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的雄心,在第一部出版的作品中已顯現

2020-12-04 澎湃新聞

原創 乘以0 經典947

近兩期的《947愛樂廳·歐洲現場》節目中,我們分別聚焦於貝多芬作品中的兩個系列——「」和「」。如果將弦樂與鋼琴相結合,兩者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或許我們可以從本周節目的「鋼琴三重奏」專題中得到些許啟發。

「鋼琴三重奏」的發展史

從一些權威的音樂資料庫中,我們可以看到關於「鋼琴三重奏」的官方解釋:它是鋼琴與其它兩種樂器結合的產物,大多數情形下是小提琴和大提琴,但有時也會有所變化,如長笛和大提琴、單簧管和中提琴、單簧管和大提琴、甚至是小提琴與圓號(如勃拉姆斯的Op.40)等。

從這個基本定義追根溯源,我們發現目前的主流觀點傾向於鋼琴三重奏起步較晚,可追溯至巴洛克時期的「三重奏鳴曲」。

「三重奏鳴曲」中的「三重」指有三個聲部,但在實際演出時往往需要至少四位演奏家,其中旋律部分由兩個高音樂器擔當,低聲部的樂器通常是古大提琴或大提琴,還有一個便是鍵盤樂器,根據樂譜上作曲家所附的數字低音記號,在演奏過程中以即興的方式加入和聲,更多起到的是烘託和助奏的作用,不具備很強的主導性。

十八世紀中葉,大鍵琴逐漸被鋼琴取代,隨著約翰·克裡斯蒂安·巴赫在這一領域的不斷探索,鍵盤樂器的地位在重奏中得到了提升,互動性也進一步加強,鋼琴三重奏有了雛形。

此消彼長之下,弦樂在與鍵盤的對話中變得「弱勢」。《古典風格》的作者、美國鋼琴家查爾斯·羅森曾研習過海頓的鋼琴三重奏,在他看來,這些傑作本質上還是「鋼琴獨奏作品」,小提琴和大提琴僅是助奏樂器。

這樣的情形到了莫扎特時期有所改觀。在今年4月刊《鋼琴藝術》裡《從海頓到貝多芬——略談鋼琴三重奏平衡問題的演進》一文中提到:「莫扎特的鋼琴三重奏有的樂章是小提琴奏鳴曲,有的樂章是鋼琴協奏曲,而大提琴永遠是『打醬油』的」。

直至貝多芬筆下,這一問題的解決終於有了眉目。我們更沒想到的是,貝多芬第一部出版的作品(Op.1)就是三首鋼琴三重奏。

貝多芬《c小調第一鋼琴三重奏》

正如貝多芬的贊助人華爾斯坦伯爵說的那樣:貝多芬「通過海頓獲得了莫扎特的藝術精髓」。從他Op.1的三部作品可以看出,海頓的影響貫穿始終。同時,極具抒情的慢板樂章也能見到莫扎特的影子。

大提琴也從「打醬油」的狀態中得以解放。查爾斯·羅森曾表示,貝多芬的音樂中有對過去的回望和對未來的嚮往,果不其然,他在這裡並沒有沿用海頓和莫扎特的三樂章布局,而是擴展為四樂章的形式,這個推陳出新之舉可謂意義非凡。

身為一名初出茅廬的音樂家,貝多芬的雄心壯志可見一斑,他期望在維也納的沙龍文化中留下自己的印記,那務必要在一開篇先聲奪人。這些作品也成了他往後室內樂的試驗田。

1794年,在貝多芬贊助人之一李赫諾夫斯基親王組織的一次晚宴上,三部三重奏得到了首演的機會,當時海頓也在場並給出一番好評,但有趣的時,海頓也告誡貝多芬不要出版這些作品,尤其是其中的第三首,因為「它們可能不會被迅速理解,會受到市場的冷遇」。

