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閱卷老師審題新解
審題是作文寫作的第一步,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如果審題準確,作文就能有的放矢,如果審題出了差錯,無論後面的寫作程序如何精工,往往都只能是南轅北轍。因此,審題這一關無論如何是不能有半點偏差的。
審題就是在動筆之前,對作文題目做一番研究,徹底弄清題目含義、要求等,從而決定文章的立意、體裁、選材範圍及寫作方法等等。審題的內容就包括了審材料、審話題、審標題的內容,在審題中,如果是材料加話題,或者材料加標題的作文,還要審材料與話題之間、材料與標題之間的關係。由於目前常用的高考作文題型較多,而每一總題型的審題方法不盡相同。
目前高考作文題型主要有以下五類:
(1) 單純的話題作文;
(2) 單純的標題作文;
(3) 材料加話題作文;
(4) 材料加標題作文;
(5) 單純的材料作文。
無論是哪種作文,只是出題形式不同而已,萬變不離其中,基礎的寫作方法都是一樣的,但是,在具體操作時,還是有所不同的。話題作文的「話題」可以自主擬寫標題,而標題作文不能。標題作文中所給出的標題,其實也就是話題,只是它還同時必須擔當標題的任務。只有材料作文稍有難度,因為它要求考生在讀懂材料的同時,要能自行在材料中提煉出寫作話題來,然後再按話題作文的寫作方法操作。
審題包括哪些的內容呢?
1.審題旨。審題的第一目的是要知道作文題目給考生圈定了怎麼的立意範圍。高考作文題目給考生的作文立意範圍相對較大,這即是好事,也是難點。好在可以讓不同的考生都有話可說,難點在範圍越大,考生越容易掉進「大而化之」的泥坑。如此,還要思考將寫作範圍「化大為小」。
如果作文話題是「風景」,那在確定是寫自然風景還是人文風景,如果是寫自然風景,還要想是寫某個名勝古蹟,還是田原一景。如果大而化之地談風景,必定會大而空。
2.審文體。高考作文大都不限文體,但不等於不講究文體的運用。文體的確定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思考,一是考生自己的文體所長,二是作文題目所要求的寫作內容。如果作文話題或題目本身的文體特點不分明,就按自己的特長來選,如果話題或標題有較明顯的文體特徵,就得按題目來選文體。
如「帶著感動出發」就宜寫為記敘文或隨筆式散文,如果寫議論文就較難操作。
3.審要求。每年多套高考作文題目的基本要求大體是一樣的,如話題作文和材料作文要求自選角度、題目自擬,所有作文要求800字以上,有的特別要求不要寫成詩歌等。
如「詩意地生活」為題寫作文,在題目要求中特點提到了「注意題目中的『地』字」。這條要求非常重要,因為「詩意地生活」不同於「詩意的生活」,也不同於「詩意生活」。前者為動詞性短語,側重於生活的進行時,第二為名詞性短語,側重於對「詩意生活」的解讀,而「詩意生活」更偏重論述,更強調一種意識。同時,從「地」字去思考,也宜將作文寫為記敘文。
雖然高考時間有限,但我們提倡要利用3-5分鐘的審題時間,給自己充分的審題時間,借用交通用語來說「寧停三分,不搶一秒」。有的考生的作文不符合題目要求,多半並非不會寫,而是審題倉促,有的考生寫在中途才明白題意,但前半部分木已成舟,苦於時間關係,只好將就著寫下去。而這樣的作文,怎麼可能得到高分呢?
