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青瓷 | 【青瓷新秀】琉華山下,天真稚物

2020-09-09 龍泉旅遊

導讀

中國從來不缺匠人,三年短工三年長工,十年學徒熬出頭。梁啓超在《少年中國說》中曾寫道「少年強則國強」,我深以為然!但當下社會,做傳統工藝的匠人,大多都是中年甚至老年,青年人少之又少。

千百年來,龍泉青瓷留給世人的傳奇,不僅在於它具有與眾不同的藝術特徵,還體現在它不斷的傳承和發展。手工製作,作為龍泉青瓷的重要載體,是生產者的藝術,它出自匠人之手,服務於民,將使用和審美融合於一體,帶有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性,而現如今社會的飛速發展和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得許多傳統手工工藝都處在一個瀕危的狀態,很多的文化形式都在默默的消失。

值得慶幸的是在龍泉有一批這樣堅持傳統製作青瓷工藝的青年手工匠人。

柳佳昊

出生於浙江龍泉

2012就讀於龍泉中職校陶瓷專業

2014年赴景德鎮陶瓷學院進修

師從麗水市工藝美術大師劉傑

於2017年創辦「天真稚物」青瓷工作室

柳佳昊

01

在浙江省龍泉市小梅鎮與屏南鎮交界處的琉華山,在龍泉境內一千米以上的山峰中算不上高,但它卻以另一種意義被載入了史冊。

琉華山腳下,大窯自古以來就有三澗—溪,十八橋三十六碓,琉田八美景之稱。由於這裡山林茂密和豐富的瓷土礦,以及山谷間縱橫交錯的山澗水系,為窯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創造出了龍泉窯的輝煌。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大窯古窯址。這裡濃縮了龍泉青瓷的全部歷史,同時,這裡還貯藏了幾乎是龍泉青瓷世界的全部秘密,包括興旺時的愉悅和敗落時的悲傷。時至今日,大窯已然成為了每一個龍泉青瓷匠人嚮往的神聖之地。

02

柳佳昊的工作室在大窯遺址的必經之路上的一個城郊中,這裡溪水清澈,臨靠大山,蜜蜂嶺村子裡勤勞的人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村舍點綴,炊煙嫋嫋.飄渺莫測,綠樹、紅牆、黑瓦,一幅田園詩畫般的南國農村景色。沒有喧囂,寧靜而充實。這裡臨山,臨水,更是柳佳昊最珍貴記憶的童年時光。走進柳佳昊工作室,古色古香的展廳中,你會被一塊顯目的牌匾所深深吸引,「夢歸琉田」,琉田,柳佳昊多年的夢想。工作室設立在這,也許是因為離那琉華山山腳更近吧。

工藝和美術的審美似乎總是盤旋上升,從歐洲藝術的復興開始,人們追逐著經典的美學。審美多元化的今天,人們對於美的看法各有建樹,其中不乏在現代工業化的工藝中用尋找手工製作的意境之美,柳佳昊便是這樣一位制瓷人,在接觸當代陶藝,西方審美的薰陶後,喜歡上龍泉青瓷是因為一份心底深處的歸屬感,看到前輩們為龍泉窯產區的復興與傳承,作為一名正兒八經地地道道的龍泉人,柳佳昊更覺得自己應該加入這個承擔著發揚傳統的責任的大家庭。

柳佳昊部分作品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認識青瓷,更多人從青瓷身上找到了集簡約大氣、經典和實用性的結合。而青瓷的製作工藝多種而繁雜,豐富的藝術樣式顯然不是單純的「極簡」風格可以概括的,柳佳昊平時裡喜歡收集各個朝代的古瓷,殘器,標本,展廳裡幾乎是老器物為主,大到60公分的宋元牡丹瓶殘器,小到枇杷大小的水儲…豐富多樣的器具和燒制方式,都給予了柳佳昊在製作瓷器極大的靈感,在通過觸摸這些古老的器具和瓷片時仿佛觸碰到古時制瓷人的心境和思想,從不同的瓷器中能吸收到不同文化時代魅力和精神。

柳佳昊做的瓷器,很多了解他的人都知道是因為其師父劉傑,擅長高級仿古瓷製作,研究龍泉窯傳統燒制技藝,作品多以精緻生活實用器為主,柳佳昊從師父門中學到了豐富的傳統技法,研究學習傳統柴窯燒制與傳統裝飾紋樣。

