部書定名為《呂氏春秋》。

書編成了,總得有人看吧。有人看,那就得宣傳。可怎麼宣傳呢?呂不韋左思右想,終於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道:布鹹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翻譯一下,就是說:呂不韋將《呂氏春秋》在秦國國都鹹陽城的市門公布開來,上邊掛著1000金的懸賞,呂不韋發布告示講,各個國家來的遊學士子、賓客等等,誰要是能改動這部書裡邊的一字,我就給他1000金的獎賞。

這種玩法,曠古未聞呀!很快,市門之下就聚集了很多人,其中不乏遊學士子、賓客等人。很多人看了《呂氏春秋》後,都紛紛搖頭,表示不能改動一個字。到最後,也沒有誰把那1000金的懸賞領走。於是乎,一字千金的典故便就此得來,傳為千古美談。

事情,就是這樣。但這裡邊的套路,咱們還得講一講。首先,呂不韋搞懸賞挑毛病這件事,史料中沒有記載他為什麼要這麼幹。筆者妄自揣測,呂不韋就是要搞宣傳,書寫出來總得有人看才是呀。而這種宣傳方法,和當年秦孝公時期的大良造商鞅搞的徙木立信有異曲同工之妙。商鞅當時搞徙木立信,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不排除呂不韋有借鑑商鞅的可能。

那麼,還有一個疑點。20多萬字的《呂氏春秋》就真的不能改動一個字嗎?如果是格律詩,筆者會相信,因為唐代詩人,有著「詩奴」稱號的賈島曾有「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詩句,說的正是詩句的難得。另外,也還有「僧推月下門」和「僧敲月下門」的詩詞寫作佳話。然而,《呂氏春秋》是記事的書,不是詩詞,說它不能改動一個字,筆者是斷不敢相信的。但結果確是如此。何解?呂不韋是秦國的相國,誰敢得罪?他都出此狂言了,你卻要去打他的臉,你能有好日子過嗎?當時的遊學士子、賓客們可都不傻呀!

就這樣,《呂氏春秋》順利地得到了大面積的宣傳,而呂不韋1000金的懸賞卻分文不動。呂不韋果然是商人出身的呀!厲害!

