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乘以0 經典947
近兩期的《947愛樂廳·歐洲現場》節目中,我們分別聚焦於貝多芬作品中的兩個系列——「」和「」。如果將弦樂與鋼琴相結合,兩者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或許我們可以從本周節目的「鋼琴三重奏」專題中得到些許啟發。
「鋼琴三重奏」的發展史
從一些權威的音樂資料庫中,我們可以看到關於「鋼琴三重奏」的官方解釋:它是鋼琴與其它兩種樂器結合的產物,大多數情形下是小提琴和大提琴,但有時也會有所變化,如長笛和大提琴、單簧管和中提琴、單簧管和大提琴、甚至是小提琴與圓號(如勃拉姆斯的Op.40)等。
從這個基本定義追根溯源,我們發現目前的主流觀點傾向於鋼琴三重奏起步較晚,可追溯至巴洛克時期的「三重奏鳴曲」。
「三重奏鳴曲」中的「三重」指有三個聲部,但在實際演出時往往需要至少四位演奏家,其中旋律部分由兩個高音樂器擔當,低聲部的樂器通常是古大提琴或大提琴,還有一個便是鍵盤樂器,根據樂譜上作曲家所附的數字低音記號,在演奏過程中以即興的方式加入和聲,更多起到的是烘託和助奏的作用,不具備很強的主導性。
十八世紀中葉,大鍵琴逐漸被鋼琴取代,隨著約翰·克裡斯蒂安·巴赫在這一領域的不斷探索,鍵盤樂器的地位在重奏中得到了提升,互動性也進一步加強,鋼琴三重奏有了雛形。
此消彼長之下,弦樂在與鍵盤的對話中變得「弱勢」。《古典風格》的作者、美國鋼琴家查爾斯·羅森曾研習過海頓的鋼琴三重奏,在他看來,這些傑作本質上還是「鋼琴獨奏作品」,小提琴和大提琴僅是助奏樂器。
這樣的情形到了莫扎特時期有所改觀。在今年4月刊《鋼琴藝術》裡《從海頓到貝多芬——略談鋼琴三重奏平衡問題的演進》一文中提到:「莫扎特的鋼琴三重奏有的樂章是小提琴奏鳴曲,有的樂章是鋼琴協奏曲,而大提琴永遠是『打醬油』的」。
直至貝多芬筆下,這一問題的解決終於有了眉目。我們更沒想到的是,貝多芬第一部出版的作品(Op.1)就是三首鋼琴三重奏。
貝多芬《c小調第一鋼琴三重奏》
正如貝多芬的贊助人華爾斯坦伯爵說的那樣:貝多芬「通過海頓獲得了莫扎特的藝術精髓」。從他Op.1的三部作品可以看出,海頓的影響貫穿始終。同時,極具抒情的慢板樂章也能見到莫扎特的影子。
大提琴也從「打醬油」的狀態中得以解放。查爾斯·羅森曾表示,貝多芬的音樂中有對過去的回望和對未來的嚮往,果不其然,他在這裡並沒有沿用海頓和莫扎特的三樂章布局,而是擴展為四樂章的形式,這個推陳出新之舉可謂意義非凡。
身為一名初出茅廬的音樂家,貝多芬的雄心壯志可見一斑,他期望在維也納的沙龍文化中留下自己的印記,那務必要在一開篇先聲奪人。這些作品也成了他往後室內樂的試驗田。
1794年,在貝多芬贊助人之一李赫諾夫斯基親王組織的一次晚宴上,三部三重奏得到了首演的機會,當時海頓也在場並給出一番好評,但有趣的時,海頓也告誡貝多芬不要出版這些作品,尤其是其中的第三首,因為「它們可能不會被迅速理解,會受到市場的冷遇」。
顯然,貝多芬對這一說法不甚苟同,生氣地認為這是老一輩作曲家對他才華的嫉妒。但冷靜思考後,他重新審視了這些作品,決定不急於付印,待進一步打磨。一年半載後,Op.1成功出版,三重奏中的三件樂器開始變得平衡起來,一個偉大的作曲家也開始嶄露頭角。
《降B大調鋼琴三重奏「小路之歌」》
接著出版的第四部鋼琴三重奏——《降B大調鋼琴三重奏「小路之歌」》,貝多芬又回歸到三樂章的傳統,但卻選用了非典型的編制,由鋼琴、單簧管和大提琴組成。
該作於1797年底開始動筆,那時的貝多芬已在維也納站穩了腳跟,贏得了很高的聲譽。當年10月,他在維也納城堡劇場見證了約瑟夫·魏格爾的喜歌劇《海盜的愛情》首演,其中的一首歌曲《在開始這項艱巨的任務前,我需要吃點零食》的旋律膾炙人口,大受歡迎,激發了包括胡梅爾和帕格尼尼等作曲家以它為主題譜寫變奏曲,但顯然貝多芬是其中的排頭兵,以三重奏的形式完成了該曲的改編,取名為《小路之歌》,輕鬆詼諧、溫文爾雅——但這或許只是我們如今的聽感,當年的《大眾音樂報》可不以為然,一些極端保守的評論家直言這首三重奏「很難」,並指責貝多芬寫得「不自然」。
約瑟夫·魏格爾(1766-1846)
儘管莫扎特曾受自己單簧管演奏家朋友斯塔德勒啟發,將單簧管寫入了三重奏和五重奏中,但不可否認的是,直到1797年,單簧管作為室內樂的獨奏聲部依然較為罕見。貝多芬究竟為何選用它放入其中?