柳佳昊部分作品

幾年的苦學勤練,讓柳佳昊的每天都因制瓷過得不一樣,塵世紛擾如同過往雲煙,心裡惦記的都是每一件或大或小的泥坯,經過標本學習,圖稿打樣,反覆推敲,上車軲轆拉坯修坯刻花…每每到進窯爐,出窯忐忑又期待。

由於柳佳昊在師傅門下學習的傳統柴燒燒窯難度相當高。柴燒作品的成敗取決於人、土、火、柴、窯之間的關係。製作時候常有天氣和人為的因素造成的失敗,2018年的冬天,異常的寒冷冷潮溼,因為要準備參加廣東東莞愛心拍賣,精心準備了兩個月的大件器型,連續燒了5窯,全軍覆沒,終於在最後關頭燒至一件,而這精巧的唯一也從3000的起拍價拍到了2萬。

柳佳昊部分作品

在從事這份工作以後,柳佳昊結識了許許多多的良師益友,各邦各國的瓷器愛好者,在交流和汲取中,能有更豐富的思想碰撞和結合。這便已是最大的收穫,這些良師益友與柳佳昊一路同行,相互的支持與陪伴。在2012年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現中國青瓷學院)接觸到的青瓷,再到14年赴景德鎮學習探研現代陶藝,2017年9月便毅然決定關掉景德鎮的工作室,聽從來自家鄉,高山流水,千年高古窯區的召喚......

