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漢書》二十四史,為什麼偏偏《資治通鑑》才是帝王之書

2020-12-11 彼岸說歷史

五千年歷史的華夏文明,一共經歷了24個朝代,後世為前朝修史的慣例一直沒變過,存世的史書也是比比皆是,但有一句話卻讓人回味無窮,那就是「《資治通鑑》才算得上是帝王之書」,那為什麼史書那麼多,為什麼偏偏《資治通鑑》才能稱得上是帝王之書?

說起《資治通鑑》名字的由來,需要提一下宋神宗,是他給這部史書起的名字,原話是「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意思就是,參考以前的事件,來輔佐今朝的治理。

其實說起被稱為「帝王之書」的原因可不僅僅是這部史書的名字,而有很多方面。

大名鼎鼎的《史記》是紀傳體通史,為什麼稱作紀傳體,因為《史記》將歷史劃分為一小段一小段的故事,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類似於《項羽本紀》《刺客列傳》以及《陳涉世家》這一個個小篇幅的故事,也是是缺少一部分前後因果關係,或者說是因果關係不明朗,讀史之後很難讓人有一種被一條線穿起來的感覺,這樣也就僅僅能當做故事來讀,當做一種研究歷史的史料,對治國的作用不是很大。

而《資治通鑑》不同之處就是,它用了編年體來敘述,也就是按時間延續來敘述整個時代發生的事情,這樣以來,各種時間的前因後果很容易展現出來,例如對漢武帝的評價「孝武內窮侈靡,外攘夷狄,天下蕭然,財力耗矣」,一語道出根本,對內開銷過大,對外徵戰極其耗費國力,導致領土毫無生機,國力財力消耗過大。對後世帝王也有一定借鑑作用和。

另外《資治通鑑》所寫的內容也極其客觀,沒有之前史書那種傳奇色彩,也就是削弱了個人英雄主義,偏重從大局上來看待問題。如果你想了解一個人物,就去讀紀傳體,如果想了解一段歷史,那就編年體,如果你想了解一段歷史的前因後果,那麼你就去讀《資治通鑑》。

其實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鑑》的時候,想的不僅僅是成一部史書,而是一部能對後世有參考意義的史料。幾千年裡,後朝編撰前朝歷史,向來是一個慣例,也逐漸成為了一種後世炫耀的資本,大多數史料都缺乏客觀評價,一是保證權力交接的合法性,極力貶低前朝尾聲時候的哀鴻遍野民不聊生,二是弱化昏君在位時的功績。為什麼魏徵在編寫《隋書》的時候,刻意抹殺掉隋煬帝的兩大功勳,科舉適度和京杭大運河,要知道的是科舉制度沿用了兩千年,是各朝各代不能缺少的重要人才選拔機制,京杭大運河保證了封建王朝同時對南北方的統治。