顯然,貝多芬對這一說法不甚苟同,生氣地認為這是老一輩作曲家對他才華的嫉妒。但冷靜思考後,他重新審視了這些作品,決定不急於付印,待進一步打磨。一年半載後,Op.1成功出版,三重奏中的三件樂器開始變得平衡起來,一個偉大的作曲家也開始嶄露頭角。

《降B大調鋼琴三重奏「小路之歌」》

接著出版的第四部鋼琴三重奏——《降B大調鋼琴三重奏「小路之歌」》,貝多芬又回歸到三樂章的傳統,但卻選用了非典型的編制,由鋼琴、單簧管和大提琴組成。

該作於1797年底開始動筆,那時的貝多芬已在維也納站穩了腳跟,贏得了很高的聲譽。當年10月,他在維也納城堡劇場見證了約瑟夫·魏格爾的喜歌劇《海盜的愛情》首演,其中的一首歌曲《在開始這項艱巨的任務前,我需要吃點零食》的旋律膾炙人口,大受歡迎,激發了包括胡梅爾和帕格尼尼等作曲家以它為主題譜寫變奏曲,但顯然貝多芬是其中的排頭兵,以三重奏的形式完成了該曲的改編,取名為《小路之歌》,輕鬆詼諧、溫文爾雅——但這或許只是我們如今的聽感,當年的《大眾音樂報》可不以為然,一些極端保守的評論家直言這首三重奏「很難」,並指責貝多芬寫得「不自然」。

約瑟夫·魏格爾(1766-1846)

儘管莫扎特曾受自己單簧管演奏家朋友斯塔德勒啟發,將單簧管寫入了三重奏和五重奏中,但不可否認的是,直到1797年,單簧管作為室內樂的獨奏聲部依然較為罕見。貝多芬究竟為何選用它放入其中?

原來這要歸功於默默無聞的單簧管演奏家弗朗茨·約瑟夫·拜爾。他常與貝多芬一起交流,出色的演奏技巧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這部《小路之歌》是為他而量身打造。

在創作過程中,拜爾也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見,第一樂章以三件樂器的齊奏開場,有著典型的奏鳴曲式結構,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極為規整,布局上頗為傳統。但調性的不斷變化依然充滿了冒險精神。柔板樂章篇幅短小,卻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樸實而抒情,愛意濃濃。末樂章則真正實現了貝多芬的創作初衷,將魏格爾歌劇中一個簡單的主題作了九次變奏。回望他的整個創作生涯,貝多芬的諸多變奏曲都成了不可逾越的經典,包括上周我們在導賞中提及的《c小調第32鋼琴奏鳴曲》的第二樂章,展現了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

在周五(7月10日)的節目中,我們將聆聽到來自瑞士的日食三重奏在去年琉森音樂節上對這部作品的演繹。

當年有三位來自巴塞爾音樂學院的青年獨奏家,正是以這部作品為靈感,創立了這支具有特殊魅力的三重奏。此後,他們又先後榮獲2016年「俄耳甫斯室內樂比賽」和2017年「大阪國際室內樂比賽」等許多獎項。

日食三重奏組

值得一提的是,當初貝多芬為了迎合市場、提高出版物的銷量,他還為《小路之歌》譜寫了另一個「正統」的三重奏版本,將單簧管聲部稍作調整後移植到小提琴上,本周二(7月7日)晚的節目中,瑞士鋼琴三重奏將在返場環節中獻演《小路之歌》「改編版」的柔板樂章,敬請期待。

瑞士鋼琴三重奏成立於1998年,榮獲「卡爾塔尼塞塔國際室內樂比賽」、「約翰內斯·勃拉姆斯國際比賽」等重要比賽的一等獎,也曾來華演出,登上過北京國家大劇院、上海大劇院的舞臺。當晚的節目中,他們還將帶來貝多芬鋼琴三重奏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作品之一:《D大調第五鋼琴三重奏「鬼魂」》(Op.70, No.1)。