小小窯工初長成,滿腔熱情拋瓷窯。

二十出頭拾飯碗,酸甜苦辣方自知。

THE END

來源:龍泉青瓷

相關焦點

  • 探村麗水龍泉|大窯古村,龍泉青瓷起源地,山青水秀桃花源
    浙江麗水,龍泉,大窯古村落。位於龍泉市小梅鎮,在青山秀水之間的古樸村落,藏著最美中國青瓷的悠遠故事。大窯村位於龍泉市南約45公裡的琉華山下,明代以前稱「琉田」,自古以來是龍泉青瓷的起源地和中心產區,以大窯龍泉窯遺址聞名遐邇。龍泉窯遺址在大窯村內共有65處。大窯燒制青瓷始於五代,長於北宋,南宋至明代早期為鼎盛時期,明末清初窯業衰退。大窯所制產品琳琅滿目,日用、陳設、娛樂等類型一應俱全。
  • 龍泉青瓷 | 【青瓷新秀】青瓷雅頌 破曉而生—嚴霖豪
    千百年來,龍泉青瓷留給世人的傳奇,不僅在於它具有與眾不同的藝術特徵,還體現在它不斷的傳承和發展。手工製作,作為龍泉青瓷的重要載體,是生產者的藝術,它出自匠人之手,服務於民,將使用和審美融合於一體,帶有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性,而現如今社會的飛速發展和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得許多傳統手工工藝都處在一個瀕危的狀態,很多的文化形式都在默默的消失。值得慶幸的是在龍泉有一批這樣堅持傳統製作青瓷工藝的青年手工匠人。
  • 龍泉青瓷 | 【 青瓷新秀 】乘風破浪潮頭立,揚帆起航正當時
    千百年來,龍泉青瓷留給世人的傳奇,不僅在於它具有與眾不同的藝術特徵,還體現在它不斷的傳承和發展。手工製作,作為龍泉青瓷的重要載體,是生產者的藝術,它出自匠人之手,服務於民,將使用和審美融合於一體,帶有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性,而現如今社會的飛速發展和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得許多傳統手工藝都處在一個瀕危的狀態,很多的文化形式都在默默的消失。
  • 龍泉青瓷 |龍泉青瓷的今與昔
    再加之北宋以來汝窯、官窯以及鈞窯比較發達的制瓷工藝和技術,對釉的質感色澤的追求,以及北方工匠帶來的新工藝和新技藝,這些都對龍泉窯燒制青瓷產生很大的促進作用。尤其是瓷器的審美取向,對龍泉青瓷風格的形成有著重要作用。龍泉青瓷從此進入了嶄新的發展時期。整個北宋時期,官窯主要流行青白兩大瓷器風格,而又以青釉系統為主,因此龍泉瓷到南宋時期,發展方向只有青綠色,這恰恰符合宋人的審美品位。
  • 龍泉窯和龍泉青瓷
    元祐七年(1092年),龍泉大溪治灘成功,為瓷器外運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條件。在市場、運輸等多方面積極因素促進下,龍泉地區窯場數量進一步增加,規模也相應擴大,除了在大窯和金村一帶繼續大量燒造外,東區大白岸等地也紛紛建立窯場,龍泉窯異軍突起,取代了越窯的地位,成為南方青瓷的代表。
  • 龍泉青瓷和景德鎮青瓷的區別 龍泉青瓷特點
    對於一些比較喜歡收藏古董的人來說,他們家裡有各種各樣的古董,那麼,如果你們想要在這方面有更好的了解的話,一定要在網上查閱一些相關的資料,看一下龍泉青瓷和景德鎮青瓷的區別是什麼,因為這兩種之間有一定的區別的,所以一定要先看一下,此外,龍泉青瓷的特點有哪些。
  • 龍泉青瓷丨龍泉青瓷—源於生活的藝術
    龍泉青瓷根植於龍泉,依賴於龍泉這塊神奇的土地。很多大師傅,龍泉工作幾年,離開龍泉,帶著 龍泉的瓷土、袖料等,在異地起窯,欲燒制青瓷,發現離開龍泉後做的青瓷,儘管什麼材料都一樣,但燒出的青瓷怎麼看都不是那個昧道,總缺點什麼。再回到龍泉,一樣的材料、工藝、火候,燒制的東西就有那種風韻,一看就是龍泉青瓷。於是,大部分人相信,龍泉青瓷是接地氣的,是這方水土蘊育的一種特色產品。龍泉青瓷離不開這塊土地。
  • 龍泉青瓷 | 青瓷新秀,匠心禪意,待一器靜開
    千百年來,龍泉青瓷留給世人的傳奇,不僅在於它具有與眾不同的藝術特徵,還體現在它不斷的傳承和發展。手工製作,作為龍泉青瓷的重要載體,是生產者的藝術,它出自匠人之手,服務於民,將使用和審美融合於一體,帶有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性,而現如今社會的飛速發展和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得許多傳統手工工藝都處在一個瀕危的狀態,很多的文化形式都在默默的消失。
  • [麗水日報]大窯 打造世界級的龍泉青瓷遺址公園
    大窯位於龍泉市南40公裡處的琉華山下,方圓十餘平方公裡,明代以前稱「琉田」,明末清初方以「大窯」呼之。經考古調查,大窯龍泉窯遺址分布在小梅鎮大窯、金村、垟岙頭、高際頭和查田鎮溪口、上墩(墩頭)6個村,共計155處,由大窯片窯址區、金村片窯址區、溪口片窯址區、垟岙頭片窯址區四個組成部分,每處遺址上瓷品堆積十分豐富,保存甚好,保護範圍總面積為502.9公頃。
  • 龍泉青瓷 | 元代龍泉青瓷:人物紋超精彩!!
    畫面中建築的樣式、陽印凸花的表現效果皆與「唐明皇遊月宮」紋青瓷盤圖案近似,亦應是元雜劇場景的表現。元代龍泉青瓷具有浮雕或淺浮雕效果的模印裝飾,恰適合於劇曲題材的表現,營造出舞臺表演的效果。大英博物館藏明代龍泉青瓷呂洞賓戲曲故事紋大罐腹部圖案展開圖這件青瓷大罐與龍泉大窯楓洞巖窯址出土的一件人物故事紋執壺,無論在裝飾及釉色上都極為相似。
