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 是寫給誰看的?

2020-08-27 磁帶放音機

一,《通鑑》是給帝王看的嗎?


一千多年前,司馬光牽頭,費時十九年,完成震驚世界的巨著《資治通鑑》,這部巨著出版的本意是寫給帝王看的,希望歷代帝王通過以往朝代的興衰,加強帝王統治的技巧並汲取教訓。令人遺憾的是,事與願違,閱讀的人少的可憐,司馬光感嘆說:《資治通鑑》完成之後,只有王勝之借讀一次,其他的人還沒讀完一頁,就打起哈欠,昏昏欲睡。」


二,真正的獲益者

歷史書籍,最大的特點,就是無法從歷史中汲取教訓(黑格爾語),事實上,歷代帝王(包括割據稱霸一方的諸侯)並沒有從中獲益,《通鑑》中記載的悲慘,血性,醜惡……沒有起到驚醒的作用,後代的一些帝王「前僕後繼」按照前代帝王的老路,不斷重複……,真正獲益的反而是普通百姓,當我們發現舞臺上的節目和《通鑑》上的人物言談舉止極其相似,甚至進入同一軌道模式時,我們就可以預測下一步的發展結果。


三,國人讀《通鑑》

疫情期間,宅在家中,開始時彷徨苦悶,焦慮,緊張,決定把以往沒有讀完的柏楊版《白話資治通鑑》讀完,歷時三個月,終於讀完了這一千萬字的巨著,寫了兩千多張學習便籤,記錄。面對這一歷史豐富的寶藏,「歷史百科全書」,在閱讀完後,仍然依依不捨,不忍與一些歷史人物告別……