二、審題失誤常見類型
審題上最為常見問題有兩種:
1.理解錯誤,審題失「正」。如:
《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收錄了一個新詞—-願景,詞義是:所嚮往的前景。請以「願景」為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作文標題中明明說《現代漢語詞典》對「願景」的解釋是「所嚮往的前景」,可是,在
閱卷中,發現有不少考生把「前景」理解為「理想」「追求」「希望」等等。其實,考生如果多用點心思想想,在詞典裡已經有了「理想」「追求」「希望」等詞條,如果「前景」與這些詞條相同,那還再造個「願景」來做什麼?考生理解上的錯誤,主要在於不會辨析近義詞之間的細微差異。
2.權重失當,似是而非。如:
母語是一個人最初學會的一種語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語。母語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民族的生存發展之根。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競爭與交匯的時代,母語越來越受到關注。我們交流思想感情,欣賞文學作品,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等,都離不開母語。因為,我們每天都在感受母語,學習母語,運用母語。
請根據你對以上材料的理解和體會,自選角度,寫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題目,不少於800字。
從「母語」二字的字面義來看,母語是該指漢語(就湖北省考生來說,絕大多數是漢人,即便是少數民族,說的全是以漢字為根本的語言)。從這個角度來看,考生本應該這樣立意:漢語是我們從前、現在、仍至今後生存與發展的根本,是中華文化傳承的最重要載體,無論世界是怎樣的變化,漢語是要千萬要保護好的。
但是,閱卷中發現,有的考生只寫了「語」,而忽視了「母」,沒有把寫作重心側重於「母」「根源」意義上,而是大談語言的重要性。如此,「母語」就被考生自行擴大了寫作範圍,從而導致偏題的失誤。
3.顧此失彼,不會關聯。如:
請以「帶著感動出發」為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注意:1、立意自定。2、文體不限。3、不得抄襲,不得套作。4、不得透露個人相關信息。5、書寫規範,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這一題目有兩個關鍵詞,「感動」和「出發」,審題立意時需要注意以下三點:第一,「感動」是文章的落腳點,什麼人、什麼事或什麼物讓你感動了,是感情的觸發點,或者說是「出發」的出發點;第二,「出發」是文章立意的重心,行文時要重點突出「出發去幹什麼」;第三,「感動」和「出發」要聯繫緊密,契合無垠,就是說,「出發」須建立在「感動」的基礎之上,「出發」要圍繞「感動」展開,二者不能割裂開來。
可是,在閱卷時發現,有的考生只寫「感動」而無「出發」,或者僅在結尾簡單點一下「出發」;只有「出發」而無「感動」的具體內容作依託。以上兩個方面中的任何一面均能造成文章主次失衡,立意偏頗。
審題失誤的現象很多,這裡略舉幾個最為常見的示例,只希望來年的考生引以為戒,不再重蹈覆轍。
三、閱卷老師親授審題技巧
我們已經懂得,審題是考場寫作的第一步,而且是文章成敗的關鍵性一步。審題的具體任務,就是正確把握命題人的意圖,全面準確地理解題目要求,弄清寫作內容、範圍和重點,明確立意,確定文體,選用恰當的寫法,列出切合題意的構思綱要。考場寫作時間非常有限,要求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審題任務,不能磨磨蹭蹭、慢條斯理地揣摩、分析。
快速審題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幾種:
1.語法分析法
此方法適用於話題作文與標題文題。題目所給的寫作話題或寫作標題,都有一定的表達形式,或是一個完整的句子,或是一個短語,或是一個詞語,不管是什麼,它們都有一定的語法關係可以尋找。通過語法分析,可以審出話題或標題的內含,從而明白立意角度與範圍。
如以「一步與一生」為題寫作文。首先,標題作文所給的標題,就相當於一個話題,那麼,在這個話題中「與」字很關係,從語法上看,它讓「一步」和「一生」構成了一個並列關係,但又從「一步」和「一生」二者的意思來分析,又能明確,題目設計者,要求考生要將二者聯繫起來,在作文中要能闡釋這二者之關的辯證關係,從而達到對人生的思考。
