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學解釋學的魅力

2020-12-08 光明網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由於西方解釋學理論的介紹和啟發,國內一些學者也開始關注並思考中國本土的解釋學理論建構問題。研究者普遍認為,解釋學作為一種理論和方法的命名,雖然源於西方,但並不能否定中國文化同樣存在著一種解釋學資源和理論傳統。

沿著這一思路,中國解釋學研究亦取得一些引人注目的成果,

初步展示了中國本土解釋學不同於西方解釋學的理論面貌。不過,在肯定這一研究成績的同時,也應看到這些研究基本是圍繞哲學史和思想史展開,而對中國古代詩學(文學)解釋學理論還缺乏系統的梳理與發掘。鄧新華先生的新著《中國古代詩學解釋學研究》正是基於這一現狀展開理論思索,它有意識地從詩學解釋學角度切入,對中國古代詩學解釋學提出的一系列理論問題予以闡發和研究,並以此為基礎,初步建立起能夠凸顯中國古代詩學特徵的解釋學理論構架。

作者希望由此建立起我們民族自己的詩學解釋學體系。所以,在不排除借鑑西方現代解釋學理論成果的前提下,著者將研究的重心轉向對中國古代詩學解釋學的獨特理論蘊涵和理論魅力的揭示上。作者認為,要達此目的,最應堅持的原則和方法有三個,即「文化還原」、「現代闡釋」和「中西對話」。這些原則和方法的運用,不僅能充分揭示中國詩學解釋學原初的理論內涵以及由哲學向詩學解釋學演變的歷史過程,而且還能激活潛藏在傳統文論中極有價值和特色的詩學解釋學思想,展示中國古代詩學解釋學的民族特色和獨有的理論內涵。

作者長期浸潤於中國古代詩學,所以,從中國古代詩學中精選材料,比較它與西方現代解釋學的異同,以建立中國古代詩學解釋學獨特的原則、觀念與方法,就構成了本書的顯著特色。作者以「以意逆志」和「詩無達詁」為中國古代詩學解釋學的根本原則,認為它的提出說明中國詩學解釋學比西方解釋學更具智慧的,就在於它較好地解決了西方解釋學無法解決的解釋的客觀性和有效性問題。而「品味」、「涵詠」和「自得」則是中國古代詩學解釋學提出的獨特的文本理解途徑。這一途徑的確立,充分考慮到解釋對象、主體和活動的特點和規律,是以作品意味的品鑑為基礎的,所以相對於西方解釋學偏重文本意義的理解又有著獨特的優勢。由於中國古代詩學解釋學始終將作品意味的品鑑看得高於作品意義的理解,所以它又提出「象喻」、「摘句」、「論詩詩」三種詩性解釋方式,這與作為解釋對象的詩性文本有著更為內在的契合,它從直觀感悟角度對作品整體風神韻味的玩賞與把捉,在內容的豐富性、生動性和精微性上,都遠勝於西方闡釋學那種偏重於理性和概念的解說。這些分析,很有深度和新意,較好地揭示了中國古代詩學解釋學獨特的原則、方式和思維特徵。

作者還探討了中國古代詩學解釋學與儒家、道家、佛教禪宗的關係,其中特別深入地闡釋了中國古代詩學解釋學與儒家經學解釋學的關係,認為研究中國古代詩學解釋學應該從二者的聯繫與區別著手,既要看到詩學解釋學是從經學解釋學的母體中孕育出來的,又要看到二者之間存在的本質差異:詩學解釋學關注文本對象的詩性特徵,是對文本對象的詩性闡發。這一探討的目的仍在於揭示中國古代詩學解釋學獨特的理論蘊涵和理論特徵。而從這種揭示中,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著者那種立於中國傳統文化高度,同時又不失其詩學本位的獨特視野與立場。