《通鑑》,已經成為我一生的良師益友。

相關焦點

  • 先秦古籍是寫給誰看的?
    01古書是寫給誰看的?我們讀書首先應該區分的是,這本書是寫給誰看的?這個問題理解不清,就很容易產生讀者錯誤,概念混淆,特別是先秦古籍,在那個文盲率超過80%的時代裡,書的受眾只可能是貴族,所以我們今天讀的先秦古籍,並不具備平民色彩,把他往平民角度牽強附會那是宋朝的事情。
  • 《資治通鑑》的讀法
    這部《資治通鑑啟示錄》與2016年出版的《〈資治通鑑〉與家國興衰》有什麼不同?  張國剛:《資治通鑑》這部書,我年輕時就念過。我的博士論文、碩士論文研究的都是隋唐史,那時讀《通鑑》,主要是看隋唐五代的部分。但《通鑑》寫史,從戰國一直寫到五代,書只讀一半,總覺得不合適。
  • 好詩,是寫給誰看的
    原創首發/陳方濤以前,一直認為,詩是寫給大眾看的,它不屬於個人。不過,現在我認為,以前的想法錯了,它是寫給懂你的朋友看的,是寫給少數欣賞你的有緣人看的。比如陶淵明吧,別看他現在名氣非常大,光芒四射,無數的文士都敬仰他的風骨以及看破紅塵利祿的一雙犀利之眼,可謂千古罕見,仰之高標啊!
  • 《資治通鑑殘稿》,司馬光手跡原本,難得一見!(高清圖)
    可能是因為紙張珍貴,所以這份草稿是書寫在範純仁(範仲淹次子)寫給司馬光及司馬旦的手札上,而且最後面還有司馬光的「謝人惠物狀」5行24字。空白背後,有大量題跋。宋:任希夷、趙汝述、葛洪、程垓、趙崇龢。元:柳貫、黃溍、宇文公諒、朱德潤、鄭元佑跋。鈐有宋、元、明、清印鑑上百方。歷朝歷代都非常重視,流傳有序。
  • 蒲松齡的《聊齋》到底是寫給誰看的?
    蒲松齡的《聊齋》到底是寫給誰看的?於恢蒲松齡寫作《聊齋志異》的動機,恐怕也只是為了得到士大夫們的讚賞。在當時有大名士王士禎的揄揚,就足以讓這個鄉野秀才信心倍增。如果蒲松齡要寫給老百姓看,那麼在語言上一定要通俗易懂,甚至樸野粗礪。可是聊齋的很多篇章裡都有談詩論文的情節,在《司文郎》中,宋生與餘杭生直接較量起了八股文。尤其宋生這個形象,其實就是蒲松齡的化身,作者似在向讀者表明:蒲松齡也是一個才子,不服可以來切磋。蒲松齡可以在《聊齋》裡面大談宿命,可是他自己卻並不相信。
  • 柏楊為何要花十年時間譯寫《資治通鑑》
    透過《資治通鑑》,可以看出我們所處的歷史位置,和面對的禍福命運,也可看出統治階層的心態和行事軌跡,用來作為對他們的評鑑標準。《資治通鑑》是十一世紀知識分子使用的文言文,對二十世紀的我們來說,明顯地過度生澀艱深。從前,人們生活單純,知識分子可以把全部生命投入經史,而現今社會節奏迅速,對這佶屈聱牙的文字,誰有這種閒工夫嗑牙?
  • 感覺迷茫的時候,讀讀《資治通鑑》
    在浩如煙海的史學典籍中,《資治通鑑》又以其獨特的行文風格和難以估量的史學價值備受後人推崇,可以說,讀史,必讀《資治通鑑》。但《資治通鑑》卻不僅僅是一本單純的史學典籍,翻開厚重的書冊,我們將看到的,是一個有著極高學術追求的文人,對治國者的殷殷期盼,是對每一個翻開這本書的讀者的尊尊教誨,《資治通鑑》既是寫給帝王的史書,更是一本寫給所有人的史書。
  • 是什麼原因造成《史記》和《資治通鑑》對材料詳略、取捨的不同
    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和司馬光編纂的《資治通鑑》,被後世稱為史學雙壁。特別可貴的是,兩位司馬大師都對搜集的材料做了認真地分析和選擇,修史態度嚴肅認真,因為兩人記載戰國至西漢武帝時期的歷史是重合的,所以給了我們對比兩人對材料詳略、取捨的的機會,通看下來,《資治通鑑》更少有怪力亂神的情節,神秘事件明顯的被刪減了,真心能感覺出宋代文化比西漢文化有了長足的進步。
  • 柏楊版《資治通鑑》:通俗講述帝王之事
    柏楊版《資治通鑑》    研究歷史離不開研究《資治通鑑》。然而它的局限也十分明顯,因為它僅僅是一部帝王之書,是寫給皇帝、大臣看的,而不是給老百姓看的史書。    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說,讀此書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近年大陸出版過幾個版本的《通鑑》白話譯本。柏楊版《資治通鑑》以「紀事體」改革了原有的「編年體」,使讀者在輕鬆之中,對《資治通鑑》的全篇事件的來龍去脈,得以清楚了解。
  • 是寫給誰看的?
    那麼下個問題來了,道德經究竟是寫給誰看的?道德經是寫給誰看的因為老子是國家圖書館和檔案館的管理者,所以他見到了國家重要的文獻,我們知道那個時代很亂,諸侯國之間,經常互相爭奪利益,並因此發起戰爭。所以老子集畢生學問和智慧凝聚而成的道德經,希望後人尤其是領導者學習,將人類社會引入正途,所以道德經的主要對象是領導。
  • 書法作品,應該寫給誰看?
