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繼位之初,拜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當時,嬴政不過是一個13歲的小娃娃,秦國一切朝政都歸於呂不韋之手。並且呂不韋和嬴政的母親趙姬,關係很好。可以說,在當時,呂不韋就是秦國實際意義上的王。而嬴政,不過是個擺設。
那時候是戰國末年。戰國四大公子的大名想必大家都聽講過。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嘗君。這四位公子平日都禮賢下士、收攬人才,府中食客少的也有3000人。呂不韋正當其時,覺著自己身為秦國的相國,不能被信陵君、孟嘗君等比了下去,於是也多方收攬人才。很快,相國府中,也有了食客3000人。
有了食客,總不能不幹事吧。呂不韋就命令食客們將各自的見聞都記載下來,綜合在一起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字。書編成以後,呂不韋過目。覺著這部書基本上涵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一切事理,於是將這部書定名為《呂氏春秋》。
書編成了,總得有人看吧。有人看,那就得宣傳。可怎麼宣傳呢?呂不韋左思右想,終於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道:布鹹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翻譯一下,就是說:呂不韋將《呂氏春秋》在秦國國都鹹陽城的市門公布開來,上邊掛著1000金的懸賞,呂不韋發布告示講,各個國家來的遊學士子、賓客等等,誰要是能改動這部書裡邊的一字,我就給他1000金的獎賞。
這種玩法,曠古未聞呀!很快,市門之下就聚集了很多人,其中不乏遊學士子、賓客等人。很多人看了《呂氏春秋》後,都紛紛搖頭,表示不能改動一個字。到最後,也沒有誰把那1000金的懸賞領走。於是乎,一字千金的典故便就此得來,傳為千古美談。
事情,就是這樣。但這裡邊的套路,咱們還得講一講。首先,呂不韋搞懸賞挑毛病這件事,史料中沒有記載他為什麼要這麼幹。筆者妄自揣測,呂不韋就是要搞宣傳,書寫出來總得有人看才是呀。而這種宣傳方法,和當年秦孝公時期的大良造商鞅搞的徙木立信有異曲同工之妙。商鞅當時搞徙木立信,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不排除呂不韋有借鑑商鞅的可能。
那麼,還有一個疑點。20多萬字的《呂氏春秋》就真的不能改動一個字嗎?如果是格律詩,筆者會相信,因為唐代詩人,有著「詩奴」稱號的賈島曾有「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詩句,說的正是詩句的難得。另外,也還有「僧推月下門」和「僧敲月下門」的詩詞寫作佳話。然而,《呂氏春秋》是記事的書,不是詩詞,說它不能改動一個字,筆者是斷不敢相信的。但結果確是如此。何解?呂不韋是秦國的相國,誰敢得罪?他都出此狂言了,你卻要去打他的臉,你能有好日子過嗎?當時的遊學士子、賓客們可都不傻呀!
就這樣,《呂氏春秋》順利地得到了大面積的宣傳,而呂不韋1000金的懸賞卻分文不動。呂不韋果然是商人出身的呀!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