相關焦點

  • 1000多頁紙裡竟無一字 「無字書」玄機誰能解
    荊楚網消息(楚天都市報)16日,宜昌市鐵路壩古玩市場的朱保國展示了他收藏的一本「無字書」。  這本長26釐米、寬19釐米、厚5.5釐米的書封面上印著《四部備要集部》6個黃色繁體大字,書的背面有篆書體「中華」二字。打開此書,只見泛黃的1000多頁紙張裡竟無一字。
  • 趙子昂「日書萬字」靠譜嗎?元朝竟還有書家「日書三萬字」
    他的《南村輟耕錄·卷十五》中有這樣的記錄:「江浙平章子山公,書法妙一時,自松雪翁之後便及之。嘗問客:『有人一日能寫得幾字?』客曰:『聞趙學士言,一日可寫萬字。』公曰:『餘一日寫三萬字,未嘗以力倦而輟筆。」這是一則元朝書法界吹牛比誰寫得快並表示不服的故事。
  • 鄭州58名初中生一個月寫了部81萬字的「書」
    七(7)班從2月1日開始,堅持了一個月,58位同學共寫了81萬字,相當於一部《西遊記》的字數。這個數字準確嗎?咋算出來的? 據程倩觀察,雖然沒要求寫作字數,但基本所有人每天都能寫200字以上。計算平均數,程倩發現她班的情況是這樣的:每天平均寫200字的有10人,平均寫300字的有15人,平均寫500字的有25人,還有8名考進全校前10名的,平均每人每天寫了1000字。 程倩沒有想到,她的這個建群小提議那麼多人響應,而且一個月竟然寫了一部「書」。
  • 大慶81歲老會戰鋼筆寫出20萬字回憶錄
    不留金不留銀,給兒孫留下的,是20萬字的回憶錄81歲老會戰的別樣傳家寶登峰家園一戶居民家的燈,卻一直亮著,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伏在案頭,潛心寫著什麼。他時而在紙上奮筆疾書,時而又皺著眉頭,他在回憶自己在這座城市所經歷的一切。
  • 肥城出了個小「金庸」 一年寫20萬字武俠小說
    近日,肥城80後小夥郝放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完成一部近20萬字的武俠小說。在追尋夢想的道路上,既有難過也有精彩,但他從未放棄。   經典武俠小說讀八遍   初見郝放,皮膚黝黑,戴一黑框眼鏡,頗有文人風採。一番寒暄後,記者了解到,郝放畢業於山東師範大學化工專業,並非主修文史類專業,這讓人著實驚訝。「主要是興趣使然。」郝放笑著說。
  • 王維這句寫山色的詩,無人能超越,歐陽修蘇軾都搶著用,一字不改
    王維的山水田園詩,算是一絕,也難怪,人家有「詩佛」之稱。李白是詩仙,王維是詩佛,杜甫是詩聖,這可都是站在唐詩金字塔尖的人物。王維有一首五言律詩,裡面有一句話,寫得特別好,寫山色的,就沒有能超出人家的。這句話就是「山色有無中」,我們現在來欣賞一下全詩,體會一下這句話的妙處。
  • 一部小說700萬字,整整寫了20年,他說要放棄時想想蘇軾就有勁兒
    在當代文學界中,有一位作家花了20年才「磨」成一劍,這把「劍」洋洋灑灑有著700萬字,很多作家畢生作品都沒有著700萬字。而他創作40年用1800萬字構建了他獨特的文學王國,這就是中國作協副主席張煒。天道酬勤的「勞動模範」張煒是個作家,更是一個高產作家。
  • 安徽濉溪縣女幹部棚改一線工作5年 寫出20萬字拆遷小說
    安徽省濉溪縣女幹部秦淑芬,在濉溪鎮掛職副鎮長五年,一直堅守在棚改一線,將所見所聞、所悟所思融入真情實感,寫成近20萬字的長篇徵遷題材小說《拆遷鎮長》(暫定名),目前已三易其稿。進入2018年,她最大的心願就是有影視投資機構願意將自己創作的小說改編、拍攝成電視劇,並承諾「不收一分錢版權費。」  「拆遷中萌發寫作念頭」  2012年4月,在淮北市直機關單位工作的秦淑芬,經組織安排,來到濉溪縣濉溪鎮掛職副鎮長。當時正值濉溪棚改工作啟幕,她被委任分管棚改、徵遷工作。
  • 唐朝最奇妙的一首詩,只有20個字,卻一字難改,千年來無人成功
    他寫下了一首唐朝最奇妙的詩千百年來,卻「一字難改」不是沒有人嘗試過將這首詩改寫參過軍,當過官可依舊清貧,平日裡也要為衣食擔憂正因為他生活貧困比別人更能了解但是其中,最絕妙最難改的當屬《新嫁娘詞三首》寫的是
  • 歷史傳奇:20年心血500萬字書稿被偷;擦乾淚水,10年後重新寫就
    可是他看到一些關於明史的著作,都有不少遺漏、錯誤之處,有些甚至面目全非。於是他便決心自己動手編寫一部資料可靠、翔實的明史留給後人。 但是談遷家境並不富裕,僅靠他為別人抄抄寫寫度日,想編一部明代編年史困難重重。然而談遷決心已下,萬難不辭。