原來這要歸功於默默無聞的單簧管演奏家弗朗茨·約瑟夫·拜爾。他常與貝多芬一起交流,出色的演奏技巧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這部《小路之歌》是為他而量身打造。
在創作過程中,拜爾也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見,第一樂章以三件樂器的齊奏開場,有著典型的奏鳴曲式結構,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極為規整,布局上頗為傳統。但調性的不斷變化依然充滿了冒險精神。柔板樂章篇幅短小,卻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樸實而抒情,愛意濃濃。末樂章則真正實現了貝多芬的創作初衷,將魏格爾歌劇中一個簡單的主題作了九次變奏。回望他的整個創作生涯,貝多芬的諸多變奏曲都成了不可逾越的經典,包括上周我們在導賞中提及的《c小調第32鋼琴奏鳴曲》的第二樂章,展現了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
在周五(7月10日)的節目中,我們將聆聽到來自瑞士的日食三重奏在去年琉森音樂節上對這部作品的演繹。
當年有三位來自巴塞爾音樂學院的青年獨奏家,正是以這部作品為靈感,創立了這支具有特殊魅力的三重奏。此後,他們又先後榮獲2016年「俄耳甫斯室內樂比賽」和2017年「大阪國際室內樂比賽」等許多獎項。
日食三重奏組
值得一提的是,當初貝多芬為了迎合市場、提高出版物的銷量,他還為《小路之歌》譜寫了另一個「正統」的三重奏版本,將單簧管聲部稍作調整後移植到小提琴上,本周二(7月7日)晚的節目中,瑞士鋼琴三重奏將在返場環節中獻演《小路之歌》「改編版」的柔板樂章,敬請期待。
瑞士鋼琴三重奏成立於1998年,榮獲「卡爾塔尼塞塔國際室內樂比賽」、「約翰內斯·勃拉姆斯國際比賽」等重要比賽的一等獎,也曾來華演出,登上過北京國家大劇院、上海大劇院的舞臺。當晚的節目中,他們還將帶來貝多芬鋼琴三重奏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作品之一:《D大調第五鋼琴三重奏「鬼魂」》(Op.70, No.1)。
瑞士鋼琴三重奏組
《D大調第五鋼琴三重奏「鬼魂」》
1808年,貝多芬在維也納的海利根施塔特寫下了此作,題獻給安娜·瑪麗亞·馮·埃爾多迪伯爵夫人。當時正逢貝多芬創作生涯的中期,第五和第六交響曲先後問世。標題「鬼魂」的由來,與第二樂章「感情豐富的甚慢板」中神秘的氛圍不無關係,仿佛是在描述莎士比亞悲劇《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遇見父親鬼魂時的情景。
但也有一些音樂學家認為,貝多芬在1808年時曾與劇作家海因裡希·約瑟夫·馮·科林探討過基於《麥克白》來創作一部歌劇的事宜,這是莎士比亞的另一部悲劇。儘管後來貝多芬因故暫擱創作計劃,但根據他的手稿,劇本中的一些文字內容如「Macbett」(麥克白)都在《鬼魂》三重奏的第二樂章中出現,研究者們指出,音樂中那些沉鬱的特質很可能與《麥克白》中三位女巫的場景有關。
1808年聖誕節,小提琴家舒潘齊格、大提琴家林克和貝多芬一起,在埃爾多迪伯爵夫人的家中進行了該作的首演,受到一致好評,並在後續不斷的推廣中獲得了更多聽眾的認可。
貝多芬的學生車爾尼也對《鬼魂》三重奏有著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它的音樂結構具有整體性,由一個主要的樂思貫穿其中,演奏者必須做認真地預習功課後方能表現出一氣呵成的感覺,否則會顯得斷斷續續而索然無味。
除了第二樂章外,我們還能聽出首樂章的利落,以及末樂章的溫潤,風格迥異又高度戲劇化。同時,貝多芬室內樂「交響化」的苗頭也開始有所體現。
《降E大調第六鋼琴三重奏》
Op.70的另一部作品為《降E大調第六鋼琴三重奏》。與《鬼魂》相比,它顯得輕盈多了,尤其在第二樂章的某些樂段呈現出的古典風格,好似對海頓與莫扎特的深情回望。但與前輩的作品相比,它又仿佛是一個新的世界。
