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楊版《資治通鑑》
研究歷史離不開研究《資治通鑑》。鑑,本意是水盆子,引申為鏡子,指的是銅鏡子。所以研究歷史就是要以史為鑑。
《資治通鑑》所記歷史,
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內容宏富,文採優長,其價值毋庸置疑,甚至無可替代。然而它的局限也十分明顯,因為它僅僅是一部帝王之書,是寫給皇帝、大臣看的,而不是給老百姓看的史書。
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說,讀此書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近年大陸出版過幾個版本的《通鑑》白話譯本。柏楊版《資治通鑑》以「紀事體」改革了原有的「編年體」,使讀者在輕鬆之中,對《資治通鑑》的全篇事件的來龍去脈,得以清楚了解。尤其需要說明的是,史書沒有地圖,等於有抱負而沒有舞臺。而柏楊版《資治通鑑》則彌補了這一缺憾,精心繪製了大量歷史地圖,使諸多風雲人物各就各位。柏楊在書中加入了自己對歷史的見解,令人耳目一新。他針對的讀者不再是帝王宰相,而是普通的平民百姓,所以他的譯文的口氣,與原文比起來似乎完全是兩碼事,但又完整地保留了原來死文字的原意,這可是白話翻譯的最高境界。
柏楊版《資治通鑑》一方面對原書的文字與所涉及的史實進行了一次全面校訂,另一方面對不適合大陸讀者閱讀習慣和現代漢語規範的語詞、敘說方式作了相應變通,閱讀起來將更為流暢。另外,原書中的歷史地圖、圖表是參照《中國歷史地圖集》重新繪製而成。《通鑑》所記千餘年間山川地理形勢有不少改變,比如歷史上黃河大的改道就有上十次,海岸線也有不少變動,新的地圖將更符合歷史的原貌。
此次發行,將遠流版七十二冊分為九輯三十六冊,每輯為一個發行單位,根據所涉及歷史重新設定書名,分別是:第一輯《秦風漢雨》,第二輯《後漢興亡》,第三輯《魏晉紛爭》,以後依次為《南北分立》、《亂世烽煙》、《貞觀之治》、《安史之亂》、《晚唐暮景》、《五代十國》。
柏楊先生在譯本中見縫插針地有一些評論,以不同的字體與正文區分開來,一目了然,他自己的評論叫「柏楊曰」。他還對書中所有的地名都指出了今天的相應地方,古代所有的官職也給了通俗說明。
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僅就部頭來說也是巨著,連司馬光自己都承認他編出這本書後僅有一人看了一遍,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部頭太大了。這柏楊不僅看了,而且還是一個字一個字地精讀,為看這書,身邊放的工具書不計其數,最後還通篇翻譯了一遍。
1993年《柏楊版資治通鑑》全部完成。《柏楊版資治通鑑》當選為臺灣最有價值和最暢銷的一部書。根據柏楊在一九四九年到臺灣後的經歷,大概可分為十年小說、十年雜文、十年牢獄。而在十年牢獄之後,則是五年專欄,五年專欄之後,便是十年通鑑。所以,柏楊版的《資治通鑑》可說是他寫作生涯的裡程碑。他曾自言,《資治通鑑》是中國最好的兩部史書之一,但因歷史文化變遷關係,現在的讀者已很少願意和有能力看懂這部全由古文寫作的著作,柏楊願意把這部古書翻譯成現代人用的白話,某程度上是蘊含他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點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