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中國從來不缺匠人,三年短工三年長工,十年學徒熬出頭。梁啓超在《少年中國說》中曾寫道「少年強則國強」,我深以為然!但當下社會,做傳統工藝的匠人,大多都是中年甚至老年,青年人少之又少。
千百年來,龍泉青瓷留給世人的傳奇,不僅在於它具有與眾不同的藝術特徵,還體現在它不斷的傳承和發展。手工製作,作為龍泉青瓷的重要載體,是生產者的藝術,它出自匠人之手,服務於民,將使用和審美融合於一體,帶有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性,而現如今社會的飛速發展和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得許多傳統手工工藝都處在一個瀕危的狀態,很多的文化形式都在默默的消失。
值得慶幸的是在龍泉有一批這樣堅持傳統製作青瓷工藝的青年手工匠人。
柳佳昊
出生於浙江龍泉
2012就讀於龍泉中職校陶瓷專業
2014年赴景德鎮陶瓷學院進修
師從麗水市工藝美術大師劉傑
於2017年創辦「天真稚物」青瓷工作室
柳佳昊
01
在浙江省龍泉市小梅鎮與屏南鎮交界處的琉華山,在龍泉境內一千米以上的山峰中算不上高,但它卻以另一種意義被載入了史冊。
琉華山腳下,大窯自古以來就有三澗—溪,十八橋三十六碓,琉田八美景之稱。由於這裡山林茂密和豐富的瓷土礦,以及山谷間縱橫交錯的山澗水系,為窯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創造出了龍泉窯的輝煌。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大窯古窯址。這裡濃縮了龍泉青瓷的全部歷史,同時,這裡還貯藏了幾乎是龍泉青瓷世界的全部秘密,包括興旺時的愉悅和敗落時的悲傷。時至今日,大窯已然成為了每一個龍泉青瓷匠人嚮往的神聖之地。
02
柳佳昊的工作室在大窯遺址的必經之路上的一個城郊中,這裡溪水清澈,臨靠大山,蜜蜂嶺村子裡勤勞的人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村舍點綴,炊煙嫋嫋.飄渺莫測,綠樹、紅牆、黑瓦,一幅田園詩畫般的南國農村景色。沒有喧囂,寧靜而充實。這裡臨山,臨水,更是柳佳昊最珍貴記憶的童年時光。走進柳佳昊工作室,古色古香的展廳中,你會被一塊顯目的牌匾所深深吸引,「夢歸琉田」,琉田,柳佳昊多年的夢想。工作室設立在這,也許是因為離那琉華山山腳更近吧。
工藝和美術的審美似乎總是盤旋上升,從歐洲藝術的復興開始,人們追逐著經典的美學。審美多元化的今天,人們對於美的看法各有建樹,其中不乏在現代工業化的工藝中用尋找手工製作的意境之美,柳佳昊便是這樣一位制瓷人,在接觸當代陶藝,西方審美的薰陶後,喜歡上龍泉青瓷是因為一份心底深處的歸屬感,看到前輩們為龍泉窯產區的復興與傳承,作為一名正兒八經地地道道的龍泉人,柳佳昊更覺得自己應該加入這個承擔著發揚傳統的責任的大家庭。
柳佳昊部分作品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認識青瓷,更多人從青瓷身上找到了集簡約大氣、經典和實用性的結合。而青瓷的製作工藝多種而繁雜,豐富的藝術樣式顯然不是單純的「極簡」風格可以概括的,柳佳昊平時裡喜歡收集各個朝代的古瓷,殘器,標本,展廳裡幾乎是老器物為主,大到60公分的宋元牡丹瓶殘器,小到枇杷大小的水儲…豐富多樣的器具和燒制方式,都給予了柳佳昊在製作瓷器極大的靈感,在通過觸摸這些古老的器具和瓷片時仿佛觸碰到古時制瓷人的心境和思想,從不同的瓷器中能吸收到不同文化時代魅力和精神。
柳佳昊做的瓷器,很多了解他的人都知道是因為其師父劉傑,擅長高級仿古瓷製作,研究龍泉窯傳統燒制技藝,作品多以精緻生活實用器為主,柳佳昊從師父門中學到了豐富的傳統技法,研究學習傳統柴窯燒制與傳統裝飾紋樣。
柳佳昊部分作品
幾年的苦學勤練,讓柳佳昊的每天都因制瓷過得不一樣,塵世紛擾如同過往雲煙,心裡惦記的都是每一件或大或小的泥坯,經過標本學習,圖稿打樣,反覆推敲,上車軲轆拉坯修坯刻花…每每到進窯爐,出窯忐忑又期待。
由於柳佳昊在師傅門下學習的傳統柴燒燒窯難度相當高。柴燒作品的成敗取決於人、土、火、柴、窯之間的關係。製作時候常有天氣和人為的因素造成的失敗,2018年的冬天,異常的寒冷冷潮溼,因為要準備參加廣東東莞愛心拍賣,精心準備了兩個月的大件器型,連續燒了5窯,全軍覆沒,終於在最後關頭燒至一件,而這精巧的唯一也從3000的起拍價拍到了2萬。
柳佳昊部分作品
在從事這份工作以後,柳佳昊結識了許許多多的良師益友,各邦各國的瓷器愛好者,在交流和汲取中,能有更豐富的思想碰撞和結合。這便已是最大的收穫,這些良師益友與柳佳昊一路同行,相互的支持與陪伴。在2012年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現中國青瓷學院)接觸到的青瓷,再到14年赴景德鎮學習探研現代陶藝,2017年9月便毅然決定關掉景德鎮的工作室,聽從來自家鄉,高山流水,千年高古窯區的召喚......
小小窯工初長成,滿腔熱情拋瓷窯。
二十出頭拾飯碗,酸甜苦辣方自知。
THE END
來源:龍泉青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