《中國古代詩學解釋學研究》鄧新華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相關焦點

  • 詩學造句和解釋_詩學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詩學(shī xué)。做詩論詩的學問。[朱自清《論詩學門徑》:「所謂詩學,專指關於舊詩的理解與鑑賞而言。」]詩學參考例句:1、他的詩學造詣足以和已成名詩家分庭抗禮。2、他的詩學造詣稱得上是古今第一人。3、崇尚性靈的詩學觀和創作的自覺性。
  • 郭紹虞中國詩學批評的「文化詩學」表徵
    注釋:  ①蔣述卓認為,中國正式提出「文化詩學批評」是在1995年,當時是針對當代文學的,即中國的文學批評要嘗試著走「第三條道路」。參見蔣述卓、宋希音:《文化詩學之路的寬廣前程——蔣述卓教授訪談錄》,《當代文壇》,2018年第6期。
  • 中國詩學事象芻議
    基於當前意象已不能全面解釋古今複雜的詩學問題,無法完全滿足新時代中國本土詩學多元發展的需要,我們有必要把事象從中國古代詩學體系中發掘出來,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中國古代有「聲無哀樂論」即樂中有情論,也有「聲與政通」即樂中有事論。可以說,《樂》象是事象形成的另一源泉。  從詩學流向來看,事象萌發於漢代「以事解詩」的《詩》學,發展於唐代「觸事興詠」的《本事詩》,成熟於宋代「以事話詩」的詩話,完善於明清「因文生事」的文論思想。就事象創作而言,漢代孝武立樂府而採歌謠,「緣事而發」喚醒了事象創作。
  • 激發當代中國詩學生命活力
    ,更有中國詩學所蘊藏的獨特精神價值與思想傳統。強調詩史與性靈結合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陳向春認為,中國古代詩學研究的本來之義即用於「人」,用於「今」。詩史與性靈的結合是詩歌的理想境界,也是中國古典詩學同西方詩學的一大區別。此外,漢字有陰陽上去四聲,具有抑揚頓挫的音樂特點,詩歌文字自身已帶有音樂性,當詩歌與音樂結合起來的時候就更增加了音樂美感。評論中國詩歌時人們通常會用「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事實上,這只是反映了中國詩歌與繪畫的共通之處。
  • 中國詩學重估
    【摘要】中國既是詩的國度,也是詩學的國度。在西方文學觀傳入我國之後,中國究竟有無詩學成為一大問題。而在真正了解中西詩學之同異及其成因後,中國詩學的獨特價值方才日益彰顯。只有充分了解產生於不同文化模式下的文學及其規律,才有可能真正建設一種超越國別、民族之上的中國詩學理論。
  • 身體概念何以能夠成為重建詩學的起點?——評《身體詩學》
    等身性提示出身體詩學對待物與世界的平等觀念,而超越維度則顯示出身體詩學具有的謙卑態度和神聖感。與現象學還原的路徑相反,身體詩學的論證包括兩個次序相連的操作:理念的還原與思想的還原,不妨謂之為「身體詩學的存在還原」。中國傳統思想中的「心」是「身體」能動性的意謂。交心的實質在於互身。有別於認知學所遵循的主體理性原則,身體詩學依循關係理性展開生活世界。
  • 中國文化詩學紮根本土豐厚土壤
    中國文化詩學紮根本土豐厚土壤 2017年02月22日 09:3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蘇培 字號 內容摘要:文化詩學是20世紀70年代歐美興起的一種文學理論思潮及批評實踐
  • 《中國民間文藝學年鑑》主編劉守華:用詩學眼光解讀中國民間故事
    《中國民間文藝學年鑑》主編、華中師範大學非遺中心主任劉守華教授30日在學術期刊與民俗學學科建設學術研討會上,深情闡述他對中國民間故事的詩學探求。劉守華說,「故事詩學」的提出,並非只是單純就民間文藝學方法的開拓而言,首先,民間故事是一種最為大眾化而且富於魅力的口頭語言藝術,致力於詩學解讀,有助於向大眾突顯其優美動人的特質;其次,中國民間故事傳說多是在口頭文學、通俗文學和作家文學「三位一體」的格局中發育成熟的,作詩學探索,有助於發掘其中華文明的優良基因。
  • 中國詩學的家國情懷_思想理論_人民論壇網
    「詩言志」為中國詩學注入了家國情懷、人文教化等個性特徵。【關鍵詞】詩言志  中國詩學  家國情懷  人文詩教    【中圖分類號】I22    【文獻標識碼】A「詩言志」一直被詩學界喻為中國詩論的「開山綱領」。的確,這一觀念對中國詩學的內在特徵有著深刻影響。「詩言志」為中國詩學注入了獨特個性,不失為我們認識中國詩學獨特個性的一個極好切入點。
  • 《詩學「活法」考索》:探源溯流勾勒宋代詩歌創作和詩學理論發展圖譜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曾江 趙徐州)西南民族大學教授曾明的專著《詩學「活法」考索》近日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作者將考證與論述相結合,描寫與解釋相結合,對詩學「活法」說的產生進行探源溯流,對其內涵進行歸納演繹,對其文本進行鉤沉爬梳,對其文獻進行考釋論證,在此基礎上勾勒出宋代詩歌創作和詩學理論發展圖譜。曾明著《詩學「活法」考索》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
