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楊版《資治通鑑》:通俗講述帝王之事

2020-12-09 手機鳳凰網

柏楊版《資治通鑑》

    研究歷史離不開研究《資治通鑑》。鑑,本意是水盆子,引申為鏡子,指的是銅鏡子。所以研究歷史就是要以史為鑑。

    《資治通鑑》所記歷史,

    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內容宏富,文採優長,其價值毋庸置疑,甚至無可替代。然而它的局限也十分明顯,因為它僅僅是一部帝王之書,是寫給皇帝、大臣看的,而不是給老百姓看的史書。

    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說,讀此書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近年大陸出版過幾個版本的《通鑑》白話譯本。柏楊版《資治通鑑》以「紀事體」改革了原有的「編年體」,使讀者在輕鬆之中,對《資治通鑑》的全篇事件的來龍去脈,得以清楚了解。尤其需要說明的是,史書沒有地圖,等於有抱負而沒有舞臺。而柏楊版《資治通鑑》則彌補了這一缺憾,精心繪製了大量歷史地圖,使諸多風雲人物各就各位。柏楊在書中加入了自己對歷史的見解,令人耳目一新。他針對的讀者不再是帝王宰相,而是普通的平民百姓,所以他的譯文的口氣,與原文比起來似乎完全是兩碼事,但又完整地保留了原來死文字的原意,這可是白話翻譯的最高境界。

    柏楊版《資治通鑑》一方面對原書的文字與所涉及的史實進行了一次全面校訂,另一方面對不適合大陸讀者閱讀習慣和現代漢語規範的語詞、敘說方式作了相應變通,閱讀起來將更為流暢。另外,原書中的歷史地圖、圖表是參照《中國歷史地圖集》重新繪製而成。《通鑑》所記千餘年間山川地理形勢有不少改變,比如歷史上黃河大的改道就有上十次,海岸線也有不少變動,新的地圖將更符合歷史的原貌。

    此次發行,將遠流版七十二冊分為九輯三十六冊,每輯為一個發行單位,根據所涉及歷史重新設定書名,分別是:第一輯《秦風漢雨》,第二輯《後漢興亡》,第三輯《魏晉紛爭》,以後依次為《南北分立》、《亂世烽煙》、《貞觀之治》、《安史之亂》、《晚唐暮景》、《五代十國》。

    柏楊先生在譯本中見縫插針地有一些評論,以不同的字體與正文區分開來,一目了然,他自己的評論叫「柏楊曰」。他還對書中所有的地名都指出了今天的相應地方,古代所有的官職也給了通俗說明。

    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僅就部頭來說也是巨著,連司馬光自己都承認他編出這本書後僅有一人看了一遍,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部頭太大了。這柏楊不僅看了,而且還是一個字一個字地精讀,為看這書,身邊放的工具書不計其數,最後還通篇翻譯了一遍。

    1993年《柏楊版資治通鑑》全部完成。《柏楊版資治通鑑》當選為臺灣最有價值和最暢銷的一部書。根據柏楊在一九四九年到臺灣後的經歷,大概可分為十年小說、十年雜文、十年牢獄。而在十年牢獄之後,則是五年專欄,五年專欄之後,便是十年通鑑。所以,柏楊版的《資治通鑑》可說是他寫作生涯的裡程碑。他曾自言,《資治通鑑》是中國最好的兩部史書之一,但因歷史文化變遷關係,現在的讀者已很少願意和有能力看懂這部全由古文寫作的著作,柏楊願意把這部古書翻譯成現代人用的白話,某程度上是蘊含他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點心願。

