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正史"。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1921年,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而多數地方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不是一部史書,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正史的合計是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它的由來上起傳說中的黃帝(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是研究中國歷史的唯一正規記載。當乾隆皇帝欽定「二十四史」以後,「正史」一稱就被「二十四史」所專有,取得了「正統」史書的地位。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史記·滑稽列傳》)
譯文;鳥將要死的時候,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將要死的時候,他的話也是善良的。
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後漢書·楊震傳》)
譯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能說沒人知道呢?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
譯文;(人生一世,無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為利而來;天下攘攘,都是為利而往。
高祖 24人
廟號高祖一般都是開國君主(包括子孫追封的):
魏高祖曹丕(《資治通鑑》誤作為世祖) 晉高祖司馬懿
漢趙高祖劉淵(後改為太祖) 後趙高祖石勒 、前涼高祖張寔 、前燕高祖慕容廆、 前秦高祖苻健、 後秦高祖姚興 、西秦高祖乞伏乾歸、
劉宋高祖劉裕、 南梁高祖蕭衍 、北魏高祖元宏 、北齊高祖高歡(原為太祖) 、南陳高祖陳霸先、 北周高祖宇文邕;
隋高祖楊堅、 唐高祖李淵、 前蜀高祖王建 、南吳高祖楊隆演 、南漢高祖劉龑、 後蜀高祖孟知祥 、後晉高祖石敬瑭 、後漢高祖劉知遠 、陳漢高祖陳友諒;
傷心楚漢之項羽篇:奈若何(6)主筆:江湖閒樂生
項羽的手下來了一匹真正的千裡馬韓信,可惜,眼高於頂的項羽死活看不見,後來看見了也不要,因為在他的眼裡,烏騅才是真正的千裡馬,韓信再有才,也是一個胯夫,一萬個胯夫,也比不過一匹烏騅。
為什麼會這樣想,項羽自有他的一套理論:烏騅與韓信都能幫他打天下,但烏騅只給他一個人騎,而韓信卻是連淮陰街頭一個小混混都能騎的"胯夫"--如此"破鞋",倒貼給他穿都不要!
奇怪的理論,奇怪的邏輯。
由此可見,項羽是一個有著"人格潔癖"的人,他要是喜歡一個人,就喜歡他到極點;討厭一個人,也討厭他到極點;萬一他喜歡的人被他討厭的人給害了,那將發生非常可怕的事情,項羽會立刻發瘋、發飆、變態,做出不可理喻的狂暴舉動,簡直就像世上最任性的熊孩子。
《二十四史》是我國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總稱。包括有: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
1、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史記》
2、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記》
3、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史記》
4、苦言藥也,甘言疾也。《史記》
5、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記》
6、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
7、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史記》
8、明者遠見於未萌,智者避危於無形。《史記》
9、道高益安,勢高益危。《史記》
10、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漢書》
憶中國「二十四史」的名稱:
《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
《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
《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
《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
《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
為國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質後文。--《宋書·江夷傳》
治理國家的道理是給民以食物不如給民以信義,做人首先要講誠信,才可以飾之以文。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
聰明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失誤;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收穫。