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歷史的華夏文明,一共經歷了24個朝代,後世為前朝修史的慣例一直沒變過,存世的史書也是比比皆是,但有一句話卻讓人回味無窮,那就是「《資治通鑑》才算得上是帝王之書」,那為什麼史書那麼多,為什麼偏偏《資治通鑑》才能稱得上是帝王之書?
說起《資治通鑑》名字的由來,需要提一下宋神宗,是他給這部史書起的名字,原話是「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意思就是,參考以前的事件,來輔佐今朝的治理。
其實說起被稱為「帝王之書」的原因可不僅僅是這部史書的名字,而有很多方面。
大名鼎鼎的《史記》是紀傳體通史,為什麼稱作紀傳體,因為《史記》將歷史劃分為一小段一小段的故事,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類似於《項羽本紀》《刺客列傳》以及《陳涉世家》這一個個小篇幅的故事,也是是缺少一部分前後因果關係,或者說是因果關係不明朗,讀史之後很難讓人有一種被一條線穿起來的感覺,這樣也就僅僅能當做故事來讀,當做一種研究歷史的史料,對治國的作用不是很大。
而《資治通鑑》不同之處就是,它用了編年體來敘述,也就是按時間延續來敘述整個時代發生的事情,這樣以來,各種時間的前因後果很容易展現出來,例如對漢武帝的評價「孝武內窮侈靡,外攘夷狄,天下蕭然,財力耗矣」,一語道出根本,對內開銷過大,對外徵戰極其耗費國力,導致領土毫無生機,國力財力消耗過大。對後世帝王也有一定借鑑作用和。
另外《資治通鑑》所寫的內容也極其客觀,沒有之前史書那種傳奇色彩,也就是削弱了個人英雄主義,偏重從大局上來看待問題。如果你想了解一個人物,就去讀紀傳體,如果想了解一段歷史,那就編年體,如果你想了解一段歷史的前因後果,那麼你就去讀《資治通鑑》。
其實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鑑》的時候,想的不僅僅是成一部史書,而是一部能對後世有參考意義的史料。幾千年裡,後朝編撰前朝歷史,向來是一個慣例,也逐漸成為了一種後世炫耀的資本,大多數史料都缺乏客觀評價,一是保證權力交接的合法性,極力貶低前朝尾聲時候的哀鴻遍野民不聊生,二是弱化昏君在位時的功績。為什麼魏徵在編寫《隋書》的時候,刻意抹殺掉隋煬帝的兩大功勳,科舉適度和京杭大運河,要知道的是科舉制度沿用了兩千年,是各朝各代不能缺少的重要人才選拔機制,京杭大運河保證了封建王朝同時對南北方的統治。
而司馬光從一開始便拋開了時代的觀點,從一個局外人的身份詮釋了前朝對後世所應該有的借鑑意義。
所以,《資治通鑑》被稱得上是帝王之書也是實至名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