而司馬光從一開始便拋開了時代的觀點,從一個局外人的身份詮釋了前朝對後世所應該有的借鑑意義。

所以,《資治通鑑》被稱得上是帝王之書也是實至名歸的。

相關焦點

  • 《史記》為何會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而不是《資治通鑑》!
    《史記》或許很多人都聽過它的名字,不過我相信一定不是因為大家都看過這部書,而是因為魯迅先生的那句「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不過拋開魯迅先生對它的誇獎,它也是一本很有價值的一本書。《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
  • 為什麼說《資治通鑑》是帝王書
    《資治通鑑》四個字,宋神宗給起的。「有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話說,著名的前三史《史記》、《漢書》、《三國志》,都是紀傳體。紀傳體者,這裡一篇《項羽本紀》,宣傳項羽如何揍劉邦;後面一篇《高祖本紀》,說劉邦如何得天下;每傳各有主人。司馬遷可以一邊誇廉頗,一邊誇白起;一邊寫蘇秦,一邊寫張儀。
  • 漢武帝與《史記》、《漢書》、《資治通鑑》的關係
    第三,司馬遷說編修《史記》的目的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說的「通古今之変",這個「今」指什麼?「今」就是現在,司馬遷所說的現在,不就是他所生活的漢武帝時代嗎?所以,司馬遷自己講得很清楚,編修《史記》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探素漢武帝時代的歷史淵源。這樣,我們又可以說,司馬遷是時代的思考者。
  • 漢書是二十四史之一,比史記更有史料價值,為何被後人譏責?
    大家好,我是小白說國學的小編小白,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國學名著是二十四史之一的《漢書》。在二十四史中,成就最高的當屬前四史,分別是《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其中,《史記》在史學名著中是首屈一指,《漢書》的史料價值卻是最高的,但《漢書》遭到了後人的譏責,這是為什麼呢?漢書是二十四史之一,比史記更有史料價值,為何被後人譏責?
  • 淺論〈史記〉與〈資治通鑑〉
    《史記》是司馬遷所作,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司馬遷是西漢人,寫《史記》,主要是想還原歷史真像,為後世人了解歷史服務,但真像是不可能完全還原的,司馬遷本人有很強的是非觀,善惡觀,根本不會為什麼大局而買帝王的帳。
  • 「鵬為文化之二十四史」——《史記》
    司馬遷於太初元年(前104年)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該著作前後經歷了14年的資訊廣泛收集與精心雕琢,才得以完成。作為「史家之絕唱」,無論從史實、文學、筆法、立意、思想,亦或是系統上衡量,《史記》都是無法逾越之文學高峰。《史記》的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大多記錄著成功人士的事跡,以及他們的生平際遇、經驗得失和人生感悟,而後又深入評價了他們對歷史發展的影響。
  • 司馬光資治通鑑,與司馬遷史記同為通史,為何卻不在二十四史之列
    司馬遷修史記後世既把《史記》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又把《史記》看作是傳記文學的開山之作。魯迅先生對史記的評價更為著名,也更為貼切,謂之「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從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兩個方面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要知道魯迅先生可是一流的文學家,以他的眼光來看,《史記》寫得堪比純文學的高水平作品《離騷》。
  • 二十四史之首——《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前些天寫了篇《資治通鑑》的簡介,今天講講與其合稱「史學雙壁」的《史記》吧!>」:按照各史所記朝代的先後排列,分別為:《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若將《清史》加入,則為「二十五史」。
  • 中華文化瑰寶之二十四史
    當乾隆皇帝欽定「二十四史」以後,「正史」一稱就被「二十四史」所專有,取得了「正統」史書的地位。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史記·滑稽列傳》)譯文;鳥將要死的時候,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將要死的時候,他的話也是善良的。
  • 《史記》、《漢書》、《資治通鑑》關於流民問題的記載
    我們對比一下《史記》、《漢書》、《資治通鑑》的相關記載,會發現三位史學家都知道漢武帝才是流民問題的首要責任人。只不過他們三個人中,一個拐著彎說,一個直接說,還有一個換了個角度說。拐著彎說的是班固。我們看《資治通鑑》元封四年,司馬光對這件事一字不提,漢武帝那番既要為自已護,又要為流民問題導找替罪羊的臺詞,在《資治通鑑》裡找不到隻言片語。這說明司馬光知道漢武帝在瞎扯。那在司馬光眼裡,這種國庫空虛,百姓動蕩的局面是怎麼造成的呢?孝武內窮體,外壤夷,天下蕭然,財力耗矣!