瑞士鋼琴三重奏組

《D大調第五鋼琴三重奏「鬼魂」》

1808年,貝多芬在維也納的海利根施塔特寫下了此作,題獻給安娜·瑪麗亞·馮·埃爾多迪伯爵夫人。當時正逢貝多芬創作生涯的中期,第五和第六交響曲先後問世。標題「鬼魂」的由來,與第二樂章「感情豐富的甚慢板」中神秘的氛圍不無關係,仿佛是在描述莎士比亞悲劇《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遇見父親鬼魂時的情景。

但也有一些音樂學家認為,貝多芬在1808年時曾與劇作家海因裡希·約瑟夫·馮·科林探討過基於《麥克白》來創作一部歌劇的事宜,這是莎士比亞的另一部悲劇。儘管後來貝多芬因故暫擱創作計劃,但根據他的手稿,劇本中的一些文字內容如「Macbett」(麥克白)都在《鬼魂》三重奏的第二樂章中出現,研究者們指出,音樂中那些沉鬱的特質很可能與《麥克白》中三位女巫的場景有關。

1808年聖誕節,小提琴家舒潘齊格、大提琴家林克和貝多芬一起,在埃爾多迪伯爵夫人的家中進行了該作的首演,受到一致好評,並在後續不斷的推廣中獲得了更多聽眾的認可。

貝多芬的學生車爾尼也對《鬼魂》三重奏有著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它的音樂結構具有整體性,由一個主要的樂思貫穿其中,演奏者必須做認真地預習功課後方能表現出一氣呵成的感覺,否則會顯得斷斷續續而索然無味。

除了第二樂章外,我們還能聽出首樂章的利落,以及末樂章的溫潤,風格迥異又高度戲劇化。同時,貝多芬室內樂「交響化」的苗頭也開始有所體現。

《降E大調第六鋼琴三重奏》

Op.70的另一部作品為《降E大調第六鋼琴三重奏》。與《鬼魂》相比,它顯得輕盈多了,尤其在第二樂章的某些樂段呈現出的古典風格,好似對海頓與莫扎特的深情回望。但與前輩的作品相比,它又仿佛是一個新的世界。

第一樂章以略帶遲疑、憂鬱的大提琴獨奏開始,隨即小提琴和鋼琴分別對這個音型進行模仿,讓人聯想起第三部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的開篇。

本周一(7月6日)晚,來自奧地利的三角洲鋼琴三重奏組將帶來這部作品,這是2018瑞士阿德爾博登室內樂音樂節上的一場演出。

三角洲鋼琴三重奏組

《降E大調第十鋼琴三重奏》

再次瀏覽本周的節目單,不得不欽佩貝多芬在變奏曲創作上的極高造詣。編號為Op.44的《降E大調第十鋼琴三重奏》構思於1792年,甚至比Op.1的那三部三重奏還早(根據貝多芬的手稿顯示,該作可能在他離開波恩前已完成,只是出版較晚)。

他在波恩聽到了迪特斯多夫歌劇《小紅帽》中的一首天真活潑的小曲,以其中的音樂主題出發寫下了14段變奏曲。這部作品將在周六(7月11日)的節目中播出。

周二(7月7日)的節目將播出編號為Op.121a的《G大調鋼琴三重奏》,它寫於1803年,並在1824年出版,是貝多芬根據同時代奧地利作曲家文策爾·米勒1794年歌劇《布拉格的姐妹》中廣為流行的主題「我是裁縫卡卡杜」而寫的一組變奏曲。