相關焦點

  • 柏楊版《資治通鑑》適合普通人的視角閱讀
    接收由人文社郵寄而來的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睢陽之圍,皇后失蹤》後,內心甚是忐忑。緣於本套書共有36冊,分寄於36人,小助手將會收悉36篇書評。又因閱讀歷史書籍本是自己的弱項,確實是一次挑戰。書評圈裡,大家雲集,篇篇精妙。望著群友們,期待36篇書評的出爐,內心惶恐不安。
  • 《資治通鑑》 是寫給誰看的?
    一,《通鑑》是給帝王看的嗎?》,這部巨著出版的本意是寫給帝王看的,希望歷代帝王通過以往朝代的興衰,加強帝王統治的技巧並汲取教訓。令人遺憾的是,事與願違,閱讀的人少的可憐,司馬光感嘆說:《資治通鑑》完成之後,只有王勝之借讀一次,其他的人還沒讀完一頁,就打起哈欠,昏昏欲睡。」
  • 《資治通鑑》真是帝王之學嗎,能教給我們什麼?
    《資治通鑑》是我國文學、歷史學、軍事學、哲學發展史上無可爭議的璀璨明珠。然而,這部書究竟在歷史長河中有著什麼樣的價值,到底是不是其被標榜的帝王之學?所謂幫助歷代帝王治國安邦,有這麼大作用嗎?筆者不敢完全苟同。
  • 《史記》《漢書》二十四史,為什麼偏偏《資治通鑑》才是帝王之書
    五千年歷史的華夏文明,一共經歷了24個朝代,後世為前朝修史的慣例一直沒變過,存世的史書也是比比皆是,但有一句話卻讓人回味無窮,那就是「《資治通鑑》才算得上是帝王之書」,那為什麼史書那麼多,為什麼偏偏《資治通鑑》才能稱得上是帝王之書?
  • 「書薦」(第66-1期)《白話資治通鑑》柏楊版
    《白話資治通鑑》作者: 司馬光內容簡介:資治通鑑(柏楊白話版)共九輯,為雙盒精裝。《資治通鑑》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是一部濃縮了中國古代政治運動、權力遊戲的歷史巨著,是古代帝王鑑於往事、資於治道的必讀史書。九百年後的今天,柏楊先生耗時十年(一九八三至一九九三)將其譯成現代語言,親手增繪地圖,並注入自己的觀點,談論歷史成敗因果,使一部原本只供帝王將相閱讀的史書在今天的讀者面前竟然如此之親切。《柏楊版資治通鑑》獲選一九八三年度臺灣「最具影響力的書」。
  • 為什麼說《資治通鑑》是帝王書
    《資治通鑑》四個字,宋神宗給起的。「有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話說,著名的前三史《史記》、《漢書》、《三國志》,都是紀傳體。紀傳體者,這裡一篇《項羽本紀》,宣傳項羽如何揍劉邦;後面一篇《高祖本紀》,說劉邦如何得天下;每傳各有主人。司馬遷可以一邊誇廉頗,一邊誇白起;一邊寫蘇秦,一邊寫張儀。
  • 恪守禮制的《資治通鑑》,絕非帝王之術的權謀教科書
    有這樣一種頗為腹黑的說法,說是北宋名臣司馬光,他編寫《資治通鑑》就是為了讓皇帝專門學習帝王之術,以此來管御臣下,制約子民。有道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這種不靠譜的段子,一旦與獵奇之心不謀和而,那麼這倒楣的黑鍋,就非得由司馬光來背了。
  • 《資治通鑑》的讀法
    兩本書相比,《〈資治通鑑〉與家國興衰》更通俗一些,因為最初是課堂講稿,《資治通鑑啟示錄》的基礎是文章,雖然也通俗,但相對嚴謹一些。兩本書的內容有重疊,也有差異。除了這兩本書,我還寫了一本《〈資治通鑑〉與治世得失》,可以看作是《〈資治通鑑〉與家國興衰》的姊妹篇,書稿也交給了中華書局,明年可以出版。
  • 淺論〈史記〉與〈資治通鑑〉
    司馬遷是西漢人,寫《史記》,主要是想還原歷史真像,為後世人了解歷史服務,但真像是不可能完全還原的,司馬遷本人有很強的是非觀,善惡觀,根本不會為什麼大局而買帝王的帳。《資治通鑑》北宋司馬光帶人主編,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 《資治通鑑(卷一)之 三家分晉》
    《資治通鑑》,中國歷史上的皇皇巨著。記錄了從春秋三家分晉開始,到五代後周世宗徵淮南為止的中國曆朝歷代的政治軍事大事件,時間跨度長達1300多年。一直以來,《資治通鑑》作為帝王之學,一直是皇家,仕子們的必讀書目。如今隨著現代圖書業的快速發展,看書便利性提高了很多,尤其是電子書的普及。一個7寸大的kindle就可以裝上上千本電子書供讀者閱讀。這裡我為了收藏,我選了中華書局出版的兩套紙質書。
  • 400多個帝王,為何只有劉秀是位面之子?看看這些神奇事就知道了
    通俗一點,我覺得就是上天比較眷顧,運氣特別好的人。很多網友都調侃稱劉秀就是秉天運而生,稱他為"位面之子",中國歷史中共有400多個帝王,為什麼稱劉秀為"位面之子"呢?看看在他身上發生的一些神奇事兒就知道了,真的是不虛此名。
  • 怎麼讀懂資治通鑑?談談我的學習心得