    有網友問,你認為書法應該寫給誰看?主要還是要看練習書法的目的是什麼?根據自己的目的找到目標觀眾,也可以把書法看成是一種商品,找到它的目標客戶。1、給自己看抱有這個目的學習書法的人不在少數,練習書法就是為了自娛自樂,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陶冶高雅的性情、豐富業餘生活,抱有這種目的的人一般心態比較隨和,寫字不跟風,想怎樣寫怎樣寫,看到自己的書法進步,從而獲得成就感,激發自己繼續努力練習。
  • 毛澤東與《資治通鑑》
    原標題:毛澤東與《資治通鑑》 北宋編年體史學巨著《資治通鑑》體例嚴謹、脈絡清晰、網羅宏富、體大思精,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治世經典。毛澤東對《資治通鑑》的研究持續了一生,他從這部史學巨著中了解古代中國的政治、戰爭、吏治,體會歷史經驗,總結歷史教訓,對其學術特點亦有獨到見解。同時,毛澤東重視《資治通鑑》的影響與啟發,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氣派的唯物史觀。
  • 讀歷史,為什麼要讀《資治通鑑》?
    所以,這部書專門寫給後人,從歷史人物中學習智慧,吸取教訓。通過歷朝歷代的的興衰歷史,懂得修身、齊家、治國的道理,幫助我們獲得人生智慧。在中國歷史上,無數人都熟讀此書。 《資治通鑑》還記載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言警句,如「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都出自於它。
  • 毛澤東與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全書共294卷,逐年記載了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這1362年間發生的大事。除採用正史資料外,還博採雜史222種以上。書中記事,條理清晰,層次分明,詳而不亂。因此,這部編年體史書,體大思精,不但史料充實,而且文筆生動,特別是它的時間概念極為明確具體,讓人愛看,看了還想看,又很耐看,其魅力是經久不衰的。
  • 現代人為什麼要讀資治通鑑?
    而《資治通鑑》就是一本可供各式各樣的人讀的通史書。在中國古代的歷史著作中,有兩部書是最高成就的、不可替代的,這就是史學史上兩個姓司馬的史學家的著作,漢代的司馬遷和宋代的司馬光,他們分別編纂了《史記》和《資治通鑑》兩部巨著。為什麼說《資治通鑑》具有不可替代性?
  • 從應用史學看《資治通鑑》價值
    朱熹的《資治通鑑綱目全書》不僅形成了一種新史體——綱目體,而且到明代又催生出綱鑑熱,為史學走向社會、走向通俗化探索出了一條道路。史學功能可分為學術功能和社會功能兩個層面,其學術功能是社會功能的前提與基礎,其社會功能是學術功能的延伸與補充。
  • 您看信寫給了誰
    您看信寫給了誰 歷史上,「防民於口,勝於防川」的例子不少,有些朝代還掀起了「文字獄」,導致不少文人入獄受刑。 文人有時候含沙射影,抨擊朝政以及當局者,受到執政者的懲罰,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但在唐朝武則天執政時期,卻發生了一件看似不可思議的事情。
  • 為什麼說《資治通鑑》是「皇帝教科書」?
    姜鵬:梁啓超說《資治通鑑》成功的原因在於在編寫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寫給皇帝看的,這非常準確。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鑑》,對內容選擇有嚴格的準入門檻,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的內容。像屈原、李白這樣文化史上著名的人物都沒有出現在書中,因為他認為對政治沒有助益的人和事就不寫。
  • 為什麼說一生至少要讀一次《資治通鑑》?放大你的人生格局
    不過,比起「砸缸」這件軼事,更值得世人銘記和崇敬的是,司馬光耗時十九年主持編寫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資治通鑑》。以「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名傳千古、聞名於世。《資治通鑑》與《史記》並稱「史學雙壁」。
  • 《資治通鑑》的人生智慧
    宋神宗時,他因反對王安石變法,於是離開朝廷,在洛陽一待就是15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資治通鑑》是一本極其重要的書,被兩位皇帝列為「天字第一號工程」。但它非常難讀。難讀到什麼程度?在這本書問世後的17年裡,只有一個人通讀過。司馬光曾說,很多人都誇我這部書寫得好,一問好在哪,他們就露餡了,因為他們沒讀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