《947愛樂廳-歐洲現場》收聽方式:打開收音機,調到FM94.7經典947,或是用手機打開阿基米德APP搜索「947愛樂廳 歐洲現場」,即可收聽。

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系列(八)鋼琴三重奏作品

7月7日(周二)20:00放送

瑞士鋼琴三重奏

貝多芬《G大調鋼琴三重奏》

貝多芬《D大調第五鋼琴三重奏「鬼魂」》

馬丁·施隆普夫《時間的痕跡》

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系列(八)鋼琴三重奏作品

7月8日(周三)20:00放送

單簧管:保羅·貝爾特拉米尼

大提琴:基婭拉·恩德勒

小提琴:姜賢重

鋼琴:坂上博子

顫音琴:費德裡科·特拉蒙塔納

貝多芬《c小調鋼琴三重奏》

貝多芬《降E大調鋼琴、單簧管與大提琴三重奏》

託馬斯·德蒙加《從裡到外——由外至裡》

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系列(八)鋼琴三重奏作品

7月9日(周四)20:00放送

瑞士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室內樂團

瑞典孔斯巴卡鋼琴三重奏

華格納 歌劇《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前奏曲」、

貝多芬《降E大調第一鋼琴三重奏》

德沃夏克的《夜曲》

舒伯特《d小調第十一弦樂四重奏「死神與少女」》

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系列(八)鋼琴三重奏作品

7月10日(周五)20:00放送

瑞士日食三重奏

貝多芬《降B大調第四鋼琴三重奏「小路之歌」》

勃拉姆斯《a小調單簧管、大提琴與鋼琴三重奏》

託馬斯·德蒙加《夏風II》

格什溫《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鋼琴、單簧管與大提琴改編版)