常見的作文話題或標題的語法結構還有主謂式,如「語文,心中的一泓清泉」「我能」;動賓式,如「懷想天空」「不要輕易說『不』」;偏正式,如「提籃春光看媽媽」「在自然中生活」;動補式,如「行走在消逝中」等。此外,還應該關注到具有各種關係的話題或標題,如因果關係的「人文素養與發展」,遞進關係的「一枝一葉一世界」,對立關係的「走與停」選擇關係的「生有所息/生無所息」等等。
2.捕捉題眼法
清代文論家劉熙載在《世概》中說:「題有題眼,文有文眼。題眼或在題中實字,或在題中虛字,或在無字處」。
題眼是揭示題中思想意義,指出題目寫作重點,表現題目感情色彩的所在。即通常所謂的關鍵詞語。在題目中,某個詞語之所以成為「題眼」,就在於它不僅能提示題目的主旨和文章的表意重點,而且還可能有較為重要的思維啟發或者靈感觸發的作用。因此,題目到手時,千萬不可大意,必須仔細體味,儘快捕捉住題眼。無論是話題、標題話題,還是材料作文,在審題時,都應該有捕捉題眼的意識。
如: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是唐代詩人韓愈的名句。詩句的意思是說,在滋潤如酥的初春細雨中,春草發芽,遠遠望去,一片淡淡的綠色,可是走近後,卻只見到極為稀疏的草芽,綠色反而感覺不到了。詩句的意境是美的,隱含的哲理也很豐富。它使我們領悟到:置身太近,有時反而感受不到實際存在的東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時需要跳出這一事物,人對事物的看法與對美的感受同距離是有關係的其實,生活中的許多事物和現象都含有這兩句詩的意境與哲理,關鍵在於你的觀察和體會。
請根據自己閱讀詩句所體會到的意境與哲理,聯繫現實生活,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議論文或記敘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不要照抄或擴寫材料。③所寫文章符合文體要求。
這是一道材料作文題。材料由韓愈的詩句與對詩句的分析解讀文字兩部分構成。詩句的本義是寫景,而解讀文字揭示了它的深層意蘊。以此為作文,絕不是對詩句作一般性的欣賞,而是要以此為立意依據寫文章,因此,對題目中對詩句所含的哲理性解讀文字的理解尤為重要。在這則解讀文字中,從對草色觀察的「遙」與「近」所獲得的結果,得出了「人對事物的看法與對美的感受同距離是有關係的其實」的結論,如果我們再從這段話中提出一個題眼,那麼,必定是「距離」二字了。
3.揭示寓意法
如果說像「酸甜苦辣說高考」「人之常情」「好奇心」等作文話題或者標題,是很直白的,考生無須對其所含的意義作過多的思考領悟,只需要為作文劃定寫作內容,選定寫作材料和文體樣式就行了,那麼,如「肩膀」「春來草自青」「季節」等就沒這麼直接簡單了。因為給你「肩膀」的文題,能是寫一篇人體生理說明文,也即就「肩膀」說肩膀嗎?「青來草自青」似乎到可以作為一篇具有季節特徵的景物描寫,可如是寫,文章會深刻嗎?如果就春、夏、秋、冬的自然季節來寫「季節」,也未必成為上成之作。高考作文還有較多以哲理性故事為作文材料的,材料中的哲理,也是需要通過考生的感知、領悟,才能最終從故事出發,最終走出故事,抽象出其中的寓意,並以此為題旨立意寫作。
如: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寫文章。
課堂上,老師說:「今天我們來做個小實驗。」隨後,他拿出一個裝滿石塊的玻璃廣口瓶,放在講臺上,問道:「瓶子滿了嗎?」所有學生答:「滿了!」「真的?」老師從桌下拿出一小桶沙子,慢慢倒進去,填滿石塊的間隙,「滿子嗎?」學生們若有所思。老師又拿來一壺水倒了進去,直到水面與瓶口持平。「這個實驗說明了什麼?」老師問道。課堂活躍起來。
一個學生說:「很多事情看起來到達到了極限,實際上還存在很大空間。」
一個學生說:「順序很重要。先放這桶沙子,有此石塊肯定就放不進去了。」
一個學生說:「對,得先放石塊。有些分量重的東西就得優先安排。」
一個學生說:「也不一定,先沙子和水就一定不行麼?」
……
請就以上材料,展開聯想,自定角度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文體自選(除詩歌外),不少於800字。
這則材料就是一個哲理故事。材料看是簡單短小,但其中包容了深刻的哲理。分析材料時,可以抓住材料中的一個核心字眼「滿」,從這個字可以派生出「杯子是否滿了」「怎樣才算滿」「用什麼方法可以讓杯子真正地滿」等問題來,並從杯子的「滿」抽象出人生中關於「滿與不滿」的話題,從而可以引發出「學也無涯」「思維的深度」「相對與絕對」等子話題來。
提示寓意常常表現為探求其比喻義,如「肩膀」可以比喻一個人、一個社會,甚至人類進步的基石;探求其象徵義,如「懷想天空」中的「天空」就可以用之象徵一切值得懷想的人、事、場景等;探求其引申義,如「讀」這一文題,一般理解為「讀書」,可由此生發開來,其實對生活中的人、事、物都是可以「讀」的,「讀人生」「讀社會」「讀朋友」「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