  • 賦比興與中國詩學研究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詩學的研究取得了可觀的成績;但由於詩學發生學研究不夠深入,也沒有受到學者們普遍的重視,致使有關詩學概念乃至詩學體系的研究中存在主觀性太強的弊病。鑑於此,這一研究成果堅持把詩學的發生問題放在首要的地位,把民族文化早期萌芽狀態的詩學納入研究視野,在將賦、比、興作為中國古代最基本的三種藝術思維方式的前提下,主要研究如下三方面的問題:初步探考賦、比、興的發生遠源;在此基礎上對不同歷史階段歧義紛呈的賦、比、興以及與之相關的一系列重要詩學問題進行重新解讀;揭示賦、比、興與詩教、詩言志同源共生,是中國詩學的三大原生概念,並在齊梁以後與與玄學「言意之辨」一起促成了中國詩學獨特的民族特徵
  • 郭鵬:由學詩而詩學
    郭鵬:由學詩而詩學 ——中國古代詩學內在演進理路與基礎學理 2017年02月13日 09:0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郭鵬 字號 內容摘要
  • 匠作之喻與中國詩學批評/《中國文藝評論》
    實際上,中國詩學批評的工作路徑就是基於「匠作之喻」的。或者說,中國詩學批評有一條固有的工作理路,即偏向於藉助「匠作之喻」作為詩學批評的有效路徑。在方法論上,「匠作之喻」可集主體(工匠)、自然(模仿)、人化(生命或精神)、器物(隱喻)於一體而成為中國詩學批評理論的篩選者、發現者與溝通者,或成為中國詩學批評的基本譬喻路徑。
  • 能否建構「跨民族詩學」?
    具體到中國的多民族文學研究上來,能否合理借鑑「跨國詩學」理論,從而建構起中國「跨民族」詩學?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新話題。 在中國學界,「民族文學」或「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的提法早已有之,但對包括漢族文學在內的多民族文學整體性研究,還只是最近的提法。自2004 年多民族文學論壇的連續舉辦,體現了學界對中國多民族文學走向辯證性一體化和多元化的努力。
  • 中國古代詩學與、美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比興之緣起
    《周易》向被稱作「群經之首」,其作為中國詩學和美學的起點亦為學界所公認。以詩解《易》的傳統在蔚為壯觀的易學長河中綿延不絕。當代學者追尋中國詩學源頭時往往循繹至《周易》古經的卦爻辭中,或將卦爻辭當作中國詩學最早的比興用例,甚至將卦爻辭作為最早的比興詩歌。
  • 開拓詩學研究空間
    由安徽師範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和安慶師範學院主辦的「中國古典詩學的現代傳承學術研討會」日前在蕪湖和安慶舉行,40餘名學者就古代詩歌、古代詩學理論對現當代詩歌的影響,以及現當代學術史的重構等話題,展開深入討論。
  • 我校文學院主辦的「中國詩學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在蓉召開
    我校文學院主辦的「中國詩學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在蓉召開   近日,由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四川省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中國詩學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在成都召開。
  • 坂本一成:建築的詩學
    坂本一成:建築的詩學 2011-04-22 14:17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 比較認知詩學的理論建構
    彼得·斯託克維爾在《認知詩學導論》中說:隨著認知語言學、認知心理學和文學批評等認知研究的迅猛發展,認知詩學也獲得了新的理論動力,「正在走向快樂自信的黎明」。在中國,文學的認知研究最初隨著認知語言學的興起而引起學界關注,近年來也引發了許多文學研究者的興趣。
  • 構建中國現代語言詩學理論體系
    語言問題始終是貫穿中國現代新詩創作和現代詩學理論建設全過程的核心問題。中國現代新詩不是古典舊詩的延續,而是對古典舊詩的根本性變革。因為從文言到白話,改變的不僅僅是詩歌的語言形式,更重要的是打破了延續幾千年的中國古典詩學傳統觀念,建構起新詩語言規範和與之相應的現代詩學理論。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現代新詩的發展史就是探索現代詩歌語言藝術規律的歷史,中國現代詩學的發展史就是建立中國現代詩學語言理論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