第一樂章以略帶遲疑、憂鬱的大提琴獨奏開始,隨即小提琴和鋼琴分別對這個音型進行模仿,讓人聯想起第三部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的開篇。
本周一(7月6日)晚,來自奧地利的三角洲鋼琴三重奏組將帶來這部作品,這是2018瑞士阿德爾博登室內樂音樂節上的一場演出。
三角洲鋼琴三重奏組
《降E大調第十鋼琴三重奏》
再次瀏覽本周的節目單,不得不欽佩貝多芬在變奏曲創作上的極高造詣。編號為Op.44的《降E大調第十鋼琴三重奏》構思於1792年,甚至比Op.1的那三部三重奏還早(根據貝多芬的手稿顯示,該作可能在他離開波恩前已完成,只是出版較晚)。
他在波恩聽到了迪特斯多夫歌劇《小紅帽》中的一首天真活潑的小曲,以其中的音樂主題出發寫下了14段變奏曲。這部作品將在周六(7月11日)的節目中播出。
周二(7月7日)的節目將播出編號為Op.121a的《G大調鋼琴三重奏》,它寫於1803年,並在1824年出版,是貝多芬根據同時代奧地利作曲家文策爾·米勒1794年歌劇《布拉格的姐妹》中廣為流行的主題「我是裁縫卡卡杜」而寫的一組變奏曲。
《947愛樂廳-歐洲現場》收聽方式:打開收音機,調到FM94.7經典947,或是用手機打開阿基米德APP搜索「947愛樂廳 歐洲現場」,即可收聽。
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系列(八)鋼琴三重奏作品
7月7日(周二)20:00放送
瑞士鋼琴三重奏
貝多芬《G大調鋼琴三重奏》
貝多芬《D大調第五鋼琴三重奏「鬼魂」》
馬丁·施隆普夫《時間的痕跡》
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系列(八)鋼琴三重奏作品
7月8日(周三)20:00放送
單簧管:保羅·貝爾特拉米尼
大提琴:基婭拉·恩德勒
小提琴:姜賢重
鋼琴:坂上博子
顫音琴:費德裡科·特拉蒙塔納
貝多芬《c小調鋼琴三重奏》
貝多芬《降E大調鋼琴、單簧管與大提琴三重奏》
託馬斯·德蒙加《從裡到外——由外至裡》
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系列(八)鋼琴三重奏作品
7月9日(周四)20:00放送
瑞士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室內樂團
瑞典孔斯巴卡鋼琴三重奏
華格納 歌劇《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前奏曲」、
貝多芬《降E大調第一鋼琴三重奏》
德沃夏克的《夜曲》
舒伯特《d小調第十一弦樂四重奏「死神與少女」》
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系列(八)鋼琴三重奏作品
7月10日(周五)20:00放送
瑞士日食三重奏
貝多芬《降B大調第四鋼琴三重奏「小路之歌」》
勃拉姆斯《a小調單簧管、大提琴與鋼琴三重奏》
託馬斯·德蒙加《夏風II》
格什溫《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鋼琴、單簧管與大提琴改編版)
尼諾·羅塔《單簧管三重奏》第三樂章
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系列(八)鋼琴三重奏作品
7月11日(周六)20:00放送
義大利變形三重奏
英國希思四重奏
貝多芬《降E大調第十鋼琴三重奏》
貝多芬《G大調第二鋼琴三重奏》
貝多芬《F大調第十六弦樂四重奏》
蒂皮特《升f小調第二弦樂四重奏》
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系列(八)鋼琴三重奏作品
7月12日(周日)20:00放送
小提琴:崔恩·羅貝爾
大提琴:西奧多·辛克
鋼琴:卡特·羅貝爾
貝多芬《g小調第二大提琴奏鳴曲》
貝多芬《D大調第一小提琴奏鳴曲》
貝多芬《降B大調第七鋼琴三重奏「大公」》
主播/統籌:周婕
編輯製作:周婕、晨曦、小鈴、應玥、馮程、長纓
融媒體:晨曦、應玥
監製:舒強、紅柳
撰文:x0
編輯:應玥
原標題:《貝多芬的雄心,在Op.1中已顯現》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