  • 張傳發:現代新成語——「一字億金」
    (1月8日《華商報)    有一條成語叫「一字千金」。今兒,我建議,下一次《漢語成語詞典》改版時一定要增加「一字億金」。這「襄樊市」復名「襄陽市」僅一字之差,將耗費成本一個億甚至更多,這難道不叫「一字億金」麼?!    不過,在我看來,這「一字之改」,純屬一種「瞎折騰」。
  • 腦癱兒寫出68萬字小說 已出版1000冊
    陝西省西安市邊東街的陳碩,今年30歲,他歷時13年寫出68萬字的玄幻小說。在家人和出版社的幫助下,經過精心打磨和豐滿,本次出版的成稿為76萬字。第一批為1000套,每套分上下兩冊,雖然才拉回家3天,他的書已經賣出去了近300本。圖為2月3日,陳碩和他出版的書合影,他告訴筆者:書出版後,好幾個晚上都激動的睡不著覺。
  • 推拿師為兒子寫新編西遊 熬夜一年寫70萬字(圖)
    前臺電腦開著,網頁是天涯論壇文學專版「長篇館」,一部題為《新編西遊記·孫悟空傳奇》的小說,在熱門排行榜已經悄然升到第七位,作者是「朕行者」。如果不是記者進來採訪,顧客根本不會想到,給他做推拿的這名按摩師,居然就是「朕行者」。顧客瞪大了眼睛,「你才初中畢業?你半年前才會打字?你是怎麼寫出來的?
  • 西安腦癱小夥寫68萬字小說 希望能拍成動畫片
    陳碩平時樂觀開朗  他從小因病行動不便,生活難以自理,近而立之年尚未在學校讀過書;他熱愛天文歷史,也喜歡看武俠片,歷時13年寫出68萬字的玄幻小說。他就是29歲的青年陳碩,雖身患疾病,但從未放棄夢想。
  • 20年、30萬字小說……65歲保潔大叔竟是現實版"掃地僧"
    雜草叢生的小院兒、裝滿汙物的垃圾車、滿臉皺紋的掃地大叔……一般人誰也不會把這些畫面,與一部30萬字的長篇小說掛上鉤。北京市海澱區香山街道60多歲的保潔員祝朝仕,20年筆耕不輟,至今已經寫出一部30萬字的長篇小說並在網上發表,多篇中、短篇小說也已成型,同事稱他為「掃地出身的小說家」。
  • 遼寧鐵嶺農民寫就60萬字小說 編成評書全國熱播
    一位只有初中文化的農民利用10餘年的農閒時光,不僅寫就了一部60萬字的章回體小說,而且被改編成了評書在全國50多家電視臺熱播,這位農民就是鐵嶺縣鎮西堡鎮的劉鐵民。  距離劉鐵民家不遠,有一座名不見經傳的山丘——大臺山,山上有些石人、石馬,幾處洞窟和一個小亭子。
  • 一字成就一首好詩:大詩人寫了首詩給和尚品鑑,和尚卻讓他改個字
    唐末五代十國之時有一著名的詩人名叫王貞白,字有道,號靈溪,乃信州永豐人(也就是今天的上饒市廣豐人)。提及王貞白,興許有人不知,但提及它的詩句名言「一寸光陰一寸金 」,可謂無人不曉,就連三歲小兒也都能朗朗上口。
  • 20年、30萬字小說……65歲保潔大叔竟是現實版「掃地僧」
    雜草叢生的小院兒 裝滿汙物的垃圾車 滿臉皺紋的掃地大叔 一般人誰也不會把這些畫面 與一部30萬字的長篇小說掛上鉤 北京市海澱區香山街道60多歲的保潔員祝朝仕
  • 如何用1700字,概括一部27萬字的史詩? | 一日一書
    自從中世紀以來,英雄史詩(亦稱德國民間史詩)《尼伯龍根之歌》在德語國家中廣泛流傳,是一部為廣大民眾喜聞樂見的偉大的文學作品。人們推測《尼伯龍根之歌》成書於公元1200年前後,作者或編匯者姓名不詳。從內容上看,《尼伯龍根之歌》也許屬於唱本或腳本,而它的聽眾則顯然是一群出身高貴而又有教養的人士。《尼伯龍根之歌》雖然託名於「歌」,實際上卻是一部敘事詩,是一部英雄傳說。從內容上看,《尼伯龍根之歌》是由兩部原本並不相連的傳說,即所謂《西格弗裡特傳奇》和《布爾恭騰王朝復滅記》重新組合而成的。這兩大部分的精彩內容源於歐洲歷史上的許多材料和典故。
  • 《唐詩三百首》中的這首詩,只有短短20字,卻被譽為「一字難改」
    《唐詩三百首》裡面收錄的名家作品有很多,李白、杜甫、辛棄疾等等自然是不用說了,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卻是一個普通人的代表作。《唐詩三百首》中的這首詩,只有短短20字,卻被譽為「一字難改」這首詩來自唐代詩人王建,王建一生潦倒,對民間百姓生活十分了解,正因如此,他的詩多數相當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