尼諾·羅塔《單簧管三重奏》第三樂章

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系列(八)鋼琴三重奏作品

7月11日(周六)20:00放送

義大利變形三重奏

英國希思四重奏

貝多芬《降E大調第十鋼琴三重奏》

貝多芬《G大調第二鋼琴三重奏》

貝多芬《F大調第十六弦樂四重奏》

蒂皮特《升f小調第二弦樂四重奏》

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系列(八)鋼琴三重奏作品

7月12日(周日)20:00放送

小提琴:崔恩·羅貝爾

大提琴:西奧多·辛克

鋼琴:卡特·羅貝爾

貝多芬《g小調第二大提琴奏鳴曲》

貝多芬《D大調第一小提琴奏鳴曲》

貝多芬《降B大調第七鋼琴三重奏「大公」》

主播/統籌:周婕

編輯製作:周婕、晨曦、小鈴、應玥、馮程、長纓

融媒體:晨曦、應玥

監製:舒強、紅柳

撰文:x0

編輯:應玥

原標題:《貝多芬的雄心,在Op.1中已顯現》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貝多芬的遺產|晚期作品中的變奏曲情結
    德國著名哲學家、音樂理論家西奧多·阿多諾在身後出版的《貝多芬:阿多諾的音樂哲學》(Beethoven: The Philosophy of Music)一書中有一篇饒有興味的短文:「貝多芬的晚期風格」(Beethoven’s Late Style),他認為貝多芬(作品)晚期風格的特徵不在於其人晚年的死亡之悟(這心理如果說曾經出現,也只是以帶有寓意的音型出現),而是一種新的美學
  • 我是從魯成文的貝多芬交響曲導賞中初步聽懂貝多芬的
    此次講座分為「交響曲是音樂凱旋之凱旋」、「貝多芬其俗其神」、「貝多芬九部交響曲」三個部分,魯成文闡釋了交響曲在西方音樂中的主導作用,結合貝多芬的生平和九部交響曲作品,說明了交響曲在反映人類精神世界上的獨特優勢,謳歌了貝多芬通過交響音樂為人的真善美找到了最好的樂音載體,成為我們認識世界的有效途徑,並賦予我們改造世界的莫大勇氣。
  • 「中俄經典與現代文學作品互譯出版項目」已翻譯出版作品94部
    新華社北京9月2日電(記者史競男)記者從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獲悉,由中國國家新聞出版署和俄羅斯出版與大眾傳媒署指導的「中俄經典與現代文學作品互譯出版項目」日前已翻譯出版100部計劃作品中的94部,包括「中國文庫」的《聊齋志異》《20至21世紀中國戲劇選》和「俄羅斯文庫」的《地靈》《秘密走廊
  • 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
    該作品於1800年4月2日在維也納的城堡劇場首演,音樂會中還包括莫扎特、海頓、亨德爾的曲目。這場音樂會的上演向維也納宣告了貝多芬的才華。在許多貝多芬同時代人的眼裡,這部《第一交響曲》始終是他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 一人一張經典碟——布倫德爾父子·《貝多芬的大提琴與鋼琴作品》
    為克服這些難題,貝多芬在作品裡避免給大提琴過多自我表現的機會,並且在前四首奏鳴曲裡完全排斥了慢板樂章(某些樂章的引子除外)。直到後來鋼琴的琴弦逐漸加粗、構架更加堅固、音色越發洪亮有力的時候,貝多芬才在第五號奏鳴曲的慢板樂章中放寬了對大提琴的約束,此時他已不再擔心大提琴的音響會蓋過鋼琴。
  • 貝多芬《第一鋼琴奏鳴曲》賞析
    《第一鋼琴奏鳴曲》是貝多芬呈獻給他過去的老師海頓。這首奏鳴曲具有悲劇性情緒,明顯地暗示和顯露出貝多芬精力旺盛的寫作欲望及其深刻獨創性。這首奏鳴曲以精練的鋼琴寫法,澎湃著陰暗的熱情,可以窺見到貝多芬日後強烈的、自成一體的樂調作風。這首作品的節奏較為單調,小節間的區分也多少有點生硬,還留存著較為幼稚的作曲法。
  • 孫國忠|貝多芬與音樂中的偉大性
    貝多芬的創作讓我們看到了何謂音樂中的「偉大性」的典型體現和超越時空的藝術意義。貝多芬是一位跨時代的偉大作曲家,「集古典之大成,開浪漫之先河」,對貝多芬的這一評價已是老生常談,但其中的含義的確值得一再體悟。
  • 前三部交響曲與貝多芬的「聽覺消亡史」
    57年為人類留下了無數音樂財富,其中,他的九部交響曲更是古典音樂史上的巔峰之作,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聆聽貝多芬初到維也納,逐漸走向成熟期時創作的前三部交響曲。> 有研究認為,早在貝多芬不到二十歲時,他在故鄉波恩就曾嘗試創作交響曲,但貝多芬《第一交響曲》最終首演於1800年,這也是貝多芬來到維也納的第八個年頭,此時他已快要步入「而立之年」。
  • 80部作品 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
    250周年紀念活動,用近一年時間,匯集全球7個頂尖樂團(組合),組織全球超過500名藝術家,聯手推出特別巨獻,共同呈現貝多芬作品大全集。  貝多芬作品上演規模創歷史之最  貝多芬的創作代表了古典音樂的一個巔峰。2020年是貝多芬誕辰250周年,全球音樂界都將舉辦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