  • 龍泉青瓷 | 龍泉青瓷造型藝術中的禪意探析
    自古陶瓷重「青品」,「類玉似冰」,「制瓷如玉」常被看作龍泉青瓷的審美標準,青綠顏色正是大自然的色彩,青色的幽玄、靜謐也正符合了禪宗美學的審美情趣。器物以釉色裝飾為主,釉下採用垂直刻劃的方法進行裝飾。紋飾設計樣式豐富,綜合運用刻花、劃花等多樣技法,青色的釉層下顯現凹凸的紋理,在豐富器物審美元素的同時,亦使得器型更具節奏感和韻律感,同時也更具立體感。青瓷釉層微透,呈深淺濃淡,紋飾線條流暢自然,富有層次感的造型線條呈現動態美(如圖 3 所示)。其樸素的造型設計中隱含著對生活的體悟,折射出濃鬱的禪宗美學思想。
  • 中國青瓷的代表龍泉青瓷,日本八件認定國寶,龍泉青瓷獨佔三件
    宋元明時期,龍泉青瓷是中國青瓷的代表。不僅在全國各地有廣泛的市場,其足跡也遍布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東非、北非乃至歐洲等地。縱觀世界陶瓷的歷史,12—16世紀可謂龍泉青瓷的世界。放眼海內寰宇,從皇宮到民間,從都城到村落,從太平洋、印度洋沿海到中亞、西亞大漠腹地……諸多重要的遺址都有大量精美的龍泉青瓷出土,表明龍泉青瓷是當時通行世界的器用,引領著世界陶瓷的風尚。
  • 龍泉青瓷:載入聯合國「非遺名錄」的十年「唯一」
    據記載,整個龍泉曾有336座龍窯。隨著液化石油氣窯的發展,以柴火為燃料的傳統龍窯曾一度銷聲匿跡,但近年來傳統的燒制技藝在龍泉逐漸復興。自2017年以來,一場場以「不滅窯火」為主題的龍泉青瓷傳統龍窯燒制技藝活動廣受關注。
  • 龍泉青瓷簡史
    大約在魏晉時期,龍泉開始燒制青瓷。 經五代至北宋早期,龍泉窯業初具規模。金村窯址最下層為北宋早期產品,釉色淡青。胎壁薄而堅硬,質地細膩,呈淡淡的灰白色。該時期以燒制民間用瓷為主,但也有部分上等瓷器被徵為貢品。宋代莊季裕《雞肋編》謂:「處州龍泉縣……又出青瓷器,謂之秘色,錢氏所貢,蓋出於 此。」太平興國七年(982)宋太宗派殿前承旨趙仁濟監理越州窯務兼理龍泉窯務。
  • 天下龍泉——龍泉青瓷與全球化
    ,在故宮博物院舊藏的龍泉青瓷中,以明代的數量為最多,成為皇宮用瓷的重要來源。在中國對外貿易中,龍泉青瓷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文脈相通,一直以來交往頻繁,在此發現的龍泉青瓷遺存也位居世界各地之首。正是在這種廣泛認同的基礎上,龍泉青瓷也開始從單純的商品輸出轉向更深層的文化與技術層面的輸出。龍泉青瓷以其技藝精湛、釉色絕倫、造型經典引領著世界陶瓷的科技進步、藝術創作和文化審美,帶動了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瓷業發展。中國南方地區的一些窯場在市場的帶動下,紛紛對龍泉窯青瓷進行模仿。
  • 專家認定哥窯在浙江龍泉 依據是龍泉黑胎青瓷
    在11月9日召開的2012年龍泉黑胎青瓷與哥窯論證會上,被譽為「五大名窯」中謎團最多的哥窯終於有了新定位——依據近年來對龍泉黑胎青瓷的考古發掘成果,20餘位國內專家論證後認為,古文獻中記載的哥窯就在浙江龍泉。 關於哥窯窯址,後代文獻常是一鱗半爪。「哥窯,淺白斷文,號百圾碎。
  • 龍泉青瓷丨民國時期龍泉青瓷文脈傳承考析(陳佐漢 ·下)
    查當年案卷,陳佐漢手寫的「龍泉仿宋哥窯青瓷的製造經過說明書」清晰可見。市價:民國廿五年以前國際貿易暢旺外籍人士往來如鯽,仿宋青瓷身價十倍普通物品,每件市價銀元約五元以上,若上等者每件三五十元不等,倘是特等可能混珠者價重百金不等,綜合稅收不下三萬元,平均每件可能與飯碗一擔價對比增加收入亦足壯觀。
  • 故宮龍泉青瓷首次回家 龍泉青瓷泰鬥教你鑑賞
    龍泉與青瓷的淵源,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漫長歲月中,出自一代代龍泉青瓷先輩之手的青瓷珍品,從龍泉出發,到達千萬裡之外的皇家宮廷之中,此後再未公開現世。11月2日,「故宮龍泉青瓷回家展」在龍泉市青瓷博物館正式開展。
  • 龍泉青瓷 | 龍泉青瓷的「厚釉」質感,燒制究竟有多難?
    而在顏色釉瓷中,龍泉青瓷是最早出現、持續時間最長和最具東方藝術特色的品種。南宋時期,龍泉青瓷進入鼎盛時期,龍泉窯得到空前的發展。尤其是馳名中外的粉青、梅子青,更是將青瓷釉色之美推到了頂峰。世人常用「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來形容龍泉青瓷瑩潤之感。這種玉質美感攝人心魄,使其冰清玉潔如少女、淡雅脫俗如仙子。當然,它的美與自古以來龍泉青瓷藝人極致求精的態度密不可分。
  • 龍泉青瓷 | 龍泉東區的那些窯口
    龍泉東區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包括了一大片窯址區域。由於緊水灘地區建設水電站,將淹沒該區域的窯址,所以才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發掘。而這個發掘過程也是隨著水電站建設過程時而抓緊,時而放鬆。最後,終於在2005年出版了專門的窯址發掘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