  • 《史記》和《資治通鑑》都是歷史名著,我該從哪本入手?為什麼?
    當然是從《史記》入手為宜。《史記》是太史公司馬遷傾盡畢生精力的心血之作,也開了中國紀傳體史書的先河。學習中國歷史的學子,從《史記》入手,是再合適不過了啦。《史記》記載了從三皇五帝開始,直至西漢漢武帝時期的中國歷史,是前四史的第一部,其他三部是《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所謂的前四史,是研究中國歷史的學者最為看重的,也是繞不開的。《史記》,是敲開中國歷史大門的一把鑰匙。《史記》的文字,也是中國古代文學成就的代表之一。司馬遷寫一家之言,希望通千古之變。
  • 史記漢書怪現象:她沒有稱帝,但被列入「帝王本紀」,為何?
    這是為什麼?實際上,得將《史記》和《漢書》,以及《舊唐書》對應著來作比較。 《史記》最主要分本紀、世家、列傳,本紀一共只有十二篇,包括五帝、夏、殷、周、秦、秦始皇、項羽、高祖、呂太后、孝文、孝景、孝武,以時間的順序,主要記載了各時代帝王的言行和政績。
  • 資治通鑑和二十四史的史料價值哪個更大?學史看哪本更佳?
    據不完全統計,計有《三國志》、《後漢書》、《三國會要》、《漢晉春秋》、《華陽國志》、《魏略》、《九州春秋》、《晉陽秋》、《三國志集解》等二十餘種。太史公以《史記》留名千古,後世文人誰不想依樣畫葫蘆?據說司馬光纂寫《資治通鑑》參考的史書多達300餘種,前後耗費將近20年。這部書是一部心血之作,司馬光沒有給他祖宗太史公丟臉。
  • 4000萬字的《二十四史》濃縮成經典的10句,發人深省
    你通讀過二十四史嗎?你通讀過十三經嗎?」說明黎先生認為通讀過二十四史和十三經就有一定「狂」的資格了,足見其難。3213卷,4000萬字的《二十四史》濃縮成最經典的10句,發人深省為什麼?二十四史共計3213卷,約4000萬字。四千萬字要讀多久才能讀完?
  • 二十四史全譯
    《二十四史全譯》收錄自《史記》至《明史》二十四部史書,文白對照,全譯無刪減。閱讀《二十四史全譯》,讀史、欣賞、學習古漢語,一舉而三得。  《二十四史》是由清代乾隆皇帝欽定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結集,自成書以來,一直作為一套完整的史書出版、流傳。《二十四史》由《史記》開篇到《明史》壓軸,計約三千二百五十餘卷、五千萬字,系統記述了從傳說中的中華始祖黃帝(公元前26世紀)起始至清兵入關、明朝滅亡(1644年),四千多年的中國歷史。
  • 為什麼說《資治通鑑》是「皇帝教科書」?
    還要注意一個大的思想背景:把歷史作為政治的借鑑,雖然很早就有,但作為很強的潮流,要到中晚唐至宋代才形成,而這部書是集大成者。之前的史書很多,像《史記》、《漢書》都是,但皇帝日理萬機,很難自己去總結治國經驗。所以司馬光就覺得可以做這樣一件事,把歷史上所有圍繞政治成敗的事情纘成一根繩子,用編年體寫出來,以後皇帝要借鑑歷史,只讀一部書就行。
  • 《資治通鑑》是部怎樣的書(圖)
    把這個疑問暫時擱在一邊,讓我們繼續在《資治通鑑》中尋找另一位唐代大名人杜甫,又會發現了什麼?我們會發現,杜甫的運氣比李白好一點點。為什麼是好一點點?因為杜甫的名字至少在《資治通鑑》中被提到了一次。是的,你沒有看錯,這也就意味著杜甫事實上在《資治通鑑》中也沒有出現過,只不過被別人提到了一次,因為他的名句「出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頗受不得志的政治家們的青睞。
  • 為什麼有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二十六史這麼多說法?
    關於歷代的正史,大家最常講的是《二十四史》,但是《二十五史》和《二十六史》也是有的,那麼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種說法呢?正史之首,是司馬遷的《史記》,《史記》本來沒有固定的名稱,有時候被稱為《太史公書》,有時候被稱為《太史公》,一直到三國時期,才把以往對歷代史書的統稱「史記」作為它的專有名稱。這也充分說明了《史記》在史書中地位了。《史記》以人物傳記為中心來反映歷史內容,這種體例被後來從東漢班固的《漢書》到民國初期的《清史稿》所採納。
  • 毛主席熟讀《二十四史》,以史為鑑,古今第一人,無出其右者
    &34; (大字本,全部)、標點本《史記》、《資治通鑑》等。 1964年5月的一次講話中,他說自己被史書迷住了,要把「二十四史」讀完,現在正在讀《南史》、《北歷史·附錄卷史》。 1969年6月,毛澤東在武昌期間,深夜裡還不知疲倦地再讀《南史》中的《陳慶之傳》,批註說「為之神往」。
  • 二十四史之首,《史記》這麼看,像讀小說一樣有趣,愛不釋手
    它是中國正史第一部,二十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鑑》並稱為「史學雙璧」,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魯迅給它最高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二十四史之首《史記》 」只要讀過這套書的人,絕不會不落下書中任何一處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