  • 五月音樂節「中國力量」展風採 演奏11部貝多芬作品
    五月音樂節將演奏11部貝多芬作品  紀念五月音樂節中的重頭演出是英國皇家北方小交響樂團在著名指揮家和鋼琴家拉爾斯·福格特的帶領下,5月17日和18日連續兩晚演出貝多芬作品音樂會。拉爾斯·福格特說:「這支優秀的管弦樂團不僅演奏協奏曲,也將演奏交響曲。所有的貝多芬交響曲對他們來說都是常演曲目。除了協奏曲,兩部交響曲可以讓兩晚的演出更圓滿、更美妙。」
  • 充滿朝氣的貝多芬的主要鋼琴作品
    這一時期的精選作品中有人們非常熟悉的《月光》、《田園》、《暴風雨》、《黎明》和《熱情》奏鳴曲,可稱為頂峰之作,蘊含的思想和感情內容相當豐富,以致原有的奏鳴曲結構形式已完全包容不下了。貝多芬幾乎不被傳統形式束縛,大膽擴展了連接部、展開部和結束部的規模。
  • 「悲愴」—貝多芬c小調鋼琴奏鳴曲
    他一生目睹革命、流血、鬥爭、失敗、反抗……性格中充滿了追求自由、憎恨壓迫的反叛精神,他嚮往博愛、民族(民主)、平等,作品中充滿了鮮明的時代精神。他的音樂是自由的,其原因在於他本就是音樂的主宰,音樂是他內心變化的寫照。
  • 「悲愴」—貝多芬c小調鋼琴奏鳴曲
    他一生目睹革命、流血、鬥爭、失敗、反抗……性格中充滿了追求自由、憎恨壓迫的反叛精神,他嚮往博愛、民族(民主)、平等,作品中充滿了鮮明的時代精神。他的音樂是自由的,其原因在於他本就是音樂的主宰,音樂是他內心變化的寫照。貝多芬的一生共創作了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早年在1794年至1800年寫下的十三首中,就已有很多顯現出了作曲家朝氣蓬勃、倔強自信、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
  • 貝多芬的遺產︱《「英雄」交響曲》:寫給拿破崙
    在幾乎一整期以貝多芬的畫像為封面的雜誌中,《大眾音樂雜誌》這樣稱讚《普羅米修斯變奏曲》的出版:「無窮盡的想像,獨特的幽默,深刻,親切,乃至熱忱的情感都是它的特徵……曲中巧妙的表現是v. B先生幾乎所有作品的標誌。這令他成為第一流的器樂作曲家。」
  • 貝多芬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的故事
    我一直是貝多芬作品的詮釋者,在我的演奏生涯中,曾在世界各地演奏了60次貝多芬的全套三十二部鋼琴奏鳴曲。書中對貝多芬每部鋼琴奏鳴曲的描述並不是為了進行科學分析,而是從詮釋者的角度,把每部奏鳴曲看作貝多芬人生路上的節點,從而演繹這些偉大的作品。
  • 古典主義音樂的靈魂人物--貝多芬
    貝多芬毫無疑問是"古今第一音樂家",雖然與莫扎特相比他不是一個天才式的音樂家,與巴赫相比他不能算是"締造者",但貝多芬對整個古典音樂發展的作用是無可估量的。他對已有的框架進行不斷地突破和重構,對後世的音樂家乃至整個人類的聽覺記憶,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2. 貝多芬的音樂是充滿改變、極為進步的音樂。
  • 「那些激動人心的交響曲」聆聽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
    該作品於1800年4月2日在維也納的城堡劇場首演,音樂會中還包括莫扎特、海頓、亨德爾的曲目。這場音樂會的上演向維也納宣告了貝多芬的才華。在許多貝多芬同時代人的眼裡,這部《第一交響曲》始終是他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 貝多芬大全集80部作品演一年
    著名指揮梵志登歌劇《費德裡奧》花城文藝風景線昨日下午,隨著 「樂聖」貝多芬《歡樂頌》的歌聲在珠江畔響起,廣東省星海音樂廳和廣州大劇院聯合宣布:將於2020年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紀念活動中,聯手推出特別巨獻——貝多芬作品大全集,組織全球超過500
  • 創作了大量五花八門作品的貝多芬
    其他作品——五花八門的作品貝多芬還創作了大量的五花八門的作品,如各種舞曲以及少量的其他作品。這裡值得注意的作品是三套小曲(Bagatelles),或者如貝多芬對它們的稱呼「小東西」(K1einigkeiten)。這些短小而普通的作品大多擁有三部性結構,作品編號分別為Op.33、119和126。貝多芬將最後一組設計成一個循環,但這一手段在作品119號中就已經採用。
  • 「貝多芬」在上海的故事
    「療治我青年時世紀病的是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戰鬥意志的是貝多芬,在我靈智的成長中給我大影響的是貝多芬。多少次的顛撲曾由他攙扶,多少次的創傷曾由他撫慰……」這是傅雷1946年出版《貝多芬傳》時寫在序裡的一段話,這部翻譯自羅曼·羅蘭作品的書當年由上海的駱駝書局發行,之後多次重版,引起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