    最近在讀《資治通鑑》,說說我的心得。一、先讀白話版,或者文白對照版,了解其大致內容,然後再琢磨原著。《資治通鑑》成書於北宋年間,現代人閱讀有不少的文字障礙。身邊有不少人想看《資治通鑑》,開始勁頭都很大,但能長期堅持下去的還真不多。柏楊版白話資治通鑑不錯,建議先從它入手。首先版本對原著進行了精確地翻譯(大致差不多)對了解大概內容有益,內容較多,看一遍需要花費不少時間。其次作者對某些事件進行了獨到的分析,就算是不認可觀點,也可擴大視野。
  • 這本書,讓深奧的《資治通鑑》變得好看,作者:讀它改了暴脾氣
    作為中國人,不知道《資治通鑑》的人很少,但真正讀過的人很少,因為這本書的確太不好讀。幾十年來,這個遺憾一直在我心中,直到遇到這本書《德政之要》,我感覺自己離《資治通鑑》更近了一步。《德政之要》這本書的封面很正規,封面下面寫著一段話:為政之要,首在用人;致治之法,首本乎修德。
  • 比如《史記》《資治通鑑》?如何選擇權威版本?
    不時有朋友詢問:想讀《史記》《資治通鑑》,該選擇哪個版本好?因本人學習《史記》《資治通鑑》的緣故,我購買過以下幾個版本的《史記》《資治通鑑》介紹給大家。>《史記》《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分十二本紀(皇帝家那點事兒)、三十世家(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的那點事兒)、七十列傳(重要歷史人物的那點事兒)、十表(各種大事的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比如禮樂、音律、曆法、天文、水利、經濟、社會各種事)
  • 你們覺得《資治通鑑》和《史記》相比,誰更勝一籌?
    《資治通鑑》和《史記》的對比司馬光把《春秋》以後的歷史通過編年體方式進行編纂,在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後,終於完成。神宗皇帝將其命名為《資治通鑑》,意即「作為當今政治的借鑑(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 "!《史記》 開創了以帝王年代記和個人傳記為主題的紀傳體,而《資治通鑑》則繼承了《春 秋左氏傳》的編年體,只有帝王年代記。《史記》的人物特點在《史記》的個人傳記中,司馬遷多採納了民間傳說入史,加強了敘事的故事性。因此,在同一個事件中,經常出現不同人物傳記中互為矛盾的情形。
  • 為什麼歷代帝王都收藏此物,《資治通鑑》給你一個平步青雲的理由
    全書以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歷史人物評價入手,展現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文明興衰與歷史風雲。權謀智慧,濃縮其中。歷代王侯將相的管理之道與用人之術,無處不在的練達人情與經世哲學,皆是在為職場精英帶團隊、做決策、實現高效溝通,提供中國歷史上經典的案例參照。
  • 帝王之書《資治通鑑》,書中一句話,說中人身上的6大「毛病」!
    帝王之書《資治通鑑》,讀完這樣厚重的歷史書,我自己都佩服自己,書中一句話,說中人身上的6大毛病,不改不能成大事!現在很多人喜歡讀青春小說,或者是勵志書,這些書雖然也不錯,但是讀多了感覺也就是那麼回事,總覺得缺少點什麼厚重的東西,就是說偶爾讀一下能讓自己的精神放鬆,但是如果經常讀,可能只會讓自己的精神萎靡不振,所以有時候我們需要一些些厚重的東西來填補我們內心的虛無,這樣的書當然就是歷史書,比如大名鼎鼎的《資治通鑑》!
  • 《資治通鑑》只有帝王才能讀嗎?其實並不見得,老百姓也同樣適用
    梁啓超曾經說過《資治通鑑》成功的原因在於編寫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寫給皇帝看,《資治通鑑》也被稱為「帝王的教科書」,此書成書於北宋,據說在南宋的時候只能皇帝和太子才能看,別的皇子或者大臣看了都有謀反之嫌,會招惹來殺身之禍。
  • 讀資治通鑑——豫讓
    在《史記》之中,有《刺客列傳》,專門講述了春秋戰國時代五位著名的刺客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的事跡。《資治通鑑》之中卻把豫讓拿出來單獨講述了一遍,按照正常的邏輯,既然前人已經講過的史實,並且是文採斐然很難超越的,就不應該再寫出來,否則就是徒增笑柄了。
  • 《資治通鑑》的歷史影響
    昔人所言,事增於前,文省於舊,惟《通鑑》可以當之。」 《通鑑》亦有高度文學價值,曾國藩撰成《經史百家雜鈔》一書,其中選錄《資治通鑑》11篇。曾國藩評價此書說「竊以先哲驚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文正公之《資治通鑑》,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 近代著名學者梁啓超評價《通鑑》時說:「司馬溫公《通鑑》,亦天地一大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